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采用文献资料、问卷调查、访谈等方法,对我国高校竞技体育发展历程及现状进行全面回顾,找出我国高校竞技体育发展的主要问题,并在分析新时期我国高校竞技体育发展有利因素的基础上,提出我国高校竞技体育可持续发展的策略。  相似文献   

2.
试论后奥运时代我国竞技体育的发展战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伴随北京奥运会的圆满落幕,我国的竞技体育事业进入了后奥运时代。为了促使我国竞技体育的进一步发展,本文分析了我国在北京奥运会上取得好成绩的原因,总结了我国竞技体育发展的经验以及现存的不足,并对如何在后奥运时代进一步促进我国竞技体育的发展提出了对策与建议。  相似文献   

3.
本文采用文献资料法,指出在后奥运时代,竞技体育要得到可持续发展,就必须走一条“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群众路线。“从群众中来”是指竞技体育的发展源于群众体育,竞技体育人才来源群众,竞技体育思想只有通过人民群众才能得到更好地贯彻;“到群众中去”是指竞技体育的发展要为群众体育服务,要满足人民群众不断增长的观赏需求,要把竞技体育文化传播给群众,尤其是要在占全国绝大多数人口的农村传播竞技体育文化,大力发展农村体育。  相似文献   

4.
李恒 《体育世界》2014,(1):41-42
采用文献资料法和逻辑分析法,从举国体制、弱势项目发展、后备人才培养等三方面对后奥运时代我国竞技体育发展进行分析,提出了促进我国竞技体育可持续发展的对策。  相似文献   

5.
后奥运时代中国竞技体育人力资源调控与可持续发展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北京奥运会的成功举办,标志中国后奥运时代的到来.本研究对后奥运时代中国竞技体育人力资源配置方式、结构调整、培养方式、人才流动调控等问题进行探讨,结果表明,后奥运时代中国竞技体育人力资源配置方式由行政计划型向计划与市场综合配置型转变;人力资源结构由竞赛参与型向体育保障和体育支持型扩散;人才培养方式由单一封闭型向多元、开放型转变;人才流动由封闭式向开放式转变.后奥运时代对我国竞技体育人力资源的有效调控是促进竞技体育可持续发展的必要条件,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  相似文献   

6.
"后奥运时代"政府竞技体育管理职能转变的目标选择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运用文献资料、访问调查等研究方法,探析后奥运时代政府竞技体育管理职能转变的目标,揭示竞技体育管理职能运行中存在的主要问题.从理论和实际角度对后奥运时代政府竞技体育管理职能转变的目标进行选择,提出"有限"、"有效"、"善治"等具体目标.  相似文献   

7.
奥运会承办国后奥运竞技体育体制研究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对奥运会举办国(美国、日本、韩国)后奥运竞技体育体制变化进行分析,然后从我国竞技体育体制管理模式、人才培养体制、投资主体和运行模式以及法律法规环境等方面对后奥运我国竞技体育体制的改革进行了研究。结果认为:后奥运我国竞技体育的管理模式由政府管理型向政府与体育协会合作型发展;加快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体制的改革;实现竞技体育由国家投资到市场化运作的转变,进一步开发、完善竞技体育的竞赛市场;进一步完善我国竞技体育的法律、法规。  相似文献   

8.
易剑东 《新体育》2010,(9):73-73
对于大多数人来说,在很长时间里为一件大事心无旁骜甚至殚精竭虑之后,当然会有或多或少的失落感。  相似文献   

9.
我国高水平运动员竞技体育精神核心内容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高水平运动员作为现代社会民族精神、时代精神等文化现象重要的体现者和传播者,当然应具有更高的精神文化要求,具有自己的文化品格.竞技体育精神是运动队和运动员在竞技体育实践活动中发展起来的竞技文化现象,主要包含奥林匹克精神、竞技精神、民族精神、职业精神和团队精神.心念力、竞争力和战斗力是竞技体育精神的核心内容,是竞技体育发展的本质要求.  相似文献   

10.
本文采用文献资料等方法对湘楚文化的历史渊源展开分析,从湘楚文化“淳朴重义”、“勇敢尚武”、“经世致用”、“自强不息”的本质精神角度出发,深刻分析湘楚文化对湖南竞技体育精神的作用与影响,从而理出湘楚文化与湖南省竞技体育发展的内在联系,以期为湖南省体育事业的进一步发展提供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11.
影响福建大学生体育消费行为的因素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运用问卷调查、数理统计等方法 ,就影响我省大学生体育消费行为的诸多因素 ,进行了调查研究。其目的在于 ,有针对性的分析影响我省大学生体育消费行为的主要因素 ,为推动体育产业开发 ,提高我省大学生体育消费水平提供理论依据。研究结果表明 :影响我省大学生体育消费行为的主要因素有 :对体育的兴趣程度、空闲时间、同学的影响、体育运动技术的掌握和场地器材等  相似文献   

