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目的 探讨轻中度听力损失对60岁及以上老年人水平方位声源定位能力的影响。方法 纳入45例60~85周岁双耳听力对称老年人,根据平均纯音听阈(pure-tone average,PTA)分为老年听力正常组(PTA<20 dB HL)、老年轻度听损组(20≤PTA<35 dB HL)、老年中度听损组(35≤PTA<50 dB HL),每组15人,并匹配15例听力正常青年人作对照。采用角度偏差法对所有受试者进行水平方位声源定位能力测试,刺激声为白噪声,持续时间为500ms,声强为65 dB SPL,扬声器位置包括±90°、±45°和0°共5个方位。刺激声随机播放30次,要求受试者指出播放声源的扬声器编号,计算均方根误差(root-mean-square error, RMSE)作为结果。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比较各组受试者声源定位能力差异,重复测量方差分析对比不同位置声源定位表现差异,Pearson相关性分析检验声源定位与听力损失的关系。结果 老年人声源定位RMSE与听力损失程度显著相关(r=0.76, P<0.001)。老年三组和青年组受试者声源定位RMSE比较差异具有...  相似文献   

2.
目的 评价成人语后聋人工耳蜗使用者感知音乐中节奏和音色的能力.方法 选取年龄与音乐经验相匹配的听力正常受试者与人工耳蜗使用者各12名,均为男5名,女7名.应用人工耳蜗音乐评估软件( Musical Sounds in Cochlear Implants,MuSIC)中的节奏辨别、乐器识别与乐器数辨别测试评价两组受试者的音乐节奏和音色感知能力.结果 12名人工耳蜗受试者平均节奏辨别率为84.4%,与听力正常受试者(85.1%)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116,P>0.05);人工耳蜗受试者平均乐器识别率为72.3%、乐器数辨别正确率为39.2%,均低于听力正常受试者平均88.3%和73.5%的正确率,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值分别为2.498和4.673,P值均<0.05).结论 成人语后聋人工耳蜗使用者的节奏辨别能力与听力正常人相似,但音色感知能力明显差于听力正常人群.  相似文献   

3.
目的神经同步性是声源定位的基础,听神经病主要致病原因是神经同步性受损。本文目的是了解听神经病患者的声源定位情况。方法选取4名12~20岁确诊为听神经病的患者和年龄匹配的50名听力正常受试者,除了常规测试其纯音听阈、声导抗、畸变耳声发射、耳蜗微音电位(CM)、言语识别率、听觉脑干诱发电位(ABR)、头颅CT和内听道MRI外,同时进行水平方位声源定位能力测试,包括角度偏差测试(RMS error)和角度辨别阈测试(MAA)。角度偏差测试采用12种包括多个混合频率的自然声,角度辨别阈测试采用1000Hz啭音。结果听神经病患者角度偏差数值为27.7°~42.6°,平均为33.05°±6.61°,而年龄匹配的正常听力受试者为0.07°±0.3°。采用wilcoxon秩和检验W=16, P=0.02842<0.05,两者有统计学差异。听神经病患者的角度辨别阈范围从20°到大于90°(即左右侧不能分辨),平均为38.75°±34.25°。而年龄匹配的正常听力受试者角度辨别阈值为2.6°±0.5°。采用wilcoxon秩和检验W=16, P=0.02652<0.05,两者有统计学差异。结论听神经病患者水平方位声源定位能力较年龄匹配的正常听力受试者明显减弱,且个体差异较大。提示听神经病患者由于双耳时域处理能力下降,导致其声源定位能力下降。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个性化切迹音乐对主观性耳鸣的治疗效果,以及耳鸣频率、相关听力学频率特性对治疗效果的影响。方法选取纯音听阈在70d B HL以内的主观性耳鸣患者20名,接受1个月的个性化切迹音乐治疗。以耳鸣致残量表(tinnitus handicap inventory,THI)评价患者治疗前后变化。结果经过个性化切迹音乐治疗后,患者总THI得分明显降低,呈显著差异。治疗有效组中听力损伤患者平均耳鸣频率接近平均边缘频率,两者呈显著相关性;同时,最大听力损伤频率明显高于平均耳鸣频率,存在显著差异。然而,无效组平均耳鸣频率则接近平均最大听力损伤频率,且两者存在显著相关性;另外,无效组平均耳鸣频率明显高于边缘频率,存在显著差异。结论个性化切迹音乐治疗能有效减轻耳鸣带来的困扰,改善主观症状与生活质量。耳鸣频率与相关听力学频率特性之间的关系可能作为反映耳鸣患者中枢机制与预测个性化切迹音乐治疗效果的指标。  相似文献   

