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目的:观察急性跑台运动大鼠跟腱胶原Ⅰ、胶原Ⅲ及IGF-Ⅰ表达,探讨大鼠急性跑台运动后跟腱的反应.方法:50只3月龄SD雄性大鼠随机分为对照组、运动后即刻组、12 h组、24h组和72h组.各运动组进行速度为20m/min.坡度为10%,时间为40min的一次性运动.采用ELISA法测定PINP、PIIINP和IGF-Ⅰ含量.实时荧光定量PCR法测定前胶原Ⅰα1mRNA、前胶原Ⅲα1mRNA、IGF-ImRNA表达水平.结果:急性跑台运动后72h时跟腱中PINP和PIIINP含量显著升高(P<0.01),运动后12h后的各时相前胶原Ⅲα1mRNA水平显著升高(P<0.05或P<0.01).运动后各时相大鼠血清IGF-Ⅰ含量、跟腱中IGF-Ⅰ含量及跟腱中IGF-ⅠmRNA表达水平与对照组相比无显著变化.结论:急性跑台运动可加快跟腱中胶原Ⅰ和胶原Ⅲ原胶原分子的形成,从而加快了胶原纤维形成,同时,使胶原Ⅲ在基因水平的表达提高;但急性跑台运动不能增加内源性IGF-Ⅰ的合成.  相似文献   

2.
沈勇伟  张林 《体育科研》2013,34(2):42-44
以末端病大鼠为实验对象,通过低功率激光照射其跟腱,观察低功率激光对末端病大鼠跟腱组织中蛋白多糖含量的动态变化,探讨低功率激光对末端病跟腱损伤后恢复的影响及其机制,结果表明:低功率激光照射促进蛋白多糖的合成,调节细胞外基质,减少疤痕形成,蛋白多糖与胶原共同促进跟腱愈合,提高跟腱修复质量。  相似文献   

3.
急性跑台运动对大鼠跟腱胶原合成和IGF- I 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急性跑台运动大鼠跟腱胶原I、胶原III 及IGF- I 表达,探讨大鼠急性跑台运动后跟腱的反应。方法:50 只3 月龄SD雄性大鼠随机分 为对照组、运动后即刻组、12 h 组、24 h 组和72 h 组。各运动组进行速度为20 m/min,坡度为10%,时间为40 min 的一次性运动。采用ELISA 法测定 PINP、PIIINP 和IGF- I 含量,实时荧光定量PCR 法测定前胶原I α1mRNA、前胶原IIIα1mRNA、IGF- ImRNA 表达水平。结果:急性跑台运动后72 h 时跟腱中PINP 和PIIINP 含量显著升高(P<0.01),运动后12 h 后的各时相前胶原IIIα1mRNA 水平显著升高(P<0.05 或P<0.01)。运动后各时相大鼠 血清IGF- I 含量、跟腱中IGF- I 含量及跟腱中IGF- ImRNA 表达水平与对照组相比无显著变化。结论:急性跑台运动可加快跟腱中胶原I 和胶原III 原胶原分子的形成,从而加快了胶原纤维形成,同时,使胶原III 在基因水平的表达提高;但急性跑台运动不能增加内源性IGF- I 的合成。  相似文献   

4.
张林  李敏 《体育科研》2013,34(2):28-31
腱病主要是因为过度使用所导致的疲劳性损伤,明确重复负载下肌腱中分子反应不仅有利于理解腱病发展,而且有利于发现新的预防、治疗和康复措施。本文综述了运动后和疲劳负载下,肌腱中胶原的合成和生长因子的作用,以探讨肌腱疲劳性损伤早期的分子机制、资料研究表明,不同运动和疲劳负载下肌睫中胶原亚型表达不同,并具有载荷剂量依赖性;在这些机械刺激下一些生长因子如生长因子(TGFβ-1)、胰岛素生长因子(IGF-Ⅰ)、白介素-6(IL-6)等可能起到重要的调节作用。  相似文献   

