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2 毫秒
1.
MR导向丘脑,苍白球毁损治疗锥体外系疾病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从1995年10月-1996年5月,我们使用Leksell-G型定向仪,1.0tsla超导磁共振导向,对34例,锥体外系疾病,进行靶点毁损术,通过临床效果和术前,后MR复查,证实MR民向三维误差〈1mm,MRI导向的功能性神经外科疾病治疗,几何图像失真小,清晰靶点易辨认,术后反应小,若在电生理监测下更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2.
我院于1998年对255例帕金森病行脑立体定向术,其中行丘脑腹外侧核毁损术189例,行苍白球腹后内侧核毁损术66例。对两组病例就手术效果,术后反应,术后并发症及头颅CT扫描提示颅内出血进行对比研究,以便进一步了解丘脑、苍白球的结构、功能。  相似文献   

3.
1992年5月至1995年4月,应用CT定位治疗锥体外系疾病101例次。其中23例获得一年以上随访,显效17例,有效4例,症状复发2例。根据23例临床与CT,重点讨论了CT靶点位置与疗效的关系,靶点毁损程度与疗效的关系。  相似文献   

4.
目的研究帕金森病(PD)病人在单侧苍白球腹后部毁损术(PVP)、丘脑腹中间核(Vim)毁损术前后的发音状况。方法12位PD病人在手术前后分别发持续元音/a:/、/i:/、/u:/,记录发音,提取发音参数基频(F_0)及第1、2、3、4共振峰(F_1、F_2、F_3、F_4)。结果男性病人行Vim毁损术后,元音/i:/的第1共振峰升高,与术前有显著性差异(P〈0.05)。其他各参数无显著性差异。结论单侧PVP和Vim毁损术对PD病人近期发音无明显影响,长期影响仍需进一步观察。  相似文献   

5.
目的 总结分期双侧丘脑及苍白球核团毁损治疗原发性帕金森病(PD)的疗效,探讨其有效性及安全性. 方法 安徽医科大学附属省立医院神经外科自1998年2月至2008年5月对已行一侧核团毁损术的19例患者施行微电极导向立体定向对侧丘脑及苍白球核团毁损治疗,其中16例患者一期行丘脑腹中间核(Vim核)毁损,二期行对侧苍白球内侧部(Gpi核)毁损,同时加做Vim核小灶毁损.3例患者一期行Gpi核毁损,二期行对侧Gpi核毁损及Vim核小灶毁损.采用PD国际统一评分量表(UPDRS)对患者术前、术后1周“开”、“关”两种状态进行评分,分析术后症状改善情况及并发症的发生. 结果 所有患者的整体病情和典型症状(震颤、僵直、行动迟缓)均得到明显改善,二期Gpi核毁损术对缓解僵直明显,加做Vim核小灶毁损,震颤缓解满意.2例患者术后出现构音困难,其中1例伴吞咽困难.3个月后症状缓解. 结论 对双侧症状均较严重的PD患者,只要严格掌握适应征,选择合适的靶点,严格控制毁损灶大小,分期双侧丘脑及苍白球核团毁损治疗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6.
7.
用 CT 确定 VL 及苍白球内侧部位置.通过21例正常人从忱骨大孔向上57.35±4.39mm 轴向扫描所得解剖图像.与脑标准切面联合间线上4mm 水平切面解剖结构相一致。此层面中线FM—大脑大静脉池中点长度为23.43±1.79mm(21~26),该线中点旁12.25±1.68mm 为 VL。从基准面向下6mm 扫描,中线旁17~20mm、VL 前6~6.5mm 为苍白球内侧部。临床应用15例,靶点一次命中率为90%。与30例脑室造影定位组对照(靶点一次命中率88.6%),两组坐标值及靶点命中率无显著性差异(P>0.05,P>0.10)。提示 CT 可代替脑室造影定位,且具有更多优越性。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帕金森病单侧苍白球联合丘脑腹中间核毁损术后再行对侧丘脑底核脑深部电刺激术(STN-DBS)的可行性,并对其疗效和安全性作出评价。方法应用MRI及微电极记录技术进行靶点定位,对20例单侧苍白球联合丘脑腹中间核毁损术后的帕金森病人行对侧STN-DBS,在STN-DBS术前及术后1周分别行统一帕金森评定量表(UPDRS)运动和日常生活能力量表(ADL)评分。结果 20例病人症状均有不同程度的改善,术后1周的UPDRS运动及ADL评分较术前均明显减少(P<0.05,P<0.01),无明显并发症。结论对单侧苍白球联合丘脑腹中间核毁损术后的帕金森病人,择期行对侧STN-DBS安全且可行。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选择性丘脑毁损术治疗不同类型运动失调症的方法和疗效.方法 仔细分析36例不同类型运动失调的病人(帕金森病23例、书写痉挛症10例、痉挛性斜颈2例、全身扭转性痉挛症2例)等运动失调的临床特征,选择正确的丘脑靶核团,运用脑深部微电极引导下的立体定向技术准确定位靶核团,并对其进行微小体积的射频毁损,有效控制了运动失调.结果 全部病人的症状术后立即得到改善,随访2~16个月,1例帕金森病人震颤复发,同一病人出现较长时间的术后感觉异常并发症.无偏瘫和永久的构音障碍.结论 选择性丘脑毁损术对治疗不同类型运动失调症是十分有效的.  相似文献   

