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体教结合"与"教体结合"的内涵解读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体教结合”和“教体结合”,看似相同,其实内涵截然不同,它们决定着我国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的两种机制。当前推行的“教体结合”是在“体教结合”未能实现其既定目标的情形下提出来的,“教体结合”后备人才培养机制是时代发展的必然趋势,必将引导我国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由传统的“教体分离”模式向完全依托教育系统培养的全新机制转变。  相似文献   

2.
论科学发展观视角下的"体教结合"   总被引:17,自引:0,他引:17  
运用文献资料、调查访问和逻辑分析等方法,从“体教结合”产生背景入手,理性审视“体教结合”的成效,在科学发展观视角下对“体教结合”的内涵及定位进行分析,研究认为:“体教结合”是竞技体育对教育的回归,它以人的全面、和谐发展为出发点,以培养全面发展的竞技人才,充分发挥全面教育功能为目标,是学校教育和竞技体育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  相似文献   

3.
"体教结合"与竞技体育的可持续发展   总被引:19,自引:0,他引:19  
运用可持续发展理论分析了当前影响我国竞技体育可持续发展的核心问题,认为竞技体育发展的关键在于其人力资源的可持续发展,而“体教结合”是实现其人力资源可持续发展的有效途径;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进一步完善“体教结合”的初步设想。  相似文献   

4.
采用文献资料及调查研究等方法 ,阐述高等体育函授教育是“体教结合”的特殊形式 ,是竞技体育人才培养的途径之一。通过高等体育函授教育与竞技体育的互动关系 ,探讨高等体育函授教育未来发展思路与方向。开辟并填补特殊竞技体育人才培养渠道之空白 ,积极和相关部门合作 ,走培训和函授教育相结合道路。满足竞技体育人才市场需求 ,共同完善“体教结合”培养体系 ,使高等体育函授教育健康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5.
刘苹 《体育师友》2008,(6):72-73
“体教结合”是拓宽竞技体育发展渠道的重要形式之一,也是竞技体育管理体制改革的一个方面。“体教结合”可以为竞技体育的发展提供更深厚的土壤,有利于社会体育资源的充分利用,有利于体育事业的可持续发展。体育需要教育,教育也需要体育,“体教结合”是体育界和教育部门必须重视和大力推进的带有方向性的一项事业。本文总结了广州市荔湾区游泳业余训练实施“体教结合”的经验,  相似文献   

6.
教育学视野中的竞技体育人才培养   总被引:14,自引:2,他引:12  
从教育学意义上审视“体教结合”后发现:“体教结合”由于观念、体制等局限,难以实现学生运动员的全面发展,有必要促使其向学校竞技体育过渡。学校竞技体育,重心在竞技体育,实体在学校,指的是以学校学生为主体,在各级各类学校中开展的以竞技体育人才培养为现实目标的训练、比赛活动。认为:相比“体教结合”,学校竞技体育的目标更明确,管理更到位,措施更合理,是竞技体育人才培养的发展模式。  相似文献   

7.
“体教融合”概念的提出,是我国竞技体育发展和学校体育工作问题解决的必经之路,也是对教育和体育工作的高度重视和优化改善。本文从教育理念本质出发,结合文献资料,浅谈“体教融合”现有成果与不足之处,进而深入推进体教融合,提出有效发展途径。  相似文献   

8.
“体教结合”培养竞技体育后备人才的可持续发展之路是解决竞技体育发展中问题的有效途径,也是竞技体育、教育自身发展的需要、是人的全面发展的需要。本文对近几年来浙江省竞技体育可持续发展战略中之“体教结合”的现状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一些对策与建议。  相似文献   

9.
陈道裕  周奕君  陈显健 《体育科学》2006,26(1):82-85,95
通过对浙江省“教体结合”培养高素质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学校——体育传统项目学校、少年儿童体育学校、培养高水平后备人才学校的调查与分析,探讨“教体结合”的特点,认为当前“教体结合”存在着输送人才渠道比较单一、读与训的矛盾中训练时间得不到保证、评估工作不够系统、教练员队伍亟待改善、场地器材和经费不尽人意等问题,并提出解决的办法覆建议。  相似文献   

