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7 毫秒
1.
目的:探讨建成环境对中国儿童青少年体力活动与肥胖的影响。方法:采用系统文献综述法,在Cochrane Library、PubMed、Web of Science、Active Living Research以及中国知网等电子文献数据库中进行文献检索,检索期限从各数据库收录起始日期至2018年4月,详尽收集建成环境和体力活动与肥胖相关的文献资料,采用美国健康研究院的观察性队列研究和横断面研究质量评价工具对纳入文献质量进行评价。结果:对于中国儿童青少年来说,土地混合利用、街道连通性、交通设施便利性、目的地(如体育设施、生活设施和公园等)可及性、体育设施和资源(如附近体育设施、俱乐部和组织、康乐设施、人行道等)可用性能有效促进体力活动;相反,住所附近没有人行道、住所周围马路步行不便利、到附近公园距离远或居住密度高会降低体力活动,增加久坐行为,提高超重或肥胖风险。结论:建成环境对中国儿童青少年体力活动和肥胖有显著影响。在健康中国和全民健身的战略背景下,建议结合国家政策层面的干预措施和体育绿色发展的基本理念,有效改善和建造行人友好型环境,促进中国儿童青少年绿色出行,提高体力活动,降低肥胖风险。  相似文献   

2.
<正>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建成环境与体力活动水平呈正相关[1,2],且良好的相关建成环境与居民的体力活动水平成正比关系[3],进而影响肥胖、心血管疾病等,与人体健康密切相关[4,5],同时影响建成环境的因素也越来越受到人们关注[6]。建成环境是指为包括大型城市活动在内的人类活动提供的人造环境[7],而步行环境和骑行环境则是建成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步行环境的影响因素包括公共交通、密度、土地利用率、公园、公共空间、个人安全等[8];  相似文献   

3.
目的:分析以地理信息系统(GIS)测量的住所周围建成环境与香港儿童体力活动的关系。方法:本研究的样本为香港一间小学的81名7~11岁儿童(男生44人)。本研究数据来自一项为期三年的追踪研究——儿童体力活动与营养调查(UCAN计划)。受试儿童体力活动分别以Acti Graph GT3X型加速度计和家长问卷进行测量。受试儿童住所周围道路总长度及住所至最近康乐设施的距离以GIS(Arc Map 10.0)测量。受试儿童被分为长道路组(住所周围道路总长度≥50百分位)与短道路组(住所周围道路总长度<50百分位),及近设施组(住所至最近康乐设施的距离≤50百分位)与远设施组(住所至最近康乐设施的距离>50百分位)。各组间(长道路组vs.短道路组;近设施组vs.远设施组)的体力活动时间差异以单因素协方差分析比较,同时控制受试儿童性别、年龄、身体质量指数(BMI)及母亲受教育水平。结果:加速度计测量的数据显示,男生无论在上学日还是周末日均比女生活跃。在控制受试儿童性别、年龄、BMI及母亲受教育水平后,单因素协方差分析显示相对于远设施组儿童,近设施组儿童参与中高强度体力活动时间较长(126.8±34.4 vs.113.6±27.1分钟/天,P<0.05);而两组间问卷报告的体力活动无差异。长道路组与短道路组间加速度计及问卷测量的体力活动均未见差异。结论:本研究初步证实,住所附近康乐设施对香港儿童的体力活动具有积极影响。今后的研究应纳入更具代表性的样本及更多的建成环境指标,以获得城市建成环境与儿童体力活动关系的更有力证据。  相似文献   

