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脉管性疾病(vascular anomalies)包括血管瘤(hemangioma)和脉管畸形(vascular malformation)两大类。血管瘤和血管畸形是临床常见的血管病变,80%好发于头颈部及颌面部[1]。近年有用电化学、射频、电针、中医药治疗的相关报道,但尚未见到广泛使用。  相似文献   

2.
头颈部恶性肿瘤体外短期化疗药敏测试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为指导头颈部恶性肿瘤患者个体化疗用药,探索一种体外化疗药敏测试方法,选择17例头颈部Ⅲ、Ⅳ期恶性肿瘤患者的新鲜瘤组织,行体外短期细胞培养,采用3H-TdR(氚-胸腺嘧啶核苷)掺入法,进行六种药物敏感性测试,结果成功率为88.2%,药敏阳性率与临床应用药物文献报道的抗癌剂单药疗效判定结果相似,药敏顺序是:平阳霉素(PYM)>氨甲喋岭(MTX)>5-氟脲嘧啶(5-Fu)>顺铂道(DDP)>长春新碱(VCR)>阿霉素(ADM)。结果3H-TdR法可成为头颈部恶性肿瘤化疗药敏测试方法。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Kimura病的临床症状、体征、相关病理学检查及实验室检测,并对其诊断、鉴别诊断及治疗的方法进行相关讨论总结。 方法 回顾性分析11例就诊于耳鼻咽喉头颈外科及皮肤科的Kimura病患者的临床相关资料,总结其实验室检查及病理检查的特点,同时对比分析经手术治疗及保守治疗后的疗效。 结果 11例Kimura患者年龄平均39岁,均为男性,分别发生于耳前、耳后、颈部、颌下等部位,临床表现无显著特异性,常表现为病变区的无痛性渐近性肿胀,病理学表现为大量淋巴组织增生,有淋巴滤泡形成,并见有多量嗜酸性粒细胞浸润。实验室检查见外周血嗜酸性粒细胞升高,血清IgE升高。 结论 Kimura病的诊断主要依据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及病理检查。由于该病罕见、无特异性临床表现、病程长、慢性起病,易导致漏诊。对于耳鼻咽喉头颈外科医生来说,应具备相关知识储备,通过主诉、视诊、实验室检查及病理活检等给予早期诊断,避免误诊漏诊。Kimura病可通过手术切除或激素、放射治疗等多种方式相应控制肿物的扩散及复发。  相似文献   

4.
木村病即嗜酸性淋巴肉芽肿,是以长期存在并易反复的无痛性头颈部皮下软组织肿物为主要临床表现的一种病因尚未明确、临床少见的慢性炎症性疾病。现将我院2011~2015年所收治的7例木村病患者的临床资料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5.
本文以抗免疫抑制酸性蛋白(IAP)单克隆抗体、ABC免疫酶标组化技术,对55例头颈部恶性肿瘤和24例头颈部良性病变组织中IAP进行了定位研究。结果表明,良性病变的IAP表达均为阴性,恶性肿瘤的阳性表达率为91.6%,其中高分化癌(Ⅰ、Ⅱ级)、低分化癌(Ⅲ级)、未分化癌(Ⅳ级)的阳性率分别为66.7%、90.0%、100.0%和100.0%。IAP表达阳性率的高低及表达程度的强弱与头颈癌的分化程度有密切关系。IAP可望成为一种有用的肿瘤标记物。  相似文献   

6.
炎性肌纤维母细胞瘤(inflammatory myofibroblastic tumor,IMT)是一种发病率很低的间叶组织来源肿瘤,主要由异常增生的肌纤维母细胞构成,伴不同程度炎性细胞(浆细胞、淋巴细胞为主)浸润,属交界性肿瘤。因其有争议的生物学起源、复杂多变的病理学表现和不典型的影像学特征,临床诊断困难。头颈IMT具有侵袭性、易复发,因头颈部重要的功能器官密集,疾病治疗棘手,病因学研究对IMT的治疗有重要意义。本文对其病因、遗传学、治疗等研究进展做一综述。  相似文献   

7.
鼻咽癌(nasopharyngeal carcinoma,NPC)是我国比较常见的头颈部肿瘤,其发病率为15/100000~50/100000。NPC的发生发展与遗传因素、环境因素、人类疱疹病毒(epstein-barr virus,EBV)潜伏感染密切相关。治疗NPC的方法主要有放疗、化疗及手术。有报道未转移的局部病变通过精确CT定位和放射治疗技术,治疗有效率已达80%[1]。但对于首次治疗失败、  相似文献   

