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正>传统的体育考核课主要针对学生体能和运动技能进行标准性考试和结果性鉴定,内容、形式单一,很少关心学生的内心需求。这种考核方式既不利于增强学生在体育运动方面的自我效能感,也无法激发学生对体育课的学习热情。课堂运动会作为一种新型校园体育运动会,充分借鉴考核课和田径运动会之所长,在每学期体育课中以班级小组为参赛单位,以学期教学项目为比赛内容,  相似文献   

2.
李世花 《体育师友》2010,33(3):34-35
体育课教学由室外课和室内课组成,在整个体育教学课时中以室外课为主,而室内体育课按常规都安排在每学期的开头和结束时,也就安排1~2周的课时,内容上基本上是体育常识的学习和考试。这些都是在教案上必须要备的课。  相似文献   

3.
普通高校体育课程学习评价操作方案的研究   总被引:23,自引:0,他引:23  
谢坚  许健 《体育与科学》2001,22(3):51-53
本文在分析了普通高校体育课程学习评价现状的基础上,提出了体育课程学习评价的新构想和操作方案。新的操作方案取消现行每学期进行体育课考试的制度,而将大学两年4个学期的体育课程作通盘考虑,学期进行过程性学习评价和学期考核,对运动能力和生理指标等内容进行测定,只评不考,第4学期由学生任选一个项目进行运动技能和体育知识的考试。  相似文献   

4.
一般情况下,我们把每学期的第一次体育课安排为引导课,其作用有两点:一是向学生介绍本学期的教学内容、考核项目、达标标准以及课外体育活动的安排和要求,以引起学生的重视;二是向新生介绍本校体育方面的成就,开展体育活动的情况和优良的传统,以调动学生上好体育课和参加体育活动的积极性。俗话讲,好的开端,就意味着成功了一半。因此,  相似文献   

5.
一、体育课的类型 体育课的类型是指根据教学任务、教材性质、学生特点等所划分的课的种类。研究课的类型,是为了根据不同类型课的特点,更好地运用教学原则和组织教法,以完成教学任务。体育课一般分为理论课和实践课两大类。 (一)理论课 理论课是指讲授体育基础理论知识的课。一般有引导课和基础知识课两种形式。 1、引导课 即每学期开学后的第一次课。其主要任务是教师向学生宣布本学期的教学任务、内容、要求和考核项目与标准;对刚入校的新生班级,进行本校开展体育活动的优良传统和体育教学常规教育,使他们明确学校体育的意义,激发学生上好体育课的积极性。  相似文献   

6.
体育课是中、小学学生的必修课程,是体育教学的基本组织形式。体育课应以实践课为主,要重视学生的实际锻炼。教育部规定,每学期要保证有十六至十八周(三十二至三十六节)体育课教学时间。由于我省雨水多,目前中、小学普遍缺乏室内体育活动设施,遇上雨天,体育课就无法落实,这不但影响体育教学计划的完成,而且学生体育锻炼少了,对学生体质的增强很不利。为此,现对雨天要上好体育课提出如下几点意见,望参照执行。一、雨天的体育课,不得利用搞体育教学内容以外的活动。如需调课一定要补回。二、学校体育科组,要把上好雨天体育课纳入学年和学期计划,并研究在课室上雨天体  相似文献   

7.
21世纪高校体育课考试改革探窥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21世纪即将来临,面对新的世纪,高校体育如何规划与改革是当前体育工作者所面临的重要课题,根据未来高智力人群对体育的需求,取消高校“基础”体育课,在一年级就开设单项课或称选项课是符合高校未来发展潮流的。扩大大学生在校期间对体育项目选择的范围,体育课考试考学生最善长、最突出的项目,规定统一的考试期限,考试项目由学生自己选择确定将是高校体育进一步深化改革的突破点,也是选定未来体育课教材内容和形成新的课堂模式的立足点。  相似文献   

8.
传统初中体育以考试为方向标,课堂教学中多以考试科目为主要教学内容。在这种模式下,学生的成为考试的牺牲品,发展成为口号,教学单一而枯燥,学生兴趣了无,教学效率不高。随着新一轮基础教育改革的推进,以学生发展为中心的理念在体育课堂中得到渗透,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得到落实,体育课堂逐渐从以考试为主的教学走向了以学生发展为主的教学。在初中体育教学中树立生本理念,就是要做到一切从学生主体出发,一切为学生的发展而服务。  相似文献   

9.
高校体育课学生的学习评价是体育教学中的重要环节,是对学生体育学习的价值和效果的评定,对学生个体和教学质量都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和意义。文章通过运用多种研究方法对山西省普通高校足球选项课学习评价体系进行调查,依据2002年《纲要》关于体育课学生的学习评价的指导思想,从多方面改进传统足球选项课以技能、体能考试为主的评价方法,完善评价过程,初步建立新的评价模式。  相似文献   

10.
师专公共体育课的首要任务是增进学生身心健康,增强学生的体质,实质上是要求学校体育从根本解决学生身心全面发展问题。那么,解决这一问题的途径是教学和业余训练,检验标准是考试。采取适应的教学和行之有效的考试办法是完成师专体育课任务的关键。  相似文献   