5.
目的 研究重度单侧感音神经性耳聋患者给予声音刺激后,听觉传导通路各核团的激活范围及强度.方法 耳聋组和正常听力对照组的双耳分别给予刺激,将被试分为4组.并进行fMRI数据处理与分析.结果 ①给予刺激后,4组被试听觉传导通路的各组核团可见不同程度的激活;②4组被试的听觉皮层、内侧膝状体、下丘在4000 Hz和500 Hz两种纯音刺激下的激活情况存在差异.结论 ①听觉皮层在500 Hz比在4000 Hz纯音刺激下的激活范围及强度大;②内侧膝状体、下丘激活范围变化不大,激活强度变化率500 Hz大于4000 Hz;③单侧感音神经性耳聋患者的听觉传导通路发生结构与功能的重组,重组发生于听觉皮层水平.  相似文献   

6.
视力丧失对雪貂声源定位能力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 利用正常听力的雪貌作为动物模型,测试视力对水平方向绝对声音定位能力的影响。方法 制造三种不同视力模型的成年雪貂,分别为正常视力、自幼无视力和成年后无视力,在特殊设计的声音定位测试环境中,比较三组动物的水平方向的绝对声音定位能力。结果 自幼无视力成年雪貂定位声源的正确率明显好于成年后视力丧失的雪貂(P<0.01),与正常雪貂相比无明显差异。结论 在听觉、视觉发育成熟前,视觉的丧失对动物声源定位没有影响;相反,听觉和视觉发育成熟后的视力缺失对声音定位的影响非常明显。  相似文献   

