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9 毫秒
1.
目的 探讨无创血流动力学监测对脓毒性休克液体复苏容量反应性的预测价值.方法 选取2018年2月至2020年3月于湖南省儿童医院儿童重症监护病房(PICU)确诊的脓毒性休克患儿92例纳入研究,患儿均给予无创心输出量测量仪床旁监测心脏指数(CI)、每搏输出量指数(SVI)、系统血管阻力指数(SVRI)等指标.根据液体复苏治...  相似文献   

2.
血流动力学监测是急危重症患儿病情评估及抢救治疗中重要的监测手段,对掌握病情、早期发现循环功能异常、指导针对性用药有重要意义.目前监测血流动力学的方法很多,但各自的缺陷限制了其在儿科中的广泛应用.近年来彩色多普勒技术的广泛应用得以推出新型无创血流动力学监测仪,其具有无创性、可连续动态监测性、适合床边使用等优点,为危重症小...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床旁无创血流动力学监测指标在指导新生儿感染性休克诊治中的应用价值。方法根据购买并使用超声心排出量监测仪(USCOM)进行血流动力学监测的时间作为分组条件,将上海市儿童医院新生儿科2014年5月至2016年12月收治的患儿分为3组。16例未行USCOM检测感染性休克患儿为非USCOM监测组,20例行USCOM检测感染性休克患儿为USCOM监测组。另20例患儿为对照组,该组患儿血流动力学稳定,基础疾病主要为早产、新生儿黄疸、新生儿肺炎等。对USCOM监测组和对照组患儿使用USCOM检查,记录每搏心排出量(SV)、心排出量(CO)、心率(HR)、心指数(CI)、外周血管阻力指数(SVRI)。比较USCOM监测组及非USCOM监测组患儿多巴胺、多巴酚丁胺、肾上腺素、去甲肾上腺素用量及血管活性药物使用时间。对3组结果进行比较。结果与对照组相比,USCOM监测组治疗前的CO[(0.68±0.44) L/min比(0.44±0.17) L/min,t=3.306,P=0.004]、CI[(4.40±1.88) L/(min·m^2)比(3.00±0.40) L/(min·m^2),t=3.328,P=0.004]、SV[(3.90±2.39) cm^3比(3.08±0.31) cm^3,t=2.227,P=0.038]、HR[(166.09±26.20)次/min比(145.35±16.16)次/min,t=2.750 ,P=0.013]均升高,而SVRI[(795.88±450.19) d·s/(cm5·m^2)比(1 160.61±49.59) d·s/(cm5·m^2),t=-2.898,P=0.009]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USCOM监测组治疗后与治疗前相比,CO[(0.56±0.28) L/min比(0.68±0.44) L/min,t=2.456,P=0.024]和CI[(3.65±1.10) L/(min·m^2)比(4.40±1.88) L/(min·m^2),t=2.614 ,P=0.017]均显著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与非USCOM监测组相比,USCOM监测组的多巴胺用量[(45.72±28.80) mg/kg比(85.83±69.33) mg/kg,t=2.352,P=0.005]、多巴酚丁胺用量[(12.81±26.18) mg/kg比(85.83±69.33) mg/kg,t=4.351,P=0.002]、肾上腺素用量[(0.11±0.33) mg/kg比(0.90±1.75) mg/kg,t=1.986,P=0.014]及血管活性药物使用时间[(68.10±34.37) h比(167.75±117.14) h,t=3.626,P=0.001]均减少,去甲肾上腺素用量[(1.91±3.79) mg/kg比(0.47±0.90) mg/kg,t=-1.481,P=0.046]增多,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床旁无创血流动力学监测在新生儿感染性休克诊治中起重要作用,可以明确休克的血流动力学状态,指导合理使用血管活性药物,提高治疗成功率。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床旁无创血流动力学监测指标在指导新生儿感染性休克诊治中的应用价值。方法根据购买并使用超声心排出量监测仪(USCOM)进行血流动力学监测的时间作为分组条件,将上海市儿童医院新生儿科2014年5月至2016年12月收治的患儿分为3组。16例未行USCOM检测感染性休克患儿为非USCOM监测组,20例行USCOM检测感染性休克患儿为USCOM监测组。另20例患儿为对照组,该组患儿血流动力学稳定,基础疾病主要为早产、新生儿黄疸、新生儿肺炎等。对USCOM监测组和对照组患儿使用USCOM检查,记录每搏心排出量(SV)、心排出量(CO)、心率(HR)、心指数(CI)、外周血管阻力指数(SVRI)。比较USCOM监测组及非USCOM监测组患儿多巴胺、多巴酚丁胺、肾上腺素、去甲肾上腺素用量及血管活性药物使用时间。对3组结果进行比较。