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58 毫秒
1.
目的探讨磁共振弥散张量成像(DTI)技术在脑肿瘤病变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以2013-07—2014-07本院收治的60例胶质瘤和脑膜瘤患者为研究对象,对其行磁共振弥散张量成像检查,全部病例均行常规T1 WI、T2 WI、FLAIR及增强后扫描,观察分析图像上的ADC值和FA值。结果在低度、高度恶性胶质瘤的ADC值上,Ⅰ~Ⅱ级胶质瘤高于Ⅲ~Ⅳ级胶质瘤,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FA值上,两者均较低,相比无显著性差异(P0.05);在良、恶性脑膜瘤的ADC值上,肿瘤实质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瘤周水肿区、瘤周白质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在FA值上,瘤周白质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但肿瘤实质区、瘤周水肿区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磁共振弥散张量成像技术在脑肿瘤病变诊断中有着较高临床应用价值,能大大提升脑肿瘤诊断准确性,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2.
目的使用纤维密度指数(FDi)和平均纤维长度值作为弥散张量成像(DTI)定量指标分析不同级别胶质瘤瘤内、瘤周及健侧脑区神经纤维结构微观差别。方法使用Diffusion Toolkit及TrackVis软件分析50例胶质瘤(WHOⅡ级12例,Ⅲ级15例,Ⅳ级23例)DTI数据,计算瘤内、瘤周及健侧脑区FDi值和平均纤维长度值,并使用SPSS 17.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Ⅱ、Ⅲ、Ⅳ级胶质瘤肿瘤区FDi值和平均纤维长度值均低于对应级别瘤周区、健侧脑区(P均0.05);Ⅱ、Ⅲ、Ⅳ级胶质瘤肿瘤区FDi值均无统计学差异(P均0.05),平均纤维长度值均有统计学差异(P均0.05);Ⅱ级胶质瘤瘤周区FDi值及平均纤维长度值均高于Ⅲ、Ⅳ级胶质瘤瘤周区(P均0.05),且Ⅱ级胶质瘤瘤周区FDi值高于健侧脑区(P0.05);Ⅲ、Ⅳ级胶质瘤瘤周区FDi值无统计学差异(P0.05),平均纤维长度值有统计学差异(P0.05);Ⅱ、Ⅲ、Ⅳ级胶质瘤肿瘤区FDi值和平均纤维长度值均低于对应级别瘤周区(P均0.05)。结论 FDi值和平均纤维长度值联合使用对胶质瘤影像分级诊断有一定的价值。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索高级别胶质瘤的侵袭特点,并应用磁共振弥散张量成像(DTI)定量分析高级别胶质瘤的侵袭范围.方法 回顾性纳入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神经外科2014年10月至2016年10月收治的10例额叶高级别胶质瘤(WHOⅢ~Ⅳ)患者.所有患者术前均行头颅MRI及DTI检查,于MRI T1加权增强扫描图像上,分别在肿瘤强化实体、距离强化实体边缘1 cm和2 cm的部位各选取1个感兴趣区;之后应用DTI技术测定3个感兴趣区的各向异性分数(FA)值和表观弥散系数(ADC)值.