10.
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是竞技体育发展的关键环节。我国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模式在发展的过程中不断改进和完善,但仍出现了许多问题,认识竞技体育后备人才的基本属性是解决问题的基础。曹燕华乒乓培训学校是实施“体教结合”办训的典型案例。剖析“体教结合”模式的优势及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属性实现方式,探讨曹燕华乒乓培训学校与杨泰实验学校“体教结合”的成功经验,为我国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提供启示。  相似文献   

11.
"体教结合"与高校高水平运动队建设   总被引:80,自引:1,他引:79  
运用以人为本、统筹兼顾的科学发展观来重新审视,“体教结合”应是文化教育与运动员训练和成长全过程的结合。高校办高水平运动队应该是“体教结合”的一种最佳模式。高校办高水平运动队有其内在动力,体育部门提出的“体教结合”与高校高水平运动队建设存在一定的差异。针对两个部门存在的分歧与困惑,提出建议,认为实现体育与教育的有机融合,是培养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实现竞技体育可持续发展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2.
"开放的大教育"体系下可持续培养竞技体育人才的对策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采用文献资料、调查研究等方法,提出要可持续地培养我国竞技体育人才,应构建竞技体育人才“开放的大教育”培养体系。实施要点为:树立“全面发展”和“终身教育”的观念;实施“体教结合”;贯彻“科教兴体”,促进运动训练科学化;完善岗位培训体系;以及将体育学院办成竞技体育人才的培养基地。  相似文献   

13.
通过对体育的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的论述,证明二者根源和目的是统一的、相辅相成的。阐述了我国体育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由于各个历史时期的不同原因,体育被军事、政治、金牌等变成实现其目标的工具,体育的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被人为的割裂。提出了加强体育的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的融通,重建二者的统一,使体育从"工具"回到"玩具",重归为了人的健康发展这一根本目标服务已刻不容缓。只有这样才能体现体育的真正价值,才能使我国体育事业健康、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4.
通过对当前我国学校体育课程改革中出现的“教育理论西方化”、“反对前苏联教育理论”,“两个主义之争”、“两个中心之争”等一系列问题的剖析,认为:学校体育课程改革与“主义”无关。指出:我国学校体育课程改革应以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和马克思主义人的全面发展观为指导思想,直面问题,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坚持走民族化、本土化的道路。  相似文献   

15.
随着现代体育快速发展,体育运动划分不断细化,一个全新的运动项目群———亚专项体育突显出来。从亚专项体育基本概念、内涵、特征及其基本关系进行阐述,认为一种专项体育运动可以有多种亚专项运动形式存在,在竞技体育、民族体育及一般性体育游戏之间,根据不同人群的需求而处于不断简化、还原、兼容、拓展等演变中。在训练、健身、教育、娱乐、休闲等领域,积极、科学、合理地运用亚专项体育理论,能够促进体育尤其是大众体育、学校体育的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16.
我国优秀运动员文化教育理念的重构   总被引:17,自引:0,他引:17  
在回顾我国优秀运动员文化教育方针政策的基础上,对我国优秀运动员文化教育实践和理念上存在的问题进行反思。分析我国优秀运动员文化教育的必要性,指出实施文化教育的途径:加强文化课学习,营造文化环境和文化氛围,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发挥“举国体制”的优势,加快“体教结合”步伐,构建体育系统内的教育体系等。  相似文献   

17.
农村体育"四维健康"组合体系的构建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根据农村传统习惯和场地特征,结合农民的生活规律、劳动特点,构建具有农村特色、切实可行的农村体育"四维健康"组合体系.包括农村体育身体健康服务体系;农村体育心理健康服务体系;农村体育社会健康服务体系;农村体育环境健康服务体系.通过政府组织、经济杠杆、体育文化、职业教育、法律法规意识引导等,建立农村体育"四维健康"长期引导机制.  相似文献   

18.
如何通过对学生体育精神的培养,来培养他们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以及健康的人格精神,这是体育教学的关键。本文探讨把中学体育教学中的体育精神与人文精神紧密结合,充分发挥体育教学的作用,保证教学的质量,从而更好地促进学生的个人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