10.
目的:评价并探讨立体定向毁损颅内不同靶点治疗帕金森病(PD)术后出现小脑体征与手术灶关系。方法:随机抽出颅内3个不同靶点毁损治疗PD共90例进行回顾性分析。所有病例均采用Leksell定向仪,选择常规靶点。结果:丘脑外侧苍白球(VpLp)毁损术后一周以上出现小脑体征者占3.3%,在丘脑腹测中间校(Vim)毁损出现小脑体征者占6.6%。而毁损丘脑腹外侧核(VL)出现率最高。结论:毁损灶越靠近丘脑脑底部,术后出现小脑症状的发生率越高,说明走向毁损灶的位置与小脑症状的出现有着很大的关系。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分期双侧多靶点毁损术治疗帕金森病 (PD)疗效的相关因素。方法 将 387例需手术治疗的PD患者按年龄、手术方式、两次手术的间隔时间、毁损电极粗细 4项进行分组 ,探讨上述因素与疗效、并发症的关系。结果 二次手术近期疗效显著 ,分期双侧苍白球腹后内侧部 (PVP)毁损术是应用最多的术式 ;双侧丘脑腹中间 (Vim)核毁损术并发症的发生率高 (10 0 % ) ;5 5岁以上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 (2 9 70 % )明显高于 5 5岁以下的患者 (12 6 6 % ) (P <0 0 5 ) ;二次手术间隔时间在半年以内者并发症的发生率 (41 6 7% )高于间隔半年以上者 (P <0 0 5 ) ;1 8mm电极的治疗效果 (98 0 1% )好于 1 1mm电极 (96 6 1% ) ,但并发症的发生率却高于 1 1mm的电极 ,达 2 8 4 8% (P <0 0 5 )。结论 分期双侧PVP毁损术相对安全 ;分期一侧PVP加对侧Vim核毁损可减少并发症 ;术前选好手术适应证、术中控制毁损灶大小可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二次手术应以单靶点毁损为宜 ,时间间隔宜在半年以上。  相似文献   

12.
分期立体定向双侧多靶点毁损术治疗帕金森病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分期双侧多靶点毁损术的疗效、适应证、靶点的选择及并发症。方法:对比第一次手术350例与第二次手术387例患者的UPDRS评分、评分改善率、并发症及主要症状改善率,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两次手术均有显著近期疗效,二次手术单项症状改善率为震颤95.3%、僵直94.6%、运动迟缓82.9%、步态62.4%、平衡65.3%、异动症和痛性痉挛96.4%,总有效率97.2%。第二次手术总体改善率较第一次低,一过性特异性并发症增多,能于短期内恢复,永久性并发症发生率为5.43%。美多巴用量较术前减少。结论:分期双侧多靶点毁损术治疗帕金森病是一种有效、安全的方法,术前选好手术适应证、手术方式至关重要,两次手术间隔时间以半年以上为宜。  相似文献   

13.
微电极导向同期双侧腹后苍白球毁损术治疗帕金森病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介绍微电极导向同期双侧腹后苍白球毁损术治疗帕金森病的方法与效果。方法应用微电极电生理记录技术术对毁损靶点进行确认定位,对31例难治性帕金森病患者行同期双侧腹后内侧苍白球毁损治疗,术前及术后于开状态、关状态分别行改良Webster记分,计算改善率,评价其疗效。结果经微电极确认后的电生理靶点与CT定位靶点存在明显差异,靶点调整率806%。31例手术均有效,其中治愈7例,明显进步24例。Webster计分术后1周开状态改善率为742%±95%,关状态改善率为891%±89%。无永久性并发症。结论微电极导向同期双侧腹后苍白球毁损术安全、有效,具有明显临床治疗优势,微电极记录技术可使术中定位精确度大大提高。  相似文献   

14.
目的:报告94例丘脑毁损术治疗帕金森病的初步结果:方法:用Fischer公司生产的ZD定向仪,在CT扫描直接定位下确定靶点,用N-50射频仪,双极射频针插入并毁损Vim核,温度75℃,时间90s。毁损术后常规行MRI检查。结果:89例一侧毁损,5例双侧毁损,震颤和肌强直缓解率达100%,但对运动迟缓无效,近期复发率6.4%,并发症:癫痫发作1.1%,嘴唇和手指麻木17.0%,暂时的轻度的构音障碍33.0%,一过性呃逆6.3%,运动迟缓加重2.0%,结论:丘脑毁损术治疗帕金森病的震颤和强直有显效果,它是消除帕金森病震颤的最佳手术选择方式,术后应采用药物治疗在内的综合治疗方案,以减少疾病的复发及进程。  相似文献   

