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抑郁症患者的记忆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修订韦氏记忆量表(WMS-R)对62例抑郁症患者和62名正常人的记忆作对照研究,结果表明,抑郁症患者的记忆商数较正常人差,有各种类型的记忆障碍,有可逆性,随抑郁症状的缓解而恢复,记忆测验有助于了解症状,估计疗效和预后。  相似文献   

2.
抑郁症患者认知功能障碍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本文对抑郁症患者认知功能障碍的特点、发生机理及治疗和预后进行了综述。抑郁症患者存在明显的注意、记忆、执行功能等认知功能障碍,但其发病机理目前还不十分清楚。抑郁症患者的社会功能障碍很大程度上由认知功能障碍导致,因此对此类患者认知功能障碍的评估与治疗是抑郁症治疗的重要方面。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抑郁症患者的心理防御机制。方法采用防御机制问卷对30例抑郁症患者进行测试,并与30例正常人进行比较。结果患者组不成熟防御因子分明显高于对照组。结论抑郁症患者心理防御机制的使用上明显不同于正常人。  相似文献   

4.
本文对107例抑郁症病人的记忆及其影响因素研究表明:抑郁症病人有明显的记忆障碍,其发生率为47,7%;内、外源性抑郁症的记忆变化不同;记忆改变与抑郁程度有关。影响抑郁症记忆的因素依次为:职业、文化程度、性别及年龄等。对它们之间的关系作了简要讨论。  相似文献   

5.
在老年患者中常出现记忆丧失。临床论述证明老年性抑郁症与主观记忆障碍有关,主观记忆障碍可作为老年抑郁症的诊断指  相似文献   

6.
首发抑郁症患者与正常对照认知功能的比较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 探讨首发抑郁症的认知功能损害特点.方法 对112例首发抑郁症患者和47例正常对照采用韦氏成人智力量表、韦氏记忆量表、威斯康星卡片分类测验(WCST)进行检测.采用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对抑郁症患者进行抑郁状态评估.结果 抑郁症组的心智、图片、再认、再生、联想、理解、背数、记忆商数、言语智商数、操作智商数、智商数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抑郁症组的WCST完成分类数明显低于对照组,总测验数明显高于对照组, 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相关分析显示, HAMD总分和心智、图片、再认、再生、联想、触觉、理解、背数、记忆商数、言语智商、操作智商、智商和完成分类数呈负相关(P<0.05);焦虑/躯体化因子和再认、再生、背数呈负相关(P<0.05);体重因子和图片、触觉呈负相关(P<0.05);认识障碍因子和图片、再生、联想、触觉、背数、完成分类数呈负相关(P<0.05);阻滞因子和心智、图片、再生、联想、理解、背数、记忆商数、言语智商、完成分类数呈负相关(P<0.05);睡眠障碍因子和心智、图片、再认、再生、联想、触觉、理解、背数、记忆商数、言语智商、操作智商、智商、完成分类数、概念化水平、百分数呈负相关(P<0.05).结论 首发抑郁症患者可能存在比较严重的全面认知功能损害,范围比较广,且抑郁症症状能够影响患者的认知能力.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复发抑郁症患者自传体记忆与临床特征的关系,以及自传体记忆损害是否是抑郁症复发的风险因素。方法:对65例复发抑郁症患者(复发组)以及54例首发抑郁症患者(首发组)采用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ilton depression scale, HAMD-17)及汉密尔顿焦虑量表(Hamilton anxiety scale, HAMA)评定抑郁与焦虑症状,采用自传体记忆测验评定自传体记忆水平。结果:(1)与首发组相比,复发组起病年龄更早、病程更长、抑郁症家族史比例更高、认知障碍更严重、概括性记忆更多(P0.05或P0.01);(2)相关分析显示复发组概括性记忆与起病年龄、阳性家族史、认知障碍、迟缓因子呈正相关(r=0.45,0.38,0.39,0.39;P均0.01);(3)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概括性记忆是与抑郁症复发相关的危险因素。结论:复发抑郁症患者概括性记忆较多,其与起病年龄、阳性家族史、认知障碍与迟缓因子相关,对预测抑郁症复发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伴发睡眠障碍首发抑郁症患者的认知功能损害特点及其影响因素。方法纳入318例首发抑郁症患者,根据睡眠情况分为伴发睡眠障碍组(202例)和不伴发睡眠障碍组(116例),并纳入243名正常对照。采用重复性成套神经心理状态测验(repeatable battery for the assessment of neuropsychological status,RBANS)评估所有被试的认知功能(即刻记忆、视觉广度、言语功能、注意、延迟记忆),并采用17项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ilton depression rating scale,HAMD-17)评估患者的抑郁症状。结果伴发睡眠障碍组即刻记忆、视觉广度、言语功能、延时记忆得分及量表总分均比不伴发睡眠障碍组及对照组差(均P<0.05);而不伴发睡眠障碍组的即刻记忆、言语功能、延时记忆得分及量表总分比对照组差(均P<0.05)。多因素线性回归分析示,伴发睡眠障碍组中,RBANS量表总分与HAMD认知障碍因子相关联(β=6.29,P=0.04),即刻记忆得分与年龄相关联(β=-0.24,P=0.04),视觉广度得分与HAMD睡眠变化因子相关联(β=2.33,P=0.01),言语功能得分与婚姻(β=-5.74,P=0.01)及HAMD阻滞因子(β=-1.20,P=0.03)相关联;不伴发睡眠障碍组中,RBANS的言语功能得分与年龄相关联(β=-0.32,P=0.04),注意得分与HAMD阻滞因子相关联(β=2.52,P=0.01)。结论伴发睡眠障碍组患者存在多方面的认知功能损害,抑郁相关症状(睡眠变化、认知障碍、阻滞等)、年龄及婚姻状况可能是伴发睡眠障碍抑郁患者认知功能损害的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9.
抑郁症患者防御机制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抑郁症患者防御机制的特点。方法:对60例抑郁症患者以防御方式问卷(DSQ)进行测试,并与60名正常人对照研究。结果:抑郁症患者不成熟和中间型防御机制因子分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P<0.01)。结论:抑郁症患者多使用不成熟及中间型的防御机制,男性患者较女性患者更明显地偏离正常。  相似文献   