所有患者均行肿瘤切除术,术后对3个感兴趣区的标本依次进行相关病理学检查和肿瘤细胞比例测定.通过建立判别分析模型,对3个感兴趣区的ADC、FA值与肿瘤细胞比例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 病理学相关结果显示,随着距离肿瘤实体边缘距离的增加,残余肿瘤细胞比例显著减少(均P<0.05);基质金属蛋白酶9和Ki-67的表达较肿瘤实体显著下降(均P<0.05).通过对3个感兴趣区的ADC、FA值与肿瘤细胞比例进行相关性分析,得到标准化典则判别函数为D=0.201ADC+1.094FA(其中D为肿瘤细胞的比例,为标准化的数值),该函数可通过DTI测定的ADC值和FA值预测肿瘤细胞的比例,准确率为66.7%.结论 随着距离高级别胶质瘤实体边缘距离的增加,肿瘤细胞的比例、侵袭性和增殖力均较肿瘤实体明显下降.通过建立判别分析模型,初步得出DTI参数与肿瘤细胞比例的量化关系,以期协助指导临床手术方案的制定.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磁共振弥散张量成像(DTI)部分各向异性指数(FA)值和表观弥散系数(ADC)值在胶质瘤与淋巴瘤鉴别方面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收集术后经组织病理学证实低级别胶质瘤患者12例,高级别胶质瘤14例,淋巴瘤10例。影像资料:常规MRI平扫、磁共振成像液体衰减反转恢复序列(FLAIR)、增强扫描检查、DTI检查,工作站自动生成各向异性指数图(FA图)及表观弥散系数图(ADC图),获取瘤周水肿区及肿瘤实质区的FA值、ADC值,分析比较胶质瘤与淋巴瘤之间定量参数有无统计学差异,分析胶质瘤及淋巴瘤肿瘤实质及周围神经纤维的侵犯情况。结果低级别胶质瘤、高级别胶质瘤肿瘤实质区及瘤周水肿区DTI定量参数ADC值、FA值存在差异,尤其是瘤周水肿区;淋巴瘤的肿瘤实质区ADC值低于高级别胶质瘤肿瘤,瘤周水肿区DTI定量参数FA值存在差异。结论 DTI能准确反映瘤周白质纤维束受压移位、浸润与破坏改变,可为临床诊断与鉴别诊断提供更多依据。  相似文献   

5.
弥散张量成像(DTI)对肿瘤脑浸润的量化和应用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目的研究磁共振弥散张量成像对颅内肿瘤脑浸润程度的量化和临床应用。方法颅内肿瘤40例,其中脑胶质瘤20例,脑膜瘤12例,脑转移瘤8例,均经病理证实;建立不同颅内肿瘤的脑浸润病理标准,并以此标准分入各亚组;利用MRI常规成像和弥散张量成像(Diffusion Tensor Imaging,DTI)比较,确定并测量5个兴趣区(肿瘤实体区、瘤周水肿区、水肿外区、相对正常白质区和对侧白质区)的分量各向异性值(fractional anisotropy,FA);比较分析不同肿瘤FA值的差异及其与肿瘤脑浸润程度的相关性。结果脑胶质瘤中有10例的DTI图像超出常规MRI范围,脑膜瘤和脑转移瘤中未见;FA值由瘤体区向外呈递增趋势,其中胶质瘤组内最大增幅出现在瘤周水肿区和水肿外区之间,而脑膜瘤和脑转移瘤亚组出现在肿瘤实体区和瘤周水肿区之间;胶质瘤瘤周水肿区FA值与肿瘤脑浸润程度显著相关;在脑胶质瘤中有脑浸润者的瘤周水肿区FA值显著低于无脑浸润胶质瘤和非胶质来源肿瘤。结论DTI可用于量化比较不同脑肿瘤的脑浸润程度,其瘤周水肿区的FA值可用于指导脑胶质瘤的手术切除范围,对延缓复发、改善预后有较大意义。  相似文献   

6.
