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孙涛  廖勇胜 《体育科技》2012,33(1):29-31
采用查阅文献和走访调查等研究方法,对高校体育教学资源合理开发和利用及高水平竞技运动人才的培养体制进行探讨,认为:竞技运动人才的培养与高校体育教学资源需有机的结合,协调发展,资源共享,充分发挥体教结合的优势,能为我国体育事业开辟新的机遇,也是我国今后培养高水平竞技运动人才的必经之路。  相似文献   

2.
"体教结合"培养高水平体育竞技人才经过近二十年探索,国内已有多种模式,同时存在一些弊端。从南京工业大学和江苏省体育局联合组建南京工业大学江苏女子垒球队,积极地探索"省队校办"模式的成功实践看,必须以"体育与教育互动理论、体育认知理论和体育功能理论"等为指导,充分地认识到实施体教结合具有它的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3.
由高校办高水平运动队参与竞技体育发展,是我国高等教育领域和竞技体育领域具有重大意义的改革与实践。文章通过探讨高校在培养竞技体育后备人才过程中,没能形成与原来体委培养体制相互竞争的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格局的原因,指出:课余训练经费不足,学籍管理不规范,竞赛制度不完善等原因,都是制约"体教结合"发展的因素。进而对上海大学"体教结合"培养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工作的发展提出了思考与构想。  相似文献   

4.
“体教结合”经过多年的探索与实践,取得了一定成绩,新时期仍面临着很多问题。加强和完善“体教结合”的管理机制,加强学校体育,改革竞赛制度,转移高校高水平运动队招生重心,才能保证“体教结合”的长远发展,培养更多优秀体育后备人才。  相似文献   

5.
完善全运会体制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之一.研究认为:我国高校竞技体育的发展已经具备了参加全运会的竞技基础,高校参加全运会适应了体育和社会发展的趋势.提出以全国大学生体协为依托,整合高校竞技资源组队参赛;汲取国外高校竞技体育人才培养经验;改革高校高水平运动队培养体制;深化"体教结合",探索高水平竞技人才可持续培养模式等高校参加全运会的建设路径.  相似文献   

6.
新时期"体教结合"的现实需要与长远发展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体教结合"经过多年的探索与实践,取得了一定成绩,新时期仍面临着很多问题.加强和完善"体教结合"的管理机制,加强学校体育,改革竞赛制度,转移高校高水平运动队招生重心,才能保证"体教结合"的长远发展,培养更多优秀体育后备人才.  相似文献   

7.
陈道裕  周奕君  陈显健 《体育科学》2006,26(1):82-85,95
通过对浙江省“教体结合”培养高素质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学校——体育传统项目学校、少年儿童体育学校、培养高水平后备人才学校的调查与分析,探讨“教体结合”的特点,认为当前“教体结合”存在着输送人才渠道比较单一、读与训的矛盾中训练时间得不到保证、评估工作不够系统、教练员队伍亟待改善、场地器材和经费不尽人意等问题,并提出解决的办法覆建议。  相似文献   

8.
运用文献资料法,专家访谈法,探悉北京理工大学足球队“体教结合”建设高水平运动队的经验,为我国教育部门和体育部门建设高水平运动队提供借鉴。体育回归教育,体育和教育的有机结合,是培养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和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人才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9.
马波 《精武》2011,(A1):86-86
运用以人为本、统筹兼顾的科学发展观来重新审视,"体教结合"应是文化教育与运动员训练和成长全过程的结合。高校办高水平运动队应该是"体教结合"的一种最佳模式。高校办高水平运动队有其内在动力,体育部门提出的"体教结合"与高校高水平运动队建设存在一定的差异。针对两个部门存在的分歧与困惑,提出建议,认为实现体育与教育的有机融合,是培养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实现竞技体育可持续发展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0.
"体教结合"源于20世纪80年代中期,强调"让体育回归教育"。普通高校是"体教结合"的重要场所,其核心思想是探索、培养全面发展的国家级运动员学生,是高校在体育系统和社会各界的支持下,积极参与国家体育事业发展的一个具体表现。近年来,关于"体教结合"培养高水平运动员学生的讨论和文章很多,绝大多数持肯定态度。本文力求以培养高水平国家级运动员学生为根本,以运动员学生的全面、协调发展为方  相似文献   

11.
随着经济格局的调整,中国高校高水平田径运动员培养工作遇到了很大困难,文章以辽宁省高校高水平田径运动员培养现状为例,分析其培养现状,总结成功经验,明确存在的问题,提出科学审视"体教结合";创建新型管理模式;充分利用各种资源,提高训练的科学化水平,构建相关的管理体系,旨在为促进高校培养高水平体育人才提供建设性意见。  相似文献   