10.
抑郁症患者脑血流速度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运用经颅多普勒超声器测定22例抑郁症患者脑及颈动脉的血流速度,并与健康正常人进行对照,发现抑郁症患者双侧颈总动脉及颈内动脉血流速度明显减慢,供应给脑部的血流减少;右侧大脑中动脉吸大脑后动脉血流速度偿性加快,脑及颈动脉血流速度的改变与Hamilton抑郁量表总分无明显相关,提示抑郁症患者大脑半球左侧供血障碍更加明显,但脑血流测量的结果并不能反映疾病的严重程度,仅为抑郁症病因研究提供了有益的线索。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抑郁症患者认知功能障碍与血浆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DNF)的相关性。方法选取我院收治的98例确诊抑郁症患者,按照是否存在认知功能障碍分为A组(认知功能障碍组)42例与B组(非认知功能障碍组)56例,同时选取非抑郁症患者85例作为对照组,比较3组患者BDNF水平。结果对照组BDNF水平均明显高于A、B组(P0.05),但A、B组组间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轻度、中度、重度认知功能障碍患者组间BDNF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血浆BDNF水平与抑郁症患者认知功能障碍无明显关系,但血浆BDNF水平低下与抑郁症发病有密切关系。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发作期抑郁症患者述情障碍的相关因素。方法采用多伦多述情量表(TAS)中文版、Beck抑郁自评量表(BDI)对80例发作期抑郁症患者进行评定,并与95名健康志愿者(对照组)比较。结果(1)抑郁症组TAS因子Ⅰ、Ⅱ、Ⅲ、总分及BDI评分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2)患者住院与他人交流、抑郁总分依次进入TAS因子Ⅰ的回归方程;抑郁总分、工作学习应激、性别依次进入TAS因子Ⅱ的回归方程;受教育年限、住院与他人交流依次进入TAS因子Ⅲ的回归方程;抑郁总分、治疗信心依次进入TAS总分的回归方程。结论抑郁发作患者存在明显的述情障碍。性别、受教育年限、抑郁的严重程度等为发作期抑郁症患者述情障碍的重要影响因素。述情障碍不同因子的影响因素不尽相同。  相似文献   

13.
222例精神分裂症患者语词记忆能力的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精神分裂症患者语词记忆能力。方法采用选择性提醒测验对222例精神分裂症患者和200例正常人的语词记忆进行测验。结果精神分裂症患者存在记忆障碍,并有联想回忆减少和插入增多的特点。结论精神症状有明显加重记忆障碍的作用,而病型、病程及抗精神病药物的剂量等因素对记忆的影响不大。  相似文献   