白质纤维束的弥散张量成像在脑胶质瘤外科的应用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目的:探讨MRI弥散张量成像(DTI)显示脑白质纤维束在脑胶质瘤外科的意义。方法:2003年9月至2004年12月,30例脑内肿瘤患者接受术前常规头颅MRI序列检查的同时,进行DTI序列扫描,经后处理得到各向异性分数(FA)图显示脑白质纤维束结构,并进行FA值、图像信号强度及对比度的分析研究。结果:所有病例均成功实现包括DTI序列扫描以及FA图像生成。脑白质纤维束显示为显著的高信号结构;灰质显示为等信号;脑脊液显示为低信号;脑内肿瘤呈类圆形等、低信号灶;肿瘤周围间质水肿区白质纤维束仍能在DTI的FA图上显像。DTI的FA图像对于脑白质纤维束显影的信号对比度明显优于常规的T1W图像。结论:DTI影像可以清晰显示脑白质纤维束的形态结构。结合其他序列的MRI应用于脑胶质瘤的术前诊断,可以准确判别肿瘤和周围脑白质纤维束的毗邻关系,对脑胶质瘤手术方案设计以及术后神经功能障碍的预测与预防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磁共振弥散张量成像(DTI)在运动区脑星形胶质细胞瘤恶性程度预测及手术方案制定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33例运动功能区星形细胞瘤患者,术前进行DTI检查,测量表观弥散系数(ADC值)及各向异性分数(FA值)并重建i维白质纤维束示踪图(DTT图).结果 不同级别星形细胞瘤的肿瘤实质区ADC值及瘤周水肿区FA值存在差异;DTT图可以清楚显示运动区锥体束形态变化及与肿瘤之间的关系,在此基础上指导手术,效果满意.结论 DTI中ADC、FA值可以区别肿瘤组织与正常神经组织,有助于星形细胞瘤分级;DTT图可以优化运动功能区星形细胞瘤切除的手术方案,可最大范围切除肿瘤并有效保护重要白质纤维束.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磁共振弥散张量成像在诊断脑膜瘤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30例脑膜瘤的患者为研究对象,采用Siemens Sonata 1.5T型磁共振扫描仪对其进行磁共振弥散张量成像检查,比较良性脑膜瘤、恶性脑膜瘤内不同部位及组间相应部位ADC值、FA值。结果Ⅰ级脑膜瘤患者中脑膜上皮细胞型10例,纤维型7例,沙粒体型2例,过渡型3例,微囊型1例,化生型1例,血管瘤型1例;良性脑膜瘤瘤周水肿ADC值高于肿瘤实质及瘤周白质,三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良性脑膜瘤瘤周白质FA值高于肿瘤实质及瘤周水肿,其中瘤周白质FA值与肿瘤实质FA值比较和瘤周白质FA值与瘤周水肿FA值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良性脑膜瘤与恶性脑膜瘤肿瘤实质ADC值及瘤周白质ADC值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磁共振弥散张量成像能用于诊断脑膜瘤的恶性程度,在区别脑膜瘤的具体部位方面具有很高的应用价值,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9.
MR扩散加权成像对脑胶质瘤病理分级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MR扩散加权成像对脑胶质瘤病理分级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选择经病理证实的30例脑胶质瘤患者入组研究,患者行MR扩散加权成像,测量肿瘤实质的表观扩散系数(ADC)、相对表观扩散系数(rADC)值,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30例脑胶质瘤中低级别胶质瘤14例(Ⅰ级1例,为毛细胞型星形细胞瘤;Ⅱ级13例,其中星形细胞瘤11例.1例为术后复发,另室管膜瘤、少突胶质细胞瘤各一例),高级别胶质瘤16例(Ⅲ级11例,均为间变性星形细胞瘤,1例为术后复发;Ⅳ级5例,其中胶质母细胞瘤4例,室管膜瘤1例).低级别胶质瘤的ADC、rADC均值分别为(1.36±0.16)×10-3 mm2/s、1.76±0.23,高级别胶质瘤的ADC、rADC均值分别为(1.08±0.10)×10-3mm2/s、1.36±0.16,高级别与低级别胶质瘤的ADC、rADC均值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以低级别胶质瘤肿瘤实质ADC、rADC值的下限1.20×10.3mm2/s、1.53作为判断阈值,本组中诊断正确率分别为86.7%、83.3%.结论 ADC、rADC值对脑胶质瘤病理分级的诊断有较高的准确性.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弥散张量成像(DTI)在脑深部肿瘤术前评估和手术设计中的作用.方法 回顾性分析20例脑深部肿瘤病人的临床资料,利用各向异性分数(FA)图和纤维示踪图(DTT),观察白质纤维束结构、走行及其与肿瘤的毗邻关系,测量病侧白质纤维束及其对应健侧白质纤维束的FA值、弥散系数(ADC)值.