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基于自我决定理论的基本内容对518名大学生进行心理测量和模型构建,目的在于了解锻炼动机的内化和行为促进的机制,同时寻找一个有效的干预手段,为培养学生自主锻炼和终身体育锻炼习惯养成提供参考。结果表明:(1)社会支持使外部动机逐步内化为内部动机,研究获得一个能够预测和解释大学生锻炼自主动机、锻炼意向和行为的简洁模型;(2)锻炼动机的内化和行为促进过程中,3种基本心理需要具有不同的中介作用,自主需要的中介强度最大,属于完全中介。(3)社会支持对大学生锻炼自主性动机、锻炼意向与锻炼行为影响显著,是内化动机和促进锻炼行为的有效干预方式。  相似文献   

2.
《体育师友》2021,(5):44-49
从推拉理论的视角深入分析大学生体育锻炼参与动机与需求规律,基于文献综述编制大学生参与体育锻炼的推-拉-阻量表;采用分层随机抽样对福州大学城5所高校的908名大学生进行了问卷调查,建立结构方程模型并对其进行实证探讨。研究结果表明:(1)大学生体育锻炼参与动机的推力包含"健身健美""社交与学习";拉力包含"舒压放松""锻炼特质与服务"和"外部效应";阻力包含"个人阻碍"和"设施与能力阻碍"。(2)两个推力动机公因子和拉力动机中的"锻炼特质与服务""外部效应"与体育锻炼行为之间有显著的正向关联性,阻力方面的"个人阻碍"和"设施与能力阻碍"与体育锻炼行为则存在反向显著性相关。促进策略:(1)高校要明确大学生的多元内部需求,增强锻炼驱动力。转变传统的教学理念,关注学生的体质健康,创建高效的课堂教学模式,刺激锻炼动机,驱动大学生体育锻炼的积极参与。(2)加大体育锻炼在大学生群体中的拉力,提供高质量的教学服务,在体育教学服务中体现教育的"拉"动性,既可强化学生的体育欲望,又能保持体育锻炼的外部引力。(3)从执行和鼓励双重角度消除大学生参与体育锻炼的阻碍,唤醒大学生对运动参与的兴趣,将"要我做"的态度扭转为"我要做"的勇气,给自己增加运动推力。  相似文献   

3.
本文试图运用马斯洛的动机理论来探讨大学生在体育锻炼中的需要情况,分析他们锻炼动机形成的条件和过程,研究他们的运动行为,为进一步提高大学生体育锻炼的效益提供一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4.
赵凤英 《冰雪运动》2009,31(2):88-91
以北方冬季男女大学生体育锻炼的行为及动机为研究内容,采用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访问法和数理统计等方法,分析了影响冬季男女大学生参加体育锻炼的动机、影响因素、行为及锻炼的项目,目的是为了加强高校冬季体育教学改革的深入进行,更好地对大学生实施全民健身意识和终身体育思想,使大学生对冬季体育锻炼运动产生极大的兴趣并从中获得乐趣,以便提高冬季体育教学效果及其运动价值。研究结果表明,冬季男女大学生在锻炼动机、锻炼行为、锻炼项目等方面有一致性但也存在差异,并提出增强男女大学生冬季体育锻炼意识,培养终身体育能力,开发学生的潜能和创新意识等建议。  相似文献   

5.
依据运动承诺、锻炼行为的相关研究,建立基于运动承诺的大学生锻炼行为的假设理论模型。采用运动承诺、锻炼行为、锻炼动机和锻炼效 果等心理量表对582 名大学生进行测量,运用结构方程模型对调查数据和大学生体育锻炼行为的影响因素模型进行检验。结果表明:理论模型 与观测数据拟合很好;锻炼内部动机、锻炼效果和锻炼条件对运动承诺均表现为显著正影响,外部动机对运动承诺表现为显著负影响;运动承诺 能够很好的预测锻炼行为;并且锻炼动机、锻炼效果和锻炼条件通过运动承诺影响锻炼行为。  相似文献   

