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 毫秒
1.
腹膜后纤维化的CT表现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探讨腹膜后纤维化(retroperitoneal fibrosis,RPF)的CT表现特点.资料与方法 回顾性分析6例经病理证实为RPF患者的CT平扫和增强扫描图像特点.结果 RPF CT表现为腹膜后弥漫性斑块或肿块及腹膜后脏器的受累,多伴有肾盂积水和输尿管扩张.结论 腹膜后出现弥漫或肿块样病变合并肾及输尿管积水可作为CT诊断RPF的依据.  相似文献   

2.
腹膜后纤维化(Retroperitoneal fibrosis,简称RPF)为一少见病,1948年Ormond首先提出,RPF为一独立存在的临床疾病。此后,文献中RPF大部分以个案形式报道。本文复习近几年的有关文献并结合作者所遇4例RPF的临床、病理及CT特征,现总结如下,以加深对RPF的认识。  相似文献   

3.
腹膜后纤维化(retroperitoneal fibrosis,RPF)是一种以腹膜后纤维脂肪组织增生为特征的非特异性非细菌件炎症,常引起腹膜后广泛纤维化,可使腹膜后空腔脏器受压而发生梗阻.其中有人约2/3的患者病因不明,称为特发性RPF,而另外1/3常与外伤、药物(如麦角新碱、止痛药、抗高血压药等)、放射性照射和肿瘤等因素有关,称为继发性RPF[1-3].  相似文献   

4.
放射性肺纤维化(radiation pulmonary fibrosis,RPF)是临床上胸部肿瘤放射治疗和骨髓移植预处理后常见的并发症。转化生长因子-β1(transforming growth factor-β1,TGF-β1)被公认为与RPF发生和形成关系最为密切的介导因子,是RPF形成的关键。笔者总结了近年来TGE-β信号转导的研究进展及其在RPF发病机理与防治中的作用。  相似文献   

5.
腹膜后纤维化的影像诊断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朱翔  章士正  赵峰   《放射学实践》2010,25(6):669-672
目的:评价影像诊断腹膜后纤维化(RPF)的应用价值。方法:分析经临床病理证实的9例RPF的IVP、CT、MRI表现。5例行IVP检查;9例均行CT平扫及增强检查,采用CT三维重建成像技术处理;2例行MRI平扫及增强扫描。结果:影像学表现腹膜后不规则形软组织病变,包绕腹膜后大血管,多伴有肾盂输尿管扩张积水。结论:IVP、CT、MRI检查是发现和诊断本病的重要手段,CT和MRI能很好显示RPF病变的各种表现,有利于分期及疗效监测。综合分析各种影像学检查有助于RPF的诊断。  相似文献   

6.
介绍一种皮下注射~(1?1)I-邻碘马尿酸钠以在延长的时间里测定RPF(肾血浆流量)的方法.将同位素清除法所测定的肾血浆流量与同时用PAH(对氨基马尿酸)法测定的结果进行了比较.这种方法曾用于GFR(肾小球滤过率)的测定,但用于RPF测定尚未有报道.方法:受检前夜开始禁食,开始时用饮水利尿  相似文献   

7.
我们有五例活检证实的腹膜后纤维化(RPF)作了CT及MRI,MRI显示在T_1权重像RPF为低信号强度,T_2权重像为不均匀中等信号。MRI冠状面显示腹膜后肿块:形状、信号强度和输尿管、大血管变化表现为RPF特征。索引术语:腹膜后、疾病——腹膜后、纤维化——MRI,对照研究——CT,对照研究。  相似文献   

8.
腹膜后纤维化的影像学诊断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腹膜后纤维化(retroperitoneal fibrosis,RPF)的影像学表现及诊断价值。方法:回顾分析了1996年11月~2006年2月收治的15例腹膜后纤维化患者的X线、B超、CT及MRI表现。结果:RPF的影像学表现为腹膜后弥漫性斑块或肿块及腹膜后脏器的浸润,多伴有肾盂输尿管扩张积水。结论:CT和MRI在腹膜后纤维化的诊断中起重要作用,并能进行分期及疗效监测。X线和B超对RPF的诊断起辅助作用,综合分析X线、B超、CT、MRI影像学表现有助于RPF的诊断。  相似文献   

