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3 毫秒
1.
对21世纪我国高校体育教育中几个热点问题的思考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徐本力 《体育科研》2005,26(1):79-82
结合我国体育教育思想和高校体育教育实践的发展演进过程,对我国高等体育教育思想演变、体育教育目标的变革、学生体育意识和体育观念的转变、高校“体教结合”式的“高水平运动队”体制的确立与完善、“高校体育俱乐部”和“自主性、个性化课余体育活动模式的确立等有关热点问题进行了探讨和研究。  相似文献   

2.
我国专业竞技体制改革是各级专业自身积聚发展动力的形式之一,也是新时期我国体育方针政策的基本要求。分析在我国专业竞技体制改革背景下高等体育院校锤炼核心竞争力的必要性及途径,认为:竞技服务是锤炼高等体育院校核心竞争力的支点;改革我国专业竞技体制与锤炼高等体育院校核心竞争力具有互补性,专业队平稳过渡至高等体育院校意味着“双赢”。  相似文献   

3.
加入WTO后我国高等体育教育面临严峻的挑战,我国高等体育教育的发展战略选择是能否在加入WTO后持续发展的关键。笔者从我国高等体育教育发展战略的定位、高等体育教育创新人才培养战略、高等体育教育管理体制创新战略、高等体育教育结构调整战略、高等体育教育的国际化战略等五个方面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4.
笔者从我国现行体育体制的认识出发,站在体育战略宏观管理的高度,对我国体育体制改革的指导思想,改革的目标及主要指标,改革的内客、对策和措施等国内研究的主要动态和若干观点,作了概括性的综述,归纳并提出了发展战略研究中一些有益的见解。  相似文献   

5.
推进高等体育院校办学管理体制改革,是当前高等体育教育体制改革的重点;探索和建立与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办学管理体制及运行机制,是高等体育院校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的主要任务。本文就此提出了一些基本思路和改革措施。  相似文献   

6.
成本领先战略、差异化战略和目标集中战略是波特“基本竞争战略”的三种模式;通过“PEST分析模型”分析表明,我国竞技体育攀国体制应当选择差异化竞争战略模式;我国竞技体育举国体制差异化竞争战略是一种高附加值战略,是我国竞技体育核心竞争力的重要标志;通过合理的制度设计和机制设计,能够化解这种竞争战略模式可能带来的成本代价。  相似文献   

7.
由于我国体育事业长期突出发展竞技体育金牌战略,青少年体育竞赛体制存在“唯金牌论”、运动员文化素质欠缺等问题.在此方面,青奥会的创办理念和模式给我们以诸多启示,即青少年体育竞赛的焦点是突出运动员成就,终极目的是增强青少年体质,核心价值是文化和教育价值.我国青少年体育竞赛体制应回归体育游戏的本质,贯彻“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彰显教育的宗旨和文化的功能,在青少年竞赛体制改革方面对青奥会的模式加以借鉴,大力完善我国青少年体育竞赛体制,促进我国青少年健康生活方式的养成.  相似文献   

8.
孙德友 《辽宁体育科技》2006,28(6):77-78,85
高校体育教育是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四有”人才的重要手段,也是实现我国体育战略的基础。随着党和政府对教育工作的进一步重视,以及《学校体育工作条例》的实施,高校体育工作有了相应的改善。《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指出: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要使教育的这一战略任务落到实处,必须作好高校教育改革主攻方向的大文章,而高校的体育教育工作改革则首当其冲。  相似文献   

9.
1 前言竞技体校是近年来在我国教育体制改革中建立起来的一种教学、训练相结合的新型体制.如何充分发挥这种新型体制上的优势,进一步提高培养高水平竞技人才的数量与质量,不仅是当前竞技体校宏观管理中一个亟待解决的重大课题,也是影响我国竞技体校生存与发展的关键,它已引起各级决策部门领导者的高度重视与关注.为此,本文着重对我国竞技体校的主要优势特征指标和影响优势发挥的主要因素以及发挥优势的对策与措施等问题进行比较深入系统的研究,以便为我国的竞技体育体制改革和体育战略研究提供可参考的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0.
20世纪60年代以来我国竞技体育发展模式的历史演变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20世纪印年代,在“缩短战线,保证重点”战略的指导下,通过对竞技体育进行系列的调整,形成了我国竞技体育“举国体制”发展模式的雏形;80年代,在竞技体育适度超前发展战略的指引下,通过对竞技体育的调整和改革,强化和完善了竞技体育的“举国体制”发展模式;90年代以来,我国竞技体育的发展进入探索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发展模式的历程,极大提升了我国竞技体育的整体实力。  相似文献   

