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56 毫秒
1.
乳腺X线片中成簇样微小钙化对乳腺癌的诊断价值   总被引:61,自引:1,他引:60  
目的 探讨乳腺癌成簇样微小钙化在乳腺X线片中的特征性表现。材料与方法 经手术病理证实并在乳腺X线片中可见微小钙化乳腺癌108例,良性病变50例。经2位有经验放射科医生采用7项指标分析微小钙化,判断病变良、恶性,运用χ^2检验和Logistic回归方法评价各项指标对乳腺癌的诊断价值。结果 微小钙化判断乳腺癌最有价值的指标为:(1)每平方厘米微小钙化数目(N/S)大于20个,总数目大于30个。(2)钙化点间密度不均、大小不一。(3)钙化形态为细沙型、混合型、蠕虫样或粗颗粒型。结论 乳腺X线片中微小钙化形态学表现、密度、大小及数目对乳腺癌的诊断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2.
目的X观察线钼靶乳腺摄像在乳腺癌新辅助化疗疗效评价中的作用。方法对比分析31例乳腺癌新辅助化疗前后钼靶乳腺摄像病灶各主要征象的变化,比较化疗前后乳腺肿块大小、形状、钙化、病灶周围等变化,并对其疗效进行判定。结果化疗后有31个病灶(占病灶总数81.60%)出现明显的变化,表现为肿块缩小、边界清晰、周围毛刺减少或消失、钙化减少或聚集;3个模糊形肿块、2个毛刺形肿块及2个钙化肿块未发生改变。结论钼靶摄像可清晰显示乳腺癌病灶及其化疗后变化,对乳腺癌新辅助化疗疗效评价具有一定的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3.
高频乳腺X线片对乳腺良恶性病变钙化的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研究高频乳腺X线片对鉴别乳腺良、恶性病变钙化的意义。方法152例经临床和病理证实的女性乳腺良、恶性病变患者(87例良性病变和65例恶性病变)均经高频乳腺X线摄影。回顾性分析了所有患者的乳腺X线表现,并着重鉴别了乳腺良、恶性病变钙化的X线特征。结果在乳腺X线片上,大多数良性病变的钙化表现为散在分布的粗颗粒状、环状或斑片状灶,形态规则,密度较高,而恶性病变的钙化多呈簇状分布的细颗粒与导管型,诸如泥沙状、短棒状、针尖状灶,形态不规则,密度较低。结论乳腺病变钙化的X线表现随病变性质而不同,因此,高频乳腺X线片对鉴别乳腺良、恶性病变起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4.
目的评价早期乳腺癌的数字钼靶x线摄影表现。方法收集我院自2003年10月至2013年3月共10150名乳腺检查及体检者,回顾性分析经手术病理证实的56例早期乳腺癌的数字钼靶x线片,分析其临床表现、年龄特征、病理类型及x线表现特征。结果①无临床表现者49例,发病年龄27~76岁,其中40~49岁年龄段者占总病例数的42%,X线表现钙化27例(其中18例无肿块),小结节19例(34%)。非对称性局限性密度增高影伴结构扭曲或紊乱10例(18%);未扪及肿块者22例(39%);导管原位癌(DCIS)及导管原位癌伴早期浸润37例(66%),浸润性导管癌17例(30%),浸润性小叶癌2例(4%)。②乳腺数字钼靶X线可显示早期乳腺癌病变微细结构。结论数字钼靶x线成像可以更清晰地显示乳腺病变的特征,对早期乳腺癌的诊断具有重要意义和价值。  相似文献   

5.