6.
基于健康心理学研究领域内的"健康行为过程理论"(Health Action Process Approach;HAPA),采用纵向研究设计,历时4个月对331名高校教职员工的体育锻炼行为及其相关社会认知变量进行3次调查。研究结果表明,积极结果期待和行动自我效能对锻炼意向的预测作用显著,锻炼意向能够很好地预测锻炼计划;恢复自我效能、锻炼意向和锻炼计划是体育锻炼行为的近轴预测因子;行动自我效能通过维持自我效能预测恢复自我效能。该研究验证了HAPA模型的连续性特征,为今后制定有效的体育锻炼干预措施,促进高校教职员工参与和坚持体育锻炼,提升健康水平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7.
《体育师友》2019,(3):73-75
通过文献资料法和问卷调查法,结合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从需求视角下对职校生参与体育锻炼动机进行分析,发现运用需求层次理论的激励机制,能有效促进职校生身心健康成长,提高其自主锻炼意识,明确锻炼动机,进而养成良好的锻炼习惯,促进终身体育思想的形成和发展。  相似文献   

8.
锻炼行为和锻炼动机的跨理论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基于跨理论模型,采用对587名知识分子问卷调查数据,对不同锻炼行为阶段的人群的锻炼行为和锻炼动机进行了比较分析,结果表明:①处于坚持阶段的锻炼者每次锻炼时间最长、每周锻炼次数最多,行动阶段的锻炼者参与的体育锻炼项目数量最多;②随着锻炼行为阶段向前发展(前意向→意向→行动→坚持),锻炼频率呈现持续递增的趋势;③处于行动阶段的锻炼者锻炼动机最强;④在前意向→意向→行动的变化阶段,锻炼动机都呈现出增强的趋势,但在行动→坚持的变化阶段变化非常小,且有减弱的趋势,锻炼动机对锻炼行为阶段发展的推动作用主要表现在前3个阶段.  相似文献   

9.
以计划行为理论为基本框架,采用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数理分析法等,解释移动干预技术下大学生体育锻炼行为的态度、主观规范、知觉行为控制以及行为意向,研究各变量之间的关系,探析移动干预技术对锻炼行为的影响路径。研究认为:(1)计划行为理论模型对锻炼行为的解释具有局限性。大学生体育锻炼态度、主观规范、知觉行为控制均与行为意向存在明显的同向变动关系,并且态度和行为控制感仍是预测大学生体育锻炼行为的较强因素,但是主观规范不能预测体育锻炼行为。(2)使用移动干预技术干预大学生体育锻炼行为具有积极的实践意义。体育锻炼行为意向作为中介变量,移动干预技术直接影响大学生的锻炼意向,并间接影响学生的锻炼行为。移动干预技术对大学生体育锻炼行为具有正向影响,为了使大学生形成体育锻炼习惯,建议将课外体育锻炼移动干预技术规范化,制定恰当的监督制度,纳入高校学生管理制度体系中。  相似文献   

10.
杨凯  曾小玲  王岐富 《体育科技》2014,35(4):105-108
采用文献资料、问卷调查、专家访谈、数理统计等研究方法,对湖南省初中生体育锻炼行为的现状进行调查统计.分析结果显示20.8%的初中生养成了体育锻炼的习惯;23.9%的初中生认为体育锻炼的作用是保持健康、不生病;65.9%的初中生赞成自己现应具备一定的体育知识与运动技能;41.5%的初中生认为参加体育锻炼的动机是增进健康、提高免疫力;31.3%人已达到体育人口锻炼标准;初中生一般是在下午5到7点间在学校体育场馆与同学、朋友一起进行体育锻炼.研究发现体育场地设施的缺乏、学习任务重与家庭是否支持、锻炼环境等是影响初中生参加体育锻炼行为的主要因素,对此提出相关建议.  相似文献   

11.
为丰富国内自我决定动机与体育学习效果的研究视角,系统综述了2000-2018年期间国外有关自我决定动机理论与体育学习效果的研究文献,探讨了自我决定动机对运动技能、身体活动、情感态度和认知学习等方面的影响。结果表明:1)自主性动机对儿童青少年的身体活动、体育学习愉悦感、参与度、努力度和未来继续参与身体活动的意愿等方面的影响得到了肯定;2)自主性动机与运动技能和认知学习之间关系仍不明朗,有待更多的研究进行证明和挖掘;3)控制性动机和无动机对各维度体育学习效果的影响仍未达成共识,有待后续更多的研究加以验证。建议未来相关研究应加强自主性动机与运动技能和认知学习效果的关联研究,进一步关注控制性动机和无动机对各维度体育学习效果的影响,增加纵向研究和序列研究的比例,探讨自我决定动机对不同性别学生体育学习效果的影响差异。  相似文献   