结果与对照组相比,USCOM监测组治疗前的CO[(0.68±0.44) L/min比(0.44±0.17) L/min,t=3.306,P=0.004]、CI[(4.40±1.88) L/(min·m^2)比(3.00±0.40) L/(min·m^2),t=3.328,P=0.004]、SV[(3.90±2.39) cm^3比(3.08±0.31) cm^3,t=2.227,P=0.038]、HR[(166.09±26.20)次/min比(145.35±16.16)次/min,t=2.750 ,P=0.013]均升高,而SVRI[(795.88±450.19) d·s/(cm5·m^2)比(1 160.61±49.59) d·s/(cm5·m^2),t=-2.898,P=0.009]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USCOM监测组治疗后与治疗前相比,CO[(0.56±0.28) L/min比(0.68±0.44) L/min,t=2.456,P=0.024]和CI[(3.65±1.10) L/(min·m^2)比(4.40±1.88) L/(min·m^2),t=2.614 ,P=0.017]均显著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与非USCOM监测组相比,USCOM监测组的多巴胺用量[(45.72±28.80) mg/kg比(85.83±69.33) mg/kg,t=2.352,P=0.005]、多巴酚丁胺用量[(12.81±26.18) mg/kg比(85.83±69.33) mg/kg,t=4.351,P=0.002]、肾上腺素用量[(0.11±0.33) mg/kg比(0.90±1.75) mg/kg,t=1.986,P=0.014]及血管活性药物使用时间[(68.10±34.37) h比(167.75±117.14) h,t=3.626,P=0.001]均减少,去甲肾上腺素用量[(1.91±3.79) mg/kg比(0.47±0.90) mg/kg,t=-1.481,P=0.046]增多,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床旁无创血流动力学监测在新生儿感染性休克诊治中起重要作用,可以明确休克的血流动力学状态,指导合理使用血管活性药物,提高治疗成功率。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床旁无创超声心输出量监测仪(USCOM)在指导新生儿胃肠道手术围手术期血流动力学管理中的应用价值。 方法 纳入2017年1月至2020年12月厦门市儿童医院新生儿科收治的胃肠道手术后发生血流动力学改变的新生儿75例,其中2017年1月至2018年12月非USCOM组34例,主要根据心率、血压、血气乳酸等临床指标评估术后患儿血流动力学状态;2019年1月至2020年12月USCOM组41例使用USCOM协助评估术后患儿血流动力学状态;另设40例为对照组,主要为病情稳定的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患儿。USCOM组及对照组使用USCOM检查,记录心排出量(CO)、心指数(CI)、外周血管阻力(SVR),对比USCOM组术前及术后、USCOM组与对照组CO、CI、SVR变化,对比USCOM组术前及术后心率、血压、乳酸变化,并比较分析USCOM组与非USCOM组血管活性药物剂量和术后首次使用时间、术后首次扩容时间、扩容量、术后24 h无尿或少尿发生率、住院时间。 结果 USCOM组术前CO、CI、SVR、心率、血压与对照组及术后12 h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USCOM组术后1 h CO、CI较术前明显下降,乳酸较术前明显增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USCOM组术后1 h SVR较术前增高,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USCOM组术后12 h CO、CI较术后1 h明显增高,SVR较术后1 h明显下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USCOM组术前及术后1 h心率、血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2 h血压较术后1 h明显增高(P<0.05)。USCOM组比非USCOM组术后首次扩容时间及血管活性药物使用时间显著提前[0.75(0.50,1.37)h比7.00(5.00,13.25)h,Z=-7.041,P<0.001;(1.39±1.33)h比(8.61±5.15)h,t=-7.917,P<0.001],扩容总量显著减少[17.50(10.00,30.00)mL比30.00(20.00,30.00)mL,t=-3.045,P=0.002],多巴胺使用量显著减少[8.40(6.20,10.40)mg/kg比8.90(7.20,14.40)mg/kg,Z=-2.475,P=0.013],术后24 h少尿或无尿发生率明显减少(12.2%比32.3%,t=4.500,P=0.034),住院时间显著缩短[25.00(15.50,31.00)d比28.00(21.75,34.00)d,Z=-1.985,P=0.047],多巴酚丁胺及肾上腺素使用量无明显变化(P>0.05)。 结论 无创血流动力学监测可实时监测新生儿胃肠道围手术期血流动力学变化,有利于术后指导血管活性药物及液体的管理。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床旁无创超声心输出量监测仪(USCOM)在指导新生儿胃肠道手术围手术期血流动力学管理中的应用价值。方法:纳入2017年1月至2020年12月厦门市儿童医院新生儿科收治的胃肠道手术后发生血流动力学改变的新生儿75例,其中2017年1月至2018年12月非USCOM组34例,主要根据心率、血压、血气乳酸等临床指标...  相似文献   