乳腺脂肪坏死的X线表现及病理对照研究   总被引:7,自引:1,他引:6  
目的 探讨乳腺脂肪坏死的X线表现及病理基础,提高对脂肪坏死的认识。方法 回顾性分析经手术、病理证实的91例(其中2例为双侧乳腺脂肪坏死,共93个病变。)脂肪坏死X线表现,并与病理结果对照。结果 主要X线表现:(1)无任何异常X线发现14例(15.4%);(2)脂性囊肿6例(6.6%);(3)表现为肿物20例(22.0%),其中1例为双侧乳腺脂肪坏死;(4)表现为小结节13例(14.3%);(5)脂肪层内星芒影、斑片影、索条影混杂出现28例(30.8%),其中1例为双侧乳腺脂肪坏死;(6)脂肪层内索条影交织呈网状5例(5.5%);(7)结构不良者5例(5.5%)。分布部位:(1)位于脂肪层内55例;(2)向脂肪层突出或位于脂肪层与腺体交界处13例,常规位摄片位于脂肪层与腺体交界处的脂肪坏死,切线位投照有利于将病变显示于脂肪层内;(3)位于腺体之间9例;(4)乳腺平片未见异常发现14例。病理表现:(1)脂性囊肿是病变早期的特征性X线表现。(2)脂肪层内不均匀密度肿物影或小结节影为病变中期的特征性表现,反应了纤维组织逐渐替代了液化坏死的脂肪组织。(3)脂肪层内或浅层腺体内局限星芒状致密影以及不规则的网状影最常见,是病变后期的特征性表现。反应了坏死脂肪组织被吸收,周围残留部分纤维组织。通常不同病理时期的X线表现常同时出现。结论 乳腺X线摄影对于脂肪坏死具有重要诊断价值。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乳腺癌新辅助化疗后动态增强MRI(DCE—MRI)表现的形态学和时间信号强度曲线(TIC)类型与病理学反应性的关系。方法45例乳腺癌患者经新辅助化疗结束后行乳腺DCE—MR检查及手术治疗。应用AW4.2图像工作站观察残余肿瘤强化的形态和TIC类型(共3型)。由病理科医师对乳腺癌化疗后手术标本的病理反应性进行评估,分为1~5级,5级为病理完全缓解,4级和5级为组织学显著反应。分析病理反应性级别与DCE—MRI残余强化的TIC类型、形态的关系,统计方法采用精确概率法。结果45例中病理反应性5级7例,4级16例,3级16例,1和2级共6例。20例I型曲线中组织学显著反应者占70.0%(14/20),而6例Ⅲ型曲线均为组织学反应不显著者。TIC类型在不同的病理反应级别分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组织学显著反应且有残余强化者共18例,其中非肿块性强化11例。残余强化的肿块(非肿块)形态表现在不同病理反应性分级中分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2)。结论乳腺癌新辅助化疗后DCE—MRI的形态及血液动力学表现特点与化疗后病理反应性相关。非肿块性强化和I型TIC与组织学显著反应有关。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乳腺黏液腺癌X线摄影表现的病理学基础。方法回顾性分析30例乳腺黏液腺癌(单纯型19例,混合型11例)的X线摄影表现,并分析其病理特点。结果①乳腺黏液腺癌最常见的x线表现为肿块(25例),伴或不伴钙化。少见征象为局部不对称性致密影伴钙化(5例);②单纯型黏液腺癌X线表现多为边缘小分叶,混合型黏液腺癌X线摄影多表现为边缘浸润,两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③肿块的形状、大小、密度情况在判断黏液腺癌的病理分型上无统计学意义。结论不同亚型的乳腺黏液腺癌的X线摄影表现不完全一致,单纯型黏液腺癌最常见的表现为边缘小分叶的肿块,较少伴钙化;混合型黏液腺癌最常见的表现为边缘浸润的肿块,多伴细小、多形性钙化。  相似文献   

8.
【摘要】目的:探讨乳腺MRI检查对乳腺X线摄影中结构扭曲表现的诊断价值。方法:搜集2014年1月1日-2015年3月10日本院行乳腺X线摄影检查患者的相关临床、影像及病理资料,连续性纳入乳腺X线摄影诊断为腺体结构扭曲且术前行乳腺MRI检查的患者,排除病变部位有既往外伤或手术史的患者。最终入组32例病例,其中22例单纯结构扭曲,10例合并微钙化、局灶不对称致密或肿块等征象。分别分析X线摄影腺体结构扭曲伴有其他征象者、单纯性结构扭曲者的阳性预测值(PPV)及进一步MRI检查对诊断效能的影响。结果:乳腺X线摄影表现为腺体结构扭曲且有伴随征象者,PPV为66.7%(8/12),进一步MRI检查减少30%的假阳性诊断;表现为单纯结构扭曲者,PPV为9.1%(2/22),进一步MRI检查减少86.4%的假阳性诊断;未发现MRI漏诊病例。结论:对于乳腺X线摄影表现为单纯腺体结构扭曲者,进一步MRI检查能够显著提高PPV。  相似文献   

9.
