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目的:探讨 MSCT 增强扫描对脾脏肿瘤的诊断及鉴别诊断。方法回顾性分析23例经影像检查、病例随访以及手术病理证实的脾脏肿瘤的 MSCT 增强表现,探讨脾脏肿瘤增强扫描的 MSCT 特征。结果良性肿瘤12例(囊肿5例,血管瘤6例,淋巴管瘤1例),恶性肿瘤1 1例(原发淋巴瘤2例,继发淋巴瘤3例,转移瘤6例)。结论MSCT 增强扫描对脾脏肿瘤的定性诊断具有较高价值。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脾脏肿瘤的CT和MR影像学特征,以提高对其诊断水平。方法搜集32例经病理和临床证实的脾脏肿瘤的CT和MR资料,包括脾血管瘤4例,脾淋巴管瘤2例,脾错构瘤2例,恶性淋巴瘤脾浸润6例,脾转移瘤18例,均行平扫加强化,对其CT和MR表现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CT和MR对脾脏肿瘤检出率高,对病变大小、形态、密度(信号)及脾周围组织器官的显示较其它影像学检查更准确。结论根据脾脏肿瘤的CT和MR特征表现,大多数脾脏肿瘤能被CT和MR正确诊断;CT可作为首选的影像学检查手段,对其定性诊断有较高价值;MR对脾脏血管瘤较CT更具优势。  相似文献   

3.
目的评价CT在颈部肿块性病变诊断与鉴别诊断中的价值。方法 21例经手术病理及临床证实的颈部肿块性病变患者,包括4例颈部先天性囊性病变(2例鳃裂囊肿,1例甲状舌管囊肿及1例淋巴管囊肿),13例颈部淋巴结病变(4例转移瘤,2例淋巴瘤,4例淋巴结核及3例单纯性炎症),3例神经源性病变(1例颈动脉体瘤及2例神经鞘瘤)以及1例血管瘤均经CT平扫,18例又经增强CT扫描。对所有患者的CT表现进行了回顾性分析。结果鳃裂囊肿与甲状舌管囊肿有其固定的发病部位,增强扫描无强化,淋巴管囊肿显示瘤内多房、出血和脂肪成分,对诊断有一定价值。转移瘤与淋巴瘤均表现为软组织结节及中心坏死,但转移瘤环状强化更多见,淋巴结核与单纯性炎症多表现为小实性软组织结节或较大囊性影。颈动脉体瘤增强后显著强化。神经鞘瘤可显示延迟充填及明显强化等征象。血管瘤于延迟期强化范围扩大是其特点。不同来源的肿瘤以及增大淋巴结与颈鞘内血管的位置关系有一定的特点,有利于病变的定位和鉴别诊断。结论根据病变的部位、形态及密度特点及其与颈部血管的关系,CT对大部分颈部非器官源性肿块有定性及鉴别诊断价值。  相似文献   

4.
脾肿瘤的CT诊断及鉴别诊断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脾肿瘤CT表现和鉴别诊断价值。方法52例脾肿瘤均行CT平扫 增强检查,其中手术及穿刺活检病理证实27例,征象典型及病史明确25例。结果脾良性肿瘤18例,恶性肿瘤34例。良性肿瘤表现为脾脏内单发或多发,多数大小不等低密度结节病变,1例血管瘤为等密度。血管瘤及淋巴管瘤可显示点状或小片状钙化。增强扫描,血管瘤显示延迟均匀强化特点,淋巴管瘤内间隔可轻度强化。脾囊肿无强化。脾脏恶性肿瘤多较大,密度不均匀,增强扫描不均匀强化。脾淋巴瘤表现为脾肿大或多发结节样低密度病变,增强扫描强化不明显。结论CT是诊断脾肿瘤的主要检查方法,结合临床及B超检查,多可做出诊断。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CT在脾脏占位性病变鉴别诊断中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7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脾脏占位性病变的CT及病理学资料,分析脾脏占位性病变的CT特征。结果 27例脾脏占位性病变,其中良性占位16例,包括脾囊肿7例,脾脓肿3例,脾血管瘤4例,脾血管淋巴管瘤1例,脾淋巴管瘤1例;恶性占位11例,包括转移瘤8例,淋巴瘤3例。结论 CT对脾脏占位性病变有较高的诊断价值,可作为首选的影像学检查方法。  相似文献   