结果 白质纤维束单纯推移5例,单纯破坏7例,推移并破坏8例.单纯破坏、推移并破坏者.其病侧与健侧FA值、ADC值比较均有显著差异(P <0.05);而单纯推移者,其病侧与健侧队值、ADC值比较无显著差异(P >0.05).肿瘤全切除15例,次全切除3例,部分切除2例.12例随访6个月-2年,平均1年.正常工作、学习8例,生活自理但未参加工作3例,死亡1例.结论 DTI有助于准确判断肿瘤与周围白质纤维束的毗邻关系,对脑深部肿瘤术前评估和手术设计有重要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磁共振弥散张量成像在脑膜瘤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择60例脑膜瘤患者为研究对象,均接受颅脑MRI平扫及DTI检查,测量并比较肿瘤实质区、瘤周水肿区及瘤周白质区ADC值及FA值。结果1I级脑膜瘤中,上皮细胞型比例最高,为40%,其次为纤维型,比例为28%。各病理亚型ADC值比较,血管瘤型最低,为(7.55±1.17)×10-9 mm2/s,微囊型最高,为(14.24±2.43)×10-9 mm2/s。2良性脑膜瘤中,瘤周水肿ADC值最高,与肿瘤实质及瘤周白质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瘤周白质FA值最高,显著高于肿瘤实质及瘤周水肿,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恶性脑膜瘤中,瘤周水肿ADC值最高,与肿瘤实质及瘤周白质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瘤周白质FA值最高,显著高于肿瘤实质及瘤周水肿,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良恶性脑膜瘤比较,恶性脑膜瘤肿瘤实质ADC值及瘤周白质FA值均显著低于良性脑膜瘤,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DTI能够显示脑膜瘤实质及瘤周组织特征,可以为其诊断和治疗提高有价值的信息。  相似文献   

12.
目的利用磁共振弥散张量成像(DTI)和神经功能评定量表(FMA)研究急性脑梗死患者康复治疗前后CST类型、部分各向异性(FA)值变化与运动功能恢复及临床预后之间的关系,探讨影响脑梗死患者神经功能恢复的相关因素。方法 40例急性脑梗死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与康复组。在发病3 d内及发病3 m时行3.0T常规磁共振(MRI)和DTI检查,分别测量病灶侧、对侧皮质脊髓束FA值。通过Fugl-Meyer量表(FMA)评分,探讨影响预后的相关因素。结果 3 m后两组患者FMA值评分均较入院时明显增高(P0.05),康复组CSTⅡ型、CSTⅢ型患者的FMA值较治疗同组有显著提高(P0.05)。预后以CSTⅠ型最好,CSTⅡ型次之,CSTⅢ型最差。所有患者入院时病灶侧FA值均较健侧减低,FA值CSTⅠ型CSTⅡ型于CSTⅡ型,P0.05。3 m复查病灶侧FA值仍低于健侧,且较入院时各型FA值均有下降。结论早期康复训练有助于促进患者运动功能恢复。皮质脊髓束受损重、白质纤维断裂者,运动功能恢复较差。但通过康复训练结果仍好于未康复训练者。FA值与神经功能损害呈正相关。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脑小血管病患者MR弥散张量成像的改变以及与认知功能障碍间的关系。方法选取我院接受检查的小脑血管疾病患者70例,根据有无认知障碍分为非痴呆认知功能障碍(VCIND)组39例和认知功能正常(NCI)组31例。对患者进行蒙特利尔认知评估(MoCA)及MRI检查,并对弥散张力成像(DTI)进行处理,显示表观弥散系数图(ADC)以及各向异性分数图(FA),分析MoCA与DTI的相关性。结果 VCIND组MoCA量表评分(17.54±4.31)分,NCI组为(24.01±2.02)分;VCIND组双侧半卵圆中心、双侧额叶、双侧丘脑以及左侧尾状核 FA 值明显低于 NCI组,VCIND 组左侧尾状核ADC值明显高于NCI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双侧半卵圆中心、双侧额叶以及左侧尾状核FA值与MoCA呈正相关(P<0.05)。结论脑小血管疾病患者认知功能障碍与DTI的FA值呈正相关。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磁共振弥散张量成像在胶质瘤术前评估中的价值。方法对19例经病理证实胶质瘤的患者术前进行弥散张量成像,观察白质纤维束与肿瘤的关系,测量肿瘤实质区和周边水肿区的FA值。结果颅内胶质瘤所致白质纤维异常有三种基本改变:移位、浸润和破坏。19例中10例移位伴破坏,5例单纯浸润,4例浸润伴破坏;肿瘤的实质区和周边水肿区的FA值与对侧大脑白质FA值相比较存在显著差异(P〈0.05)。肿瘤的实质区和周边水肿区FA值之间无统计学显著差异(P〉0.05)。结论弥散张量成像技术可以显示胶质瘤与周围白质纤维束的关系,FA值不能区分肿瘤实质与周边水肿区。  相似文献   

15.