9.
磁共振成像技术在腹膜后纤维化诊断中的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通过分析腹膜后纤维化(RPF)的MRI表现特点,提高其早期诊断水平。方法回顾性分析经临床病理证实的7例特发性RPF患者的MRI特点。结果腹膜后纤维化MRI表现为腹膜后不规则形的软组织信号肿块影,包绕腹主动脉,常累及下腔静脉及一侧或两侧输尿管;T1WI呈较低信号,T2WI信号强度不等。结论 MRI可清晰显示RPF的范围和并发症,有助于临床诊断。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腹膜后纤维化(retroperitoneal fibrosis,RPF)的影像学表现及其鉴别诊断。方法:回顾性分析5例经病理证实为RPF的影像学表现。5例均行CT、MRI平扫和增强扫描。结果:5例中弥漫型4例,肿块型1例。CT平扫可呈低密度或等密度,增强扫描显示不同程度强化,MRI T1WI、T2WI呈低信号。结论:RPF的影像学表现有一定的特征性,可提示其诊断。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腹膜后纤维化(retroperitoneal fibrosis,RPF)的影像学表现及其鉴别诊断。方法:回顾性分析5例经病理证实为RPF的影像学表现。5例均行CT、MRI平扫和增强扫描。结果:5例中弥漫型4例,肿块型1例。CT平扫可呈低密度或等密度,增强扫描显示不同程度强化,MRI T1WI、T2WI呈低信号。结论:RPF的影像学表现有一定的特征性,可提示其诊断。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腹膜后纤维化(RPF)的CT及磁共振成像(MRI)影像表现。方法回顾性分析9例均经病理证实为RPF患者的CT及MRI平扫和增强的影像表现特点。结果 RPF的CT表现为腹膜后弥漫性软组织影或肿块,早、中期增强呈轻、中度强化,晚期无强化。MRI为T1WI呈等低信号,T2WI呈等低信号,病变早中期增强呈轻、中度强化,晚期增强无强化。结论 CT及MRI对腹膜后纤维化的分期及临床疗效具有重要的诊断和指导价值。  相似文献   

13.
腹膜后纤维化(RPF)是一种以腹膜后脂肪组织增生为特征的非特异性炎症,可引起腹膜后广泛纤维化,病变常累及腹膜后空腔脏器(血管、输尿管等)而发生梗阻,属于一种较少见的疾病。近期,我们选择我院2005年1月-2010年12月经病理证实的RPF 8例,分  相似文献   

14.
目的 观察X射线照射时,给予高-低氧对小鼠小肠上皮生物效应的影响。方法 昆明小鼠随机分为空气组、高氧组、低氧组、高、低氧组。用6MVX射线不同剂量全腹腔单次照射。配合剂量效应曲线,求出不同吸氧方式的放射防护系数(RPF)。结果 高氧组、低氧组RPF分别为0.79,1.25。高-低氧组照射表现出一定的放射防护作用,其RPF为1.06。结论 高-低氧放疗消除了碳合氧吸入加重的小肠上皮的放射损伤,在一定程度上还具有放射防护作用。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腹膜后纤维化(RPF)的多层螺旋CT(MSCT)影像学表现。方法对11例经手术及穿刺活检病理证实的RPF患者的MSCT图像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11例患者2例行平扫,9例行增强扫描。结果腹膜后纤维化的MSCT表现为腹膜后类圆形或不规则形软组织影,包绕腹膜后大血管或输尿管。11例中2例为软组织肿块型,9例为弥漫型,11例均包绕后腹膜大血管或输尿管,6例有单侧或双侧肾积水。CT平扫为腹膜后软组织影,密度较均匀或不均匀,近似肌肉密度,增强扫描病灶呈轻-中度强化。采用多平面重建(MPR)技术进行后处理可进一步明确病变与周围组织的关系。结论 MSCT检查有利于明确病变的大小、范围、部位、形态、密度及强化特征,对RPF的诊断和随访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16.
腹膜后纤维化的临床及影象学诊断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腹膜后纤维化(RPF)是一种累及腹膜后的纤维化性病变。其病因与主动脉瘤渗漏、主动脉周围炎以及对主动脉瘤内血栓和粥样斑块的自体免疫反应有关。病变多发生在肾脏以下的主动脉周围,并紧密与主动脉相连。临床表现为血沉加快、非特异性背痛及胁腹痛,常伴有输尿管梗阻。CT表现为主动脉前外方局限性均匀的高密度软组织肿块。RPF与腹膜后淋巴瘤,转移瘤、原发性肿瘤的鉴别点在于周围器官无受压移位,且不伴有肠系膜淋巴结肿大。  相似文献   