5.
胶原是肌腱细胞外基质中的主要成分,对于维持肌腱的强度、传递肌肉所产生的力具有重要的作用。长期运动可增加胶原的含量,提高肌腱抗负载的能力。一次和长期运动可调节不同类型胶原的合成,而运动后肌腱中不同类型胶原合成主要和运动负荷有关,并受体内雌二醇量的影响。一些基质金属蛋白酶的表达和活性在运动后会提高,增加胶原的降解量,从而提高了肌腱中胶原的更新率。  相似文献   

6.
采用低功率激光对一次性离心力竭运动大鼠跟腱进行照射,采用生物化学测定和组织学技术观察的方法,分析低功率激光照射对跟腱蛋白多糖含量影响,探讨低功率激光照射对力竭运动后早期跟腱微损伤修复中的作用,结果显示:一次性离心力竭运动大鼠跟腱中蛋白多糖含量显著高于空白对照组;激光照射组蛋白多糖含量的变化与自然愈合组一样,是随时间增加而逐渐升高,但增加幅度要大于自然愈合组。表明低功率激光照射能促进大鼠跟腱蛋白多糖的合成,加快跟腱细胞外基质成分的恢复,有利于受损跟腱的修复。  相似文献   

7.
目的观察火针治疗前后大鼠跟腱末端区细胞凋亡情况的变化,探讨火针治疗末端病的作用机理,为末端病的火针治疗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采用"电击跳跃法"建立大鼠跟腱末端病模型,施以火针治疗,采用TUNEL法检测细胞凋亡指数(AI)。结果(1)1次火针治疗后,治疗组大鼠末端区主要在跟腱、纤维软骨区、腱围这三个部位的AI比对照组有不同程度降低;(2)经4次火针治疗后,跟腱、纤维软骨区、腱骨关节面软骨、腱围的AI明显低于对照组;(3)4次火针治疗后在跟腱、纤维软骨区、腱骨关节面软骨、腱围的AI明显低于1次火针治疗组。结论(1)8周的"电击跳跃法"成功建立了大鼠跟腱末端病模型。(2)1次火针治疗可以减少末端区的细胞凋亡和修复已凋亡的细胞。(3)4次火针治疗不仅使末端区的凋亡细胞得到修复,而且加速了整个末端区组织和结构的恢复。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耐力训练对大鼠跟腱超微结构的影响,同时观察内源性IGF-I表达的动态变化情况。方法:SD大鼠20只,随机分为2组,每组各10只,运动组进行12周的跑台运动,运动结束后分别观察跟腱的超微结构以及IGF-I表达的变化情况。结果:超微结构观察显示长期跑台运动组大鼠跟腱的腱细胞含量增加,同时,大鼠跟腱中IGF-I mRNA和蛋白含量显著性增加。结论:IGF-I在运动所致跟腱的适应性改建过程中可能具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9.
跑台运动对大鼠跟腱形态结构和生物力学性能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中等强度跑台运动后大鼠跟腱的形态结构和生物力学性能变化,探讨跑台运动后跟腱适应性变化机制.方法:3月龄雄性SD大鼠分别做长期运动和一次性运动,光镜和电镜观察运动后形态结构的变化,Instron 3365测试跟腱生物力学性能变化.结果:一次性跑台运动后大鼠跟腱力学性能没有发生明显变化,但有胶原纤维间隔增多和排列错乱及胶原原纤维之间纵向间隔增大的现象出现;长期跑台运动后可见胶原(原)纤维排列相对整齐,腱细胞功能活跃,跟腱的刚度升高(P<0.01),最大载荷增大(P<0.01),最大载荷下的能量吸收增加(P<0.05).结论:一次性中等强度跑台运动虽会使跟腱形态结构发生一过性改变,但不会影响跟腱的力学性能.长期中等强度跑台运动使跟腱在形态结构和力学性能上产生适应性变化.  相似文献   

