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21 毫秒
1.
症状性颅内动脉狭窄的治疗现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症状性颅内动脉狭窄(IAS)是当前临床关注的热点,颅内动脉狭窄是亚洲人,尤其是中国人缺血性卒中重要的病因.颅内动脉狭窄在所有缺血性卒中病因中占8%~10%[1].颅内动脉狭窄的患者每年卒中的复发率为10%~50%[2].尽管进行药物治疗,症状性颅内动脉狭窄患者每年卒中风险仍为10%~24%[3].当前开展的血管内治疗给症状性颅内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的患者带来了希望.本文就症状性颅内动脉狭窄的治疗综述如下.  相似文献   

2.
正颅内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intracranial atherosclerotic stenosis,ICAS)是导致缺血性卒中重要原因之一,不同人种之间差异明显,亚裔人群中颅内动脉粥样硬化性卒中患者占30%~50%,北美人群中仅有8%~10%~([1-2])。2014年中国症状性颅内大动脉狭窄与闭塞研究(Chinese Intracranial Atherosclerosis,CICAS)结果显示中国缺血性卒中或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ransient ischemic attack,TIA)患者中颅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多发颅内动脉狭窄对轻型缺血性卒中和TIA早期卒中复发的影响。 方法 纳入氯吡格雷用于急性非致残性脑血管事件高危人群的疗效(Clopidogrel in High -risk Patients with Acute Non-disabling Cerebrovascular Events,CHANCE)研究影像亚组1089例非心源性高危 TIA和轻型缺血性卒中患者。根据患者入院时MRA序列的检查结果分为无颅内动脉狭窄、单发颅内动 脉狭窄和多发颅内动脉狭窄3组。随访患者90 d卒中复发(缺血性和出血性卒中)事件。采用Cox回归 分析多发颅内动脉狭窄对轻型缺血性卒中和TIA患者90 d卒中复发风险的影响。 结果 无颅内动脉狭窄、单发颅内动脉狭窄和多发颅内动脉狭窄组分别有608例、298例和183 例患者;90 d卒中发生风险比例分别为5.43%、9.06%和18.03%。与无颅内动脉狭窄患者相比,伴 有颅内动脉狭窄(包含单发和多发颅内动脉狭窄)患者卒中复发风险显著高于非颅内动脉狭窄患者 (12.50% vs 5.40%,P<0001)。其中,多发颅内动脉狭窄卒中复发风险最高(18.03%),是无颅内动脉 狭窄患者的3.578倍(HR 3.578,95%CI 2.189~5.850)。 结论 多发颅内动脉狭窄是非心源性TIA和轻型卒中患者早期卒中复发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4.
缺血性卒中患者颅内外血管狭窄率研究   总被引:8,自引:1,他引:7  
目的:研究缺血性卒中患者颅内外血管狭窄或闭塞的发生率,并对其相关病因进行分析。方法:对经CT/MRI/DWI诊断的缺血性卒中患者的人口构成情况进行登记,了解其相关危险因素。并经TCD和/或MRA了解其颅内外血管狭窄或闭塞的情况。结果:579例缺血性卒中患者中,颅内外血管狭窄的发生率为70.98%(411/579例);411例大动脉狭窄或闭塞患者中,以大脑中动脉狭窄或闭塞最常见(64.48%),其次为颈内动脉(50.36%)。大动脉狭窄或闭塞的主要原因为动脉粥样硬化,引起动脉粥样硬化的危险因素的发病率依次为:高血压病(77.24%),吸烟(63.68%)。通过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糖尿病、高血压、吸烟是血管狭窄的主要相关危险因素(P值均<0.05)。结论:国内缺血性卒中患者颅内外血管狭窄或闭塞的发生率高,其主要病因为动脉粥样硬化,糖尿病是大动脉狭窄或闭塞的最主要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5.
CHEN K  HOU X  ZHOU Z  陈康宁 《中国卒中杂志》2018,13(10):1101-1102
正缺血性卒中的介入诊治自20世纪80年代末以来,走过"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颈动脉支架成形治疗、"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的颅内动脉支架治疗及"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的急性血管内治疗的时代。我们是否还会迎来另一个时代——非急性期颅内动脉闭塞介入再通治疗的到来?有研究显示,颅内动脉无狭窄患者12个月卒中复发率为3.27%,轻度狭窄者为3.82%,重度狭窄者为5.16%,闭塞者为7.27%,闭塞患者的卒中复发率明显高于无狭窄及轻、重度狭窄患者[1],且与颅外动脉闭塞相比,颅内动脉  相似文献   

