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收藏》2012,(22):42-47
"2012年10月7日也许是艺术圈选择遗忘的一个星期天。当晚香港苏富比‘当代亚洲艺术专拍上,贴有中国符号标签的当代艺术名家几近遭遇集体滑铁卢,或在泡沫挤干的底价位上不断流标,或以市场价30%或更低的‘白菜价’成交资本雄霸中国当代艺术的‘黄金八年’曲终人散"这是香港苏富比秋拍"当代亚洲艺术"拍完以后,著名当代艺术策展人顾振清所发的一条题为"中国当代艺术市场遭遇黑色星期天"的微博短短几天内,这条微博就被转发600多次,引发圈内广泛关注与讨论。中国当代艺术市场实际情况到底有多严重?本刊带着疑问采访了顾振清先生。  相似文献   

2.
何谓"理性回归"?经历了2008金融风暴的洗礼,中国的书画市场经历了一次痛定思痛的被动洗牌,尤其是当代艺术受到了前所未有的重创。此前有人认为"华尔街风暴"是剌向当代艺术市场泡沫的一把利剑,而在我看来,中国近现代书画市场的拍卖数据也证明其价格波动幅度不比当代艺术小,并没有显示出其顽强的抗风险性。问题可能不仅仅是当代艺术或近现代书画的本  相似文献   

3.
金秋时节,京城大大小小的当代艺术展览都在如火如茶地进行中。先有"艺术北京2007当代艺术博览会",后有"环铁时代首届当代艺术家提名展",还有正在筹备中的第三届宋庄文化艺术节等等,与近年来火爆的当代艺术市场相映成辉。然而,中国当代艺术市场究竟怎样?是谁在收藏中国当代艺术作品?如何成为当代艺术的收藏大家?本刊记者通过对这些活动内外的采访,并约稿于当代艺术界资深业内人士,形成以下一组稿件,希望能从不同侧面勾画出中国当代艺术收藏和市场的现状。  相似文献   

4.
杨国亮 《收藏》2012,(10):72-77
在现在这个时间点上,回头来看,当代艺术市场的启动,也不过才十来年的时间。在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后来声名显赫的当代艺术F4等人也不过是不安分的艺术青年,日后屡创天价的作品在当时并无市场;即使到2000年左右,在外部资本的关注下已经有了起色的当代艺术的市场,低迷还是常态;但2005年至2008年,中国当代艺术行情迅速开始启动,成交总额逐年呈爆炸式增长;在2009年短暂的回档与调整之后,2010年至今,市场又有一波新的行情。香港苏富比春拍历来被看作是市场的风向标。2012年4月初的香港苏富比中国当代艺术春拍吸引了众多的眼球,这次拍卖有天价,有赔本,有流拍,亦有600万的"新势力"——这些都是市场的表象,如何透过表象了解到当代艺术市场的背后所蕴藏的趋势?本刊为此专访了长期关注中国当代艺术市场发展的赵孝萱博士。  相似文献   

5.
杜曦云 《收藏》2013,(10):168-169
艺术品市场的繁荣程度取决于社会的富裕程度,只有当消费者的收入可以满足基本的生活需求后,才可能去消费艺术品。而且,消费者还需具有文化、艺术消费需求。从艺术品生产者的角度来看,艺术品如果想成功销售出去,消费者能否接受价格,以及能否在艺术方向、趣味上接受艺术品,是至关重要的。不同的艺术方向,决定了艺术品的流向。"中国当代艺术"这个概念的内涵是含混的。目前出现的冠以"中国当代艺术"之名的艺术品,艺术方向也是非常多元的。从艺术市场的角度看,这些不同方向的艺术品所面对的消费者也各有不同。"当代艺术"是源发于西方的,西方当代艺术史的逻辑演进很清晰:现代主义在解构了以"再现客观表象"为基点  相似文献   

6.
黄文叡 《收藏》2012,(10):90-91
20世纪90年代,安迪·沃霍尔的一幅"橘色玛丽莲"头像在纽约苏富比以1700万美元成交,让艺术市场一时紧张起来。这位波普艺术"教皇"一生作品数量巨大,这次他离世后首次出现的拍卖高价,使其在市场上开始跻身于和毕加索、凡·高等现代主义大师价值相当的地位。今天看,这只是沃霍尔作品进攻当代艺术市场的开始。2006年11月15日,纽约佳士得"战后及当代艺术"拍卖中,一幅安迪·沃霍尔20世纪70年代创作的蓝色《毛泽东肖像》亮相。  相似文献   