4.
本文基于CiteSpace软件对Web of Science核心合集数据库中1993~2019年有关儿童青少年体力活动与建成环境的1388篇文献进行可视化图谱分析,从文献时间分布与演进脉络和研究热点切入,进行全面系统分析。结果发现,文献的爆发年份为2014~2019年,峰值出现在2019年。演进脉络为从主观测量的研究方法向着科学化、规范化的客观测量的研究方法演进;从大方向、大主题的研究内容朝着深入化、具体化、生态化的研究内容演进。研究的热点主要有3个:(1)学校建成环境及社区建成环境与体力活动的研究;(2)建成环境与个人行为的研究;(3)建成环境与体力活动及个人健康的研究。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以青年人步行指标间接推算其它体力活动指标的可行性,为应用步行监测工具更全面地开展日常体力活动测评提供依据。方法:采用Cosmed K4b2便携式气体代谢分析仪和ActigraphGT3X型加速度计同步监测80名受试者7项日常体力活动,以间接测热法(indirect calorimetry,IC)为能耗监测标准,建立以三轴综合计数(vector magnitude,VM)为自变量的个体能耗预测方程;随机分组后,采用Omron HJ-113计步器和GT3X同步监测实验组(60人)连续3~4天和验证组(20人)连续7天的日常体力活动,以个体能耗预测方程计算受试者体力活动数据,分析实验组步行指标与其它体力活动指标的相关性,筛选出相关性较高且应用价值较高的指标建立回归方程,以验证组数据对方程加以验证。结果:日均步行量与中高强度体力活动(moderate-to-vigorous physical activity,MVPA)时间、MVPA活动量、MVPA10时间和MVPA10活动量的相关系数分别为0.723、0.730、0.681和0.677(P<0.01),日均有效步行时间与MV-PA10的时间及活动量的相关系数分别为0.752和0.759(P<0.01);根据上述相关关系建立了6个二次回归方程(r2=0.55~0.63),配对t检验显示6个方程对验证组的预测值与加速度计实测值之间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Bland-Altman散点图显示6个方程的预测误差均值均较低。结论:步行指标可在一定程度上反映青年人的体力活动水平,本研究所建方程可以应用于大样本量体力活动监测之中。  相似文献   

6.
<正>近年来,建成环境与体力活动关系的研究引起了广大学者的兴趣,尤其是在青少年体质研究方面取得了一系列的成果。当前,该领域的研究方法可分为定性研究与定量研究。随着地理信息系统(geographic information system,GIS)技术在众多领域的推广,应用GIS技术定量测量建成环境指标体系的方法也得到了有效的发展,是该领域定量研究的一种趋势。但无论是  相似文献   

7.
<正>精确、客观的体力活动测量方法是研究建成环境与体力活动关系的首要问题,这对于监测不同人群的体力活动水平、制定相关干预措施以及对干预效果进行评估有重要意义。全球定位系统(Global Positioning System,GPS)近年来逐渐被用于体力活动追踪当中。本文从Medline、Embase、Pub Med、Sports Discus等电子数据库中进行文献检索,以"GPS"、"Global Positioning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加速度计以不同采样间隔测量儿童青少年日常体力活动时间的一致性,并确定适宜儿童青少年体力活动研究的采样间隔。方法:296名9~18岁儿童青少年(包括小学生、初中生和高中生)连续佩戴ActiGraph GT3X+型加速度计7天。分别按1秒、5秒、15秒、30秒、60秒五种采样间隔,将加速度计的原始数据转化计算研究对象平均每天低强度(LPA)、中等强度(MPA)、高强度(VPA)以及中等及高强度体力活动(MVPA)时间。依据MVPA时间判定研究对象是否达到WHO体力活动推荐量(平均每天MVPA时间不少于60分钟)。采用单因素重复测量方差分析比较五种采样间隔测量LPA、MPA、VPA、MVPA时间的差异;Bland-Altman方法检验五种采样间隔测量MVPA时间的一致性;Kappa检验用于分析不同采样间隔对于判定研究对象MVPA时间是否满足推荐量的一致性。结果:与较短采样间隔相比,长的采样间隔低估所有研究对象的VPA时间、高估LPA和MPA时间;高估小学生的MVPA时间,低估初中生及高中生的MVPA时间。对于小学生,15秒与30秒、15秒与60秒、30秒与60秒采样间隔测量的MVPA时间一致性高(偏倚接近于0,95%一致性界限较小);对于初中生和高中生,1秒与5秒、5秒与15秒、15秒与30秒、30秒与60秒采样间隔测量的MVPA时间一致性高(偏倚接近于0,95%一致性界限较小)。在判定研究对象MVPA时间是否达到每日60分钟推荐量方面,不同采样间隔之间的判断一致性程度均达到中等以上(一致性程度为86%~100%,Kappa值=0.431~1.000)。结论:测量小学生体力活动时间,采用15秒和30秒、15秒和60秒、30秒和60秒采样间隔的研究结果具有可比性;测量初中生和高中生体力活动时间,采用1秒和5秒、5秒和15秒、15秒和30秒、30秒和60秒采样间隔的研究结果具有可比性;判断研究对象是否满足体力活动推荐量,五种采样间隔的研究结果均具有可比性。精确测量儿童青少年不同强度体力活动时间宜采用较短采样间隔(如1秒),调查儿童青少年体力活动时间达到推荐量的情况,可采用较长采样间隔(如60秒)。  相似文献   

