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目的 研究体外过敏原与潮气呼吸肺功能测定在毛细支气管炎中的作用.方法 毛细支气管炎77例、婴幼儿哮喘81例、支气管肺炎72例纳入本次研究.应用Pharmacia UniCAP免疫检测分析仪,进行血吸入过敏原、食人过敏原筛查和尘螨特异性IgE检测,同时检测血总IgE和血嗜酸性粒细胞阳离子蛋白(ECP).患儿镇静后进行潮气呼吸肺功能检测,主要测定参数为每公斤体质量潮气量(VT)、达峰时间比(TPTEF/TE)、达峰容积比(VPTEF/VE).结果 毛细支气管炎组(毛支组)与哮喘组吸人过敏原、食入过敏原阳性率、总IgE均高于肺炎组;毛支组VT值、TPTEF/TE值、VPTEF/VE值与哮喘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毛支组血ECP水平低于哮喘组,与肺炎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毛支组血ECP与TPTEF/TE、VPTEF/VE无相关;毛支组吸入过敏原检测阳性14例,该14例患儿的血ECP水平与哮喘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且血ECP与TPTEF/TE、与VPTEF/VE呈负相关.结论 通过检测血过敏原、ECP、肺功能,有助于了解毛细支气管炎气道炎症变化及肺部阻塞情况.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婴幼儿喘息时鼻咽分泌物涂片中嗜酸粒细胞计数及与血清特异性IgE的关系.方法 选择2002-2004年收治的1个月~3岁的喘息及支气管肺炎患儿223例,分为3组,其中反复喘息(包括婴幼儿哮喘和喘息发作≥2次)组76例,毛细支气管炎组65例,支气管肺炎(无喘息症状)组82例.吸取鼻咽分泌物1ml进行嗜酸粒细胞计数,并测定血清特异性IgE的水平.结果 反复喘息组鼻咽分泌物嗜酸粒细胞计数明显高于其他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0);反复喘息组血清食物变应原(fx5E)的阳性检出率及吸入性变应原(Phadiatop)阳性检出率均明显高于其他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0),毛支组和支气管肺炎组之间差异则无统计学意义;血清特异性IgE与鼻咽分泌物嗜酸粒细胞计数之间存在显著正相关;鼻咽分泌物嗜酸粒细胞水平在同时存在喘息和特应性的患儿最高,在既没有喘息也无个人特应性的患儿最低,有喘息或血清IgE一项者介于两组之间.结论 鼻咽分泌物嗜酸粒细胞计数方法操作简单、无创、快速,费用低,且能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哮喘的病理特征,与血清特异性IgE之间呈正相关,可以在临床进一步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血清Clara细胞分泌蛋白(Clara cell secretory protein,CCSP)、总IgE和嗜酸性粒细胞阳离子蛋白(eosinophil cationic protein,ECP)在呼吸道合胞病毒(respiratory syncytial virus,RSV)感染所致毛细支气管炎发病中的临床意义.方法 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测定32例RSV感染引起的毛细支气管炎患儿血清的CCSP含量.同时应用uniCAP100变态反应检测仪检测血清总IgE、ECP;另设25例正常婴幼儿作对照.结果 与正常对照组比较,RSV组患儿血清的CCSP含量显著降低(t=10.52,P<0.001)、血清总IgE显著增高(t=5.96.P<0.01)、血清ECP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97,P0.05).RSV组患儿血清CCSP与总IgE之间呈显著负相关(r=-0.654,P<0.05)、血清CCSP与ECP(r=-0.166.P0.05)以及总IgE与ECP(r=0.137,P0.05)之间无统计学相关关系.结论 血清CCSP的降低与总IgE水平的增高在呼吸道合胞病毒感染所致毛细支气管炎发病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呼吸道合胞病毒感染毛细支气管炎患儿血清ECP无异常改变.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呼吸道合胞病毒(RSV)毛细支气管炎(毛支)患儿血、痰中嗜酸性粒细胞趋化因子(Eotaxin)的临床意义。方法对象为轻、中度毛支患儿22例和重度毛支患儿11例,选择无喘息病毒性肺炎12例作为对照组。采用双抗体夹心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测定各组患儿血清和痰中Eotaxin水平,并进行比较。结果急性期轻、中度毛支组和重度毛支组血清、痰Eotaxin水平高于对照组(P<0.01)。恢复期轻、中度毛支组和重度毛支组血清Eotaxin水平高于对照组。轻、中度毛支组和重度毛支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RSV毛支患儿血和痰液中Eotaxin增高,Eotaxin在毛支的发病机制中起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5.