10.
目的:通过蛋白质组学研究手段分析重复大强度运动对骨骼肌损伤修复过程中蛋白质组表达情况,并从蛋白质组变异角度分析重复运动对骨骼肌损伤修复可能的作用机制;方法:72只Wistar大鼠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一次离心运动组及一周后重复运动组.对照组不运动,其余组大鼠进行下坡跑,速度为18 m/min,坡度-16°,运动时间为30 min后休息5min,再运动30 min.运动时间共60 min.重复运动在一次运动后一周后进行.在运动后即刻、24 h、48 h、72h、168h取股四头肌进行蛋白质提取、双向电泳及特异蛋白质鉴定,并按照蛋白质功能对特异蛋白质进行分类;结果:重复运动后的修复过程中,能量代谢相关蛋白和细胞损伤修复相关蛋白表达在重复运动组中主要表现为下调为主,特别是在运动后0~72h之间.重复运动组中骨骼肌细胞结构蛋白0~24 h内上调和下调数目无明显差异,在72h时,下调数目明显多于上调蛋白数目.损伤修复过程中表达变化的蛋白质中,能量代谢相关蛋白有异柠檬酸脱氢酶、磷酸葡萄糖变位酶、烟酰胺腺嘌呤二核苷酸脱氢酶、血色素结合蛋白、丙酮酸脱氢酶、磷酸丙糖异构酶,细胞损伤修复相关蛋白有泛素羧基末端水解酶、免疫球蛋白λ轻链、胞内氯离子通道蛋白、蛋白磷酸酶2C蛋白、谷胱苷肽过氧化物酶、双功能过氧化物酶等表达活跃,骨骼肌细胞结构蛋白有热休克蛋白、内质网驻地蛋白、角蛋白、肌球蛋白、线粒体内膜蛋白等.结论:重复运动后能量代谢关键酶表达,加速损伤细胞能量供应,同时在24h-48h之间进行可以减缓骨骼肌收缩蛋白降解、清除自由基、加快细胞胞吞、减缓炎症反应从而加快骨骼肌损伤修复.  相似文献   

11.
王森 《湖北体育科技》2011,30(3):318-319
为了测试运动员的跟腱形态及生物力学性能对跑台运动的反应,通过对20只3各月大的雄性老鼠分别进行长期跑台运动和一次性跑台运动实验.结果发现,一次性跑台运动使大鼠跟腱的微观结构发生了一过性改变.长期耐力跑台运动可改变跟腱的力学性能,从而在一定程度上提高运动的效率和减少运动损伤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12.
根据螺旋CT扫描和软件处理,建立踝关节骨骼、跟腱三维模型。通过对背跃式跳高蹯跳中的有限元计算,获得跟腱在此动作的应力-应变变化。踏跳后期蹬离时跟腱所受拉应力最大且集中在跟骨结节附着点上6cm区域。本模型可用于跟腱的生物力学研究,为踏跳中的运动损伤提供力学数据并揭示一定的力学机理。  相似文献   

13.
通过对短跑运动员和非运动员跟腱弹性模量和刚度的比较研究。探讨短跑运动对人体跟腱生物力学特性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短跑训练后跟腱的弹性模量和刚度明显增加,提示训练能够改善跟腱的力学性能,表明训练后既能增加跟腱的体能储备,又能使其承受更大的载荷,并在一定程度上可减少跟腱疲劳损伤的发生.  相似文献   

14.
The purpose of this study was to investigate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Achilles tendon properties and foot strike patterns in long-distance runners. Forty-one highly trained male long-distance runners participated in this study. Elongation of the Achilles tendon and aponeurosis of the medial gastrocnemius muscle were measured using ultrasonography, while the participants performed ramp isometric plantar flexion up to the voluntary maximum.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estimated muscle force and tendon elongation during the ascending phase was fit to a linear regression, the slope of which was defined as stiffness. In addition, the cross-sectional area of the Achilles tendon was measured using ultrasonography. Foot strike patterns (forefoot, midfoot and rearfoot) during running were determined at submaximal velocity (18 km · h?1) on a treadmill. The number of each foot strike runner was 12 for the forefoot (29.3%), 12 for the midfoot (29.3%) and 17 for the rearfoot (41.5%).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were observed in the variables measured for the Achilles tendon among the three groups. These results suggested that the foot strike pattern during running did not affect the morphological or mechanical properties of the Achilles tendon in long-distance runners.  相似文献   