12.
新兴的交互式电子游戏(Interactive Video Game,或称体感游戏)是否能够成为一种新的身体锻炼方式呢?本研究对近年来发表的有关交互式电子游戏在体育教育及健康促进领域的相关研究进行了综述.结果表明,交互式电子游戏在促进身体活动水平,辅助运动技能学习等方面的作用得到支持,与此同时,对参与者具有一定短期动机作用(吸引活动参与)和情绪(愉悦体验、心境)改善作用,并对认知过程具有一定积极作用.但相关研究结果并不一致,表明交互式电子游戏的上述心理学效益依赖于其它因素的综合影响,仍需后续研究加以明确.  相似文献   

13.
结合运动技能学习的相关理论,研究对运动技能学习的结构进行了探究,发现运动技能学习既包含有运动技术和运动技能两个目标要素的目标结构,还包含有动力、操作和知识三个过程要素的过程结构,两者紧密结合共同反映着运动技能学习的本质特征,也就是以学习运动技术,培养运动能力为核心的教学/训练活动,教师/教练是运动技能学习的主导,学生是学习运动技能的主体,在相关过程要素的影响下,主体的认知结构会随着学习策略应用能力的不断提高而不断完善,从而获得个体运动技能的内化与发展。  相似文献   

14.
动机是推动一个人进行活动的心理动因和内部动力,运动动机对运动行为和表现具有直接的决定作用.女大学生选上武术课,也同参加其它各种活动一样,是在动机的激发和维持下进行的,女大学生的习武动机对学生掌握武术知识、技术、技能以及形成体育锻炼习惯具有重要作用.因此,对普通高校女大学生的习武动机影响因素的调查分析、研究,对提高高校武术教学效果、提高女大学生的身体素质和树立其终身体育意识及武术运动在高校的发展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指导意义.文章主要采用问卷调查法、数理统计等方法,并根据调查结果分析北京市普通高校女生习武动机的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15.
在回顾国外研究的基础上,对体育运动领域中行为程序研究进行全面的阐述.行为程序包括动作行为和认知或心理两个方面的内容;行为程序作用理论机制包括图式理论、运动技能学习阶段理论、定势假说和心理演练;主要研究领域包括运动技能学习和运动竞赛领域;影响行为程序效果的变量包括技能水平、性别和行为程序的时间节律.从实践的角度,认为体育教师和教练员应当重视行为程序,应用行为程序来提高学生的技能水平和运动员的运动成绩;从研究的角度,认为国内研究者应加大这一领域的研究.  相似文献   

16.
通过对自我决定理论在西方锻炼心理学中的研究现状的综述,以期展示西方锻炼心理学的最新研究成果。自我决定理论的分支理论因果定向理论和有机整合理论很好地构建了身体锻炼动机的概念以及外部动机进行内化的行为调节过程。基本心理需要理论很好地解释了身体锻炼的心理效应。自我决定理论在西方锻炼心理学中的应用研究主要包括如何通过社会支持来激发锻炼者的自主性动机,以及对锻炼者进行动机激发和锻炼行为干预的策略。  相似文献   

17.
ABSTRACT

Background: School-based physical education has been associated with a multitude of potential learning outcomes. Representatives of a public health perspective suggest that promoting physical activity in and outside the context of school is an important endeavour. While the importance of behavioural skill training to improve (motor) learning is well documented in both general and physical education, the promotion of behavioural skills to foster physically active lifestyles constitutes a rather neglected area in physical education research.

Purpose: To examine whether a standardized physical education-based behavioural skill training program has the potential to positively impact on adolescents’ self-reported exercise and sport participation, as well as cognitive antecedents involved in the regulation of exercise and sport behaviour.

Research design: Cluster-randomized controlled trial.