7.
重症血流动力学治疗是以血流动力学理论为基础,结合循环系统的特点和规律,改善患者结局的治疗策略。重症超声以改善组织灌注为根本方向,实施目标-目的分层管理,区分表象与本质;通过连续监测、整合临床信息、动态评估,快速筛查休克和血流动力学异常的病因;优化治疗,减少或避免治疗中的再损伤;最终,实现器官化治疗和保护。重症超声图像的...  相似文献   

8.
重症血流动力学治疗是以血流动力学理论为基础,结合循环系统的特点和规律,改善患者结局的治疗策略。重症超声以改善组织灌注为根本方向,实施目标-目的分层管理,区分表象与本质;通过连续监测、整合临床信息、动态评估,快速筛查休克和血流动力学异常的病因;优化治疗,减少或避免治疗中的再损伤;最终,实现器官化治疗和保护。重症超声图像的解读、病因分析和病情判断、治疗决策的形成、治疗方向和强度的精细调节,离不开对重症医学规律和疾病病理生理特点的深入理解。  相似文献   

9.
血流动力学监测是急危重症患儿病情评估及抢救治疗的基础。单纯依靠临床评估患儿循环系统功能并不可靠,因此利用各种监测手段准确监测危重患儿的心排出量(CO)非常重要。目前监测CO的方法分为有创监测和无创监测。由于有创监测专业技术要求高,价格昂贵,并发症多,限制了其在儿科中的广泛应用。随着无创监测技术的不断改进,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能够提供连续循环监测数据的无创监测技术将在重症患儿中的应用更加普遍。  相似文献   

10.
在危重患儿中心血管系统的血流动力学不稳定很常见。目前尚缺乏高质量的研究并据此制定循证相关的血流动力学监测指南。因此,除休克患儿管理指南外,目前缺乏儿童危重患儿的血流动力学监测指南。欧洲儿科和新生儿重症监护协会心血管动力学分会根据循证医学和专家共识的方法制定了危重患儿血流动力学监测的专家共识,本文就主要内容作了解读。  相似文献   

