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目的 评价东菱克栓酶对不同亚型急性脑梗死的治疗效果.方法 对拟应用东菱克栓酶治疗的228例急性脑梗死患者进行OCSP分型,并在治疗前后对患者进行中国卒中量表评分和纤维蛋白原(Fbg)检测.结果 不同亚型急性脑梗死患者在治疗前后评分指数有显著性差异(P〈0.05),腔隙性脑梗死患者评分指数下降率最高(P〈0.01),并伴纤维蛋白原大幅降低(P〈0.01).结论 东菱克栓酶对腔隙性脑梗死的疗效明显高于其他亚型。  相似文献   

2.
不同种类脑梗死的血液流变学特性及药物作用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从血液流变学变化的特点来探讨不同种类脑梗死的发病机制异同,评价东菱克栓酶治疗急性脑梗死的作用机制。方法 对100例健康者和 124 例脑梗死患者行血液流变学检查,并观察东菱克栓酶对不同种类脑梗死患者血液流变学指标和神经功能缺损恢复的作用。结果 脑梗死患者全血黏度、红细胞聚集性和纤维蛋白原均增高,且主干支组高于深穿支组(P <0.05),血小板聚集性也明显增高,但后者高于前者(P <0.05)。东菱克栓酶治疗后纤维蛋白原水平、红细胞聚集性、全血黏度和血小板聚集性较治疗前有显著性下降(P <0.05)。治疗后1周和1月,治疗组中主干支组、深穿支组的神经功能恢复均较对照组中的主干支组、深穿支组好 (P < 0.01)。结论 脑叶大梗死和脑深部小梗死在发病机制上有所不同。东菱克栓酶治疗上述两类急性脑梗死疗效肯定。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东菱克栓酶对进展性脑梗死的治疗效果。方法将95例进展性脑梗死患者随机分为2组,治疗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首日应用东菱克栓酶10U加入生理盐水100mL静滴,以后隔日用5U加入生理盐水100mL静滴,连用3次为一疗程。治疗组和对照组在治疗前和治疗后7d、14d进行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定及疗效评定。结果 治疗14d后,治疗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11.49±6.12)分,明显低于对照组的(14.87±6.54)分(P〈0.05);治疗组有效率85.4%,显著高于对照组的61.7%(P〈0.05)。结论 东菱克栓酶是治疗进展性脑梗死的有效药物。  相似文献   

4.
β-七叶皂甙钠联合巴曲酶治疗急性脑梗死的疗效观察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探讨巴曲酶联合β-七叶皂甙钠早期治疗脑梗死的近期,临床疗效。方法64例脑梗死患者随机分为联合治疗组及常规治疗组各32例。常规治疗组:静滴20%甘露醇125ml,2~3次/d,用3~5d;静滴三七总皂甙0.5g/d,用2周;静滴血活素20ml/d.用2周;肠溶阿司匹林75mg/d。联合治疗组:除常规治疗外,巴曲酶首剂10U,第3、5d各5U;β-七叶皂甙钠20mg/d,用10d。所有患者于治疗前、治疗后7d进行血浆纤维蛋白原、凝血时间、血小板计数检查。临床疗效按治疗前后神经功能缺损积分减少值进行统计处理。结果联合治疗组治愈率为53.1%,显效治愈率(显效率+治愈率)为81.3%,总有效率为93.8%;常规治疗组治愈率为31.3%,显效治愈率为56.3%,总有效率为90.6%。联合治疗组治愈率显著高于常规治疗组(P〈0.01),联合治疗组显效率显著高于常规治疗组(P〈0.01)。联合治疗组治疗后较治疗前血浆纤维蛋白原显著降低(P〈0.01),治疗后血浆纤维蛋白原在联合治疗组显著低于常规治疗组(P〈0.01)。结论巴曲酶联合β-七叶皂甙钠早期治疗脑梗死能显著降低血浆纤维蛋白原、改善临床症状、降低致残率。未见有颅内出血及其它部位出血等不良反应。  相似文献   