15.
ABSTRACT

This study aimed to investigate the influence of foot strike patterns on the behaviour of the triceps surae muscle-tendon unit, including the Achilles tendon whose length nearly corresponds to force of the triceps surae, and the medial gastrocnemius muscle (MG) during running. Seven male volunteers ran with forefoot and rearfoot strikes at 10, 14 and 18 km h?1 on a treadmill. The MG fascicle length was measured using ultrasonography. The in vivo length of the curved Achilles tendon was quantified by combining ultrasonography with optical motion capture of reflective markers on the right lower limb and an ultrasound probe. The forefoot strike resulted in a significantly shorter MG fascicle length at the initial contact, at Achilles tendon peak elongation, and at toe-off, than the rearfoot strike. The Achilles tendon length at initial contact was greater during the forefoot strike than during the rearfoot strike at 18 km h?1, while its peak elongation was not significantly different during forefoot and rearfoot running. These results indicate that the MG, with a shorter length during forefoot running, manages to address demands for a similar peak force of the triceps surae than during rearfoot running.  相似文献   

16.
通过临床回顾性分析探讨了非专业运动员人群跟腱断裂的发生特点、病理生理变化、诊治中的问题及预防.对收治的15例非专业运动员运动性跟腱断裂患者的发病率、诊断、治疗、疗效进行总结、分析.非专业运动员运动性跟腱断裂的发病率为53.5%,6例术前误诊,占40%.经对端Bunell's缝合法直接缝合和Lindholm's修补法治疗,Arner-Lindholm疗效评定标准评判优12例,良1例,差2例,优良率86.6%.结论非专业运动员运动性跟腱断裂的发病率较专业运动员高,慢性跟腱退变是主因,病理生理具有显著特点,诊治中误诊率较高,疗效优良率不高,应积极做好预防工作.  相似文献   

17.
目的了解高校大学生运动性跟腱损伤的发病、治疗与康复情况,为高校大学生有针对性的预防以及治疗运动性跟腱损伤提供参考。方法采用自制问卷与访谈的方式,对天津10所高校在校大学生以及3所三甲医院的骨科医生进行问卷调查。结果高校大学生发生跟腱损伤的项目主要是跳跃性项目;在损伤人群上,研究生高于大三、四学生以及大一、大二学生;在跟腱损伤影响因素中,显性因素与隐性因素存在显著性差异(χ2=25.78;P=0.014)。在跟腱治疗与恢复上,68.6%的大学生进行过相关性的针灸、按摩等理疗以及专业运动康复手段促进恢复,31.4%的大学生未采用,仅靠自然状态下的恢复。建议高校大学生在从事剧烈活动时需要了解自身情况,在热身的前提下科学适度锻炼,跟腱一旦损伤需在治疗与康复上给予重视,以免影响今后的运动能力。  相似文献   

18.
采用实验法,按原地纵跳能力把受试者分为优秀组和一般组,研究不同组间受试者的身体形态指标和原地纵跳能力的相关性。结果发现:相对跟腱长和原地纵跳能力成反比,组间只有大腿围、小腿围和原地纵跳能力有显著性差异。表明:跟腱相对较短而腓肠肌相对较长者,有更好的原地纵跳能力;跟腱长Ⅱ相对长反映原地纵跳能力可能更合适;初级选材用形态学指标推断运动能力,可能只在特定的年龄、人群中适用,同时还要考虑运动训练对运动能力的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