全数字化乳腺摄影对妇女致密型乳腺病变的诊断价值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目的探讨全数字化乳腺摄影(FFDM)对妇女致密型乳腺病变的诊断价值。方法搜集2003年4月至2004年9月门诊及体检者行FFDM的3500余例中致密型乳腺的66例乳腺癌及6例癌前病变,12例囊性增生症,58例纤维腺瘤,1例结核,4例囊肿,11例乳腺腺病作为研究对象。全部病例采用美国GE公司的平板2000D全数字化乳腺摄影机检查,并经病理证实。检查体位常规采用头足位(CC)、内外斜位(MLO),必要时加摄侧位及局部点片。对临床未触及肿块的乳腺癌,均行术前定位。结果72例乳腺癌及癌前病变中,临床触及肿块者57例,未触及肿块者15例。影像表现为肿块23例;肿块并微小钙化18例;片状弥漫微小钙化伴局部结构紊乱11例;结构紊乱并粗长毛刺12例;簇状微小钙化2例;片簇状微小钙化1例;结构紊乱1例;小星状结构1例;长毛刺星状结构1例;平片无明显影像表现2例,其中1例仅导管造影显示僵硬、中断。共发现假阳性10例,假阴性5例,得出FFDM对乳腺癌诊断的敏感性、特异性、准确性分别为93.06%、88.37%、90.51%。良性病变中,58例纤维腺瘤,表现为肿块38例,肿块伴钙化20例;12例囊性增生症,表现为肿块10例,肿块伴点状钙化2例;11例乳腺腺病,表现为肿块9例,肿块伴点状钙化2例。4例囊肿和1例结核,均表现为肿块。结论FFDM能清晰显示乳腺癌的直接及间接征象,尤其能够显示致密乳腺的结构紊乱、粗长毛刺及微小钙化,对临床未触及肿块的乳腺癌及癌前病变具有重要的诊断价值。  相似文献   

10.
目的 研究乳腺X线非弥漫分布钙化在良性病变中的诊断价值.方法 搜集行全数字化乳腺X线平片中出现钙化并经手术证实为良性病变者98例.对钙化在形态、分布、数目、直径、密集度、密度、钙化伴随情况、BI-RADS分类行统计分析.结果 不同乳腺良性病变钙化在形态、分布、数目、BI-RADS分类上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结论 乳腺X线平片以非弥漫分布钙化表现的良性病变可通过上述征象进行初步鉴别,为临床治疗提供诊断依据.  相似文献   

11.
乳腺癌超声分型与病理组织学分型的对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乳腺癌超声分型与病理组织学分型之间的关系及临床意义。方法:对119例术后证实为乳腺癌患者术前的彩色多普勒超声声像图进行分型,并与病理分型对照,分析各型乳腺癌的超声图像特点及其与病理组织学诊断的符合率。结果:119例乳腺癌患者超声发现病灶126个,根据声像图表现分为5型:Ⅰ型(结节型)10例,病理为非浸润性癌1例,早期浸润性癌1例,混合性癌1例,浸润性癌7例,本型超声与病理诊断符合8例(80%)。Ⅱ型(团块型):ⅡA型(边界清晰型)3例,病理为髓样癌3例;ⅡB型(边缘毛糙型)104例,病理为非浸润性癌4例,早期浸润癌6例,浸润性非特殊类型癌93例,罕见型癌1例。超声与病理诊断符合率为98.1%(105/107)。Ⅰ型与Ⅱ型超声与病理诊断符合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67.744,P0.01);Ⅲ型(囊实型)3例,病理为囊内乳头状癌2例,浸润性癌1例。超声与病理诊断符合2例。Ⅳ型(导管型)4例,病理为导管内原位癌1例,早期浸润癌1例,浸润性癌2例。超声与病理诊断符合2例。Ⅴ型(弥漫型)2例,病理诊断早期浸润性癌1例,浸润性导管癌1例。超声与病理诊断符合1例。结论:乳腺癌超声分型与病理分型密切相关,肿块的超声形态特点对组织学分类有提示作用。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磁共振成像(MRI)指标在乳腺癌新辅助化疗(neodjuvant chemotherapy,NCT)疗效评价中的价值.方法 对我院76例女性乳腺癌患者76处病灶进行NCT前第一次MRI检查,NCT后3个月内再做第二次MRI复查,分别对比两次MRI检查中各指标的不同,病灶最大径为10~92 mm.结果 NCT前后病灶表面弥散系数(ADC)值为(0.94±0.18)×10-3 mm2 /s和(1.16±0.30)×10-3 mm2 /s,差异有统计学意义(S=1074.5,P<0.0001);NCT前后时间-信号强度曲线(TIC)类型有由Ⅲ型向Ⅰ型变化的趋势,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Hc=47.1845,P<0.0001).病灶最大长径的诊断准确率为94.7%;病灶功能指标TIC和ADC值的诊断准确率分别为81.6%和76.3%;综合功能指标诊断准确率为89.5%,与病灶大小的诊断准确率间无统计学差异(2=0.8143,P=0.3669>0.05),高于ADC值的诊断准确率.结论 乳腺癌NCT后病灶缩小、ADC值升高、TIC有向Ⅰ型的变化趋势;在评价NCT疗效时,病灶最大直径的变化在绝大多数情况下可以代表疗效;病灶MRI综合功能指标优于单项指标,且接近病灶最大直径的评估准确性.  相似文献   

13.