17.
目的:通过分析腹膜后纤维化(retroperitoneal fibrolsis,RPF)的临床及影像学表现,加深对此病的认识,提高早期诊断水平。方法:收集我院经病理证实的RPF患者11例,分析其临床及影像学表现。均行CT平扫,其中9例同时行增强扫描;6例行MRI检查;6例行IVP;11例行彩超检查。结果:11例中病变位于腹膜后9例,1例为弥漫型并累及肾周;1例位于盆腔内骶骨前方;肿块型8例,弥漫型1例。CT平扫可见腹膜后软组织肿块及纤维索条影,增强扫描示6例不同程度强化,3例强化不明显。6例行MRI检查,T1WI呈低信号,T2WI为信号不均,5例等低信号,1例略高信号。11例超声表现为一侧或双侧输尿管不同程度的扩张积水,1例显示骶骨前方不均匀低回声团块,形态不规则,8例显示腹主动脉周围见团块状、索条状低回声包绕。6例IVP检查者中5例表现为双侧肾盂、输尿管中上段扩张积水,下段输尿管逐渐变细;1例表现为右侧肾盂、输尿管扩张积水。结论:影像学检查是发现和诊断RPF的重要手段,通过病变CT、MRI信号的不同表现,结合临床检查,可为疾病的分期和疗效评估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8.
超声检查诊断腹膜后纤维化中的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腹膜后纤维化(retroperitioncal fibrosis.RPF)为临床的少见疾病,国外报道发病率为1/20万,由于临床表现多样,早期诊断困难.误诊率较高。现将我院2001年5月~2010年4月经手术病理或药物治疗随访证实的患者.对其超声表现进行回颐性分析,探讨超声检查腹膜后纤维化的诊断价值。  相似文献   

19.
目的:评价MSCT MPR、CPR和CTU技术诊断腹膜后纤维化(RPF)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经临床病理证实的12例腹膜后纤维化的CT资料,分别由2名高年资医师采用盲法对RPF病变位置、边界、密度、对周围组织的侵犯和强化情况进行评价,所有患者均接受CT平扫及增强扫描,采用多平面重建(MPR)、曲面重组(CPR)和CT尿路造影(CTU)技术比较分析。结果:所有患者CT平扫表现腹膜后近似于肌肉密度的不规则形软组织病变,12例中7例(58.3%)包绕腹膜后大血管,6例(50%)伴有肾盂输尿管扩张积水。增强扫描示9例(75%)病变不同程度强化。结论:MSCT可显示腹膜后纤维化的特征,采用MPR和CTU相结合的方式有助于对本病的诊断和鉴别诊断,并具有重要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20.
【摘要】目的:探讨读出方向部分傅立叶技术(RPF)对鼻咽癌磁共振基于分段读出技术体素内不相关运动(RESOLVE-IVIM)成像的影响。方法:前瞻性搜集经病理证实为鼻咽癌的患者共38例。所有患者均于治疗前行磁共振常规序列、带6/8 RPF(A组)和不带RPF(B组)的RESOLVE-IVIM序列检查,经后处理得到两组RESOLVE-IVIM序列定量参数值:表观扩散系数(ADC)、真实扩散系数(D)、灌注相关扩散系数(D*)和灌注分数(f),并对两组参数值进行Bland-Altman分析。客观图像质量评价分别于肿瘤最大层面测量两组图像的肿瘤、对侧翼外肌及背景的平均值(Mean)及标准偏差(SD),计算出SNR和CNR并进行非参数t检验。主观图像质量评价采用两位不同年资的影像医师根据双盲四分法对两组RESOLVE-IVIM图像进行打分,评分结果进行加权Kappa检验。结果:两组定量参数Bland-Altman分析结果显示,ADC的差异平均值为5.70%,标准偏差为10.88%,95%LOA为-15.62%~27.03%;f的差异平均值为5.08%,标准偏差为35.14%,95%LOA为-63.80%~73.96%;D的差异平均值为7.64%,标准偏差为20.15%,95%LOA为-31.85%~47.13%;D*的差异平均值为0.79%,标准偏差为30.36%,95%LOA为-58.72%~60.30%。两组客观图像质量的平均SNR和CNR值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P=0.46、0.18),但B组SNR和CNR的平均值(252.9±77.7和5.8±2.8)均略高于A组(247.3±85.5、5.3±2.3)。主观评价得分两组在图像清晰度、失真、伪影、病灶明显度和总得分之间没有显著差异(P>0.05)。结论:RPF为6/8不仅可以缩短RESOLVE-IVIM序列的扫描时间,同时定量参数具有一定的稳定性,还保证了图像质量满足诊断需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