5.
目的 观察东菱克栓酶治疗急性脑梗死(72小时内)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 将70例急性脑梗死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36例)与对照组(34例),治疗组给予东菱克栓酶,按10 BU、5 BU、5 BU分别于入院第1、3、5天加入0.9%生理盐水100ml中静滴.同时使用自由基清除剂、钙离子拮抗剂、改善微循环的中药制剂、脑保护剂治疗2周.对照组除未用东菱克栓酶外,其他同治疗组.并于治疗前、治疗后(7天)、14天后比较两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及日常生活活动量表评分.结果 治疗组近期显效率(52.78%)及远期疗效(48.8%)均显著高于对照组,分别为32.25%和36%(均P<0.05).结论 东菱克栓酶治疗急性脑梗死有效且比较安全.  相似文献   

6.
灯盏花素治疗急性脑梗死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灯盏花素注射液在急性脑梗死治疗中的疗效。方法选择88例急性脑梗死患者,随机分成治疗组和对照组各44例,治疗组给予灯盏花素注射液20mg,ivgtt,qd;对照组给予丹参注射液16ml,iVgtt,qd,共14d。治疗前后比较2组患者神经功能缺损评分的变化并检测血脂、血液流变学指标。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治疗组血清TC、TG、Fbg及血粘度较对照组显著下降(P〈0.01)。结论灯盏花素注射液临床观察疗效满意,且无明显不良反应,治疗急性脑梗死有效。  相似文献   

7.
缺血性脑卒中的超早期治疗   总被引:18,自引:0,他引:18  
目的研究东菱克栓酶和噻氯吡啶对缺血性脑卒中的超早期治疗效果。方法32例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起病6小时内)分成两组,治疗组(n=12)前5天给予东菱克栓酶一疗程,噻氯吡啶250mg,一日2次,后10天治疗同对照组;对照组(n=20)给予精制蝮蛇抗栓酶1.0u,肠溶阿司匹林40mg,每日一次,治疗15天。结果治疗组:显效率75%,有效率8.33%,总有效率83.33%;对照组分别为20%,20%,40%(χ2=4.10,P<0.05)。结论东菱克栓酶和噻氯吡啶对缺血性脑卒中的超早期治疗,能显著改善临床症状,降低致残率  相似文献   

8.
目的:研究东菱精纯克栓酶(DF-521)治疗早期脑梗死的疗效。方法:采用随机、双盲、对照法,起病小于24小时的80例脑梗死患者分为用DF-521的治疗组和丹参对照组,治疗组首日静滴DF-52110Bu,隔日以5Bu静清。结果:4周后进行疗效评定,治疗组总有效率92.5%明显高于62.5%的对照组(P<0.01)。结论:由于DF-521具溶血栓等多种作用,治疗早期脑梗死,尤其在超早期疗效满意。  相似文献   

9.
奥扎格雷钠联合东菱克栓酶治疗进展性脑梗死的疗效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评价奥扎格雷钠联合东菱克栓酶治疗进展性脑梗死的治疗效果。方法将确诊的60例急性进展性脑梗死患者随机分为2组,2组均给予常规对症治疗。在此基础上,治疗组给予奥扎格雷钠联合东菱克栓酶静滴,对照组给予奥扎格雷钠静滴,14 d后观察疗效。结果治疗组用药后神经功能积分较用药前减少(P0.01),且无明显不良反应。结论奥扎格雷钠联合东菱克栓酶治疗进展性脑梗死疗效好,且用药安全。  相似文献   

10.
赛莱乐治疗急性脑梗死临床研究   总被引:21,自引:0,他引:21  
目的 研究赛莱乐(丁咯地尔)治疗急性脑梗死疗效。方法 随机选择颈内动脉系统急性脑梗死患者30例为治疗组静滴赛莱乐200mg,30例为对照组静滴706代血浆、丹参40ml,每天1次,持续2周,治疗组患者治疗前后做血液流变学、纤维蛋白原检查。结果 赛莱乐治疗后神经功能缺损积分减少及生活能力等级较治疗前有显著性差异(P<0.01),与对照组相比有显著性差异(P<0.01),血液粘度及血小板聚集率下降(P<0.01),而血浆粘度及纤维蛋白原无明显变化。结论 赛莱乐是治疗急性脑梗死的一种安全有效的药物。  相似文献   