11.
中小学生心理健康现状对体育教学的启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向东 《体育学刊》2007,14(3):92-94
采用心理健康诊断测验(MTH),对河南省12所学校(小学四到六年级、初中和高中)5 812名中小学生进行心理健康调查。结果显示:小学生中高焦虑水平学生检出率为3.8%,内容量表检出率最高的为自责倾向(9.02%),其次是对人焦虑倾向(8.66%)。城乡男女生比较,乡村学生心理健康水平差于城市学生,女生的心理焦虑程度高于男生。建议体育教学过程中针对这些突出的问题开展合作学习、游戏等能够减轻或消除这些因素的体育项目,同时要求体育教师要正确引导心理障碍的学生;加强农村体育师资的培训,使其能够更好地和学生交流,运用体育手段减轻学生的心理障碍;体育教学过程中要重视女生的教育,选择合适的语言、合适的运动项目促进女生的心理健康。  相似文献   

12.
随着我国复合型人才培养目标的不断深化,人才培养应根据新世纪人才结构及高等体育功能特征,不断满足新时期社会开展的需求。长期以来,体育课程忽视考核中学生身心素质及学生在体育学习中进步的幅度与努力的内容。高校体育中适当穿插一些与体育知识点有关的太极"阴阳观",这样可以起到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的作用。本文说明了太极"阴阳观"对高校体育教学的影响,阐述了太极"阴阳观"融入到体育教学中的有效渠道。  相似文献   

13.
通过对农村留守学生体育习惯养成存在问题的分析,指出把体育习惯养成与终身体育相结合,确定“健康第一”的学校体育指导思想;认清体育习惯养成对农村留守学生身心健康的作用;探讨留守学生在父母缺位情况下体育习惯养成途径和保障机制,为农村留守学生体育习惯养成作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14.
我国体育学科硕士研究生培养现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刘尚礼  龚坚  刘剑  郑亚森 《体育学刊》2007,14(3):142-144
对我国体育学科研究生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人才培养方式、培养年限、专业结构设置、课程设置、考核与评价标等6个方面的现状进行调查分析,提出我国体育学科硕士研究生培养的教学目标应更加明确、学科体系应更加健全、评价方法应更加科学化的建议。  相似文献   

15.
2002年世界卫生日主题给我们的启示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依据世界卫生日的主题是体育锻炼,结合我国的体育教育现状,我们可得到如下启示:①关注学生健康和体质状况;②树立“健康第一”和“终身体育”的体育教育指导思想;③以人为本,进行学校体育教育改革。  相似文献   

16.
本文对《大学生体育合格标准》的实施提出了见解:认为《标准》冲击体育教师的正常工作;具体做法上统得过死,应实行宏观管理;维尔维克指数、体育课成绩、课外锻炼考勤等不宜列入《标准》综合评定的内容;《标准》综合评定宜简化、量化,不应渗入人为因素。  相似文献   

17.
实践证明,建设有中国特色的学校体育,实现学校体育现代化,是当代我国学校体育改革和发展的方向。建设有中国特色的学校体育,是在总结我国以往体育教学的经验与教训的基础上,探索未来学校体育发展的规律性。在新时期"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大背景下,随着时代的发展,我国学校体育的教学目标应为:在学生学练运动技术达到强身健体的前提下,从培养学生的"个人价值"转变为寻求"个人价值和社会价值"之间的平衡。并以此对教学内容、课程设置、教学评价也做出相应的调整,为我国今后的体育课教学改革与发展提供一些有益的启示和借鉴。  相似文献   

18.
根据护理岗位职业体能要求,高职院校应树立"健康第一,终身体育"的指导思想,以"职业体能提升"为主线,把体育教学与专业人才培养紧密结合,构建课内外有机结合的一体化职业体能训练模式,为学生从事护理岗位打下坚实的体质体能基础,使学生终身受益。  相似文献   

19.
本文对福建省罗源县第一中学初中学生1998-2001年三年时间里,使用《全国体育实验教材》后,在形态、机能、身体素质、健康状况等方面的变化,发现三年来学生的身体素质、肺活量、克托莱指数等有显著提高,营养不良率明显下降,男生的超重与肥胖率有所上升,近视率明显提高。今后应加强学校体育卫生工作,提高学生锻炼身体的兴趣,指导学生科学用餐,平衡膳食,培养吃苦耐劳的意志和品质等。  相似文献   

20.
重新审视课外体育锻炼在学校体育中的地位   总被引:20,自引:0,他引:20  
马宁 《体育学刊》2006,13(1):138-140
通过对学生体质下降原因的分析,揭示出学校体育工作中对课外体育锻炼的不重视是造成学生体质下降的主要原因,并提出学校体育应以课外体育锻炼为中心,以体育课、课外体育训练和竞赛等形式为辅的观点。只有真正提高课外体育锻炼在学校体育中的地位,才能落实和保证学生“每天锻炼一小时”的任务,从而提高学生身体素质,有效完成学校体育的任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