目的分析婴幼儿呼吸道合胞病毒(RSV)感染与鼻咽分泌物嗜酸性粒细胞的关系,探讨呼吸道病毒感染对过敏及喘息发生的影响。方法选择2002—2004在首都儿科研究所就诊的呼吸道疾病婴幼儿223例,包括肺炎组82例,毛细支气管炎组65例,反复喘息组76例。取患儿鼻咽分泌物,分离培养RSV等7种较常见病毒,并检测嗜酸性粒细胞,进行对比分析。结果3组间病毒检测阳性率不同(P<0·05),RSV检测阳性率差异存在显著性意义(P<0·01);3组患儿鼻咽分泌物嗜酸性粒细胞计数不同(P=0·000),反复喘息组高于毛细支气管组及肺炎组(均P<0·01)。结论RSV是婴幼儿毛细支气管炎、反复喘息和肺炎的主要病原。RSV等病毒感染并不促使过敏的发生。  相似文献   

6.
目的分析婴幼儿呼吸道合胞病毒(RSV)感染与鼻咽分泌物嗜酸性粒细胞的关系,探讨呼吸道病毒感染对过敏及喘息发生的影响。 方法选择2002—2004在首都儿科研究所就诊的呼吸道疾病婴幼儿223例,包括肺炎组82例,毛细支气管炎组65例,反复喘息组76例。取患儿鼻咽分泌物,分离培养RSV等7种较常见病毒,并检测嗜酸性粒细胞,进行对比分析。 结果3组间病毒检测阳性率不同(P<0.05),RSV检测阳性率差异存在显著性意义(P<0.01);3组患儿鼻咽分泌物嗜酸性粒细胞计数不同(P=0.000),反复喘息组高于毛细支气管组及肺炎组(均P<0.01)。 结论RSV是婴幼儿毛细支气管炎、反复喘息和肺炎的主要病原。RSV等病毒感染并不促使过敏的发生。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清肺化痰糖浆对肺炎支原体感染所致小儿哮喘的疗效。方法将70例肺炎支原体感染所致小儿哮喘随机分为两组,观察组32例,予静滴红霉素、口服清肺化痰糖浆;对照组38例,仅静滴红霉素。10d后比较两组疗效,并观察两组患儿治疗前后外周血嗜酸性细胞计数、嗜酸性细胞阳离子蛋白、血清IgE及肺功能变化。结果观察组控制满意度、总有效率、肺功能改善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治疗后嗜酸性细胞阳离子蛋白低于治疗前,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清肺化痰糖浆与西药合用能明显降低患儿血清嗜酸性细胞阳离子蛋白、血清IgE含量水平,改善患儿肺功能,是治疗肺炎支原体感染所致小儿哮喘的较佳治疗方案。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急性毛细支气管炎(简称毛支)气道中中性粒细胞、白介素9(IL-9)和基质金属蛋白酶-9(MMP-9)在其发病中的作用.方法 以2006年11月至2007年4月在常州市儿童医院诊断为急性毛支的41例患儿和对照组8例无喘息的病毒性肺炎患儿为研究对象,其中急性毛支患儿根据入院Lowell评分(≥10分为重度,<10分为轻度)分为重度毛支组(10例)和轻度毛支组(31例).对所有毛支患儿在急性期和缓解期均进行诱导痰的细胞分类检查,并用EUSA方法检测痰液中的IL-9和MMP-9,对照组进行相同操作.结果 急性毛支患儿诱导痰细胞中中性粒细胞明显升高.在急性发作期明显高于缓解期和对照组;其缓解期中性粒细胞数明显高于对照组.急性毛支患儿痰中MMP-9质量浓度在急性期和缓解期与对照组比较差异亦均有统计学意叉.缓解期的IL-9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重度毛支组急性期与缓解期比较MMP-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轻度毛支组急性期与缓解期比较IL-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中性粒细胞和MMP-9在急性毛支的发病中起重要作用.中性粒细胞和MMP-9的表达与毛支病情的严重程度相关.  相似文献   

9.