9.
目的:了解青海西宁及海东地区老年人消化性溃疡(PU)的发病情况及内镜下特点。方法:分析西宁及海东地区5年间胃镜检查的临床资料。结果:在20 700例胃镜检查中,检出PU5 781例,检出率为29.73%,受检老年人4 079例,检出PU 1 184例,检出率29.03%,其中,胃溃疡(GU)736例,十二指肠溃疡(DU)400例,复合性溃疡(CU)48例。结论:西宁及海东地区老年人PU检出率比非老年人均较高,但两者间无统计学差别;老年人GU检出率高于DU,老年人GU检出率高于非老年人,老年人DU、CU检出率低于非老年人;老年人三种类型溃疡中GU和DU在男性检出率均显著高于女性;季节以春秋季高于冬夏季,表明PU好发于气温骤变的季节;DU中,以球部前壁为明显多见,其次为球部大弯一侧。GU中,以胃角溃疡最多,其次为胃体小弯侧和胃窦,这与国内文献报告一致。溃疡大小以直径≤10mm为主,77.01%(DU),48.37%(GU),数目以单发为主,DU为83.26%,GU 80.16%。  相似文献   

10.
目的:分析大学生体力活动水平与烟草依赖性之间的相关性,探讨不同体力活动水平对大学生烟草依赖性的影响。方法:以133名吸烟男性大学生为研究对象,运用国际体力活动问卷(IPAQ)和尼古丁依赖检验量表(FTND)等测量工具,分别评估体力活动水平和烟草依赖程度。采用Spearman相关分析的方法检验体力活动与烟草依赖的相关性,采用多独立样本非参数检验(Kruskal-Wallis单因素ANOVA)的方法,检验不同体力活动水平之间烟草依赖性的差异。结果:吸烟男大学生体力活动水平为5124.28±3381.43 MET-min/w,烟草依赖程度为2 (0~4)分,非参数相关分析Spearman’s rho=-0.21,P<0.05。与低体力活动水平组相比,高、中体力活动水平组大学生的烟草依赖性分别存在显著差异性[6(2.25~8)vs. 1(0~4),P<0.01;6(2.25~8)vs. 2(0~4),P<0.05]。高、中体力活动水平组大学生之间的烟草依赖性差异无统计学意义[1(0~4) vs.2(0~4),P>0.05]。结论:大学生体力活动水平与烟草依赖程度呈负相关。高、中体力活动水平大学生的烟草依赖程度较低,两组之间无显著差异。  相似文献   

11.
目的:比较湖南省土家族成年人2000年和2010年体质差异,分析其2010年体力活动状况,为促进该地区少数民族成年人体质健康提供参考。方法:选取2000年和2010年湖南省第一次和第三次国民体质监测数据库中9722名20~59岁土家族成年人身体形态、生理机能和身体素质三方面12项原始指标,比较其体质状况,利用体质监测中的调查问卷结果分析其体力活动情况。结果:(1)与2000年相比,2010年土家族成年人体质达标率下降,女性达标率略高于男性;身体形态指标均升高(P<0.05),超重和肥胖检出率显著增加(P<0.05);除40~59岁男性肺活量外,肺活量和台阶指数均显著下降(P<0.05);多项身体素质指标下降。(2)职业劳动是土家族成年人体力活动的主要来源;20~39岁男性以大强度体力活动为主,40~59岁男性中等强度体力活动能耗增多;女性以中、小强度体力活动为主。结论:10年来,湖南省土家族成年人体质整体有所下降,形态指标虽有较大改善,但机能和多项素质下降,肥胖和超重人数增加,男性尤为明显。职业劳动是其体力活动主要来源,闲暇时静态活动较多,体育锻炼者很少。  相似文献   

12.
目的:了解上海市成年人的静态平衡能力特征及其与体力活动的相关性。方法:以上海市2010年国民体质监测成年人库10220名成年人为样本,按性别和年龄段分析上海市成年人静态平衡能力特点并分析其与体力活动的相关性。结果:(1)不同年龄段间成年人静态平衡能力有显著性差异(P<0.001),平衡能力呈增龄性下降趋势。(2)闭眼单脚站立时间与工作相关体力活动、交通相关体力活动、家务相关体力活动、静态时间体力活动、总体力活动的能量消耗均存在负相关(P<0.01)。(3)30~49岁年龄组男性和女性平衡能力与工作相关体力活动和静态时间体力活动呈负相关,而与休闲时间体力活动(体育锻炼)呈正相关。结论:随着年龄增长,成年人静态平衡能力下降。非体育锻炼的体力活动降低成年人静态平衡能力,体育锻炼能延缓年龄增长导致的静态平衡能力下降。  相似文献   

