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0 毫秒
1.
目的探讨CT在评估甲状腺乳头状癌(PTC)侧颈部淋巴结转移中的价值。方法回顾经病理证实的145例PTC患者202组侧颈部淋巴结的CT资料,观察最小径/最大径≥1/2、高强化、最小径/最大径≥1/2+高强化、囊变和微钙化在侧颈部淋巴结转移中的分布。结果 202组侧颈部淋巴结中,73组淋巴结转移阳性和129组淋巴结转移阴性,最小径/最大径≥1/2、高强化、最小径/最大径≥1/2+高强化及囊变更常见于侧颈部淋巴结转移组中(P<0.05),其敏感性、特异性和准确度分别为88.9%、57.8%、68.6%;85.2%、58.8%、67.9%;81.5%、88.2%、85.9%;13.7%、100%、68.8%,微钙化仅见于4组侧颈部淋巴结转移中。结论最小径/最大径≥1/2和高强化在单独诊断侧颈部淋巴结转移时价值有限,二者联合可明显提高PTC侧颈部淋巴结转移诊断的特异性和准确度;尽管囊变的敏感性较低,但对PTC侧颈部淋巴结转移具有确诊价值。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甲状腺乳头状癌(PTC)颈侧区淋巴结转移的危险因素,CT、超声检查对PTC颈侧区淋巴结转移的预测价值。方法 选取并分析我院2016年1月~2019年11月经手术病理证实的430例PTC患者的临床及影像学资料,根据病理结果分为颈侧区淋巴结转移阳性组106例与转移阴性组324例。通过单因素卡方检验和多因素logistics回归分析其与患者年龄、性别、病灶位置、直径、包膜侵犯、多灶、伴有慢性淋巴细胞性甲状腺炎以及侧颈部各区域转移情况等临床影像特征之间的相关性。对CT、超声检查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敏感性和特异性来判断诊断价值。结果单因素分析表明,病灶直径大于1 cm、位于甲状腺上极、包膜侵犯及合并中央区淋巴结转移者易发生颈侧区淋巴结转移;多因素logistics回归进一步分析表明病灶位于甲状腺上极、包膜侵犯、合并中央区淋巴结转移是PTC颈侧区淋巴结转移的独立危险因素。CT联合超声检查诊断的敏感性93. 4%,特异性88. 8%,ROC曲线下面积0. 911、约登指数0. 823,诊断效能最高。结论 当病灶位于甲状腺上极、包膜受侵犯,合并中央区淋巴结转移时,临床应高度怀疑PTC颈侧区淋巴节转移; CT联合超声检查可以明显提高颈侧区淋巴结的检出率。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CT图像特征联合双能CT定量参数对甲状腺乳头状癌(PTC)颈部淋巴结转移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6月至2019年6月于南京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经手术病理证实的103例PTC患者的术前双能CT图像。参考2002年美国头颈外科协会的淋巴结分区标准,将颈部淋巴结分为7区,采用淋巴结影像病理亚区对照的方法,共纳入245枚颈部淋巴结,根据病理结果,107枚淋巴结归为转移淋巴结组,138枚归为非转移淋巴结组。纳入分析的CT图像特征包括淋巴结大小、形状、边缘、强化程度、强化方式、钙化、囊变和结外侵犯。测量动静脉期双能CT定量参数包括标准化碘浓度(NIC)、标准化有效原子序数(Z eff-c)和能谱曲线斜率(λHU)。采用χ^2检验或Mann-Whitney U检验比较转移和非转移淋巴结组间CT图像特征和定量参数差异。分别基于CT图像特征、双能CT定量参数及两者联合构建logistic回归模型,并采用ROC曲线评估其诊断效能。