目的研究气道炎症递质鼻咽分泌物嗜酸粒细胞阳离子蛋白(NPS-ECP)和尿白三烯E4(LTE4)在呼吸道合胞病毒(RSV)毛细支气管炎患儿体内的变化。方法 120例RSV检测阳性毛细支气管炎住院患儿,分为特应性组和非特应性组;同时选取30名健康体检儿童作为对照组。以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检测尿LTE4浓度,UniCAP100变态反应检测仪检测患儿鼻咽分泌物中ECP浓度,比较各组间的差异。结果特应性组尿LTE4水平为(172.21±67.29)pg/ml,高于非特应性组的(78.21±28.78)pg/ml和正常对照组的(44.22±16.14)pg/ml,三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97.33,P0.01);两两比较差异也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1)。RSV毛细支气管炎患儿尿LTE4与血浆IgE、鼻咽分泌物ECP水平均呈显著正相关(r=0.57、0.49,P均0.01)。结论尿LTE4和鼻咽分泌物ECP可为RSV毛细支气管患儿的治疗和预后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0.
目的 研究白介素-4(IL-4)基因C-33T与呼吸道合胞病毒(RSV)毛细支气管炎的易感性、病情严重程度的关系及对血清总IgE和鼻咽分泌物(NPS)IL-4水平的影响.方法 采用聚合酶链-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法(PCR-RFLP)检测130例RSV毛细支气管炎患儿和108例对照组儿童IL-4/C-33T位点多态性,分别用化学发光法和酶联免疫分析法,检测RSV毛细支气管炎患儿血清总IgE和NPs中IL-4水平.结果 两组IL-4启动子区C-33T位点均可见TT、CT和CC 3种基因型,其中病例组,TT、CT和CC基因型频率分别为66.9%、26.9%和6.2%,对照组分别为69.4%、26.9%和3.7%,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0.758,P>0.05);病例组T、C等位基因频率分别为80.3%、19.7%,对照组分别为82.9%、17.1%,两组差异亦无统计学意义(X2=0.073,P>0.05;OR=0.847,P>0.05).病例组三种基因型间NPS中IL-4及血清总IgE水平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H=0.103,F=0.529,P均>0.05);三种基因型频率在轻度组和中重度组间的差异亦无统计学意义(X2=0.825,P>0.05).结论 温州地区儿童存在IL-4/C-33T位点的多态性,但未发现其与RSV毛细支气管炎存在关联.  相似文献   

11.
呼吸道合胞病毒毛细支气管炎患儿尿白三烯E4测定的意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探讨呼吸道合胞病毒(RSV)毛细支气管炎患儿尿白三烯E4(LTE4)测定的临床意义.方法 收集30例毛细支气管炎患儿鼻咽分泌物,用直接免疫荧光法进行RSV检测.选取其中证实为RSV阳性的24例作为病例组;选取同期入院的非感染性外科疾病手术前患儿19例为对照组.二组患儿年龄分布和性别构成均无显著性差异.收集二组患儿尿液和血液,采用竞争性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技术检测尿LIE4水平,同时行外周血嗜酸性粒细胞计数,并进行比较;对病例组患儿尿LIE4与外周血嗜酸性粒细胞计数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 病例组患儿尿中LTE4水平[181.0(145.8~224.7)μg/mol Cr]明显高于对照组[73.6(52.0~104.3)μg/mol Cr](t=4.77 P<0.01);病例组外周血嗜酸性粒细胞计数[(0.25±0.22)×109L-1]略低于对照组[(0.34±0.16)×109L-1],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53 P0.05).病例组患儿尿LTE4水平与外周血嗜酸性粒细胞之间无相关性(r=0.127 9 P0.05).结论 白三烯在RSV毛细支气管炎的发病机制中有不可忽视的作用,白三烯受体拮抗剂在RSV毛细支气管炎治疗上可能有一定的作用.