12.
高志 《四川体育科学》2003,(4):58-59,69
运用访问调查等研究方法,对我国大学生高水平田径运动队的目前竞技水平进行了剖析,探求使竞技体育与大学生高水平运动队相结合的途径、方法。通过建立科学的、行之有效的大学生体育运动竞赛管理体制,调整人才机构,实行教练员岗位竞争机制,提高运动员选材质量和体育经费社会化、信息科学化制度等多种途径,形成我国特有的大学生高水平运动训练竞技人才的培养体制是解决问题的关键所在。  相似文献   

13.
王辉 《四川体育科学》2013,(4):45-48,76
学生体质健康一直国家和社会关注的热点和重点,其水平的高低不仅能影响国家和中华民族的发展,同时也能反映国家和社会的关注程度及学校体育相关工作的开展情况。高校体育作为学校体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其还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研究表明:大学四年学生体质变化曲线不仅反映出大学生实际体质健康水平(较差),同时反映出高校体育相关工作的开展情况(得失皆有),其起点(较低)还能间接反映高中体育相关工作(相对缺失)。建议:重视高中体育与大学体育的衔接;合理设置体育课程及内容;努力改善场馆及器材开放状况;保障教师权益等。  相似文献   

14.
本研究从社会心理学的角度出发,采用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数理统计法,通过对西安市十所高校638名大学生进行问卷调查,结果表明北京奥运会对大学生的体育认知产生了一定影响,但影响力有限,提出在高校营造宣扬奥林匹克文化的氛围,深化奥林匹克教育的建议。  相似文献   

15.
魏得建 《福建体育科技》2011,30(4):52-53,56
本文采用文献资料与逻辑推理的方法,在回顾我国竞技体育改革历程的同时,分析了高等院校竞技体育发展过程中的各种问题,制定出切合实际的发展方向,以期取得更大的成效。  相似文献   

16.
通过文献资料调研,运用逻辑分析的研究方法,结合后奥运时代大众体育的特点,阐述了奥运会对我国大众体育产生的深远影响,并对后奥运时代大众体育的发展趋向进行了概括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大众体育已成为中国体育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发展对于提高全民体质、改善人民生活质量、促进体育产业的发展和社会经济效益的提高具有重要推动作用。后奥运时代,大众体育的发展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运动形式多样化,方法科学化;加强场地建设,促进国际交流;完善大众体育法制、法规。大众体育已成为体育发展的主流趋势,其发展对于社会和谐进步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7.
基于我国竞技体育人才培养模式向"院校化"深化,省域普通高校竞技体育人才培养基地就肩负起我国竞技体育强国之梦想的艰巨任务.本文以宁夏普通高校竞技体育人才培养为个案,进行现状分析与改革策略探究,以期提高竞技体育资源利用率,从而使我国普通高校竞技体育人才培养模式走上健康、可持续发展的道路.研究提出主要改革策略为:(1)提升普通高校高水平运动员学生招收条件;(2)由可自选专业改为只限定体育专业;(3)体育教师兼职教练改为教练员队伍专职化;(4)管理制度精细化;(5)职能部门监管与评价工作经常化.  相似文献   

18.
运用文献资料、逻辑分析等方法,对竞技体育的社会意义进行论述,认为:(1)竞技体育是宣言书,国家对竞技体育设立了长久目标,竞技体育取得的成就显示了国家综合实力的提升,振奋民族精神,增强民族自豪感;(2)竞技体育是宣传队,竞技体育的发展向人民宣传体育文化、提供体育物质;(3)竞技体育是播种机,它在人民群众队伍内播下了体育的种子。同时,分析了竞技体育推进体育公共服务的作用,认为:(1)竞技体育组织制度具有借鉴性;(2)合理的竞技体育制度文化,为体育公共服务提供制度保障;(3)完善基础设施,为开展公共服务工作创造良好条件;(4)高尚的竞技精神,为文化传播提供更加坚实的壁垒;(5)竞技体育人才,是公共服务发展的促进因素;(6)丰富的体育活动,为公众拓展了社会视野。  相似文献   

19.
运动训练理论与实践相矛盾几个问题的商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主要运用文献资料法,对运动训练的内容进行了全面论证。结果表明,运动训练教材的指导性与其实践的背离性、运动训练方法的科学性与其实效的脱离性、运动训练体系的完整性与其实际的隔离性,以期引发对运动训练的重视和重新认识。  相似文献   

20.
竞技体育资源配置运行过程中涉及配置主体、资金、市场、政策等诸多因素,各个因素之间相互作用构成了竞技体育资源配置的系统环境,并影响着配置的各个环节。要建立资源的优化配置的运行机制就需要在这样一个大环境系统中找出其影响因素。只有找到这些要素,并处理好这些结构上的资源配置,才能实现优化配置,从而达到较高的效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