结果:转移和非转移淋巴结组间CT图像特征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转移淋巴结的动静脉期NIC、Z eff-c及λHU均高于非转移淋巴结(P<0.001)。联合CT图像特征和双能CT定量参数logistic模型诊断PTC颈部淋巴结转移的曲线下面积为0.922,灵敏度为86.0%,特异度为92.8%。双能CT定量参数模型曲线下面积为0.912,灵敏度为84.1%,特异度为93.5%。两者的诊断效能均优于CT图像特征模型,后者的曲线下面积为0.783,灵敏度为71.0%,特异度为73.9%(Z=5.212、4.554,P均<0.001)。结论:相较于CT图像特征,双能CT定量参数对PTC颈部淋巴结转移的诊断价值更高,两者联合能进一步提高诊断准确性。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磁共振全身弥散加权成像(whole body diffusion-weighted imaging,WB-DWI)在恶性肿瘤淋巴结转移瘤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对110例疑似恶性肿瘤淋巴结转移患者行WB-DWI检查,并于扫描后1周内对可疑骨转移部位及原发恶性肿瘤部位行常规MRI/CT检查。根据MRI/CT及临床综合诊断结果,将所有患者分为淋巴结转移组及非淋巴结转移组,对资料进行统计学分析,比较单独应用WB-DWI、MRI/CT及二者联合应用(WB-DWI+MRI/CT)在恶性肿瘤淋巴结转移中的诊断价值。分别测定淋巴结转移组及非淋巴结转移组的ADC值,比较其在良恶性病变鉴别诊断中的价值。结果:①将淋巴结按长径大小分为<2cm,2~3cm,>3cm,WB-DWI、MRI/CT及WB-DWI+MRI/CT对长径<2cm淋巴结转移的检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进一步两两比较,单独应用MRI/CT与WB-DWI+MRI/CT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6.519,P=0.011)。②ROC分析结果显示,WB-DWI+MRI/CT诊断恶性肿瘤淋巴结转移的特异度、诊断准确性、阳性预测值及阴性预测值诊断最高。③淋巴结转移组ADC值明显低于良性淋巴结病变组,在良恶性淋巴结转移鉴别诊断中具有一定作用。结论:WB-DWI是常规MRI、CT的有益补充,与MRI/CT的联合应用可以提高恶性肿瘤淋巴结转移的诊断率,结合ADC值测定,在恶性肿瘤淋巴结转移诊断和鉴别方面具有一定价值。  相似文献   

5.
分化型甲状腺癌(DTC)是最常见的内分泌系统恶性肿瘤,早期易发生淋巴结转移。131I全身显像联合SPECT/CT(简称131I SPECT/CT)常可发现残留和(或)漏诊的淋巴结转移灶,可能会改变患者的术后再分期及危险度分层,从而影响后续的手术或131I治疗的方式选择。131I治疗是DTC术后颈部淋巴结转移的有效治疗方法之一,而131I SPECT/CT可以诊断淋巴结转移灶。笔者对131I SPECT/CT在DTC术后淋巴结转移的诊断及治疗中的应用价值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6.
腹腔淋巴结及脏器是腹部肿瘤转移的常见部位,对其进行准确评估是制定最佳治疗方案的前提.18 F-FDG PET/CT显像以葡萄糖代谢差异作为诊断依据,通过图像融合技术精确定位,能提高肿瘤诊断的准确性,但也存在一定的假阳性与假阴性[1-3].本研究通过52例肿瘤患者术前18 F-FDGPET/CT及增强CT检查结果与术后病理检查结果比较,评价18F-FDG PET/CT在诊断腹部肿瘤腹部淋巴结及脏器转移中的价值.  相似文献   

7.