乳腺微小钙化与乳腺癌的相关性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唐睿  许建荣  华佳  孙莉  李岚   《放射学实践》2009,24(11):1210-1213
目的:探讨数字化乳腺钼靶摄影时乳腺微小钙化的表现及分型对乳腺疾病的定性诊断价值。方法:74例患者行数字化乳腺钼靶摄影检查,记录钙化灶单簇个数、分布直径、形态分型(根据Le Gal乳腺微小钙化分型,Ⅰ型:环形钙化;Ⅱ型:形态规整的点状钙化;Ⅲ型:泥沙样钙化;Ⅳ型:形态不规则的点状钙化;Ⅴ型:蠕虫样钙化)、是否沿导管分布、是否伴有肿块等x线特点.并与手术活检病理学资料进行对比分析。结果:74例中36例为乳腺恶性病变(48.65%)、38例为良性病变(51.35%)。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单簇个数(P〈0.001)、微小钙化的形态分型(P〈0.001)、是否沿导管分布(P=0.001)以及是否伴有肿块(P=0.007)对乳腺良恶性病灶的鉴别有一定价值。多因素分析发现,钙化的形态分型(P=0.0008)和是否伴有肿块(p=0.003)是诊断乳腺癌的独立预测因子。微小钙化的形态分型中Ⅳ和Ⅴ型钙化、Ⅲ型钙化伴有肿块或单簇个数〉10个以及Ⅱ型钙化伴有肿块或分布直径〉20mm者恶性率较高。结论:Ⅳ和Ⅴ型钙化、Ⅲ型钙化伴有肿块或单簇个数〉10个以及Ⅱ型钙化伴有肿块或分布直径〉20mm诊断乳腺癌的阳性预测值较高,应积极定位手术活检明确诊断、及时治疗。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乳腺癌的临床特点与病理组织学类型,为临床病理提高正确诊断率.方法:采用回顾分析方法,对在我院救治的患者的年龄、发病的部位、免疫组化和病理组织学的特点进行分析.结果:位于外上象限30例(60.0%),内上象限8例(16.0%),乳晕下6例(12.0%),外下象限4例(8.0%),内下象限2例(4.0%);浸润性非特殊型癌35例,非浸润性癌9例,浸润性特殊型癌6例;ER、PR和c-erbB-2在乳腺癌的表达率分别53.4%、50.1%和58.9%.结论:熟悉不同病理类型乳腺癌的病理和功能,可以提高诊断正确率,有助于临床治疗.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数字化三维立体导丝定位穿刺术对乳腺微小病灶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临床触诊阴性而影像学表现异常的患者41例(乳腺微小病灶43处),41例均行乳腺数字化三维立体导丝定位穿刺切除并进行病理学检查。结果:43处微小病灶均定位成功,病变完全切除。病理检查:恶性病变8处,其中原位癌3处,浸润性导管癌Ⅰ~Ⅱ级3处,导管内癌伴早期浸润1处,浸润性导管癌伴腋下淋巴结转移1处;良性病变35处。结论:乳腺数字化三维立体导丝定位穿刺技术定位准确、损伤小、诊断符合率高,是治疗乳腺微小病变的重要手段,也是发现早期乳腺癌的重要方法。  相似文献   

16.