7.
目的评价成人人工耳蜗植入者对音乐旋律及音色的感知能力。方法对13例人工耳蜗植入者(男8例,女5例,平均年龄26.5±6.9岁)分别进行音乐聆听行为评估和旋律辨别、乐器辨别测试。实验使用慕尼黑音乐经验问卷MUMU(Munich music questionnaire)和人工耳蜗音乐评估软件Mu.S.I.C(musical sounds in cochlear implant)进行评估。对照组为40例听力正常受试者(男21例,女19例,平均年龄26.8±6.7岁)。结果①人工耳蜗组与听力正常组的年龄及音乐经验相互匹配。②人工耳蜗组旋律辨别平均正确率为69.3%,乐器辨别平均正确率为51.2%,听力正常组旋律辨别平均正确率为80.4%,乐器辨别平均正确率为85.3%。两组比较,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00)。结论成人人工耳蜗植入者的旋律感知能力和音色感知能力明显落后于听力正常者。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与听觉音位对比相关的训练材料在聋儿集体康复主题教育中的有效性,以及听觉音位对比识别训练与主题教育衔接的可行性。方法抽取12名聋儿为被试,年龄3.5~4.5岁,智力正常,经测定听力补偿后听觉音位对比识别能力均处于同一水平。将被试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其中实验组在主题教育中使用与听觉音位对比相关的训l练材料,对照组仍沿用原教材,对两组被试实验前后的听觉音位对比能力分别进行评估,采集有关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结果①实验组聋儿在使用实验材料前后的听觉音位对比识别能力评估结果有显著性差异;②对照组聋儿前后评估结果没有显著性差异,实验组聋儿的听觉音位对比识别评估结果与对照组实验后结果有显著性差异。结论①本研究所编制的听觉音位对比相关训练材料是有效的;②在主题教育中,应当增加听觉音位对比识别能力的训练,二者的结合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究音乐的相关要素及多种形式在听障儿童语言韵律障碍干预中的作用与效果.方法采用单一被试法,选取1名3岁听障儿童作为研究对象,该儿童已配戴助听器6个月并伴有轻度语言韵律障碍,通过测量取得其基频标准差、时长、强度标准差等韵律参数,进行个别化音乐干预.结果通过音乐干预后,被试的基频标准差、时长、强度标准差等参数与干预前有明显差异,P=0.00,频率、时长、强度三方面均获得显著进步,语言韵律障碍得到明显改善.结论利用音乐的基本要素和形式要素,采用主/被动相结合的音乐干预方法,对听障儿童语言韵律障碍具有良好的干预作用.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索检测1~3岁正常儿童水平方位声源定位能力的方法,获得1~3岁正常儿童水平方位0°角度辨别阈值(minimum audible angle, MAA),即MAA(0°).方法 在标准测听室内,利用声源定位测试仪和Conera听力计,采用视觉强化测听或游戏测听和角度辨别阈测试相结合的方法,对37例1~7岁儿童进行水平方位500、1 000及4 000 Hz的0°角度辨别阈值[MAA(0°)]测试.结果 37例受试儿童都完成了1 000 Hz的测试,35例完成了500 Hz的测试,30例完成了4 000 Hz的测试(1~3岁、4~7岁各15例).1~3岁组500 、 1 000 、4 000 Hz MAA(0°) 分别为 5.03°±2.96°、3.57°±1.35°、 5.40°±2.86°,4~7岁组分别为3.50°±2.17°、3.56°±1.48°、 6.13°±4.09°,两组间各频率MAA(0°)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1~3岁组内三个频率间MAA(0°)差异无统计学意义;4~7岁组内500 Hz与1 000 Hz MAA(0°)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4 000 Hz MAA(0°)大于1 000 Hz及500 Hz,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采用视觉强化测听或游戏测听和角度辨别阈测试相结合的方法可评估1~3岁正常儿童水平方位声源定位能力;刺激声频率对儿童声源定位测试结果有影响,1~3岁与4~7岁正常儿童水平方位声源定位能力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学业不良儿童声调双耳分听能力的特征。方法采用自编材料对小学三年级学业优良和学业不良儿童声调双耳分听能力进行比较分析。结果①学业不良儿童双耳声调分听能力显著低于学业优良儿童;②在声调分听材料中,有意义材料的分听具有右耳、左脑效应,而无意义材料则没有明显的半球优势;③学业不良儿童双耳分听无意义材料时,四声最容易,一声、二声其次,三声最难;而分听有意义材料时,则一、三、四声较容易,二声最难。结论教师应采用恰当的训练措施帮助学业不良儿童提高双耳分听能力,增强其听处理能力,最终提高其学业成绩。  相似文献   

12.
目的 考察小学生的聆听能力是否存在性别、年级差异,其聆听能力与学业成绩之间是否存在相关.方法 选取174名8~12岁三~五年级小学生,其中男生104名,女生70名,采用<双音节词识别词表>对被试进行"听写词测试",采用<儿童语音均衡式识别能力评估词表>对被试进行"听选择测试",记录测试的正确率.结果 ①三年级和五年级学生听写能力差异极显著;②听写能力存在极其显著的性别差异,女生的听写成绩要好于男生;③听写能力与学业成绩呈弱相关,其中与语文、英语成绩存在一定的相关,与数学的关系不大.结论 社会人文类学科比自然科学类学科更容易受到听写能力的影响,教师和家长要关注小学生聆听习惯的培养和建立.  相似文献   

13.
目的 考察音乐教育对3~4岁听障儿童听觉能力、言语能力发展的影响.方法 将40名3~4岁语前聋儿童随机分成实验组和对照组,每组20人.在5个月内,实验组持续参加每周1次、每次1小时的音乐教育课程;对照组只接受常规的康复教育.采用<听障儿童听觉、言语能力测试表>测试两组被试在实验前后的听觉能力和言语能力.结果 ①在听觉能力、言语能力测试总分上,实验组和对照组的前测、后测成绩均没有显著差异;②在听觉能力测试中,实验组的各项后测成绩均显著高于其前测成绩,包括声母识别率(t=-4.736,P<0.01)、韵母识别率(t=-3.603,P<0.01)、双音节识别率(t=-3.432,P<0.01)、短句识别率(t=-4.228,P<0.01)、总分(t=-5.067,P<0.01).对照组只在声母识别率(t=-2.877,P<0.05)、韵母识别率(t=-2.779,P<0.05)及总分(t=-2.393,P<0.05)3项上的后测成绩显著高于其前测成绩;③在言语能力测试中,实验组和对照组的各项后测成绩均显著高于其前测成绩,且实验组在主题对话部分的后测成绩显著高于对照组(t=2.076,P<0.05).结论 音乐教育是听障儿童康复训练中可以选择使用的一种康复方式,对听障儿童的听觉能力、言语能力发展有一定的帮助.  相似文献   

