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目的 检测急性期川崎病患儿静脉注射丙种球蛋白(IVIG)治疗前后血清中脂源性细胞因子Omentin-1和Chemerin浓度变化及意义。方法 选取2015年1月至2019年4月确诊为川崎病患儿60例为研究对象,同时选取40例健康儿童和40例急性感染性疾病患儿分别作为健康对照组和感染对照组。根据是否对IVIG治疗敏感将川崎病患儿分为IVIG敏感组(n=51)和IVIG不敏感组(n=9);根据是否合并冠状动脉损害(CAL)将川崎病患儿分为合并CAL组(n=13)和不合并CAL组(n=47)。ELISA法检测川崎病患儿IVIG治疗前后及两对照组儿童血清Omentin-1和Chemerin水平。结果 川崎病患儿血清Omentin-1和Chemerin水平均明显高于健康对照组和感染对照组(P < 0.05)。经过48 h治疗后,IVIG敏感组患儿血清Chemerin水平较治疗前明显降低(P < 0.05),血清Omentin-1水平在IVIG敏感组患儿治疗前后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治疗前,IVIG不敏感组患儿血清Chemerin水平明显高于IVIG敏感组(P < 0.05);合并CAL组血清Chemerin水平明显高于不合并CAL组;而血清Omentin-1水平在IVIG敏感与不敏感组间及合并CAL与不合并CAL组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 > 0.05)。结论 川崎病患儿血清中高表达的Chemerin和Omentin-1可能参与川崎病的发生和发展;Chemerin可能参与川崎病所致CAL过程,且血清Chemerin水平可能成为临床预测IVIG敏感性的新监测指标。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新生儿早发型败血症(EOS)预后不良的预测因素。方法 收集371例EOS新生儿的临床资料,根据预后分为预后良好组(264例)和预后不良组(107例)。比较两组患儿的围生期特点、临床表现、实验室指标、合并症、治疗过程等,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EOS预后不良的预测因素。结果 预后不良组患儿的出生体重、胎龄均低于预后良好组(P < 0.05);预后不良组的早产、低出生体重、极低出生体重及双胎比例高于预后良好组(P < 0.05);预后不良组母亲产前使用激素、产前使用抗生素比例高于预后良好组(P < 0.05);预后不良组反应差和呼吸功能低下的发生率高于预后良好组,皮肤黄染发生率低于预后良好组(P < 0.05);预后不良组WBC<5×109/L、血小板<100×109/L、贫血、凝血功能障碍、肾功能损害、肝功能损害、低蛋白血症及低血糖的发生率高于预后良好组(P < 0.05);预后不良组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肺出血、坏死性小肠结肠炎、脑出血、脑损伤、肺动脉高压及休克的发生率高于预后良好组(P < 0.05);预后不良组住院时间和抗生素疗程长于预后良好组(P < 0.05);预后不良组使用机械通气和血管活性药的比例高于预后良好组(P < 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极低出生体重(OR=41.734)、坏死性小肠结肠炎(OR=12.669)、脑损伤(OR=8.372)、休克(OR=5.889)、机械通气(OR=5.456)及肝功能损害(OR=4.075)是新生儿EOS预后不良的独立预测因素(P < 0.05)。结论 极低出生体重、机械通气及合并坏死性小肠结肠炎、脑损伤、休克或肝功能损害对新生儿EOS预后不良有预测价值。  相似文献   

3.
目的 分析早产儿败血症的病原体构成及其临床特征,为早期识别和治疗早产儿败血症提供依据。方法 收集2014年1月至2018年5月血培养阳性的371例早产儿败血症患儿的临床资料,根据发病时间分为早发型组(发病日龄 < 7 d,n=73)和晚发型组(发病日龄≥ 7 d,n=298),比较两组在病原体构成、临床特征(首发症状、起病时辅助检查、合并症、预后等)方面的差异。结果 肺炎克雷伯杆菌感染在晚发型组中占比更高(P < 0.05),大肠埃希菌、无乳链球菌和李斯特菌感染在早发型组中占比更高(P < 0.05)。早发型组首发临床表现中呼吸困难比例高于晚发型组(P < 0.05)。早发型组血培养转阴时间、感染前抗生素使用时间及深静脉置管留置时间均短于晚发型组(P < 0.05),晚发型组新生儿坏死性小肠结肠炎的发生率高于早发型组(P < 0.05)。早发型组放弃率高于晚发型组(P < 0.05)。结论 早产儿败血症起病时临床表现及辅助检查不典型,早发型与晚发型早产儿败血症在病原体构成及临床特征方面存在一定差异,应结合发病日龄、临床特征推断可能病原体,及早合理用药。  相似文献   

4.