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哮喘患儿诱导痰中嗜酸性粒细胞、嗜酸性粒细胞阳离子蛋白(ECP)与哮喘严重程度的关系。方法 选择2005年6月~2006年6月湖州市中心医院门诊哮喘急性发作期的患儿77例,检测其肺功能并分别采用瑞氏染色法及荧光免疫法检测高渗盐水诱导痰中嗜酸性粒细胞数量和ECP浓度,并选择同期62名健康儿童作为对照。结果 哮喘急性发作期患儿诱导痰中嗜酸性粒细胞数量和ECP质量浓度显著高于健康组(P〈0.01),哮喘急性发作期患儿诱导痰中嗜酸性粒细胞数量与患儿第1秒用力呼气容积/用力肺活量比值(FEV1/FVC)呈显著负相关(r=-0.64,P〈0.01);ECP质量浓度与患儿FEV1/FVC呈显著负相关(r=-0.58.P〈0.01)。哮喘患儿诱导痰中嗜酸性粒细胞数量和ECP质量浓度随病情加重逐渐升高,且轻度、中度和重度患儿之间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 诱导痰中嗜酸性粒细胞和ECP质量浓度可反映哮喘的严重程度。  相似文献   

13.
血清IgE、ECP检测在毛细支气管炎与哮喘相关性中评估探讨   总被引:8,自引:1,他引:7  
流行病学调查显示 ,2岁以内小儿近100 %感染呼吸道合胞病毒(RSV) ,其中有4 %因毛细支气管炎 (毛支 )而住院 ,住院的患儿中38 %在5岁时成为哮喘患儿 ,而对照组仅2 % [1],因此认为毛支与哮喘有着内在的联系。本组检测血清总IgE、嗜酸性粒细胞阳离子蛋白(ECP)水平 ,试图从特应性体质和嗜酸性粒细胞炎症的角度探讨两者的相关性。对象和方法一、对象毛细支气管炎组(30例) ,为急性期住院患儿 ,均符合毛支诊断标准[2],男21例 ,女9例 ;平均年龄(6.5±3.2)月。哮喘组(30例)为急性发作期住院患儿 ,诊断符合1998年全国儿科哮喘防治协作组制定的标准…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白细胞介素-(IL-4)基因C-589T位点多态性与呼吸道合胞病毒(RSV)毛细支气管炎发病的相关性.方法 采用聚合酶链-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法(PCR-RFLP)检测RSV毛细支气管炎组(毛支组)和健康对照组儿童IL-4/C-589T位点多态性;用化学发光法和酶联免疫分析法(ELISA)分别检测RSV毛支组血清总IgE和鼻咽分泌物(NPS)中IL-4水平.结果 二组均发现IL-4/C-589T位点基因多态性,但仅见TT和CT 2种基因型,以TT纯合子基因型为主,其中RSV毛支组IL-4/C-589T位点TT、CT基因型频率分别为94.6%、5.4%,T、C等位基因频率分别为97.3%、2.7%;对照组TT、CT基因型频率分别为76.9%、23.1%,T、C等位基因频率分别为88.4%、11.6%.RSV毛支组TT基因型和T等位基因频率均显著高于对照组(χ2=15.995,14.842 Pa<0.01),且T等位基因携带者患病的危险性为C等位基因携带者的4.73倍(OR=4.73 P=0).但2种基因型RSV毛支患儿间NPS中IL-4及血清总IgE水平均无显著性差异(Z=0.515,t=0.260 Pa>0.05).IL-4/C-589T位点多态性在轻度和中重度患儿间无显著差异(χ2=0.024 P>0.05).结论 温州地区儿童存在IL-4/C-589T位点的多态性.IL-4/C-589T 位点T等位基因可能是影响RSV毛细支气管炎发病的一个重要候选基因.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呼吸道合胞病毒(RSV)毛细支气管炎(毛支)患儿急性期外周血辅助性T细胞17(Th17)和白介素17(IL-17)水平的变化及作用。方法选取RSV毛支急性期患儿(n=28,其中轻度组16例、重度组12例)为毛支组,以哮喘急性发作儿童(n=12)为哮喘组,近期无感染的小儿外科术前患儿(n=10)为对照组。以流式细胞术检测外周血Th17表达,ELISA方法检测外周血IL-17;分析RSV毛支患儿急性期外周血Th17细胞和IL-17表达与病情严重程度的关系。结果毛支重度组外周血Th17细胞比例和IL-17水平分别高于轻度组和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与哮喘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RSV毛细支气管炎患儿急性期外周血Th17细胞和IL-17表达水平增加,Th17细胞和IL-17可能参与RSV毛细支气管炎的发病机制。  相似文献   

16.