12.
高校应成为我国竞技体育高级人才培养基地可行性的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运用文献资料和访问调查法,从普通高校高水平运动队建设和业余训练的现状出发,分析了高校业余训练向高水平竞技训练方向发展的可行性和必要性,提出随着我国教育事业和竞技体育改革的深入发展,应学习和借鉴国外先进体育管理模式,走教体结合的道路,逐步把发展竞技体育的中心引入高校,是我国今后培养高级竞技体育人才的必由之路。  相似文献   

13.
"体教结合"与高校高水平运动队建设   总被引:80,自引:1,他引:79  
运用以人为本、统筹兼顾的科学发展观来重新审视,“体教结合”应是文化教育与运动员训练和成长全过程的结合。高校办高水平运动队应该是“体教结合”的一种最佳模式。高校办高水平运动队有其内在动力,体育部门提出的“体教结合”与高校高水平运动队建设存在一定的差异。针对两个部门存在的分歧与困惑,提出建议,认为实现体育与教育的有机融合,是培养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实现竞技体育可持续发展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4.
柳塘 《游泳》2011,(1):60-63
2008年6月17日,国家体育总局游泳运动管理中心授牌北京师范大学附属实验中学"中国游泳协会游泳运动学校";2009年5月31日,中国游泳队备战2012年伦敦奥运会游泳人才集训在实验中学拉开帷幕,国家二线游泳队首次走进中学;同年6月9日,北京奥运会游泳冠军刘子歌和教练金炜走进实验中学,与师生座谈。这一天,实验中学也成为中国游泳队体教结合示范基地——由于在高水平体育后备人才培养方面做出的斐然成绩,实验中学在最高层面上实现了与中国竞技体育的对接。那么,作为中国竞技体育里的专业人士,又是如何认知高水平体育后备人才的培养和实验中学在"体教结合"方面的探索呢?本期我们请来了游泳运动管理中心副主任尚修堂、国家游泳队总教练么正杰和国家游泳队领队许琦,请他们畅谈自己的看法。  相似文献   

15.
我国高校竞技体育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运用问卷调查法等对我国高校竞技体育人才培养模式进行分析。主要结论:中国代表团在2011年深圳世界大学生运动会上取得的优异成绩与我国大学生竞技体育人才培养模式是分不开的。目前我国高校主要采取"一体化"培养模式、"体教结合"培养模式、"教体企相结合"培养模式。将体教结合纳入"举国体制"、把培养人作为高校体育竞赛的重要任务以及建立完备的高校竞赛体系和良好的运动队管理模式是高校竞技体育人才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  相似文献   

16.
随着我国体育认知由生物体育向人文体育观转变,体育人才培养应顺应这种转变,改变传统竞技体育培养模式,向真正意义上"体教结合"发展。从我国对体育观认识不同阶段分析,对比以往"体教结合"各种模式利弊,提出今后体教结合应逐步走"省队校办"模式方向发展。  相似文献   

17.
"体教结合"培养高水平运动员已得到全社会广泛关注,高校作为人才培养基地,理应承担起高水平运动员文化教育重任,以满足他们未来可持续发展要求。高水平运动队进入高校,同时给高校注入了体育文化活力,有利于高校协调发展。本文结合以省队校办模式,建设南工大江苏垒球队实践,认为充分体现了体教结合优势,解决了运动员读训矛盾,促进了运动员全面发展;高校通过承办赛事,扩大了对外交流,提升了学校美誉度;有力地推动了校园文化活动。  相似文献   

18.
"校体企三结合"高校高水平竞技体育人才培养模式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生源质量、经费制度等方面分析我国高水平竞技体育人才培养模式存在的问题.阐述"校体企三结合"高校高水平竞技体育人才培养模式的内涵:依托高校,通过整合教育、体育和企业三大系统的优势资源,联合互动,共同培养高水平竞技体育人才.据此提出构建该培养模式的客现依据与着力点.  相似文献   

19.
普通高校试办高水平运动队是我国多形式、多渠道、多层次社会办体育的一项重要战略举措,从1985年至今,江西省已先后有10所普通高校试办高水平运动队,而且在全省与之配套的培养体育后备人才中学已达到56所。如何利用好高校的资源优势,发挥高校在实施国家"奥运战略"和实现江西竞技体育奋斗目标中的重要作用,进一步深化竞技体育体制改革,推进"体教结合"向纵深发展,是摆在我们面前十分紧迫的课题。  相似文献   

20.
我国高校自1987年开始试办高水平运动队以来,通过"体教结合"方式,为国家培养了大量高水平体育人才。文章采用文献法,调查法,数理统计法对广西高校高水平运动队发展现状进行分析,找出差距,寻找高水平运动队可持续发展的对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