目的 分析小儿血红蛋白H病(HbH病)血清可溶性转铁蛋白受体(sTfR)水平,探讨其与HbH病贫血程度的关系。方法 纳入55例HbH病患儿以及30例正常健康儿童(对照组)为研究对象,回顾性分析缺失型、非缺失型HbH病组以及对照组的血液学指标与血清sTfR水平。结果 55例HbH病中,缺失型39例,非缺失型16例。缺失型与非缺失型HbH组血红蛋白(Hb)、平均红细胞体积(MCV)、平均血红蛋白含量(MCH)均低于对照组(P < 0.05),血清sTfR水平均高于对照组(P < 0.05)。非缺失型HbH病组红细胞(RBC)、Hb水平低于缺失型HbH病组(P < 0.05),而MCV、MCH以及血清sTfR水平高于缺失型HbH病组(P < 0.05)。HbH病患儿血清sTfR水平与RBC、Hb水平呈负相关(r分别为-0.739、-0.667,均P < 0.05);而与MCV、MCH呈正相关(r分别为0.750、0.434,均P < 0.05)。结论 血清sTfR水平与HbH病患儿贫血程度相关,可能是HbH病治疗的一个靶点。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联合检测呼出气一氧化氮(FeNO)及鼻呼出气一氧化氮(FnNO)的临床价值及其与哮喘控制水平的关系。方法 选取2018年1~6月诊断为哮喘并处于慢性持续期的患儿120例为研究对象。所有患儿进行儿童哮喘控制测试(C-ACT),得分 > 23分为控制组,20~23分为部分控制组,≤ 19分为未控制组,每组各40例;同时依据哮喘患儿有无合并过敏性鼻炎分为未合并鼻炎组(n=55)和合并鼻炎组(n=65);同期收集健康体检儿童40例为对照组。哮喘患儿及对照组儿童均检测FeNO与FnNO水平。结果 不同水平控制组内FeNO值以未控制组最高,部分控制组其次,控制组最低(P < 0.05),其中未控制组及部分控制组FeNO值高于对照组(P < 0.05);未控制组与部分控制组FnNO值高于完全控制组及对照组(P < 0.05),完全控制组FnNO值高于对照组(P < 0.05)。合并鼻炎组FeNO与FnNO值均高于未合并鼻炎组(P < 0.05)。结论 FeNO可用来评估哮喘控制情况,与FnNO联合可评估上下气道炎症情况,为上下气道联合治疗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6.
目的 研究肾功能亢进(ARC)对万古霉素治疗儿童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MRSA)感染时的血药浓度、细菌学疗效及临床疗效的影响。方法 回顾性研究2013年1月至2017年7月期间因明确MRSA感染使用万古霉素,并进行血药浓度监测的60例危重患儿的病例资料,根据肾小球滤过率(eGFR)分为ARC组(n=19)和肾功能正常组(n=41),对两组患儿在万古霉素使用、血药浓度及治疗效果等方面进行统计学比较分析。结果 ARC组的年龄主要分布在1~12岁,其体重和体表面积明显大于肾功能正常组(P < 0.05)。ARC组初始万古霉素血药谷浓度明显低于肾功能正常组,且ARC组达有效血药谷浓度(10~20 mg/L)比例低于肾功能正常组(P < 0.05)。两组在细菌学疗效评价和临床疗效评价方面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 > 0.05),但ARC组的儿童重症监护室(PICU)住院时间及总住院时间明显长于肾功能正常组(P < 0.05)。结论 ARC明显降低MRSA感染患儿的万古霉素血药谷浓度,延长PICU住院时间及总住院时间。临床上应注意对ARC患儿施行个体化给药治疗。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内皮细胞微粒(EMPs)在过敏性紫癜患儿中的表达及意义。方法 100例初治过敏性紫癜患儿分为紫癜性肾炎组(HSPN组,40例)和非肾炎组(60例),并以30例健康体检儿童为对照组。采用流式细胞术或ELISA方法检测各组血清EMPs、Th17及IL-17的表达或含量。结果 Th17及IL-17在HSP的肾炎组和非肾炎组均高于对照组,以HSPN组最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HSP肾炎组和非肾炎组的EMPs水平较对照组升高,以HSPN组最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紫癜性肾炎组的Th17、IL-17水平与EMPs水平呈正相关(r=0.830、0.644,P < 0.05)。结论 EMPs在过敏性紫癜的发病机制中起一定作用,EMPs升高可能是过敏性紫癜患儿肾脏受累的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8.