脑梗死的DTI征像与临床分期的相关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分析脑梗死患者的磁共振弥散张量成像(DTI)表现与临床分期的关系. 方法 选择107例脑梗死患者进行常规MRI和DTI检查,采用旨法分析各向同性表观扩散系数(ADCiso)图和各向异性指数(FA)图上二病变区的信号特点,进行DTI征像的分型并分析其与临床分期的相关性. 结果 29例急性期脑梗死患者中DTI表现为Ⅰ型和Ⅱ型10例,Ⅲ型3例,Ⅳ型6例;34例亚急性期患者中I型2例,Ⅱ型20例,Ⅲ型8例,Ⅳ型4例;44例慢性期患者中DTI表现为Ⅱ型1例,Ⅲ型2例,Ⅳ型41例.脑梗死的DTI表现与临床分期呈正相关关系(r=0.693,P=0.000).结论脑梗死的DTI表现可直观地显示脑梗死的不同病期,为临床提供准确的影像学分期.  相似文献   

16.
脑梗死的MRI弥散张量成像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 用MRI弥散张昼成像(DTI)分析腩梗死的弥散张量改变,探讨脑梗死的DTI表现及其临床意义.方法 采用肓法分析临床及常规MRI和(或)CT确诊的69例脑梗死患者的DTI图像.分析脑梗死的DTI信号改变,测量病变区域的各向同性(ADCiso)值和各向异性(FA)值,并与健侧相应正常解剖区域进行比较.结果 根据ADCiso图和FA图上病变区的信号改变和定量测量,总结归纳出69例脑梗死病例分以下4种类型:I型(8例):病变区ADCiso值降低,FA值升高:ADCiso图表现为低信号,FA图表现为高信号.Ⅱ型(23例):病变区ADCiso值和FA值均降低,但病变周围区域ADCiso值降低.FA值升高;ADCiso图为低信号,FA图呈中央低信号,周围高信号改变.Ⅲ型(7例):病变区ADCiso值和FA值均降低;ADCiso图和FA图上均为低、等信号.Ⅳ型(31例):病变区ADCiso值升高,FA值降低;ADCiso图表现为高信号,FA图表现为低信号.以上病变区弥散张量参数与健侧镜像区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DTl定性、定量分析有可能更好地揭示脑梗死病变的病理生理过程,有望为临床提供更精确的影像学分期,成为指导临床诊疗、监测病情进展和评定预后等的客观指标.  相似文献   

17.