11.
目的 研究重症手足口病患儿血浆儿茶酚胺(去甲肾上腺素、肾上腺素、多巴胺)水平,评估儿茶酚胺在重症手足口病发病中的作用。 方法 联合复旦大学附属儿科医院、江西省儿童医院、安徽省立儿童医院、临沂市人民医院、阜阳市第二人民医院成立研究协作组,收集2014年4月至2016年10月重症手足口病患儿的血液标本。检测重症手足口病患儿入院确诊2 h内、24 h和48 h以及死亡病例血浆肾上腺素、去甲肾上腺素、多巴胺水平。 结果 肺水肿患儿确诊手足口病24 h时,肾上腺素浓度为(213.0±139.8)ng/L,明显高于无肺水肿患儿(137.8±45.5)ng/L( P=0.022)。死亡患儿确诊24 h肾上腺素浓度为(373.2±298.1)ng/L,存活患儿为(144.2±42.5)ng/L。死亡患儿确诊24 h去甲肾上腺素水平为(1 935.7±1 824.1)ng/L,是存活患儿[(858.3±212.7)ng/L]的2倍,死亡患儿确诊24 h肾上腺素和去甲肾上腺素水平明显高于存活患儿( P<0.01)。2期手足口病患儿和3、4期手足口病患儿在确诊2 h、24 h、48 h时,儿茶酚胺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性别、肠道病毒71型感染对重症手足口病患儿血浆儿茶酚胺水平无明显影响。 结论 手足口病合并肺水肿患儿血浆肾上腺素水平明显升高。肾上腺素、去甲肾上腺素可能在重症手足口病患儿死亡中起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2.
目的 调查近3年严重手足口病的发病特点,分析危重手足口病发生的危险因素。 方法 成立多中心研究协作组,包括5家手足口病高发地区的儿童医院(儿科);采用前瞻性流行病学调查方法,研究开始前进行人员培训,通过实时填写调查表收集数据。 结果 2014年4月至2016年10月2.5年间,5家手足口病高发地区医院共收集重症手足口病患儿226例,其中2期114例(50.4%),3期75例(33.2%),4期37例(16.4%)。中位年龄为2岁(2个月~13岁),其中3岁以下占86.3%。所有病例都有发热,最高体温平均为(39.2±0.7) ℃,平均热程(4.54±2.89)d。2期患儿平均心率(128.2±13.3)次/min,3期患儿平均心率(176.1±22.2)次/min,4期患儿(184.2±27.5)次/min,逐渐升高( P<0.01);平均动脉压(84.4±14.6) mmHg(1 mmHg=0.133 kPa)。患儿平均呼吸频率(39.0±8.4)次/min,2期(37.8±7.36)次/min,3期(38.7±8.13)次/min,4期(43.4±10.7)次/min,4期明显升高( P<0.01)。19.1%患儿出现呼吸节律改变,2期9.6%,3期14.9%,4期56.8%( P<0.05)。2、3、4期患儿血糖逐步升高( P<0.01),4期为(12.4±4.74)mmol/L。4期患儿昏迷发生率高于2期和3期( P<0.01)。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心动过速、嗜睡、昏迷、呼吸频率增加、呼吸节律改变、毛细血管再充盈时间>3 s是危重手足口病发生的危险因素。 结论 近3年重症手足口病仍以3岁以下患儿发病率高。重症患儿出现明显的神经、呼吸、循环改变。心动过速、嗜睡、昏迷、呼吸频率增加、呼吸节律改变、毛细血管再充盈时间>3 s是危重手足口病发生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3.
目的 分析2010年陕西省危重型手足口病(hand,foot,and mouth disease,HFMD)患儿病原学及临床特点.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0年3月至9月我院收治的26例危重型HFMD患儿的临床资料.采用反转录实时定量PCR方法检测其中20例危重患儿的咽拭子肠道病毒71型(enterovirus 71,EV71)及柯萨奇病毒A组16型的核酸,选择6个不同地区EV71阳性标本进行VP1全长基因扩增、测序,与国内其他地区毒株进行比较.结果 20例受检患儿中,EV71感染18例,2例为阴性.发病地区:渭南20例(76.9%),成阳地区4例,西安市区2例.6株EV71 VP1基因全长序列与安徽阜阳、我国香港、广州、深圳、山东、北京比较,同源性达96%~100%.危重型HFMD多发生于3岁以下患儿,男性多于女性,所有患儿伴持续高热、精神差、易惊、嗜睡、肢体抖动,外周血白细胞、C反应蛋白及血糖均明显升高,肾损伤少见.临床痊愈出院18例,其中遗留有肢体活动障碍2例,死亡8例.结论 陕西危重型HFMD以渭南地区高发,且以EV71感染为主,与我国其他地区EV71有高度同源性.危重型手足口病病情凶险,早期识别、早期干预可缓解病情,是降低病死率的关键.  相似文献   