目的分析哮喘高危婴幼儿喘息发作期病毒病原学、过敏原分布,为喘息患儿的早期诊断与干预治疗提供帮助。方法选取2016年4月至2017年8月因喘息性支气管炎和喘息性支气管肺炎住院的135例哮喘高危婴幼儿为研究对象。采用荧光探针PCR法检测患儿鼻咽部抽吸物标本甲型流感病毒(Flu-A)、呼吸道合胞病毒(RSV)、腺病毒(ADV)、副流感病毒(PinF)、人鼻病毒(HRV)、人偏肺病毒(hMPV)、博卡病毒(HBoV)感染情况;采用ImmunoCAP技术检测患儿吸入性变应原、食物性变应原及总IgE浓度。结果 135例患儿中,鼻咽部抽吸物标本病毒检出阳性率为49.6%,各病毒检出阳性率由高到低依次为HRV 25.2%、HBoV 9.6%、RSV 8.1%、PinF 5.9%、Flu-A 3.7%、ADV 1.5%、hMPV 0.7%。HRV在1~3岁年龄组检出率高于<1岁组(P < 0.05)。过敏原筛查试验阳性率为59.3%,吸入性过敏原阳性率为44%,食物性过敏原阳性率为89%;吸入性过敏原中阳性率由高到低依次为尘螨77%、霉菌37%、花粉26%、动物皮屑9%;食物性过敏原中阳性率由高到低依次为鸡蛋白73%、牛奶68%。<1岁组吸入性过敏原阳性率大于1~3岁组(P < 0.05);1~3岁组T-IgE水平明显高于<1岁组(P < 0.05)。病毒检出组吸入性过敏原阳性率大于病毒未检出组(P < 0.05)。第2次喘息患儿吸入性、食物性过敏原阳性率及T-IgE水平均高于第1次喘息患儿(P < 0.05);吸入性过敏原尘螨、霉菌在第2次喘息患儿中阳性率高于第1次喘息患儿(P < 0.05)。结论早期HRV感染和吸入性过敏原阳性与哮喘高危婴幼儿喘息发生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9.
目的 系统评价维生素D辅助治疗儿童肺炎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 检索Cochrane Library、PubMed、EMbase、中国知网数据库、万方数据库及维普数据库建库至2019年8月的文献,收集关于维生素D辅助治疗儿童肺炎的随机对照试验。根据纳入与排除标准进行文献筛选、质量评价及资料提取,应用Revman 5.3软件对结局指标进行Meta分析。结果 最终纳入7篇文献,包括1 527例患儿,其中维生素D辅助治疗组762例,对照组765例。Meta分析结果显示维生素D辅助治疗不会影响儿童肺炎的疾病恢复时间(P=0.67)、住院时间(P=0.73)及退烧时间(P=0.43),也不会减少儿童肺炎的复发率(P=0.14)、不良反应率(P=0.20)及病死率(P=0.98)。结论 现有证据表明,辅以维生素D治疗儿童肺炎无明显效果。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小剂量多巴胺辅助治疗对坏死性小肠结肠炎(NEC)早产儿炎症因子及预后的影响。方法 将2017年6月至2019年6月住院治疗的NEC早产儿100例,依据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多巴胺治疗组(多巴胺组)和常规治疗组(常规组),每组50例。常规组给予常规对症治疗,多巴胺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给予小剂量多巴胺辅助治疗。ELISA法检测两组C反应蛋白(CRP)、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介素-8(IL-8)水平;观察并记录两组患儿临床症状缓解时间、禁食时间、治疗疗效、预后及不良反应。结果 多巴胺组和常规组治疗后CRP、TNF-α、IL-8水平均明显低于治疗前,多巴胺组治疗后CRP、TNF-α、IL-8水平均明显低于常规组(P < 0.05);多巴胺组大便改善时间、腹胀及腹泻缓解时间、禁食时间均明显短于常规组(P < 0.05);多巴胺组治疗有效率明显高于常规组,手术率明显低于常规组(P < 0.05);两组病死率、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结论 小剂量多巴胺辅助治疗可有效改善NEC早产儿炎症因子水平及临床症状,有利于提高患儿治疗疗效,且安全性好,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足月儿和早产儿细菌性脑膜炎的临床特征及转归特点。