15.
丘脑Vim核毁损术中的微电极定位技术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目的 探讨丘脑Vim核毁损术中的微电极定位方法,实施靶点调查。方法 术中采用微电极技术,确定Vim的位置后,进行毁损治疗,术后进行靶点调查。结果 全部患者震颤完全消除,无一例永久并发症发生,靶点调查显示一定的分布规律。结论 精确的微电极引导丘脑Vim核毁损术可以获得良好的手术效果,并降低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16.
目的:分析探讨丘脑Vim核射频毁损术后早期MRI表现,方法:对39例以震颤为主要症状的帕金森病的42次丘脑Vim核进行立体定向射频毁损术治疗,术后早期进行MRI检查,观察毁损灶,同时进行早期临床评价。结果:术后平均103.7h进行MRI检查,所有病例T1,T2相均能精确分辨出毁损灶位置,形态及大小,典型表现:T2加权相呈三层不同密度椭圆形球体,水平面呈三层同心园结构,22例内囊出现不同程度水肿,其中6例毁损灶波及内囊,所有病人MR未见毁损区出血,创道仅见轻微水肿,结论:早期MRI检查对立体定向丘脑Vim核射频毁损灶形态,位置,大小及外周水肿程度和周围结构改变进行精确观察,对判断是否有早期严重的并发症有帮助。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和研究颅内射频毁损治疗帕金森病的方法,效果,术后并发症与反应等有关问题。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近一年来收治的104例帕金森病,应用CT解剖定位和微电极电生理记录细胞定位方法,行丘脑腹外侧核或/和苍白球腹后内侧部射频毁损治疗,术前,术后3月,半年和一年采用Webster记分,改善在1%-19%为好转,20%-59%为有效,60%以上为显效。结果:104例患中,术后3月内改善98例,总有效率达94.2%,6例症状改善不明显。67例随访6-12月,症状改善54例,有效率80.6%,16例出现一过性嗜睡,呃逆;2例出现一过性偏瘫,5例出现颅内少量出血,其中2例术后立即发生毁损点少量出血,3例术后6d内出现针道周围出血,1例术后3月因肺部感染死亡。结论:微电极电生理定位颅内核团毁损是治疗帕金森病安全的和有效的方法,但应注意掌握适应症,精确定位,提高治愈率。  相似文献   

18.
With the rapid increase in provision of deep brain stimulation for Parkinson's disease, the efficacy of pallidotomy in symptom alleviation appears to be increasingly ignored. We demonstrate that lesional surgery is effective with benefit over a significant period of time with very significant societal cost savings. Such studies are essential for future planning of services so that maximum numbers of patients can benefit from surgery, both lesional and neuromodulation, as deemed appropriate.  相似文献   

19.
目的:了解微电极引导的腹侧苍白球毁损术(PVP)对帕金森病(PD)患者认知功能的影响,方法:对接受PVP治疗的20例PD患者手术前后进行认知功能检查,临床记忆量表、线方向判断测验、言主流畅性及简明精神状态量表检查。结果:左侧PVP患者术后临床记忆量表联想学习分测验成绩较术前显著减退(P<0.05),其余记忆分测验、记忆商以及其他认知检查手术前后无显著改变(P>0.05);右侧PVP患者术后较术前各项检查成绩无明显改变(P>0.05),手术后运动功能较术前显著改善(P<0.05)。结论左侧苍白球参与了语言记忆,PVP对所检查的认知功能影响轻微。  相似文献   

20.
双侧苍白球腹后部毁损术治疗帕金森病5年随访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评价双侧苍白球腹后部毁损术(PVP)治疗帕金森病的长期疗效与并发症。方法回顾性分析13例接受双侧PVP的帕金森病病人的临床资料,采用统一帕金森病评定量表(UPDRS),在术前、术后1周和5年,对每例帕金森病病人分别进行开、关两种状态的评分,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13例病人术前开状态下UPDRS总分为(44.9±19.5)分,术后1周为(28.6±24.4)分显著低于术前(P<0.05),术后5年为(78.9±32.3)分显著高于术前(P<0.01);关状态下术前UPDRS总分为(95.5±23.4)分,术后1周为(41.6±25.6)分显著低于术前(P<0.01),术后5年为(96.6±28.2)分与术前无差别。震颤评分在开状态下术后1周显著低于术前(P<0.05),而术后5年与术前无明显差别;在关状态下术后1周和5年分值均显著低于术前(均P<0.01)。语言、吞咽和平衡功能的评分术前在开状态时基本正常,术后5年的评分显著高于术前(P<0.05,P<0.05,P<0.01)。结论双侧PVP治疗帕金森病的长期疗效不理想,术后5年基本保持对震颤的改善,但其他症状较术前恶化,尤其是语言、吞咽和平衡功能明显恶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