喘息性疾病患儿非细菌性病原体感染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呼吸道非细菌性病原体与婴幼儿喘息性疾病的相关性,以及血清总IgE水平和外周血中嗜酸性粒细胞计数在其感染中的临床意义。方法:对2010年9月至2011年9月住院治疗的490例喘息性疾病患儿,采用间接免疫荧光法检测血清中9种呼吸道感染非细菌性病原体IgM抗体并进行病原学分析,并同时检测血清中总IgE水平和外周血中嗜酸性粒细胞计数。结果:490例喘息性疾病患儿中, 检测出非细菌性病原体IgM抗体阳性233例,阳性率为47.6%,其中肺炎支原体(MP)的阳性率最高(25.3%),其次为腺病毒(ADV) (8.9%)和乙型流感病毒(FluB)(8.8%)。 36例患儿同时检测出两种以上非细菌性病原体,且主要为MP与其他病原体的混合感染(94%)。各年龄组(0 d~、1个月~、6个月~、1岁~、3~8.9岁)IgM抗体的总检出率分别为50.0%、67.3%、33.1%、57.3%、61.7%,各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支气管哮喘的呼吸道感染病原体IgM抗体检出率最高,其次为喘息性支气管炎,最低为毛细支气管炎。病原体检出阳性的患儿,血中嗜酸性粒细胞的数目明显减少,而血清总IgE水平显著升高。结论:喘息性疾病患儿的非细菌性病原体主要是MP、ADV和FluB;MP和其他非细菌性病原体的混合感染比较普遍;1~6个月婴幼儿感染率较高;监测总IgE水平及嗜酸性粒细胞计数的变化对于婴幼儿喘息性疾病临床诊断和治疗有重大意义。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肺炎患儿血清Clara细胞分泌蛋白16(CC16)、肺表面活性蛋白D(SP-D)的变化及其临床意义。方法选取社区获得性肺炎患儿81例,其中重度肺炎机械通气组(21例)、重度肺炎非机械通气组(30例)与轻度肺炎组(30例),对照组为同期体检健康儿童(20例);采用ELISA法检测四组儿童血清CC16、TNF-α、IL-6、SP-D浓度,运用ROC曲线评价CC16、TNF-α、IL-6、SP-D对于重度肺炎的诊断价值;记录机械通气患儿肺动态顺应性(Cdyn)、气道阻力(Raw)、气道峰压(PIP)、呼吸做功(WOB)等呼吸力学参数,分析CC16与TNF-α、IL-6、SP-D及呼吸力学参数间的相关性。结果肺炎组患儿血清CC16浓度均明显低于对照组,重度肺炎组低于轻度肺炎组,机械通气组低于非机械通气组;肺炎组患儿血清TNF-α、IL-6、SP-D浓度均明显高于对照组,重度肺炎组高于轻度肺炎组,机械通气组高于非机械通气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撤机前相比,重度肺炎组机械通气1小时血清CC16浓度明显降低,机械通气72小时更低;而机械通气1小时血清TNF-α、IL-6、SP-D明显升高,机械通气72小时更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撤机前相比,重度肺炎组机械通气72小时,Cdyn值明显下降,机械通气1小时更低;而机械通气72小时Raw、PIP、WOB值明显升高,机械通气1小时更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血清CC16浓度与TNF-α、IL-6、SP-D均呈负相关,与Cdyn呈正相关(P均0.01)。ROC曲线中,CC16、TNF-α、IL-6、SP-D诊断重度肺炎的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905、0.704、0.832、0.825(P均0.01)。结论社区获得性肺炎患儿血清CC 16、SP-D浓度与疾病严重程度相关;机械通气患儿CC 16浓度水平与Cdyn呈正相关关系;CC16对于重度肺炎病情变化具有较好的预测及评价作用。  相似文献   

18.
