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体育教材教法是体育教育专业培养方案中的重要课程之一,对专业化体育教师的培养起着重要的作用。分析体育教材教法课程存在的主要问题,从培养适应当代基础教育改革的高素质专业化体育教师出发,提出重新构建体育教材教法课程内容的思考。重构的课程内容包括体育教材教法概述、体育课程标准解读、不同层次体育教材的教学设计策略、说课听课与评课教学技能训练等。  相似文献   

2.
《体育师友》2019,(1):8-9
文章结合体育教学实践经验,提出体育教师要在体育教学中展现身体美、运动美、行为美、教学语言美、教学方法美和教学环境美的实施策略。并得出结论:体育教师要加强积累体育美育理论知识,并结合实践运用于教学;体育教师要合理设置体育美育教学目标,制定体育美育教学内容,精心备课;体育教师要制定体育美育评价内容;体育教师应创新体育美育教学方法与手段;体育教师应尽可能参加体育美育专题培训。  相似文献   

3.
跨学科听课——体育教师教学习性改变重要途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次体育课程的实施,其实就是摆在教师面前的一份沉甸甸的试卷,是对体育教师专业素养的一次严峻考验。从新中国体育教学历史来看,体育教师因为在长期的指令性课程与教学中生存,从高校体育教育专业教师到基础教育体育教师,已经成为体育课程消极的执行者和课程内容的简单重复者,形成了比较稳定的教学习性,通过体育新课程实施几年进程来看,体育教师的教学习性成为了体育新课程推进的最大阻力之一。  相似文献   

4.
体育课程资源的开发在体育课程改革中起到了“加油站”的作用,做好体育课程资源的开发将有力地促进课改的进一步推行。基层体育教师在平常的教学与实践活动中,要善于开发体育课程资源,尤其是对学生的身体能力、身体差异、特殊才能,更要给予充分关注,并作为体育课程资源合理开发与利用的依据。  相似文献   

5.
论体育课程与体育教学的若干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使一线体育教师进一步明晰体育课程和体育教学的关系,以促进体育课程改革在反思中不断深入,采用文献资料法、访谈法、归纳和演绎等方法,对体育课程目标和体育教学目标的关系、体育课程内容和体育教学内容的关系、体育课程评价和体育教学评价的关系、体育课程编制主体与体育教学主体的关系等进行区分,并对这几个关系在体育课程改革中存在的一些普遍性问题进行分析;提出重构体育课程与体育教学关系的对策,即体育课程编制者与体育教师的沟通;建立体育课程咨询机构,使体育教学目标与体育课程标准具有同质性;通过体育课程论的普及,使体育教育工作者在把握课程理论的基础上研究体育教学。  相似文献   

6.
每个学校体育资源都是有限的。教师不能因为体育资源不足,就对有些教学内容自行删除不教或者随便应付,恰恰相反,作为一线的体育教师有一些客观因素不是我们教师能控制得了的,但加强对现有体育设施和器材的"整合利用与开发"是我们一定能做到的。特别是对体育资源匮乏的学校更有实际意义。巧妙地把教学内容和学校现有体育资源搭配利用好,有机地把现有体育资源变通结合教学内容使学生学得有意思学些东西,是我们体育教师思考和落实的重要课题。  相似文献   

7.
体育课程内容资源开发是新体育课程改革的迫切需要.体育课程内容资源开发有引进、改造和创编三种途径.本文逐一讨论体育课程内容创编释义、身体练习资源及利用身体练习资源创编体育课程内容的方法,以期为体育课程内容改革提供操作性的思路.  相似文献   

8.
体育教学是以身体练习为主要手段的社会实践活动,脱离必要的体育器材设施"练习",无法更好地进行体育教学;体育器材是提高体育课堂教学质量和效益、丰富学生体育活动必不可少的基础条件之一。如何有效地开发和利用身边的资源,尤其是农村体育教师如何引领学生走进器材活力资源的创造与开发,这是我们教师的责任和使命。  相似文献   

9.
《体育教学》2011,(11):78-78
体育场地器材是学校进行体育教学和开展课外体育活动的必要物质条件和载体,它直接关系到整个学校体育工作的效果。面对当前短期内无法解决的瓶颈,体育教师要不断探索化解体育场地器材不足的新思路和新方法,积极开发体育课程的各种物力资源,形成丰富的课程资源,补充和缓解场地器材的不足,为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的实际操作提供理论支撑,而从事教育实践的一线体育教师最知情,最有发言权。  相似文献   

10.
体育场地器材是学校进行体育教学和开展课外体育活动的必要物质条件和载体,它直接关系到整个学校开展体育工作的效果。面对当前短期内无法解决的瓶颈,体育教师要不断探索、化解体育场地器材不足的新思路和新方法,积极开发体育课程的各种物力资源,形成丰富的课程资源,补充和缓解场地器材的不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