14.
目的 观察左卡尼汀对肠道病毒71型(EV71)感染后手足口病(HFMD)的神经保护作用,并初步探讨其可能机制。方法 选取2015年3月至2016年7月在郑州大学附属儿童医院治疗的EV71感染后HFMD且血S100蛋白及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SE)异常的患儿132例,采用随机数字分组法分为常规组和左卡尼汀组,常规组(66例,男32例,女34例,中位年龄2岁2个月)予抗病毒等对症治疗,左卡尼汀组(66例,男36例,女30例,中位年龄2岁5个月)在常规组治疗基础上予左卡尼汀治疗。选择同期在郑州大学附属儿童医院体检的健康儿童40例作为健康对照组。比较健康对照组和HFMD患儿血清中S100、NSE、可溶性凋亡相关因子(sFas)和可溶性凋亡相关因子配体(sFasL)、丙二醛(MDA)、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水平,2组HFMD患儿治疗前后脑脊液和血清中上述指标水平,发热持续时间、治疗第3天白细胞计数、神经系统症状缓解时间、病情进展时间、危重型转化率等疗效相关指标,sFas、sFasL、MDA、SOD与S100和NSE相关性分析。结果 1.HFMD组患儿血清中S100[(0.38±0.16) μg/L比(0.06±0.23) μg/L]、NSE[(43.70±8.80) μg/L比(10.10±3.60) μg/L]、sFas[(6.61±1.86) μg/L比(3.88±1.22) μg/L]、sFasL[(101.40±20.7) μg/L比(54.4±13.3) μg/L]、MDA[(11.98±2.54) nmol/L比(4.08±1.45) nmol/L]水平较健康对照组显著增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12.245、-22.895、-8.273、-12.803、-17.960,均P<0.05);SOD[(57.10±10.40) kU/L比(70.3±14.4) kU/L]水平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5.457,P<0.05)。2.2组HFMD患儿随治疗时间延长脑脊液S100、NSE和血清中S100、NSE、sFas、sFasL、MDA整体下降,SOD水平升高;治疗后第3天和第7天左卡尼汀组患儿脑脊液S100(t3=3.491,t7=14.434)、NSE(t3=2.920,t7=23.490)、血清S100(t3=5.277,t7=3.614)、NSE(t3=4.652,t7=10.525)、sFas(t3=6.399,t7=7.514)、sFasL(t3=11.155,t7=8.804)、MDA(t3=6.348,t7=7.499)均显著低于常规组(均P<0.05),SOD(t3=3.162,t7=-3.529)显著高于常规组(均P<0.05)。3.左卡尼汀组患儿神经系统症状缓解时间显著短于常规组[(1.23±0.65) d比(1.84±0.47) d],治疗第3天白细胞计数[(9.14±2.93)×109/L比(7.12±2.58)×109/L]、病情进展时间[(29.74±7.85) h比(17.36±8.73) h]均显著优于常规组(t=-6.178、4.204、8.567,均P<0.05)。左卡尼汀组和常规组患儿危重型转化率分别为7.58%和18.18%,危重型转化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2.316,P>0.05)。4.HFMD患儿S100与sFas、sFasL、MDA呈正相关(r=0.373、0.735、0.334,均P<0.05),NSE与sFas、sFasL均呈正相关(r=0.479、0.601,均P<0.05),SOD与S100和NSE均呈负相关(r=-0.425、-0.460,均P<0.05)。结论 左卡尼汀治疗儿童EV71感染重症手足口病疗效较好,可有效保护脑神经,其机制可能与清除氧自由基和阻断神经细胞凋亡有关。  相似文献   

15.
手足口病是儿科常见的急性发热出疹性疾病,严重影响儿童健康,目前仍是我国儿童重要的公共卫生问题。现对重症特别是危重型手足口病的早期识别及规范诊疗进行全面综述,以提高重症手足口病的救治成功率。  相似文献   

16.
危重手足口病并发脑干脑炎68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儿童危重症手足口病(hand foot and mouth disease,HFMD)的临床特点及危险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0年4月至9月收治的68例确诊并发脑干脑炎的危重症HFMD患儿的临床资料.结果 68例患儿中,年龄<3岁63例(92.6%),均出现皮疹、发热(100%),精神差68例(100%),易惊65例(95.6%),嗜睡42例(61.8%),呕吐28例(41.2%),肢体震颤23例(33.8%),腱反射活跃60例(88.2%),呼吸浅促或呼吸节律不整63例(92.6%),心率增快65例(95.6%),血压升高54例(79.4%).WBC> 12×109/L 25例(36.8%,25/68),血糖升高19例(27.9%,19/68).X线胸片示单、双侧肺野点片状或片絮状阴影46例(67.6%,46/68).48例患儿行头颅MRI检查,其中8例可见缺血性病灶或脱髓鞘改变;3例弛缓性瘫痪患儿行脊髓MRI检查均示脱髓鞘改变.肛拭子病原学检查示肠道病毒71型阳性38例(55.9%,38/68),其他肠道病毒阳性25例(36.8%,25/68),阴性5例(7.3%,5/68).68例患儿均行气管插管机械通气治疗,63例治愈,4例好转出院,1例放弃治疗死亡.结论 年龄<3岁、肠道病毒71型感染、持续发热、精神差、嗜睡、易惊、呕吐、肢体震颤、腱反射活跃、呼吸浅促或呼吸节律不整、心率增快、血压升高是本组HFMD患儿进展为危重症的危险因素.及早识别危重症HFMD患儿的危险因素,早期干预治疗、机械通气是降低本病病死率的关键.  相似文献   