11.
目的动态测定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浆溶血磷脂酸(LPA)和纤维蛋白原(Fig)的浓度变化,观察联合应用依达拉奉和巴曲酶对LPA和Fig水平的影响,并作临床预后评估。方法选择急性脑梗死患者270例,随机分为依达拉奉和巴曲酶联合治疗组、巴曲酶组和常规治疗组各90例,同时选择门诊体检者90例作为对照,3组间性别、年龄、合并症及病情严重程度无显著性差异,分别测定入院时、治疗后3d、7d、14d的血浆LPA和Fig的浓度,并进行临床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评估临床病情严重程度和预后。结果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浆溶血磷脂酸(LPA)和纤维蛋白原(Fig)的含量明显增高,与对照组相比有显著差异(P<0.01),联合治疗组和巴曲酶组血浆LPA水平治疗后3d和7d逐渐下降,14d基本降至正常水平,但前者较后者下降更明显。3组患者血浆Fib浓度治疗后都逐渐下降,但联合治疗组和巴曲酶组治疗后3d、7d比常规治疗组下降更为显著,联合治疗组与巴曲酶组比较有显著差异,14d基本恢复正常水平。3组患者经治疗后神经功能缺损程度均有改善,但联合治疗组>巴曲酶组>常规治疗组,组间比较治疗3d、7d和14d有显著性差异。结论急性脑梗死后患者血浆LPA和Fig增...  相似文献   

12.
目的 考察蕲蛇酶对急性脑梗死的治疗效果。方法 将190例急性脑梗死患者随机分成蕲蛇酶治疗组96例,对照组94例,进行双盲对照研究。结果 蕲蛇酶治疗组显效率为67.7% ,较对照组之46.8% 明显升高(P< 0.01);治疗后FG、PAgT、nP、Ht4项凝血指标显著下降(P< 0.05);颅脑CT复查低密度灶平均体积显著小于对照组(P< 0.01)。结论 蕲蛇酶实为一种新型的降纤、抗栓、改善微循环的药物。  相似文献   

13.
可溶性P-选择素、血小板激活因子与急性脑梗死关系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探讨P 选择素、血小板激活因子水平变化在急性脑梗死时的意义。方法 :用ELISA法测定 3 0例急性脑梗死及对照组2 0例恢复期脑梗死患者的P 选择素、PAF水平 ,同时测定末梢血白细胞计数、中性粒细胞百分比及计算机体层摄影显示脑梗死面积。结果 :急性脑梗死患者的可溶性P 选择素、血小板激活因子明显增高 ,可溶性P 选择素、血小板激活因子水平与末梢血白细胞计数、中性粒细胞百分比、急性脑梗死的面积呈正相关。结论 :可溶性P 选择素、血小板激活因子是急性脑梗死病情监测和预后的指标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氯吡格雷联合阿司匹林肠溶片治疗急性脑卒中的临床效果,以期提高临床诊治水平。方法选取390例急性脑卒中患者,对照组180例以予阿司匹林肠溶片治疗,观察组210例加用氯吡格雷辅助治疗,观察治疗后相关指标变化。结果对照组基本痊愈率、总有效率明显低于观察组(P0.05);对照组治疗后总残废率明显高于观察组(P0.05);2组治疗后NIHSS评分、mRS评分较治疗前均有所下降,BI较前有所升高,治疗前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治疗后NIHSS评分、BI、mRS评分下降幅度较对照组更明显(P0.05)。结论氯吡格雷联合阿司匹林肠溶片治疗急性脑卒中临床效果显著。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神经节苷脂对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清和肽素及N末端脑钠素原的影响。方法将82例急性脑梗死患者随便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每组41例。2组均接受常规治疗,在此基础上,对照组给予胞二磷胆碱治疗,实验组给予神经节苷脂治疗。对比2组血清和肽素水平、N末端脑钠素原水平、同型半胱氨酸水平、超敏C反应蛋白水平及临床疗效。结果治疗后,实验组血清和肽素水平明显低于对照组(P0.01);实验组N末端脑钠素原水平显著低于对照组(P0.01);实验组同型半胱氨酸水平及超敏C反应蛋白水平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实验组总有效率92.68%,显著高于对照组的75.61%(P0.05)。结论神经节苷脂可有效降低急性脑梗死患者的血清和肽素及N末端脑钠素原水平,改善炎症反应,具有良好的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急性脑梗死患的血管内皮损伤情况,血小板的活化情况,纤溶,抗纤溶及血黏度状态,探讨脂化前列腺素E1(凯时注射液)对脑梗死患的作用影响及观察临床疗效。方法:选择急性期脑梗死患与健康人,对vWF,GMP-140,FIB,t-PA,PAI指标进行测定并进行对比分析。对脑梗死患应用凯时治疗,对治疗前后的上述指标进行分析。并进行神经功能缺损评分,结果:脑梗死患存在血管内皮损伤,血小板活化,血液有高凝状态,该状态经凯时治疗后,可以得到明显改善,且脑梗死患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明显改善。结论:凯时可以减轻脑梗死造成的血管内皮损伤,血小板高度活化,降低血黏度,对脑梗死有较好的疗效。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急性脑梗死患者缺血修饰蛋白(IMA)水平与NIHSS评分的相关性变化规律,以达到IMA可作为急性脑梗死病情的评估指标。方法选择发病24h急性脑梗死患者341例。按照NIHSS评分分为三组,分别为0~8分组(129例);9~16分组(112例);16~24分组(100例)。选取同期本院体检的对照组60例。运用ACB比色法测定血清IMA。结果发病24h的急性脑梗死患者,NIHSS评分在0~8分组、9~16分组,17~24分组,IMA有显著差异(P0.01),发病24h的急性脑梗死组血清IMA水平与NIHSS评分呈线性正相关(P0.01)。结论急性性脑梗死患者血清IMA水平均高于健康人,IMA可以作为脑组织缺血敏感的非特异性生化指标,并且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清IMA水平随NIHSS评分增高而增高。可能作为辅助手段预测病情进展。  相似文献   