13.
目的:研究杨氏太极拳练习对老年人大脑静息状态下比率低频振幅(fALFF)的改变情况,为进一步阐明运动延缓认知脑老化的机制提供理论支持。方法:招募太极拳组老年人20例与步行组老年人22例,采集被试者颅脑静息态磁共振数据,采用2-back任务测定太极拳组和步行组的反应时、正确率。对太极拳组和步行组的全脑的比率低频振幅(fALFF)磁共振数据进行独立样本t检验,并进行AlphaSim校正,确定最小体素数量。提取具有组间差异的脑区的fALFF值与任务测定结果做Pearson相关分析。结果:在0.01~0.08 Hz频段,左侧额中回的fALFF值太极拳组大于步行组,同时太极拳组的左侧额中回fALFF值与工作记忆刷新任务2-back的反应时存在统计学的相关性(r=0.576,P=0.007),而在步行组间没有明显的相关性。结论:太极拳组存在静息态下与工作记忆相关的左侧额中回活动增强,推测太极拳可能通过改善工作记忆功能进而延缓老年人认知功能衰退。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12~14岁少年体力活动、心肺耐力与肥胖三者间的关系,为促进少年体力活动、限制静坐少动行为提供科学依据。方法:招募288名12~14岁少年(男生111人,女生177人)佩戴加速度计,测量7天体力活动水平,并进行递增负荷实验及肥胖度指标测试。结果:1.受试者不同峰值摄氧量水平分组间体脂指标均存在显著性差异,呈现出峰值摄氧量越低,体脂水平越高的规律;2.男生较大强度体力活动(vigorous intensity physical activity,VPA)与峰值摄氧量呈正相关(P<0.01),与体脂百分比、腰围、臀围呈负相关(P<0.01),结果独立于静坐少动时间;3.女生持续40min以上静坐时间与峰值摄氧量呈负相关(P<0.01),与BMI、体脂百分比、腰围、臀围呈正相关(P<0.01),校正中等到大强度体力活动(moderate-tovigorous physical activity,MVPA)后相关性增强。结论:12~14岁少年体力活动、心肺耐力与肥胖的关系为:心肺耐力越高,肥胖率越低;男生较大强度体力活动水平越高,心肺耐力越高、肥胖率越低,且独立于静坐少动行为的影响;女生静坐少动时间越长,心肺耐力越低、肥胖率越高,且独立于体力活动的影响。  相似文献   

15.
目的观察无规律运动习惯,但体力活动水平不同的女性肠道菌群的差异。方法选取18~40岁女性受试者40人,采用国际体力活动问卷和食物频率问卷分别调查受试者体力活动水平和饮食情况,将受试者分为静坐少动组(20人)和体力活动组(20人)。采用Cortex心肺功能测试仪测试VO2max。收集受试者的粪便样本,通过Illumina Hiseq平台进行16SrDNA V4区测序检测肠道菌群。结果两组受试者基本身体情况和饮食差别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体力活动组的每周体力活动水平和VO2max明显高于静坐少动组的每周体力活动水平和VO2max(P0.001)。两组间肠道菌群的Alpha多样性指数和Beta多样性指数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静坐少动组的变形菌门(Proteobacteria)、理研菌科(Rikenellaceae)和紫单胞菌科(Porphyromonadaceae)、瘤胃球菌属(Ruminococcus)和Parabacteroides的丰度明显高于体力活动组(P0.05)。结论适当增加体力活动能够优化肠道菌群结构,对健康产生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16.
目的:研究颈动脉结构、功能的改变与脑梗死的关系。方法:选择脑梗死患者56例及正常人50例,测量颈动脉内-中膜(IMT)厚度、颈总动脉舒张期和收缩期的内径,并计算反映颈动脉功能的颈动脉扩张性和僵硬度指数。结果:脑梗死患者比健康老年人斑块数目及低回声斑块检出率增加,平均IMT增厚(P<0.05),收缩期内径和舒张期内径增大(P<0.05)。脑梗死患者动脉扩张性明显降低于对照组(P<0.001),僵硬度指数明显增加(P<0.001)。结论:IMT厚度、颈动脉斑块可反映颈动脉结构与功能的改变,颈动脉僵硬度增加和扩张性降低可能是脑卒中早期的预报因子。  相似文献   