14.
抑郁症患者血浆孤啡肽含量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为探讨抑郁症的可能病因,对抑郁症患者血浆孤啡肽(OFQ)含量进行了对照研究。方法抽取29例抑郁症患者和24例正常人的静脉血,用放射免疫(RIA)的方法分别测其血浆中OFQ含量,比较抑郁症患者和正常人血浆OFQ含量有无差异,抑郁症患者OFQ含量与汉密顿抑郁量表(HAMD)评分的相关性,及抑郁症患者血浆OFQ含量的影响因素。结果与正常人比较,抑郁症组OFQ含量明显升高(t=8.70,P<0.0001);OFQ含量与HAMD评分呈正相关(r=0.63,P<0.01);OFQ含量主要与抑郁情绪、夸大、失眠、自卑感、自杀、强迫症状、教育水平、关注身体健康等因素相关,而年龄、性别、职业、病程、曾用药等其他因素与OFQ含量无明显相关。结论通过测量血浆OFQ含量可作为抑郁症诊断的参考指标。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重性抑郁障碍首次发病患者记忆损害与血清皮质醇的关系。方法:对30例重性抑郁障碍首次发病患者和30名正常对照者进行韦氏记忆量表(WMS)测量以评定其记忆水平,同时进行血清皮质醇的浓度测定。结果:重性抑郁障碍组的韦氏记忆商数及心智、图片、再认、再生、联想、理解、背数因子分显著低于正常对照组﹙P0.01﹚;韦氏记忆因子中的心智、图片、再认、再生、联想、背数、理解、记忆商数与HAMD总分以及HAMD因子中的焦虑/躯体化、认识障碍、阻滞、睡眠障碍显著负相关(P0.05);血清皮质醇浓度与韦氏记忆因子中的心智、图片、再认、再生、联想、背数、记忆商数显著负相关(r分别=-0.432,-0.410,-0.399,-0.421,-0.472,-0.436,P0.05);重性抑郁障碍患者的韦氏记忆各因子得分与其年龄、病程存在负相关(P0.05)。结论:重性抑郁障碍首次发病患者急性期存在记忆功能减退,并与血清皮质醇浓度可能存在相关性。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血压参数对伴高血压的抑郁症患者记忆功能的影响。方法对193例伴高血压的抑郁症患者采用行为记忆测验第二版(RBMT-Ⅱ)、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评定记忆功能和抑郁程度。结果伴高血压的抑郁症患者记忆障碍发生率为88.60%。高血压分级不同的抑郁症患者记忆障碍的比例不同(χ2=9.785,P〈0.01),且不同分级的患者记忆标准总分、回忆姓名、路线延迟回忆、脸部再认、回忆被藏物品和定向评分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相关分析结果显示,收缩压、脉压与RBMTⅡ标准总分均呈负相关(P〈0.01),与舒张压无相关性(P〉0.05);多元线性逐步回归分析结果显示,RBMTⅡ标准总分低与患者年龄大、脉压高、抑郁程度重、受教育年限少有关。结论血压、抑郁程度均影响伴高血压的抑郁症患者的记忆功能。  相似文献   

17.
本文调查了29例抑郁症患者的童年史,以50例正常人和38例精神分裂症患者为对照。结果显示:抑郁症患者的家教不良,童年期与父母情感沟通差和父母性格偏移明显较多。这些不良因素可能通过影响应激系统而导致成年易感抑郁症。并发现家教不当和父母性格偏移的抑郁症患者HAMDⅢ因子分增高。提示,他们有更多的认知损害。  相似文献   

18.
抑郁症述情障碍与认知应对策略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发作期抑郁症述情障碍与认知应对策略的特征。方法:采用多伦多述情量表(TAS-20)中文版、认知情绪调节问卷中文版(CERQ-C)对143例发作期抑郁症患者进行评定,并与95名健康志愿者(对照组)比较。结果:抑郁症组TAS-20总分及各因子分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均〈0.01)。CERQ-C中责难自己、接受、沉思、灾难化、责怪他人因子分高于对照组,理性分析因子分低于对照组(P〈0.05或P〈0.01)。患者住院与他人交流、与家人的感情等依次进入TAS-20因子I的回归方程;父母的文化程度、经济状况等依次进入TAS-20因子II的回归方程;受教育年限、CERQ接受因子等依次进入TAS-20因子III的回归方程;与他人的交流、与家人的感情等依次进入TAS-20总分的回归方程。结论:抑郁发作患者存在明显的述情障碍与不良的认知应对策略。认知应对策略、性别、受教育年限等为发作期抑郁症患者述情障碍的重要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19.
精神分裂症患者的症状和记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报告了60例精神分裂症患者修订书氏成套记忆测验的结果。发现患者的MQ较正常人差,并有各种类型的记忆障碍。同时发现精神分裂症患者的症状与记忆障碍密切相关,特别是情感退缩和概念紊乱。当症状变化时,记忆障碍的程度亦有相应的变化。以阴性症状为主要症状者比以阳性症状为主者记忆障碍更明显,特别是视觉再生与图片回忆分测验。通过记忆测验可以帮助了解症状和估计疗效和预后。  相似文献   

20.
抑郁症患者睡眠行为及睡眠生理障碍的研究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目的 探讨抑郁症患者睡眠行为及睡眠生理的变化。方法 采用调查表对 32例抑郁症患者的睡眠行为障碍和睡眠生理进行调查 ,检测其全夜多导睡眠图 ,并与 2 1名正常人进行对照。结果  (1)抑郁症组的入睡困难、早醒、睡眠维持障碍及睡眠过多的发生率高于对照组 (P <0 0 5~0 0 1) ;(2 )与对照组比较 ,抑郁症组存在睡眠潜伏期长 [(36 1± 17 2 )min],醒觉时间、觉醒次数、醒觉睡眠比高 ,睡眠效率和睡眠维持率低 (P <0 0 5~ 0 0 1) ,快速眼动睡眠潜伏期短 [(6 1 8± 31 2 )min]等。结论 抑郁症患者存在睡眠行为与睡眠生理相一致的异常改变 ,其睡眠障碍的病理机制可能同源于抑郁症的发病机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