18.
谷红注射液治疗急性脑梗死60例疗效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谷红注射液治疗急性脑梗死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我院2005年120例急性脑梗死患者,随机分成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60例给予谷红注射液20ml加入0.9%氯化钠溶液250ml静滴,1次/d;对照组给予复方丹参注射液20ml加入0.9%氯化钠溶液250ml静滴,1次/d。2组患者均给予脱水剂、脑细胞活化剂等基础治疗,2组疗程均为15d。结果治疗组和对照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2组血液流变学指标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谷红注射液治疗急性脑梗死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19.
脑梗塞患者血小板数目,体积和功能的变化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目的研究脑梗塞患者血小板数目,体积和功能变化。方法随机选择97例脑梗塞患者测定急性期和恢复期血小板数目,体积,粘附和聚集功能,30例健康人作为正常对照组。结果脑梗塞急性期血小板体积,粘附率和聚集率均高于对照组(P<0.01);而血小板数目和解聚率均低于对照组(P<0.01)。恢复期血小板体积,粘附率,5分钟聚集率虽比急性期降低,但仍高于对照组(P<0.01),而血小板数目及解聚率与对照组相似。大面积梗塞血小板,粘附率和最大聚集率均高于小面积梗塞(P<0.01);多元逐步回归分析血小板体积,最大聚集率与脑梗塞容积呈正相关。结论脑梗塞患者血小板消耗,体积增大,功能亢进,血小板体积与最大聚集率和梗塞面积有关  相似文献   

20.
脑梗死患者血清钙镁含量变化及临床意义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观察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清钙(Ca^2+)、镁(Mg^2+)含量变化,探讨在脑梗死患者病理生理过程中的潜在作用与病情的关系。方法检测40例健康对照组和66例脑梗死患者早期血清Mg^2+、Ca^2+含量,根据病情将病例组分为稳定型脑梗死组和进展型脑梗死组。结果脑梗死组与对照组比较血清Mg^2+、Ca^2+含量显著减少(P〈0.01),Ca^2+/Mg^2+比率明显增加(P〈0.01);而进展型脑梗死组与稳定型脑梗死组比较血清Mg^2+含量显著减少(P〈0.01),Ca^2+/Mg^2+比率显著增加(P〈0.01);而血清Ca^2+无明显变化(P〉0.05)。结论脑梗死急性期血清Mg^2+、Ca^2+含量降低,且进展型脑梗死患者血清Mg^2+下降明显,提示Mg^2+、Ca^2+参与了脑梗死后脑损伤的病理生理过程,血清Mg^2+含量的变化可作为评估其病情进展的一项指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