17.
北京市成年居民运动锻炼与步行的活动强度和水平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分析并评价北京市成年居民身体活动强度和水平。方法:利用"2002年北京市居民营养与健康状况调查"数据,分析受试对象运动锻炼和步行活动情况,参考2000年美国"身体活动概要"和国内数据,对各种活动赋以相应MET值,参照WHO分级标准评价身体活动水平。结果:64.2%的北京市居民身体活动水平低,61.8%的居民从事每次超过10分钟的运动锻炼或步行,其中4METs以上强度的运动锻炼参与率为23.0%,步行的参与率为55.7%;60~岁组老年人参加运动锻炼的比率最高,为64.3%,但活动水平不高,活动水平低者占67%。结论:60%以上的北京市成年居民身体活动水平低,运动锻炼参与率仅为40%且强度较小,超过一半的活动量来自散步。  相似文献   

18.
目的分析老年人动态心电图(DCG)心律失常及心肌缺血的特征。方法 713例老年患者均先作12导联心电图检查,然后采用美国PI 12导联动态心电分析系统,作24 h DCG监测并详细记录活动情况及临床症状。经计算机处理回放分析、经人机对话方式,进行编辑和总结。结果70岁以上老年患者心律失常发生率明显增高,说明年龄与心律失常的发生有关。老年人心律失常以房性心律失常最多见,检出率为93.41%。室性心律失常检出率为63.39%。窦性心律失常检出率为23.98%。传导阻滞检出率为15.29%。其中房性期前收缩检出率最高,其余依次为室性期前收缩、窦性心动过缓、房性心动过速。232例有缺血性ST-T改变,发生率为32.54%,无症状心肌缺血(SMI)远多于有症状心肌缺血。结论 动态心电图能捕捉一过性、间歇性的恶性的心电变化,老年人行DCG检查,可及早发现各种恶性心律失常、心肌缺血及窦房结病变。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体力活动水平(PAL)和心肺耐力(CRF)对肥胖者心率变异性(HRV)的影响,为肥胖人群心脏自主神经系统(ANS)的健康风险控制提供科学依据。方法:以107名男性肥胖者(43.3±14.2岁)为研究对象,根据国际体力活动问卷-短卷(IPAQ-SF)将受试者分为体力活动低(L组)、中(M组)和高(H组)3组。采用Ramp递增负荷实验评价峰值摄氧量(VO2peak)。用24小时动态心电图分析HRV。比较不同体力活动水平肥胖者HRV的差异。用多元逐步线性回归法分析PAL、CRF对HRV指标的解释量。结果:PAL与VO2peak呈中度正相关(r=0.538,P<0.01)。H组的峰值摄氧量、峰值功率和心率储备均显著高于M、L组(P<0.05,P<0.01)。H组HRV的SDNN(P<0.01)、SD2(P<0.01)、lnULF(P<0.05)、lnHF(P<0.01)显著高于M组,LF/HF显著低于L组(P<0.05)。调整年龄、心率、饮酒和吸烟因素影响后,多元逐步线性回归结果显示,PAL对HRV的SDNN、SD2和lnULF的解释量分别为20.1%(P<0.001)、49.2%(P<0.001)和12.6%(P<0.001),CRF对HRV的lnHF和LF/HF的解释量分别为27.2%(P<0.001)和18.7%(P=0.003)。结论:提高肥胖者体力活动水平和心肺耐力对心脏自主神经系统功能有显著增益作用。体力活动水平增加引起肥胖者HRV总活性提高,心肺耐力提高引起的迷走-副交感神经活性增加、交感神经张力降低,是肥胖者自主神经系统功能适应的重要表现。  相似文献   

20.
目的:调查上海市部分青少年超重肥胖现状,并分析膳食营养、体力活动及生活习惯等相关因素。方法:采用随机分层整群抽样调查方法抽取上海市六个区11~18岁学生2107人(其中男性1045人,女性1062人),通过体质测试和《学生体质健康监测调查问卷》调查青少年超重肥胖现状及相关因素。结果:男生各年龄段超重肥胖检出率均大于女生,低年龄段男女生超重肥胖检出率均大于高年龄段。本研究结果显示体力活动与肥胖关系较为密切。结论:应特别重视低年龄段男生的体重控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