14.
目的总结探讨听神经病(auditory neuropathy,AN)患者的临床特点和听力学特征。方法回顾性分析27例听神经病患者,并总结其临床资料、纯音听阈、声导抗测试、听性脑干反应与畸变产物耳声发射结果。结果 27例患者中,25例表现为双耳渐进性听力减退,1例表现为渐进性左侧听力下降,1例为查体发现。其中23例伴间断性或持续性耳鸣,3例伴头晕。纯音听力图示上升型感音神经性听力损失。21例患者镫骨肌反射同侧及交叉声反射均未引出,6例镫骨肌反射阈值提高。27例听神经病患者听性脑干反应53耳自波Ⅰ起全部未引出(〉100 dB SPL)。畸变产物耳声发射全部可引出。结论听神经病是一临床表现特殊的感音神经性聋,其病变部位可能位于听神经传入通路,或伴有脑干内侧橄榄耳蜗系统的传出神经通路病变;听神经病的病因及发病机制需进一步探讨研究。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双耳双模式配戴能否帮助听障儿童改善声源定位能力以及哪些因素可能影响双耳双模式声源定位优势的发挥。方法采用强迫二选一任务,比较16名听障儿童在不同助听模式及不同声源角度下的声源定位能力。结果声源位于90°/270°时,38%的被试体现出双耳双模式的声源定位优势;位于45°/315°时,优势比例下降到25%。进一步分析表明,人工耳蜗麦克风的位置以及术前双耳配戴助听器的经验与双耳双模式声源定位优势的发挥密切相关。结论声源定位能力是听障儿童日常生活中的难点,即使双耳双模式配戴,也仅在声源位于左右方时,比单侧耳蜗状态体现出一定优势,随着声源角度的减小,双耳强度差和时间差线索减弱,双耳双模式的声源定位优势也随之减小。人工耳蜗的麦克风须放置在正确位置,否则会影响声源定位能力。此外,术前助听器配戴经验可能会影响听障儿童利用双耳线索的能力。  相似文献   

16.
CONCLUSIONS: These results demonstrate that functional 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 (fMRI) is an optimal tool to investigate the auditory cortex. The study suggests that there is a medio-lateral gradient of responsiveness to high frequencies medially and low frequencies laterally. The contralateral auditory cortex is more responsive than the ipsilateral cortex to tones presented monaurally. OBJECTIVES: To demonstrate the activation of the primary auditory cortex in normal-hearing subjects using fMRI and to examine the response and topographic location of activation in the human auditory brain to stimulation with two different frequencies in a large group of volunteers. SUBJECTS AND METHODS: Scanning was performed on a 1.5 Tesla MR with head gradient coils and a birdcage radiofrequency coil. Multiplanar echo-planar images were acquired in 32 subjects aged between 18 and 49 years. Two groups were defined, according to age (group A, 18 to <35 years old; group B, 35 to <50 years old). We studied normal-hearing subjects scanned while listening to auditory stimuli: narrative text in one volunteer and non-speech noise (pure tones 750 Hz and pure tones 2 KHz) in all subjects. RESULTS: For both tone frequencies, auditory activation was observed bilaterally across the supratemporal plane in 29 of the 32 subjects (90.62%) with a probability level of p<0.001. In Heschl's gyrus (HG) contralateral to the stimulated ear, the extent of activation was generally greater than in homolateral HG. There were no statistical differences in HG activation according to age or sex. The 750 Hz tone activated more voxels in the medial area of the transverse temporal gyrus (TTG) whereas the 2000 Hz tone activated more voxels in the lateral TTG.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植入人工耳蜗与配戴助听器儿童在声调识别方面是否存在差异,分析背景噪声对听障儿童声调识别的影响.了解在噪声环境中听障儿童声调识别的特点.方法 采用2X4两因素混合实验设计,比较植入人工耳蜗与配戴助听器儿童在不同信噪比条件下(SNR=+12,+6,0 dB)的声调识别能力;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比较不同声调组合识别对听障儿童的难易程度.结果 ①在重建或补偿听阈相似时,植入人工耳蜗与配戴助听器儿童声调识别能力的差异不显著;②在不同信噪比条件下,两组儿童声调识别能力的差异极其显著;③两组儿童均最易分辨一声与四声的差异,最难分辨二声与三声的差异.结论 只要重建或补偿听阈在最适范围,听障儿童便具有一定的声调识别能力,但噪声会对其产生极大的影响.  相似文献   