17.
目的 了解2018年西安地区重症手足口病(HFMD)病原学及临床特征,为其临床诊断与治疗提供依据。 方法 选择西安市儿童医院2018年1月至12月收治的重症HFMD患儿为研究对象,收集临床资料,采集其肛拭子,采用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RT-PCR)法对患儿标本进行病毒检测。 结果 2018年西安市儿童医院共收治重症HFMD 95例,其中重型92例,危重型3例。病原学检测肠道病毒核酸阳性87例,血清学分型肠道病毒71型(EV71)30例(占31.6%),柯萨奇病毒A组6型(CA6)39例(占41.0%),柯萨奇病毒A组16型(CA16)3例(占3.2 %),柯萨奇病毒A组10型(CA10)阳性2例(占2.1 %),其他肠道病毒13例(占13.7%)。95例重症HFMD患儿中,男女比例为1.1∶1.0;5-7月份为HFMD发病高峰期,3岁以下为重症HFMD主要发病年龄;临床表现中以精神差、呕吐、烦躁、嗜睡、易惊、抽搐为主要表现;CA6重症患儿易出现抽搐,皮疹形态以大疱样皮疹为主,恢复期可出现脱甲,EV71感染患儿皮疹表现为小、厚、硬、少;经积极治疗后仅1例EV71感染患儿因严重脑功能障碍、频繁抽搐、神经源性肺水肿家长放弃治疗后最终死亡,另1例出院时留有偏瘫、语言功能障碍,余重症患儿均临床治愈出院。 结论 2018年西安地区重症HFMD病原以CA6为主,皮疹以大疱表现为主,恢复期可出现脱甲。危重症及死亡病例仍为EV71引起。  相似文献   

18.
目的 应用儿童死亡风险评分(pediatric risk of mortality score,PRISM)评估重症手足口病患儿的病情严重程度,探讨PRISM对重症手足口病患儿并发肺出血及死亡风险的预测能力。 方法 选取于2010年1月至2013年6月入住我院重症监护室的符合重症手足口病诊断标准的424例患儿。收集PRISM的相关生理参数及结局资料,通过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ROC)下的面积来评估PRISM对肺出血及死亡和存活的分辨力,Hosmer-Lemeshow拟合优度检验来评估预期病死率和实际病死率是否拟合。 结果 PRISM分辨是否发生肺出血的ROC曲线下面积为0.87(95% CI:0.80~0.94),PRISM分辨是否发生死亡的ROC曲线下面积0.87(95% CI:0.80~0.95);通过Hosmer-Lemeshow拟合优度检验来评价模型的准确度发现:PRISM预测肺出血发生人数和实际发生人数存在差异( χ 2=36.66, P<0.001);PRISM预测死亡人数和实际死亡人数存在差异( χ 2=41.11, P<0.001)。 结论 PRISM对重症手足口病患儿合并肺出血及死亡风险评估具有较好的分辨力,但是拟合性欠佳。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更昔洛韦对婴幼儿手足口病(HFMD)的临床疗效。方法 将65例婴幼儿HFMD患儿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加用更昔洛韦,观察临床有效率及不良反应率,并对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临床有效率治疗组为90.91地,对照组56.25%,引起白细胞下降,血小板下降治疗组为33.33%、27.27%,对照组为9.38%、3.13%,差异均有显著性。结论 治疗组疗效优于对照组,但须随访对白细胞和血小板的影响。  相似文献   

20.
目的分析手足口病(HFMD)合并川崎病(KD)患儿的临床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6月—2015年6月就诊的7例HFMD合并KD患儿的临床资料。结果 7例患儿中5例球结膜充血,6例口唇红、皲裂、杨梅舌。2例符合典型KD诊断标准,5例符合不完全KD诊断标准。7例患儿脑脊液结果均符合病毒性脑炎。咽拭子培养5例肠道病毒71型(EV71)阳性,1例柯萨奇病毒A16(CVA16)阳性。6例合并冠状动脉损伤,2例右束支传导阻滞。结论HFMD合并KD患儿多为不完全KD,常合并中枢神经系统感染以及冠状动脉损伤。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