方法 回顾性分析102例新生儿细菌性脑膜炎患儿的临床资料,根据胎龄分为早产儿组(n=46)及足月儿组(n=56),比较两组患儿临床表现、实验室结果、影像学结果及临床转归。结果 早产儿组临床表现主要为反应差和呼吸暂停/急促(P < 0.05),足月儿组则以发热及抽搐多见(P < 0.05)。足月儿组脑脊液糖高于早产儿组(P < 0.05),早产儿组C-反应蛋白、血培养阳性率及不良预后发生率高于足月儿组(P < 0.05)。两组外周血白细胞计数、脑脊液白细胞、脑脊液蛋白及脑脊液培养阳性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结论 早产儿及足月儿细菌性脑膜炎临床表现有所不同,早产儿组不良预后发生率更高。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CCLG-ALL2008方案治疗具有不同分子生物学特征的初诊儿童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LL)的长期疗效。方法 选取按照CCLG-ALL2008方案治疗的940例初诊ALL患儿为研究对象,针对不同分子生物学特征ALL的长期疗效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940例ALL患儿中,男570例,女370例,中位年龄5(1~15)岁,中位随访时间65(3~123)个月。完全缓解(CR)率为96.7%,预期10年总体生存(OS)率为(76.5±1.5)%,无事件生存(EFS)率为(62.6±3.0)%。患儿经治疗达CR后,总复发率为21.9%,其中ETV6-RUNX1阳性患儿复发率最低,且易于晚期复发;MLL重排阳性患儿复发率最高,且易于早期复发。ETV6-RUNX1阳性患儿的预期10年OS率明显高于伴有TCF3-PBX1阳性、BCR-ABL阳性、MLL重排及无分子生物学特征患儿(P < 0.05)。ETV6-RUNX1阳性患儿的预期10年EFS率明显高于伴有BCR-ABL阳性和MLL重排患儿(P < 0.05)。结论 分子生物学特征是影响ALL患儿长期预后的指标,MLL重排、BCR-ABL融合基因阳性是预后的不良指标,ETV6-RUNX1融合基因阳性患儿长期生存率较高。  相似文献   

13.
目的 分析儿童重症监护病房(PICU)收治的意外伤害患儿的病因及影响因素,为预防儿童意外伤害和降低儿童意外伤害的病死率提供指导依据。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2年12月至2017年12月PICU收治的意外伤害患儿的临床资料。结果 该阶段共收治意外伤害患儿102例,占PICU收治患儿总数的3.30%(102/3087)。儿童意外伤害的类型居前三位分别为食物/药物中毒、溺水、气道/食道异物。儿童意外伤害发生情况与性别和年龄密切相关,男孩意外伤害发生比例明显高于女孩,年龄越小意外伤害发生占比越高(P < 0.05)。儿童意外伤害类型与年龄也有明显的相关性,不同年龄组常见的意外伤害类型有差异。不同类型意外伤害的发生比例在城乡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意外伤害后发生器官功能障碍的数量,以及呼吸、心血管、神经、肾脏、血液五大器官功能障碍与患儿死亡的发生密切相关(P < 0.05),但不是导致患儿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P > 0.05)。结论 预防是降低儿童意外伤害发生的关键,应根据性别、年龄特点和不同意外伤害类型,采取有针对性的预防措施。同时应该普及急救知识,完善急救转运系统,PICU医生应该重视意外伤害患儿器官功能的保护,以降低意外伤害患儿的病死率。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儿童膀胱输尿管反流的远期预后。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5年11月至2017年3月首次确诊为膀胱输尿管反流、予以内科保守治疗且行定期随访的138例患儿(反流输尿管218支)的临床资料。