18.
目的 考察并分析学前听障儿童同时性加工发展水平及其特征,为学前听障儿童听力语言康复提供参考.方法 分别选取3~6岁听障儿童45人和健听儿童44人,采用华东师范大学言语听觉康复科学研究院编制的五项认知能力测验系统(软件版),对两类儿童的同时性加工能力进行评估,所有数据均采用SPSS 16.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①两组儿童同时性加工能力及分项目的 年龄主效应极其显著(P<0.01),随着年龄的增长,两组儿童的同时性加工能力及分项目呈现出相同的上升趋势,其中,健听儿童同时性加工能力发展速度较快,而听障儿童发展速度相对缓慢;性别主效应、年龄与性别交互效应均不显著(P>0.05);②各年龄组听障儿童的同时性加工能力均显著低于同龄健听儿童(P<0.05);③两组儿童同时性加工能力分项目均呈现不平衡的发展趋势.结论 听障儿童的同时性加工能力显著落后于健听儿童;听障儿童同时性加工能力有很大的发展空间和潜力,通过听力补偿或听力重建,采取有效的认知能力训练,听障儿童的同时性加工能力可以得到有效的提高,甚至接近健听儿童的水平.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多频稳态听觉诱发电位评估儿童中度感音神经性聋的可靠性。方法所有患者经纯音测听(PTA)检查筛选出中度感音神经性聋30例5~6岁儿童(共40耳),然后口服10%水合氯醛镇静睡眠后,行多频稳态听觉诱发电位(ASSR)检测,其阈值与纯音听阂阈值进行比较,分析不同频率处听力阈值分布情况及其相关性。结果分别比较语言频率ASSR阂值与纯音听闽阈值,结果显示,0.5kHz处相关性较差,其差值为2-18dB,而在4kHz处相关性最好。结论可以应用多频稳态听觉诱发电位评估中度感音神经性聋儿童的听力阈值,但需要注意0.5kHz处的相关性差异。  相似文献   

20.
目的:分析听神经病谱系障碍患者经内科药物综合治疗的临床疗效以及相关因素对预后的影响。方法:对11例(22耳)经纯音测听、声导抗、畸变产物耳声发射、听性脑干反应测试确诊为听神经病谱系障碍者(治疗组)予以内科药物综合治疗,同时选取同期就诊但未接受治疗的11例听神经病谱系障碍患者作为对照组,分析比较治疗组治疗前后和对照组患者随诊前后的纯音听阈和言语识别率变化,并分析患者的性别、年龄和伴随症状与疗效的关系。统计数据应用SPSS19.0行配对样本t检验、独立样本t检验和Pearson相关分析。结果:经内科药物综合治疗后,治疗组22耳中,治疗有效13耳,有效率为59.09%。治疗组22耳平均纯音听阈由治疗前的(53.92±18.86)dBHI。提升至(47.44±14.98)dBH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5.20,P〈0.05);而对照组听力无明显变化(P〉0.05)。治疗组言语识别率治疗前后分别为(29.20±25.80)%和(41.60±22.90)%,平均提高(12.40±13.8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4.02,P〈0.05)。伴有耳鸣症状者疗效较无耳鸣症状者差(t=-3.85,P〈0.05),发病年龄和疗效呈负相关(r=-6.72,P〈0.05),而疗效未见性别差异(P〉0.05)。结论:听神经病谱系障碍患者应用糖皮质激素等内科药物综合治疗可有效改善其纯音听阈和言语识别率,内科药物综合治疗可作为听神经病谱系障碍治疗的可选方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