7.
《收藏》2016,(3)
正2015年12月2目,香港佳士得拿出了一份约26.3亿港元的成绩单。佳士得以此将艺术品市场现状概括为"稳健"。这样的拍卖成绩,得益于佳士得的一些重点工作,即最终的市场焦点。A焦点一,亚洲当代艺术当今的市场是否"稳健"是一个有争议的话题,但在持续力推亚洲艺术概念的道路上,佳士得的"稳健"则毫无疑问。佳士得方面反复强调,支撑这一板块有着很现实的力量,那就是来自于世界各地的25%的新买家。最终,"亚洲20世纪及当代艺术晚间拍  相似文献   

8.
Vivian 《收藏》2013,(2):26
总结一下2012年中国艺术市场(尤其是拍卖市场的动向),当代艺术正遭遇着近几年最大规模的"寒潮"。画廊盈利堪忧,拍卖市场不振,藏家热情退却,曾经备受市场追捧的"前卫艺术",如今似乎成了食之无味,弃之可惜的鸡肋。而这种情况并不仅现于中国。欧洲债务危机拖累着全球经济,以金砖四国为代表的新兴经济体又增长乏力,如此大环境下,谁还愿意大肆铺张?无数经济学家的研究证明,所谓的经济不景气并不代表"钱都没了",而是富裕阶层开始变得异常谨慎,不愿意让自己的资产蒙受风险。以此类推艺术市场,还未被历史证明其价值的"当代艺术",自然成了藏家敬而远之的对象。可是,艺术市场里的钱,同样也不会凭空消失,从当代艺术领域抽离的资金,最终必会寻找一处避风港,于是,那些艺术史中早有定评的经典作品,无疑成了大资金的首选。藏  相似文献   

9.
陶大珉 《收藏》2013,(16):72-78
专注于中国当代艺术或以此为主体的西方收藏家,是一种稀缺品,要成为这些少数派,需要持之以恒的敬业,需要提早进入,更需要机缘机遇。而如果把专门收藏中国当代艺术的藏家们当初的选择作为收藏策略来分析,原本在国际收藏体系中并无多少位置,收藏资金并不充裕的他们,凭借其深厚的中国当代艺术库存,已广泛地为其赢得了文化价值判断的话语权,而伴随着中国影响力的日趋提升,"希克们"的专项收藏越来越受到西方主流文化及市场系统的关注,从而跻身为全球藏家俱乐部中不可或确的重要一员。  相似文献   

10.
对当前中国当代艺术以及在海内外市场的起伏涨跌,我的认识是:中国当代艺术逐渐扭转了"墙内开花墙外香"的尴尬局面。本土有识之士已经逐渐觉醒,在国际艺术市场的视野中,中国当代艺术已经兼具中国本土元素与时代风格。从此前当代艺术品大量流到国外并被许多国外的藏家和美术机构抢先收藏于手中的中国当代绘画、雕塑多达千件以上,以及当前如纽约苏富比这样的国际大牌公司在征集如张晓刚、刘晓东等人的作品时都困难重重的事实来看,再一次感觉到我们又走在别人的后  相似文献   

11.
马健 《收藏》2008,(10):22-23
近年来,随着中国当代艺术市场的日渐火爆,关于中国当代艺术的“炒作论”“泡沫论”和“垃圾论“一直不绝于耳。中国当代艺术市场是不是充斥着”泡沫”?中国当代艺术会不会成为未来的”垃圾”?在缺乏充分信息和未作实证研究的情况下.我们不敢贸然作答.只能通过理论分析和经验比较,对中国当代艺术市场的未来进行一些展望。  相似文献   

12.
王俊     
胡筱潇 《收藏》2013,(4):20-21
安迪·沃霍说过:"你仔细想想看,百货商店就是一个博物馆。"仔细想想,他说的有道理。而中国的当代艺术,在经历了对历史政治、社会关系、艺术潮流的追索后,也将重拾对材质、对"物"本身的兴趣。无论是重返对工艺的青睐,还是转向对材料的实验,以"物"为核心的探索创作,都将让中国当代艺术的气质为之一变。不少艺术家和设计师开始思考这样一个问题(而这也恰好是当代艺术中的一个重要命题):在什么样的条件下,一件人造物品可以被定义成为艺术品?我们到底出于何种理由,为再普通不过的事物赋予特殊的艺术价值?藏  相似文献   