Methods: A sample of 143 secondary school students (50% girls, aged 14–18 years) attending academic high schools in German-speaking Switzerland were assigned class-wise to the intervention (behavioural skill training) and control condition (conventional physical education lessons). Data were assessed prior and after completion of the 7-week intervention program, which was composed of four 20-min lessons and two reflection phases. Exercise and sport behaviour and cognitive antecedents (exercise/sport intention, motivation, implementation intentions, coping planning, self-efficacy) were assessed via self-reports. A multilevel mixed effects linear regression procedure was used to test the main hypotheses. The regression analyses were adjusted for clustering of school classes, and controlled for baseline levels of the outcome measure and potential confounders.

Results: Compared to a control condition, the intervention program resulted in significant improvements with regard to introjected motivation (p?<?.05), coping planning (p?<?.001) and self-efficacy (p?<?.01). The intervention also had a positive impact on adolescents’ self-reported sport/exercise behaviour (p?<?.001). Improvements in exercise/sport intention (p?<?.05), coping planning (p?<?.01), and self-efficacy (p?<?.01) were associated with increased levels of self-reported exercise/sport participation.

Conclusion: Behavioural skill training as part of compulsory physical education has the potential to improve cognitive antecedents of exercise and sport behaviour and to foster adolescents’ exercise and sport participation. Enhancing behavioural skills might be one way in which school physical education can contribute to the creation of more physically active lifestyles among adolescents.  相似文献   

18.
BackgroundThe purpose of motivating students is to enhance their learning achievement. The expectancy-value theory (EVT) has demonstrated its efficacy in motivating students in classrooms and in gymnasia. Understanding student motivation in physical education is needed. This meta-analysis review aimed to reveal the determinants and functions of EVT by evaluating the evidence in physical education research.MethodsWe followed the Preferred Reporting Items for Systematic Review and Meta-Analyses (PRISMA) guidelines to identify and meta-analyze the current research literature published from January 2010 to December 2020 by generating and analyzing the effect sizes from the studies.ResultsA total of 31 studies were included. The results show that social support, motivation of teachers and peers, and positive class climate can predict student EVT motivation. EVT motivation predicts student learning behaviors, situational interests, fitness performance, health behavior function, out-of-school physical activity, and physical skill development.ConclusionEVT motivation could facilitate learning behaviors and situational interest development in the gymnasium. It might lead to fitness enhancement, health behavior change, out-of-school physical activity participation, and physical skill development. Fostering a learning environment with a mastery-centered and/or student autonomy approach where students perceived success and the task values can enhance and maximize student EVT motivation and learning achievement.  相似文献   

19.
面对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的爆发,网络体育健身视频成为体育抗疫的"急先锋",对其持续使用意愿影响因素进行分析可为推进体育产业和全民健身事业发展提供借鉴。基于使用与满足理论视角,通过问卷调查和结构方程模型构建影响因素研究模型,针对典型群体进行实证分析。结果表明:1)使用与满足理论适用于网络体育健身视频研究,并有着较强的解释力;2)信息需求、社交需求、好奇心的满足感正向影响网络体育健身视频用户的积极情绪获取;3)积极情绪显著正向影响网络体育健身视频用户的持续使用意愿。实践启示:1)提升网络体育健身视频信息质量;2)优化网络体育健身的社交功能;3)开发网络体育健身视频的眼球效应。  相似文献   

20.
《"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的第四节提出了"青少年熟练掌握一项以上体育运动技能"清晰可量化目标。让学生熟练掌握一项以上体育运动技能是一个看似简单却很困难的目标,这个目标困扰了体育课程与教学改革,至今未能有效达成。当体育运动(sports)变成了体育教育(physical education)后,其文化属性、参与义务、内容特点、训练周期、时间地点、学习集体形式和规模等都发生了巨大变化,这是运动技能有效习得背后原因。具有"学生在自己选择的运动项目上可以进行比较长时间的专项化学习"特征的"走班制教学"现行课程体系下有效实现"熟练掌握一项以上体育运动技能"的有效课程模式。从小学开始进行"走班制教学"应不会导致学生形成身心伤害的"过度早期专业化训练";如果做好体验性的事先学习,三年级学生应可以正确选择自己的项目;"走班制教学"应不会影响学生的体育全面发展;"走班制教学"应不会限制学生多种爱好,其终身体育也不会因此变窄;"走班制教学"不但不会影响体育教师的"一专多能",反而会促进体育教师的专业化成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