根据初始反流级别分为低级别组(Ⅰ~Ⅲ级,141支)和高级别组(Ⅳ~Ⅴ级,77支),比较两组临床资料及随访结果。结果 138例入组患儿中,男82例,女56例。患儿确诊时年龄31 d至10岁(中位年龄8个月);随访时间8个月至7年(中位数1.4年)。确诊时高级别组尿液N-乙酰-β-D氨基葡萄糖苷酶、尿液微量白蛋白、尿液免疫球蛋白G水平显著高于低级别组(P < 0.05)。存在反流的218支输尿管中,随访中反流级别降低有132支(60.6%,其中完全消失74支),级别不变43支,级别加重43支。其中低级别组完全缓解率高于高级别组(41.1% vs 19.5%,P=0.001),反流完全缓解时间亦短于高级别组(P=0.002)。结论 大部分膀胱输尿管反流患儿的反流级别在随访过程中可降低,甚至达到完全消失,其中低级别反流患儿的转归优于高级别。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CCLG-ALL2008方案治疗10岁以上儿童及青少年初诊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LL)的长期疗效。方法 收集2008年4月至2015年4月采用CCLG-ALL2008方案治疗的150例10岁以上ALL患儿的临床资料,采用Kaplan-Meier生存分析评估患儿总体生存(OS)率和无事件生存(EFS)率。结果 150例患儿中,男87例(58.0%),女63例(42.0%),中位年龄11(10~15)岁;中危患儿84例(56.0%),高危患儿66例(44.0%);B-ALL患儿122例(81.3%),T-ALL患儿28例(18.7%);融合基因检测阳性51例(34.0%),其中BCR-ABL阳性16例(31%),TEL-AML1阳性11例(22%),E2A-PBX1阳性8例(16%),其他基因阳性16例(31%)。采用CCLG-ALL2008方案治疗1个疗程完全缓解率为96.0%(144/150)。150例患儿中位随访时间为52(3~122)个月,5年OS率为79.0%±3.5%,5年EFS率为67.3%±4.1%。中危患儿和高危患儿,以及B-ALL患儿和T-ALL患儿间5年OS率及5年EFS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 > 0.05)。诱导治疗结束时骨髓达完全缓解患儿的5年OS率及5年EFS率均高于骨髓未达完全缓解者(P < 0.05)。结论 10岁以上儿童及青少年ALL患儿采用CCLG-ALL2008方案治疗,其完全缓解率高,5年OS率及EFS率均较高。诱导治疗后未达到完全缓解患儿预后不良。  相似文献   

16.
目的 分析需住院或留院观察的颅脑外伤(TBI)患儿的致伤因素及临床特点。方法 收集2014年1月1日至2016年8月31日于急诊科就诊且需留院治疗的126例TBI患儿的临床资料,对其致伤因素及部分临床特点做回顾性分析。结果 126例TBI患儿中,男95例,女31例,年龄2.8(0.8,5.5)岁,以 < 1岁者最多(48/126,38.1%),死亡26例。TBI类型前2位是硬膜外血肿(54.0%)、蛛网膜下腔出血(50.8%),入院24 h内有83例(65.9%)患儿Glasgow昏迷量表评分≤ 8分。不同年龄组TBI致伤因素、发生场所各不相同。TBI最常见的前2位致伤因素为坠落/摔伤(51.6%)和道路交通伤害(42.9%)。与其他年龄段相比,< 1岁患儿最易发生坠落/摔伤(46%,P=0.023)。道路交通伤害所致TBI高发年龄段为3~6岁(35%,P < 0.001)。伤害发生场所集中于家中(47.6%)和公路/街道(45.2%);所有家中致伤患儿中,< 1岁组所占比例最高(48%,P=0.002),3~6岁患儿主要受伤地点为公路/街道(53%)。造成TBI患儿死亡的首位致伤因素是道路交通伤害(69%);死亡病例中,以 < 1岁患儿最多(62%)。结论 不同年龄组TBI患儿的致伤因素和发生场所不尽相同。1岁以下儿童发生TBI比例高、死亡人数最多,多为家中发生坠落/摔伤所致。3~6岁儿童易因道路交通伤害发生TBI。道路交通伤害最易导致死亡。  相似文献   

17.