11.
前言我国高等体育教育改革的根本目的是为了培养人才,培养适应“四化”建设的具有改造性和进取精神的人才,培养适应我国社会主义体育事业多方面、多层次需要的人才。为达此目的,就必须在高等体育教学这一培养人才的基本环节中,探索社会主义体育教育事业发展的客观规律,继承和发展符  相似文献   

12.
高等学校体育工作的改革,是我国整个教育改革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和《关于进一步开展体育运动的通知》,为高校体育改革指明了方向。适应“三个面向”的要求,培养出更多又红又专、(?)魄健壮的四化建设人才,这是我们高校体育工作者肩负的光荣使命。虽然我国高等体育工作的规模和水平在逐步发展和提高,但总的来讲,还是不尽人意的。表现在:学校体育教学的科学化程度较低,学生运动不足,  相似文献   

13.
中国体育体制改革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邹春兰现象”的出现只是导致中国体育体制被热议的“导火索”。运用文献法、逻辑分析法对造成“邹春兰现象”原因进行分析,认为运动员自身因素、运动队的管理、我国运动训练水平和我国体育体制等因素,是造成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提出从建立运动员的社会保障体系、运动队管理、改革体育体制和提高各方思想认识转变观念等方面,就阔题的改进提出建议,为竞技体育未来发展方向及体育体制改革提供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14.
章以世界体育发展趋势的学术立场为出发点,以当代世界体育发展所赋予的那种不同于中国传统体育化的观念框架、范畴体系和意义网络为视角,以当代体育所提供的价值标准为理论依据,力图探索中国传统体育观念向现代体育观念的“转型”和演变,中国传统体育体制向现代体育体制的“转型”和演变的历史过程和发展机理。章认为:将传统的集中型国家行政垂直协调体制的体育发展模式,改为有宏观控制的社会自我协调体制的发展模式,是我国体育体制改革所需要达到的目标模式。  相似文献   

15.
发掘高等体育教育功能 完善竞技体育人才培养体制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从高等体育教育体系中竞技体育体制及其运行方式、高等体育教育体系与竞技体育人才培养体制的融合、发掘高等体育教育功能,完善竞技体育人才培养体制三个方面对国内高等体育教育体系中竞技体育的人才培养体制现状、存在问题和进一步发展进行了讨论。提出了如何在高等体育教育体系中培养竞技体育人才的设想。  相似文献   

16.
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完善,必将对我国高等体育教育带来强烈的冲击和深远的影响。高等体育教育的适应需有一个过程和运用一定的计划手段,高等体育教育对市场经济的适应主要通过转换机制和满足体育运动事业的发展去实现。传统高等体育教育中的许多优秀东西应实事求是地“吸收和改造”,科学地继承和发展,不能一概否定和完全摒弃。  相似文献   

17.
新时期我国体育"举国体制"提法的研究   总被引:6,自引:3,他引:3  
郁俊 《体育学刊》2006,13(1):15-18
我国体育“举国体制”的本质是计划经济体制下的产物,市场经济条件下“举国体制”的提法存在着语法结构和逻辑上的问题。应根据我国体育体制改革的发展观、市场观、整体观,在新时期建立与我国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体育体制和运行机制,建议使用市场经济条件下“全民体制”的提法。  相似文献   

18.
我国青年阶段篮球竞赛组织系统的优化与重构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文献资料法、访问调查法、数理统计法、逻辑分析法为主要研究方法,分别对“体育系统”、“教育系统”青年阶段篮球竞赛组织现状进行分析,认为:青年阶段“体育系统”与“教育系统”在篮球竞赛组织过程中存在的主要矛盾归根结底是“体制”问题,在“体制”大背景的影响下,表现为“体育系统”与“教育系统”争夺竞赛市场、人才市场;竞赛组织形式与竞赛规程有待进一步完善;两者在“管竞赛、办竞赛”的过程中尚未建立起完善的组织运行机制等。在进行大量分析与研究的基础上,提出对青年阶段篮球竞赛组织系统优化与重构的战略设想。  相似文献   

19.
社会转型期我国高等体育院校素质教育的文化透视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苏明理 《体育科学》2007,27(1):90-94
素质教育是我国社会转型时期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核心理念,素质教育的实施必须建立在对其整体性和实践性认识的基础之上。研究认为,针对我国高等体育院校学科和专业性质的特殊性,以及自身历史和文化积淀的不足,体育院校素质教育应定位于“学”与“术”的辩证统一,即在“术”的提高的同时加强“学”的支撑,以改变体育院校人文教育与专业技能的失衡状态,为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提供高素质的体育专业人才。  相似文献   

20.
高等师范体育专业现状与体育师资培养改革的思考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教育产业化进程的加快,高师体育专业的改革和发展面临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本文通过对高师体育专业现状的分析,提出对现有专业的改造途径,以及人才培养规格和课程体制改革方案,以适应教育改革的深入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