6.
脾脏囊性占位性病变的螺旋CT诊断价值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探讨脾脏囊性占位性病变的螺旋CT表现及其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经手术病理或穿刺活检证 实19例脾脏囊性占位性病变的CT表现。19例均行CT平扫,16例行动态增强扫描。结果:19例中脾囊肿10例,脾转移 瘤4例,脾脏淋巴管瘤2例,脾海绵状血管瘤2例及脾原发性淋巴瘤1例。CT对脾脏囊性占位性病变的检出率极高,能 明确肿块性质、范围及其与周围组织的关系。结论:平扫和动态增强螺旋CT检查对脾脏囊性占位性病变有较高的定性 诊断价值。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脾脏占位性病变的CT诊断及鉴别诊断。方法:搜集并分析21例经病理和临床证实的脾脏占位性病变的CT资料,包括血管瘤3例、淋巴管瘤1例、神经纤维瘤1例、脾囊肿2例、脾脓肿3例、脾结核2例、恶性淋巴瘤4例、血管内皮肉瘤1例,转移瘤4例。结果:CT检查能清楚地显示脾脏占位性病变的大小、形态、密度以及周围组织及脏器的情况。CT对脾脏占位性病变的检出率为100%,定性诊断准确率为67%。结论:CT对脾脏占位性病变有较高的诊断价值,可作为首选的影像学检查方法。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脾脏脉管瘤的多层螺旋CT表现及其诊断价值。方法:搜集11例经病理和临床证实的脾脏脉管瘤的CT资料,包括血管瘤5例,血管淋巴管瘤3例,淋巴管瘤3例,均行平扫加增强检查,对其CT表现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脾脏脉管瘤表现为单发或多发、大小不等的低密度病灶,血管瘤强化显著,淋巴管瘤强化不明显或轻微强化,血管淋巴管瘤不同程度强化。血管瘤显示延迟均匀强化特点,淋巴管瘤及部分血管淋巴管瘤内间隔可轻度强化。结论:CT对脾脏脉管瘤有较高价值,可作为首选的影像学检查方法。  相似文献   

9.
累及颅骨病变的CT诊断与鉴别诊断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分析累及颅骨不同病变的CT表现特征,探讨CT诊断此类病变的诊断价值,材料和方法:收集了72例累及颅骨病变的CT扫描表现,参照手术、病理资料.加以分析。cT检查采用美国GE公司Hispeed 全身扫描机,全部病例作CT平扫和增强扫描。结果:72例患者,年龄19~72岁,平均45岁,女性38例,男性33例。颅骨纤维异常增殖症1例,骨化陛纤维瘤1例,脊索瘤6例,软骨瘤1例,颅咽管瘤6例,垂体瘤19例,听神经瘤13例.脑膜瘤22例,颅骨血管瘤2例.转移件颅骨肿瘤1例,累及颅骨的病变虽然复杂多变,但有4种形式颅骨受累的CT表现有一定的特征性:骨质压迫吸收、变薄,骨质反应性增生、硬化,骨质破坏、吸收,颅底孔道的改变.此外,病变的病理起源与好发部位有密切的关联,结论:CT显示骨质细微改变的优势结合轴、冠状位头颅CT薄层扫描的敏感性对累及颅骨病变的诊断与鉴别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脾脏病变的影像表现及鉴别诊断.方法 回顾性分析经手术病理证实的81例脾脏病变的CT和MRI影像征象,包括良性病变63例,恶性病变18例.结果 血管瘤13例,均无早期边缘结节状强化特点,延时3~6 min均匀强化8例,4例于常规2 min三期扫描均误诊.MRI T2trufi序列上血管瘤呈类似肝内血管的较高信号,囊肿呈水样高信号,实性病灶呈稍高信号.1例为窦岸细胞血管瘤呈延时强化,MRI上T2高信号内伴少许斑点状低信号.淋巴瘤9例,呈稍低软组织密度筛孔样轻度强化.淋巴管瘤5例中4例为多房囊状分叶,4例假性囊肿壁钙化,2例真性囊肿无壁.血管肉瘤4例实性成分明显强化,2例伴肝转移.脾脓肿8例,均具有腹痛及发热病史.脾结核4例,脾外结核灶有助于鉴别.脾动脉瘤4例,2例假性动脉瘤见瘤周血肿.13例外伤、梗死及先天异常需注意少见表现.结论 CT增强延时及MRI平扫T2信号对脾脏病变鉴别诊断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1.
盆部原发肿瘤CT表现特征及其解剖学基础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目的分析盆部原发肿瘤CT增强表现特征,探讨产生各种影像表现的病理学和解剖学基础。方法回顾性分析14例经病理学证实的盆部原发肿瘤CT增强表现,包括病灶大小、密度、边缘、强化特征,肿块所在的解剖部位及其与邻近组织器官和间隙的关系等。结果良性肿瘤3例,恶性肿瘤11例。肿块位于盆腹膜腔和腹膜外间隙各6例,盆腹膜腔和腹膜外间隙同时受累2例。CT增强表现为实质性8例,囊实性6例;均匀强化3例,不均匀强化11例。肿块周围脂肪间隙清晰和受侵犯各7例。4例病灶内出现钙化,其中良性畸胎瘤2例,恶性畸胎瘤和类癌各1例。结论CT增强扫描能准确判断盆部原发肿瘤的解剖位置及其与邻近解剖结构的毗邻关系,初步判断肿瘤的良恶性,对畸胎瘤能做出比较明确的定性诊断。  相似文献   