6.
目的 研究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peripheral artery disease,PAD)并发颅内/外动脉狭窄的发生率、危 险因素以及与临床症状的关系。 方法 选取2016年7月-2017年7月PAD患者共155例,收集患者临床资料。PAD临床症状根据Fontaine 分类分为I 期无症状,II 期间歇性跛行,II I 期静息痛,I V期足趾溃疡、坏疽。根据经颅多普勒超声 (transcranial Doppler,TCD)结果将颅内外动脉狭窄程度分为无狭窄、轻中度狭窄(<70%)和重度狭窄 或闭塞(≥70%)。分析颅内/外动脉狭窄在PAD患者中的发生率,PAD合并颅内/外动脉狭窄的危险因 素以及PAD下肢缺血程度及围手术期卒中发生与颅内/外动脉狭窄的关系。 结果 本研究中合并颅内和/或颅外动脉狭窄的PAD患者共99例(63.9%),其中颅外段动脉狭窄与 颅内段动脉狭窄分别为66例(42.6%)和67例(43.2%)。PAD合并颅外段动脉重度狭窄或闭塞27例 (17.4%),合并颅内段动脉重度狭窄或闭塞4例(2.6%)。年龄[比值比(odds ratio,OR)1.041,95%可信 区间(confidence interval,CI)1.004~1.080,P =0.030]和吸烟(OR 2.728,95%CI 1.125~6.619,P =0.026) 是PAD合并颅外段动脉狭窄的危险因素。糖尿病(OR 2.196,95%CI 1.079~4.470,P =0.030)是PAD合 并颅内段动脉狭窄的危险因素。吸烟(OR 3.57,95%CI 1.078~11.411,P =0.037)是PAD合并颅内/外段 动脉重度狭窄的危险因素。与无颅内动脉狭窄患者相比,PAD合并颅内动脉狭窄患者更容易发生严重 下肢缺血症状(Ⅱ期和Ⅲ期)(67.2% vs 50.0%,P =0.032)。与轻中度颅外段动脉狭窄相比,PAD合并 颅外段动脉重度狭窄或闭塞的患者更容易发生围手术期卒中(17.4% vs 1.1%,P =0.006)。 结论 PAD合并颅内/外动脉狭窄发病率较高,颅内动脉狭窄患者PAD临床症状更严重,而颅外动脉 重度狭窄或闭塞则可能导致围手术期卒中发生率升高。  相似文献   

7.
颅内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是卒中的高危因素。在有症状的卒中患者中8%~10%有颅内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颅内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年卒中发生率约为10%~24%。颅内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的颅外/颅内动脉搭桥及药物治疗被证明是不成功的,支架置入是一种替代治疗方法,而且被证明是可取的、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8.
目的对265例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的DSA资料进行分析,进一步评价DSA在缺血性脑血管病诊治中的意义。方法对265例确诊为缺血性脑血管病的患者于发病后2h~6个月行全脑血管造影,明确有无脑供血动脉狭窄或闭塞,明确血管狭窄部位及责任动脉,并测定狭窄长度及狭窄程度。结果 265例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脑供血动脉狭窄或闭塞的发生率为72.1%。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脑血管狭窄或闭塞的好发部位依次为颈内动脉起始部(16.4%)、大脑中动脉水平段(13.9%)、椎动脉开口处(12.3%)。单发脑供血动脉狭窄或闭塞88例(46.1%),多发脑供血动脉狭窄或闭塞103例(53.9%),其中颅内外动脉串联病变43例(41.7%),颅内外非串联病变60例(58.3%)。责任动脉的检出率为77%。结论对反复卒中及患糖尿病的缺血性卒中患者应行DSA以明确患者有无颅内外脑供血动脉狭窄,以制定包括药物及支架置入术等更为有效的二级预防。  相似文献   

9.
目的 评估血管内治疗症状性颅内前循环大动脉非急性闭塞的可行性及有效性。 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6年1月-2019年10月青岛大学附属医院神经内科采用血管内治疗的颅内前循环 大动脉非急性闭塞患者的临床资料。评价血管内治疗的血管再通率、术后并发症、临床预后,并随访 患者血管再狭窄及卒中复发情况。 结果 共纳入22例患者,血管内治疗后,20例(90.9%)患者闭塞的血管成功再通,术后并发症3例 (13.6%),其中1例为术中蛛网膜下腔出血,1例为术后出血转化,1例术后出现癫痫发作;血管再通的 患者中单纯球囊扩张术治疗7例,中位血管残余狭窄率为12.4%(8.6%~20.5%),球囊扩张+自膨式支 架治疗10例,中位血管残余狭窄率为10.4%(6.2%~17.8%),两种治疗方法的血管残余狭窄率差异无 统计学意义。血管成功再通患者出院时临床症状改善8例(40.0%),无明显变化12例(60.0%),无症 状加重患者。术后随访时间为19(12~29)个月,mRS评分良好者12例(60.0%),1例(5.0%)再发TIA, DSA显示支架内再狭窄,给予球囊扩张术治疗后症状好转。 结论 血管内治疗症状性颅内前循环大动脉非急性闭塞是安全可行的,能够改善患者的缺血症状, 并且术后卒中复发率较低。  相似文献   

10.
目的应用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技术,对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有卒中高危因素患者的颅内外大动脉狭窄进行研究。方法采用ABCD评分工具,对48h内入院的非心源性TIA患者进行危险分层,于入院5d内完成DSA检查,根据颅内外动脉狭窄程度的分值,创建新的ABCD+DSA(ABCDA)评分工具。比较这两种评分工具对卒中风险的预测及其分层有无统计学差异。结果在纳入的88例患者中,有37.5%(33例)的患者在90d内发生卒中,其中伴有≥70%狭窄和闭塞的占66.7%(22例),在无动脉狭窄8例中,仅1例发生卒中。两种评分工具对30d和90d的卒中风险预测均有较高的价值,而ABCDA评分的预测能力则更强。按照ABCD评分分层,本组评分为≥5分组与评分<5分组之间,短期内累计的卒中发生率无统计学差异。在添加DSA项目的分值后,评分为≥5分的患者在30d内发生卒中的风险增加了6倍,在90d内增加了4倍。结论颅内外动脉≥70%狭窄或闭塞是TIA短期内发生卒中的高危人群。ABCDA评分不仅能增强风险的预测和分层能力,并且在卒中的二级预防上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