目的 评价扩散张量成像(DTI)在区分胶质瘤不同成分方面的价值.方法 对经手术证实的30例颅内胶质瘤行MRI常规序列及DTI扫描,其中低级别胶质瘤16例,高级别14例.并根据扫描结果,计算胶质瘤强化区、非强化区、囊变坏死区、瘤周异常区及对侧正常区的DTI各向异性分数(FA值)和相对各向异性(RA值).结果 低级别胶质瘤中,未强化区与对侧正常区之间的FA值及RA值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高级别胶质瘤中,FA值和RA值由高到低的顺序均为:对侧正常区、瘤周异常区、强化区、囊变坏死区;且任2个区域的FA值及RA值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DTI可为鉴别胶质瘤不同成分提供一定信息,对制定手术计划和放疗方案具有一定的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DWI)的表观弥散系数(ADC)值及多体素氢质子磁共振波谱(1H-MRS)所示代谢物比值与不同级别胶质瘤增殖活性的相关性及其应用价值。方法 2009年12月至2011年9月术前行DWI及多体素1H-MRS检查、术后病理学结果为脑胶质瘤病人40例,按照WHO标准分为低级别胶质瘤组(Ⅰ~Ⅱ级)与高级别胶质瘤组(Ⅲ~Ⅳ级),各20例;对比分析胶质瘤实质部位主要代谢物N-乙酰天门冬氨酸(NAA)、胆碱(Cho)、肌酸(Cr)比值(NAA/Cr、Cho/Cr、NAA/Cho)及ADC值、相对ADC(rADC)值在不同级别胶质瘤的变化及其与在相应肿瘤组织中Ki-67表达的相关性。结果高级别胶质瘤组Ki-67表达水平、Cho/Cr比值明显高于低级别胶质瘤组(P<0.01),而其ADC值、rADC值、NAA/Cr比值和NAA/Cho比值则明显低于低级别胶质瘤组(P<0.01)。相关分析表明,Cho/Cr值与Ki-67标记指数呈正相关(r=0.849,P<0.01);而NAA/Cho与NAA/Cr比值、ADC和rADC值均与Ki-67标记指数呈负相关(r分别为-0.944、-0.919、-0.935和-0.938,P<0.01)。结论多体素1H-MRS及DWI检查均能有效反应脑胶质瘤的增殖活性,其中瘤体的NAA/Cho比值的诊断价值最高,其联合瘤体的rADC值筛检可大幅提升MR对胶质瘤细胞增殖活性的诊断敏感性。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磁共振(MRI)弥散张量成像(DTI)对脑皮质运动区肿瘤患者偏瘫肢体术后运动功能的评估价值. 方法 南京军区福州总医院神经外科自2009年3月至2011年1月共收治脑皮质运动区肿瘤患者20例,手术前后均行DTI检查并应用Brunnstrom评分法评价偏瘫肢体 的运动功能,根据DTI结果将皮质脊髓束(CST)的受损级别分为4级:1级(CST完整);2级(CST完整,但轻度受压推移);3级(CST部分中断);4级(CST大部分至完全中断),比较患者手术前后CST受损级别和偏瘫肢体的运动功能,分析二者的相关性. 结果 患者患侧肿瘤实质的FA值(0.387±0.012)小于对侧正常脑组织的FA值(0.498±0.01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患者手术前后CST受损级别、偏瘫肢体运动功能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患者术前、术后6个月CST的受损级别与偏瘫肢体的运动功能均呈负相关(r=-0.901,P=0.000; r=-0.912,P=0.000). 结论 DT1能够显示脑皮质运动区肿瘤患者CST的损伤程度,反映患者术后偏瘫肢体的运动功能.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磁共振弥散张量成像(DTI)及弥散张量纤维束成像(DTT)技术在弥漫性轴索损伤(DAI)患者预后判断中的作用。 方法选取解放军联勤保障部队第九八八医院神经外科自2016年1月至2018年1月收治的34例DAI患者,于外伤后1周内行3.0T常规头颅MRI检查,同期行DTI及DTT成像。根据纤维束数量及形态预测患者预后并分为3级:Ⅰ级意识恢复伴或不伴有残疾,Ⅱ级植物生存,Ⅲ级为临床死亡。同时于患者伤后即行脑干听觉诱发电位(BAEP)监测,并于1周内完成,并根据Cant标准预测预后并分为3级:Ⅰ级意识恢复伴或不伴有残疾,Ⅱ级植物生存,Ⅲ级为临床死亡。根据实际结果对比2种方法的符合率,分析其预测的优劣。 结果根据DTI及DTT预测显示,Ⅰ级15例,Ⅱ级13例,Ⅲ级6例;根据BAEP监测结果预测,Ⅰ级8例,Ⅱ级18例,Ⅲ级8例;其中在Ⅲ级结局的预测中BAEP准确率明显高于DTI及DTT,而在Ⅰ及Ⅱ级结局预测中DTI及DTT的准确率明显高于BAEP。 结论DTI及DTT和BAEP在对DAI的病情判断及结局预测中各有优势,临床上二者应结合应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