12.
脾脏肿瘤的CT诊断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目的:探讨脾脏肿瘤的CT表现。材料与方法:搜集30例经病理和临床证实的脾脏肿瘤的CT资料,包括脾原发恶性淋巴瘤4例,恶性淋巴瘤浸润3例,脾血管肉瘤1例,脾转移瘤15例,脾淋巴管瘤3例,脾血管瘤3例,脾错构瘤1例。均作CT平扫及增强检查。结果:CT对脾脏肿瘤的发现率极高,对病变的大小、形态、密度及周围组织脏器的显示较其他影像学检查更准确。结论:CT对脾脏肿瘤有较高的诊断价值。  相似文献   

13.
CT引导胸穿肺活检对纤支镜阴性的肺部肿块诊断价值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评价CT引导下经胸穿肺活检对纤维支气管镜检查阴性的肺部肿块患的诊断价值。方法:搜集290例肺部肿块患接受CT引导下经胸穿肺活检,其中43例患曾接受过纤维支气管镜检查,又检查结果为阴性,回顾性分析了该43例患的病理结果、肿块大小和穿刺并发症情况。结果:发现恶性26例(腺癌11例、鳞癌8例、支气管肺泡癌3例、未分化癌和腺鳞癌各2例);良性4例(结核2例、结节病1例、炎性假瘤1例);仍有13例未能明确结果,该13例中有6例因诊断或治疗的原因行手术治疗,发现5例为恶性(鳞癌2例、未分化癌1例、小细胞癌1例、腺癌1例),1例为良性病变(结核)。结论:CT引导下经胸穿肺活检对纤维支气管镜检查阴性的肺部肿块患有很高的临床价值,它的明确诊断率与部位关系不大,而与肿块的大小正相关。  相似文献   

14.
眼球脉络膜血管瘤的影像学表现   总被引:16,自引:10,他引:6  
目的:探讨眼球脉络膜血管瘤的CT、MRI表现及其诊断、鉴别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9例经病理(3例)和临床证实(6例)的脉络膜血管瘤。CT扫描6例,MR检查4例,9例均行B超检查,3例作了眼底荧光血管造影。结果:2例CT平扫示眼球后极球壁轻度或新月形增厚,与球壁呈等密度,5例(1例平扫+增强)增强示眼球后极部高密度梭形或扁平状隆起均匀肿块,瘤体强化明显。与玻璃体比较3例MR T1WI呈高信号,T2WI呈低信号,与视神经、眼外肌相比呈等信号;1例较小肿瘤辅以增强T1WI脂肪抑制技术被清楚显示。渗出性视网膜脱离在T1WI、T2WI上均呈中、高信号;增强T1WI瘤体显著强化,边界清晰,且信号均匀。B超检查8例为实质不均质肿块占位,1例为均质肿块占位,9例均探及视网膜脱离光带。结论:CT+MRI+B超检查对脉络膜血管瘤可得到较为全面的影像学诊断资料,MRI在该病的诊断及鉴别诊断中较CT及B超更具敏感性和特异性。  相似文献   

15.
目的:分析原发性肠系膜肿瘤(PMT)的CT表现,探讨CT对其定位及定性诊断的价值.方法:对13例经病理证实原发性肠系膜肿瘤的CT及临床资料进行回顾分析.结果:13例原发性肠系膜肿瘤中4例良性,其余均为恶性;位于小肠系膜10例,结肠系膜3例,肿瘤直径6.4~13.0 cm (平均9.5 cm);纤维瘤2例,平滑肌肉瘤2例,间质瘤4例,淋巴瘤2例,脂肪肉瘤2例,恶性纤维组织细胞瘤1例.结论:PMT CT表现缺乏特异性.CT对体积相对较小的PMT有较高的定位价值,对体积巨大肿瘤定位有一定困难,可较准确判断PMT的良恶性.  相似文献   