四肢血管瘤的MRI表现与病理对照及临床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四肢软组织血管瘤的MRI表现与病理组织学关系,评价四肢血管瘤MRI表现的临床意义。方法:收集经手术病理证实的四肢软组织血管瘤33例,分析其在MRI上的形态、内部结构及信号特点,并与手术病理结果进行比较。结果:33例四肢血管瘤的MRI形态上可分为三大类型:Ⅰ型:血窦细密型血管瘤,12例,血窦细小、排列紧密,MRI图像不能分辨单个血窦,瘤体内可有或无结缔组织间隔,畸形血管组织可被分割成畸形巢状改变,在T2WI上为高信号,肿块边界清楚,其病理结果5例为毛细血管瘤,3例为肉芽组织型血管瘤,4例为海绵状血管瘤。Ⅱ型:血窦疏松型血管瘤,6例,血窦粗大,排列疏松,血窦间隙较宽,边缘不规则,边界不清,在T2WI上血窦呈均匀高信号,血窦间隙规则,沿血管分布,手术病理结果均为大血管血管瘤。Ⅲ型:弥漫型血管瘤,15例,其中8例血管瘤主要位于骨胳肌内,3例血管瘤局限于骨胳肌内,另4例血管瘤以侵犯皮下脂肪为主。畸形血管在T2WI上呈弥漫线样、斑点状、小斑片状高信号,畸形血管组织之间有大量混杂信号,受累骨胳肌外形可增粗,也可萎缩缩小。手术病理结果:11例为肌内血管瘤,4例为脂肪血管瘤。结论:四肢软组织血管瘤在MRI上具有特征性表现,与其病理组织学类型有较高的对应关系,术前MRI检查对临床治疗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7.
乳腺癌的钼靶X线诊断(216例报告及文献复习)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提高钼靶X线对乳腺癌的诊断水平。方法回顾性分析了经手术病理证实的216例乳腺癌的钼靶X线表现。结果本组216例患者中,钼靶X线正确诊断180例,诊断准确率为83.33%。病变位于外上象限116例(53.70%);清晰显示肿块者150例(69.44%),有毛刺者48例(22.22%),钙化者128例(59.26%),腺体结构紊乱、扭曲伴非对称性致密影者24例(11.11%)。结论钼靶X线摄影能很好地反映乳腺癌的病理特征,因而对乳腺癌的早期诊断与鉴别诊断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乳腺实质X线分型法(mammographic parenchymal patterns,MPP)与乳腺影像报告和数据系统法(breast imaging reporting and data system,BI-RADS)在农村妇女乳腺癌筛查中分类结果的相关性及应用意义。方法:2 619例本地区农村妇女,其X线检查结果行MPP分型和BI-RADS分类法分类,将MPP的Ⅲc、Ⅳc型及BI-RADS分类法Ⅲ类定为高危患者。对BI-RADS分类Ⅰ、Ⅱ类的MPP高危妇女,随访2年后重新行BI-RADS分类,比较2种分类方法的关联性及随访差异。结果:2 619例农村妇女MPP所得各型结果及其包含BI-RADS分类法高危结果:Ⅰa 66例/5例,Ⅰb 189例/3例;Ⅱa 354例/6例,Ⅱb 96例/1例;Ⅲa 153例/6例,Ⅲb 132例/1例,Ⅲc 93例/6例;Ⅳa 474例/14例,Ⅳb 564例/45例,Ⅳc 66例/9例。2种分类方法关联分析有意义(P<0.05),Spearman秩相关分析无意义(P>0.05)。207例BI-RADS分类非高危的MPP高危妇女,随访有6例BI-RADS分类评价为高危(P<0.05)。结论:MPP用于农村妇女乳腺癌筛查有意义,与BI-RADS分类法所得结果有关联,但不密切。  相似文献   

19.
张铁英  严金岗  周海伟  陈志军  王和平   《放射学实践》2012,27(11):1201-1203
目的:通过对66例肺微小结节的CT表现进行观察和分析,探讨CT血管征在肺微小结节定性诊断中的价值。方法:选择行CT检查所检出的最大直径≤1.5cm的肺微小结节患者66例作为观察对象。结果:本组血管征的总出现率为57.58%(38/66),其中恶性结节血管征出现率为72.09%(31/43),良性结节为30.43%(7/23),两者间差异有高度统计学意义(χ2=10.65,P〈0.001);肺微小结节的血管征分为4型,本组Ⅰ型7例,均为恶性;Ⅱ型9例,其中良性3例;Ⅲ型6例,均为恶性;Ⅳ型16例,良性4例;其它小肺癌CT征象出现率则较低,分析时结合血管征可作为鉴别诊断的参考。结论:CT血管征在肺微小结节的诊断与鉴别诊断中有较高的价值,血管征表现为Ⅰ型和Ⅲ型时应考虑为恶性,表现为Ⅱ型和Ⅳ型时要结合其它CT征象进行诊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