13.
砚边思绪     
《收藏》2016,(19)
正当代艺术(油画)在颠覆传统体制的时候,也赢得全世界喝彩。而中国画一路蹒珊至今,受到当代新观念水墨画家的挑战,仍未被彻底颠覆!当代艺术水墨画家中谁才可以被看作是重量级学术型大家还没有历史定论,这需要再过几十年后依据中国现状以及当代艺术水墨画家思想和技术的深度来判断,可能更准确。国画界目前可类比中国的足球,何时走进世界杯,有世界话语权,都是有待解决的问题。但不管怎么说,历史发展还是会往前走,只是曲线的快慢而巳。从传统中国画到当代艺术水墨群,中国画半个世纪以来受环境  相似文献   

14.
王宇雯 《收藏》2009,(4):15-15
今天,几乎所有的人都相信,是中国当代艺术泡沫的灰飞烟灭引领了艺术市场整体下滑。然而,很多人没有注意到,早在当代艺术市场颓势尽显之前,中国影像市场就已经在2007年华辰春拍专场和2007平遥国际影像大展后,上演了最后的奢华。  相似文献   

15.
张少华  张民芳 《收藏》2012,(14):24-31
栗宪庭,艺术批评家、艺术理论家,百度上有关他的搜索结果超过十万个,百科名片中是大篇幅的关于他的个人简介。大事年表等等。从20世纪70年代末以来的三十多年中,他从文化战略的角度把握着中国当代艺术的新变化,开创性地策划了诸多重量级的代表着重要艺术潮流和走向的中国当代艺术展览,对中国现代艺术运动的发生和发展产生了巨大而深远的影响。他是中国当代艺术的一面旗帜、一个坐标,被公认为中国当代艺术的"教父"、最大的"腕"。2012年6月21日,西安初夏明媚的午后,曲江一处古雅的院落,水声鸟鸣中,在挂满嫣红梅李的果树下,栗宪庭侃侃而谈,态度是那样率真、谦和,话题围绕中国当代艺术,又超越中国当代艺术本身……  相似文献   

16.
视野     
《收藏》2012,(16):14-17
Artprice艺术市场观察:古代大师级作品的拍卖场现状与当代艺术领域内赫赫有名的作品相比,古代杰出作品在市场上更具有神秘性(宣传力度较小),但仍在全球占据着重要地位,且作品价值在两年内(2009至2011年底期间)已翻了一倍。古代艺术市场主要呈现出两大特点:一是流通在外的杰出作品数量稀少(市场干涸对价格具有杠杆作用),二是中国市场所表现出的惊人活力。古代艺术市场对拍卖公司具有举足轻重的  相似文献   

17.
季英伦 《收藏》2012,(16):20-27
瑞士的乌力·希克(Uli Sigg)、比利时的盖伊·尤伦斯(Guy Ullens)与法国的让·马克·德克洛普(Jean-Marc Decrop)是中国当代艺术发展史上早期最重要的三大海外推手。2011年尤伦斯将退出中国当代艺术市场的传言甚嚣尘上,尤伦斯在二级市场频频拍卖其收藏多年的中国当代艺术作品;2012年乌力·希克连捐带卖与香港M+艺术馆合作建立中国当代艺术馆之余还顺便回收1.7亿港元的资金,希克也因此受到中国媒体的普遍质疑。与希克和  相似文献   

18.
颜晓樑 《收藏》2012,(6):40-43
张晓刚pK曾梵志,究竟谁最贵?这太像一场数字游戏,也是眼下市场热衷的谈资。张晓刚与曾梵志不仅拍卖价格难分高低,所处的平台也不相上下,前脚张晓刚被佩斯签约,后脚曾梵志就在2011年转投高古轩画廊。在这场当代艺术"一哥"的较量中,或许作品才是核心竞争力。  相似文献   

19.
Lain 《收藏》2013,(16):68-71
近几年中国当代艺术经历了泡沫的消退过程,而"水墨"创作却屡屡在国际收藏市场上创出佳绩。中国历来存在的"雅贿"体制下而推出的水墨艺术家,并不在这次的水墨热潮里。现在的当代水墨热潮范围大致可分为两部分:一是当代工笔画(又称"新工笔")和以水墨为媒材表现当代观念的作品(又称"新水墨");另一类是在九十年代以来发展至今的实验水墨。这类偏向观念、实验和抽象水墨一直在海外华人市场受到欢迎。  相似文献   

20.
说道     
《收藏》2009,(9):2-2
不客气地说,如果按照市场价格,普通美术馆一年的经费还不够买一幅“重量级”的当代艺术作品。——上海张江当代艺术馆馆长李旭在接受《文汇报》采访时认为,我国公共美术馆在收藏当代艺术方面已经出现了断层,这个断层集中体现在20世纪80年代的中国当代艺术上,既没有较为完整的“面”上的收藏,也缺乏具有代表性的重要作品的收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