16.
鼻腔鼻窦恶性纤维组织细胞瘤的CT诊断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分析鼻腔鼻窦恶性纤维组织细胞瘤(MFH)的CT表现,评价其临床诊断价值. 资料与方法回顾分析经病理证实的鼻腔鼻窦MFH 13例,3例单行平扫,4例行平扫加增强扫描,6例直接行增强扫描. 结果肿瘤主要位于鼻腔2例,上颌窦8例,鼻腔筛窦2例,颞部及上颌窦1例.肿瘤易侵犯周围组织,包括面颊部、上齿槽骨、硬腭、眼眶、翼腭窝、颞颌窝、颞下窝及颅底.CT平扫示多数肿块密度不均匀,边界欠清,注射对比剂后实质部分轻度或明显强化.5例有低密度坏死囊变区,2例有钙化灶,1例有放射状骨膜反应,均有不同程度骨质吸收破坏.6例局部复发,2例发生颈部淋巴结转移,1例晚期发生骨转移. 结论鼻腔鼻窦MFH进展快、早期侵犯邻近器官组织、易复发,可有颈淋巴结转移.CT显示肿块呈浸润性生长,密度不均匀,边界不清,可有钙化或液化坏死,骨质广泛吸收破坏,影像学对诊断和制定治疗方案有一定帮助.  相似文献   

17.
鼻腔及鼻旁窦神经鞘瘤的影像学表现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分析鼻腔和鼻旁窦神经鞘瘤的CT与MRI表现,提高诊断及鉴别水平.资料与方法 经病理证实的鼻腔、鼻旁窦神经鞘瘤8例,均行CT平扫,其中4例行增强扫描;MRI检查2例,同时行平扫和增强扫描.结果 良性4例,恶性4例.肿瘤原发于鼻腔4例,上颌窦3例,筛窦1例,无一例发生颈淋巴结转移.肿块在CT上多呈较均匀中等密度,3例密度不均;MRI T1WI呈中等信号,T2WI示中等或不均匀稍高信号,增强扫描肿瘤呈轻至中度强化或边缘强化.结论 鼻腔、鼻旁窦神经鞘瘤的CT与MRI表现无显著特异性,均能很好地显示肿瘤侵犯范围及骨质破坏情况.  相似文献   

18.
幕上脑内单发环形病变CT诊断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 探讨CT扫描对幕上脑内单发环形病变的诊断价值。材料与方法: 复习经手术及病理证实的幕上脑内单发环形病变58例的CT扫描资料,包括星形细胞来源肿瘤19例,室管膜瘤4例,脑转移瘤18例,海绵状血管瘤1例,脑脓肿16例。结果 幕上单发环形病变因病理基础不同,出现相似和不同的CT征象;病变部位、形态、强化程度对诊断有一定价值;脑内环形病变可出现壁结节,它对脑肿瘤诊断有较特征性意义,多发壁结节对环形星形细胞来源肿瘤的诊断有特殊价值;环壁脐样凹陷在星形细胞来源肿瘤、脑转移瘤、脓肿瘤三者中出现率相近,无明显定性价值。结论 CT对正确诊断幕上单发环形病变有较高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9.
胸腺内胚窦瘤的CT诊断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探讨胸腺内胚窦瘤的CT表现。方法:回顾性分析8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胸腺内胚窦瘤患者的CT表现。主要观察内容包括病变位置、大小、内部结构、边界及与周围结构的关系等。结果:8例中病灶位于前上纵隔5例,前中纵隔2例,前下纵隔1例。最大截面直径<3cm者2例,3~5cm者2例,>5cm者4例。CT平扫示病灶内密度不均匀,可见片状坏死,增强后呈明显不均匀强化。所有病灶边界不清,其中2例病变与纵隔血管分界不清,脂肪间隙消失;1例病变推移纵隔血管,但血管没有明显变形;5例可见病变周围结构受侵犯,3例为血管受侵,表现为血管变形,其内并见软组织密度影,1例病变侵及邻近肺组织,1例侵犯前胸壁及胸骨。结论:胸腺内胚窦瘤的CT表现具有恶性肿瘤的特点但缺乏特异性,确诊有赖于病理学检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