8.
梅-罗综合征(Melkersson-Rosenthal syndrome,MRS)也称肉芽肿性唇炎综合征,又称复发性唇面面瘫综合征或巨唇-面瘫-皱襞舌综合征,是一种罕见的累及头颈部的神经、皮肤、黏膜疾病,临床以间歇性面瘫、再发性唇面肿及皱襞舌为主要病症。国内有散在病例报道,早期诊断困难,易被误诊。本文结合国内外文献,就其历史背景、病因、病理、发病机制、临床特征及近年来研究进展做一综述。  相似文献   

9.
1948年Kimura等首次描述伴嗜酸性细胞增多的血管淋巴样增生(angiolymphoidhyperplasiawitheosinonhlla,ALHE)为特征的罕见皮肤病。临床表现是皮下结节为1~10cm大小。常见年轻人的头颈部,伴单发或多发性红褐色丘疹。过去将此良性病变误为血管肉瘤而行积极的外科治疗。主要病理表现为血管增生伴非典型性组织细胞样内皮细胞及炎症性淋巴细胞、嗜酸性细胞和浆细胞浸润,称为Kimura病(ALHE)。病因不明,可能为自身免疫性、过敏性、肿胀性及昆虫咬和寄生虫感染之故。文献记载发现在外耳道有数例,但未见位于鼓膜。该作者报告1例发生于…  相似文献   

10.
喉癌约占头颈恶性肿瘤的7.9%~35%[1],喉咽癌约占头颈部恶性肿瘤的1.4%~5.0%[1]。解聚素金属蛋白酶17(A disintegrin and metalloprotease 17,ADAM17),最初由Black等[2]和Moss等[3]两个独立的小组同时发现,又称肿瘤坏死因子α转换酶(tumor necrosis factorαconveting enzyme,TACE)。  相似文献   

11.
木村病1例     
木村病( Kimura disease,KD)是一种少见的、病因不明的以头颈部皮下软组织肿物为主要表现的慢性炎症性疾病.该病临床主要表现为头颈部无痛性皮下软组织肿块,大涎腺和周围淋巴结常受累,外周血嗜酸性粒细胞和血清IgE增高.其病程进展缓慢,早期常因无症状而易被漏诊或误诊;部分侵犯腮腺者易被误诊为腮腺肿瘤.为了提高临床医师对该病的认识,现将我院收治的1例木村病患者的临床资料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2.
幼儿复发性呼吸道乳头状瘤是幼儿头颈部最常见的良性肿瘤,它具有高度的复发性及侵袭性,各方面的研究表明它是由于人类乳头状瘤病毒感染引起。目前对于本病的治疗临床上仍主要依靠反复手术切除病变,但辅助药物的治疗也在广泛地开展,多种药物进行了动物实验和小范围的临床试验,初步检测了安全及可靠性。在这方面也有大量的此类报道,其中主要包括西多福韦,干扰素α-2a,3-甲基吲哚/二吲哚甲烷,维甲酸,HPV6b L1病毒样颗粒疫苗,腮腺炎疫苗,HspE7疫苗,H2受体阻滞剂,5-氟脲嘧啶(5-FU)及个别报道以中药作为辅助性药物等。本文对此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13.
花生四烯酸(arachidonic acid,AA)代谢通路中比较重要的两条分别是环加氧酶(cyclooxygenase,COX)通路和脂氧合酶(lipoxygenase,LOX)通路.近几年研究发现花生四烯酸12-LOX代谢通路亦与肿瘤密切相关.本文就磷脂酶Cγ-2 (phospholipase Cγ-2,PLCγ-2)参与AA的12-LOX代谢通路与头颈部肿瘤之间的关系做一综述.  相似文献   

14.
梅尼埃病(Meniere's Disease,MD)是一种以发作性眩晕、波动性感音神经性聋、耳鸣和耳内胀满感为主要临床表现的内耳病。其组织病理改变为内淋巴积水,有关梅尼埃病的发病原因和发病机制众说纷纭,在过去的100多年里进行了大量研究,但目前仍不十分清楚。随着临床免疫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和相关研究的逐渐深入,近年发现免疫因素在梅尼埃病的发病中起着很重要的作用,据报道有6%的单侧梅尼埃病与免疫反应有关,双侧梅尼埃病与免疫机制有关的可能性达16%。  相似文献   