目的 研究小儿毛细支气管炎与小儿支气管哮喘的关系,为临床诊治提供理论依据.方法 采外周血,用酶联免疫方法测定37例毛细支气管炎患儿、42例支气管哮喘患儿、30例健康儿童的血清总IgE.结果 血清IgE支气管哮喘组较毛细支气管炎组显著升高(P<0.01),毛细支气管炎组较正常组略升高(P>0.05).结论 毛细支气管炎后哮喘的高发性可能是因为毛细支气管炎的过程改变了患儿气道的局部环境或体质,使其具有好发哮喘的倾向性.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正常T淋巴细胞表达和分泌的活性调节蛋白RANTES的启动子-28C/G基因多态性与呼吸道合胞病毒(RSV)致细支气管炎(既往称毛细支气管炎)易感的关联性.方法 应用聚合酶链反应-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PCR-RFLP)技术,检测238例RSV细支气管炎患儿及288例正常对照者的RANTES-28C/G多态性,ELISA法检测血清总IgE浓度,全自动血细胞计数仪计数嗜酸性粒细胞,并搜集受检者的特应性体质史、特应性家族史及临床相关资料.结果 RANTES-28C/G基因型分布在RSV细支气管炎组和对照组均符合Hardy-Weinberg平衡.与对照组比较,RANTES-28C/G基因型及等位基因频率在RSV细支气管炎组中的分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G=10.22,P<0.01;x2=9.708,P<0.01);与CC基因型个体相比,携带G等位基因的个体发生RSV细支气管炎的风险增加了2.09倍(OR:2.09,95% CI=1.32~3.30,P<0.01).在RSV细支气管炎组,携带G等位基因个体具有特应性体质和特应性家族史的风险分别比CC基因型个体增加了1.85倍(OR=1.85,95% CI=1.01~3.38,P<0.05)和1.91倍(OR=1.91,95% CI=1.03~3.54,P<0.05),其嗜酸性粒细胞计数亦显著升高(Z=-2.303,P<0.05).结论 RANTES启动子-28C/G基因多态性与RSV细支气管炎易感性相关联,并且-28G等位基因与RSV细支气管炎患儿的特应性体质及特应性家族史相关联.  相似文献   

20.
毛细支气管炎患儿外周血单个核细胞CD40/CD40L的表达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毛细支气管炎的确切发病机制尚不明确,常给治疗带来很大困难,目前认为毛细支气管炎是在病毒感染后继发的免疫功能异常。CD40/CD40L是免疫应答中的一对协同刺激分子,它们在毛细支气管炎的发病及IgE的产生中可能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该文旨在观察毛细支气管炎患儿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CD40/CD40L的表达水平及其与血清IgE的相关性及与毛细支气管炎的发病关系。方法:采用流式细胞术对30例毛细支气管炎患儿,26例支气管肺炎患儿、30例正常对照组儿童PBMC CD40及CD40L的表达情况检测,同时用ELISA方法检测血清总IgE含量。结果:与对照组相比,CD40L在毛细支气管炎组和肺炎组表达均增高(P<0.05),且毛细支气管炎组的表达高于肺炎组(P<0.05);CD40在毛细支气管炎组的表达高于肺炎组及对照组(P<0.01);IgE在毛细支气管炎组的表达高于肺炎组和对照组(P<0.01),肺炎组和对照组差异无显著性意义;在毛细支气管炎组中CD40及CD40L的表达与IgE均成正相关(r=0.607,0.819,均P<0.01),在肺炎组和对照组中二者无相关性。结论:毛细支气管炎患儿存在CD40/CD40L及IgE的表达增高,且二者具有正相关性,这可能是毛细支气管炎发生发展的重要机制。[中国当代儿科杂志,2009,11(5):354-356]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