Injuries among preschool children enrolled in day-care centers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A Chang  M M Lugg  A Nebedum 《Pediatrics》1989,83(2):272-277
In this study, 423 injury incidents among preschool children enrolled in day-care centers reported to the Los Angeles Unified School District during the 2-year period 1983 to 1984 are reviewed. The relative risk of sustaining an injury between boys and girls was 1.5:1. Among sex and age groups, younger boys (2 to 3 years of age) showed the highest injury rate and older girls (4 to 5 years of age) showed the lowest. The overall incidence was 19.7 injuries per 1,000 child-years. The majority of the injuries were minor in severity, and medical attention was recommended in only 12.8% of the injuries. The highest incidence occurred during the late morning period (9 AM to 12 noon). A consumer product was involved in 53.7% of the incidents. Three of four injuries were considered preventable by training and/or education or by the Haddon injury reduction strategies. Additional prospective studies are needed to develop and implement preventive measures.  相似文献   

18.
目的 评估2010与2015年江西省儿童恶性肿瘤的疾病负担情况及其变化趋势,为儿童恶性肿瘤防控提供依据。方法 从中国分省份疾病负担研究数据中选取2010年和2015年江西省儿童恶性肿瘤的发病数、死亡数、过早死亡损失寿命年(YLL)、伤残损失寿命年(YLD)和伤残调整寿命年(DALY)等数据,使用2010年全国人口普查数据作为标准人口,计算标化的发病率、死亡率和DALY率,评价该省的恶性肿瘤发病、死亡和疾病负担的变化情况。结果 2010年、2015年江西省儿童恶性肿瘤的发病数、死亡数和DALY均呈现为男童 > 女童,5~14岁组 > 0~4岁组,但发病率、死亡率和DALY率均呈现为男童 > 女童,0~4岁组 > 5~14岁组。2015年儿童恶性肿瘤的标化发病率在0~4岁组下降6.66%,5~14岁组下降17.56%;标化死亡率在0~4岁组下降11.34%,5~14岁组下降21.78%;标化DALY率在0~4岁组下降11.27%,5~14岁组下降21.67%。2015年和2010年的儿童恶性肿瘤标化DALY率排在前三位的为白血病、脑癌和非霍奇金淋巴瘤。结论 江西省需要重点防治的儿童恶性肿瘤是白血病、脑癌和非霍奇金淋巴瘤,5岁以下儿童和男童是重点防控对象,2015年疾病负担相对2010年有所下降。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青少年自杀意念与家庭环境因素和心理弹性之间的关系。方法 采用整群抽样法,于2014年12月对河南省新乡市3 230名初高中生进行一般社会资料问卷及Kutcher青少年抑郁量表(11项)(KADS-11)、家庭环境量表中文版(FES-CV)、中文版心理弹性量表(CD-RISC)评估测评后,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和病例对照研究探讨青少年家庭环境和心理弹性与自杀意念之间的关联。结果 有效问卷为2 960份,有自杀意念者247例(8.50%),其中男性98例,女性149例。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控制了年龄和性别因素后,单亲/再婚家庭模式与青少年自杀意念风险增加有关(OR=2.655)。男性青少年的自杀意念与家庭亲密度(OR=0.750,P < 0.001)及组织性(OR=0.855,P=0.036)呈明显负关联,与家庭矛盾性呈明显正关联(OR=1.159,P=0.017)。女性青少年的自杀意念与家庭亲密度(OR=0.771,P < 0.001)、情感表达(OR=0.815,P=0.001)及知识性(OR=0.915,P=0.037)存在负性关联。CD-RISC量表评估显示,有自杀意念的青少年心理弹性总得分明显低于无自杀意念的青少年(P < 0.05),有自杀意念青少年该量表中的能力、忍受消极情感、接受变化和控制4个维度的得分均比无自杀意念青少年低(P < 0.05)。结论 青少年家庭环境亲密度是青少年自杀意念的保护因素;男性青少年的家庭组织性和女性青少年家庭情感表达与降低自杀风险有关;增强心理弹性可能有助于降低青少年的自杀意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