15.
组蛋白脱乙酰化酶(histonc deacetylases,HDACs)是使组蛋白去乙酰化从而抑制基因转录的一类蛋白酶,参与维持组蛋白乙酰化与去乙酰化的平衡状态,对肿瘤的发生发展起重要作用,正常细胞一旦发生核内组蛋白乙酰化与去乙酰化的失衡,即会改变正常的细胞周期与细胞代谢从而诱发肿瘤。近来随着HDACs及组蛋白脱乙酰化酶抑制剂(histonedeacetylase inhibitor,HDACi)在头颈部肿瘤研究的日益深入,HDACi有望成为治疗头颈部肿瘤的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16.
31例头颈部肿瘤因累及前颅底而行前颅底切除术,包括多种部位和类型的肿瘤,大多数为鼻腔、鼻窦肿瘤,其中良性肿瘤4例,恶性肿瘤27例。手术分为经颅底咬除术和颌面联合切除术两种不同方式。各种手术并发症发生率为32.3%(10/31),无手术死亡。恶性肿瘤患者3年生存率33.0%。5年生存率16.5%。对头颈部晚期肿瘤施行前颅底切除术是安全可接受的,建议以颅颌面手术入路,选择肿瘤未侵破颅底骨板至硬脑膜为主的手术适应证。  相似文献   

17.
复发性呼吸道乳头状瘤(recurrent respiratorypapillomatosis,RRP)是指发生于上下呼吸道的乳头状瘤病,是一种具有高度复发性及侵袭性的疾病,与人类乳头状瘤病毒(human papillomavirus,HPV)感染有关。喉乳头状瘤的大量研究及累积的分子学和临床证据表明,HPV感染是RRP发病中的主要因素。手术治疗仍为RRP主要治疗手段,但不能根治,常需辅助治疗。本文对近几年有关HPV疫苗在RRP病例中应用研究做一综述。  相似文献   

18.
X染色体耦联锌指蛋白(Zinc finger protein X-linked,Zfx)是属于锌指蛋白超家族中的一员,其在生物体中功能与调节细胞增殖、细胞凋亡和细胞周期有关。Zfx在多种干细胞的自我更新、分化过程和人类恶性肿瘤的发生发展中发挥着重要的转录调节作用。本文就Zfx功能研究和其在恶性肿瘤领域,尤其是头颈部鳞状细胞癌中的研究进展做一综述。  相似文献   

19.
头颈部黏膜恶性黑色素瘤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头颈部黏膜恶性黑色素瘤是一种高度恶性且预后较差的肿瘤,其发病率较低,约占全身恶性肿瘤的1%~2%,该病易复发和转移且治疗复杂,在许多方面有待进一步探讨。本文对该病的分子生物学特性、发病特征、临床诊治及预后等作一简述。  相似文献   

20.
畸胎瘤为来源于生殖细胞的由多胚层构成的肿瘤。多发于身体中线两旁,以盆腔、腹腔、胸腔常见,耳部畸胎瘤临床少见。1临床资料患者,男性,25岁。主因“发现左耳后肿物4年”于门诊就诊。患者4年前发现左耳后沟近耳尖处肿物,无明显疼痛,逐渐增大,曾于2015-04-12我院外科就诊,考虑“左耳后皮脂腺囊肿”,建议手术。但患者因工作关系未能及时手术,近1个月该肿物明显增大,局部轻微压痛,皮肤无破溃,未影响听力,患者于2015-05-15日于我科门诊就诊,检查见右耳后可见肿物大小4 cm×3 cm,皮肤无破溃,表面光滑,波动感(+),无明显触痛。考虑“耳后肿物待查,皮脂腺囊肿?”再次建议手术治疗,术前查血常规、血凝四项、乙肝五项均正常,次日于局麻下行肿物切除术。术中见肿物表面有毛发生长,被膜完整,内含淡黄色液体,考虑畸胎瘤可能性大。术后病理诊断:皮样囊肿(图1)。2讨论畸胎瘤是具有多潜能生殖细胞异位发生或潜入,因分化程度不一,排列不规则,形成由多胚层(2或3个)所构成的肿瘤。大体由成熟型(良性)与非成熟型(恶性)之分,发生于耳部的畸胎瘤较少见,多为成熟型囊性畸胎瘤,又称皮样囊肿,由于其分化程度高,故又称分化型畸胎瘤,其组织来源以外胚层最常见,以囊性多见,成熟型实性畸胎瘤较少见[1]。由于细胞分化排列差异大,故囊性畸胎瘤表现形式多样,多为椭圆形囊性,表面有毛发,切面可见充满黄色液体,有皮脂样分泌物及毛发、脂肪、皮肤及骨组织等结构,因其来源的特点,肿瘤多发生于卵巢、睾丸及前纵隔、腹膜后、骶尾部等,文献报道发病率为1/4000,其中发生于头颈部占2%~9%[2]。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