目前手术完全切除病灶是治疗NSCLC的首选方法.正确的术前分期、术后早期发现复发及转移,对提高NSCLC患者5年生存率至关重要.在肺癌的分期诊断,特别是N分期中,PET/CT显像既可发现异常的淋巴结,又可将其精确定位,提高了对N1和N2的检出率,分期更加准确.本研究对130例NSCLC初诊患者术前PET/CT检查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以病理结果为"金标准",探讨了18 F-FDG PET/CT显像评价NSCLC纵隔淋巴结转移的价值.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弹性对比指数(ECI)联合微血管密度(MVD)在甲状腺乳头状癌(PTC)中央区淋巴结转移中的诊断价值。方法 选取100例PTC患者,术前所有PTC患者均行超声检查并测定ECI,术后收集所有PTC患者病理组织标本,采用CD34免疫组化染色获取MVD计数。依据术后病理结果,将所有PTC患者分为淋巴结转移组(45例)及非转移组(55例),比较两组ECI和MVD计数。结果 转移组ECI、MVD均大于非转移组(P<0.05)。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ECI、MVD增高均是PTC患者中央区淋巴结转移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ROC显示,ECI和MVD联合诊断PTC中央淋巴结转移的灵敏度为82.9%、特异度为78.6%,AUC为0.865,均大于ECI和MVD单独预测的AUC(Z=4.137、3.679,P<0.05)。结论 ECI联合MVD检测对PTC患者中央区淋巴结转移具有良好诊断价值。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影响甲状腺乳头状癌(PTC)颈部淋巴结转移及转移区域的相关因素。方法选取自2016年1月至2017年8月于北部战区总医院行甲状腺手术的223例PTC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术后病理颈部淋巴结是否转移将其分为淋巴结转移阳性组(LN+组,n=99)与淋巴结转移阴性组(LN-组,n=124)。记录患者的临床资料,包括性别、年龄、实验室检查指标、是否合并桥本氏病、术后病理诊断资料,以及超声声像图特征。采用χ~2检验、Fisher精确概率法及二分类Logistic回归分析影响PTC颈部淋巴结转移及转移区域的危险因素。结果性别、是否合并桥本氏病、病灶大小及典型PTC的超声征象具有预测颈部淋巴结转移及转移区域的价值(P<0.05)。结论当患者为男性、不伴有桥本氏病,且病灶较大并具有典型PTC超声特征时,外科医师应警惕颈部淋巴结转移。PTC肿瘤位置影响淋巴结的转移区域。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18F-FDG PET/CT在诊断不明原发灶肿瘤(CUP)患者原发灶中的价值.资料与方法 36例CUP患者行PET/CT检查拟寻找原发灶,根据转移灶部位分为淋巴结转移组(8例)、肝转移组(9例)、骨转移组(12例)及恶性胸腹水组(7例),比较18F-FDG PET/CT诊断淋巴结转移组与非淋巴结转移组CUP患者原发灶的灵敏度.结果 18F-FDG PET/CT寻找CUP原发灶的灵敏度为63.9% (23/36),PET/CT诊断淋巴结转移组、肝转移组、骨转移组及恶性胸腹水组患者原发灶的灵敏度分别为87.5% (7/8)、55.6% (5/9)、58.3%(7/12)、57.1% (4/7).18F-FDG PET/CT对淋巴结转移组原发灶的确诊率[87.5%(7/8)]显著高于非淋巴结转移组[57.1%( 16/2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18F-FDG PET/CT诊断CUP患者原发灶灵敏度较高,尤其适用于发生淋巴结转移的CUP患者.  相似文献   

11.
甲状腺癌在内分泌系统的恶性肿瘤中最为常见,按组织学分类分为甲状腺滤泡癌、甲状腺乳头状癌(PTC)、甲状腺髓样癌及甲状腺未分化癌,其中PTC最为常见。目前认为PTC的最佳治疗方案是手术切除、131I治疗及甲状腺激素替代抑制治疗,但小部分患者会发生肿瘤复发或转移,10年生存率显著下降40%~85%。不同的临床病理学特征,如淋巴结转移、甲状腺外侵袭和TNM分期等将出现不同的预后(复发、转移和死亡等)情况。因此,上述临床病理学特征也被用于预测PTC患者的预后情况,能尽早辨识此类风险因素,将争取更多时间进行相应的干预治疗并改善预后。笔者就BRAFV600E突变与PTC患者的临床病理学特征及预后情况的关系展开综述。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甲状腺乳头状癌淋巴结转移的CT特征性表现,提高甲状腺乳头状癌淋巴结转移的诊断正确率,为外科手术方案和手术范围选择提供可靠依据。方法回顾分析经手术病理证实的共334例甲状腺乳头状癌患者的CT影像资料,对其中141例发生颈部淋巴结转移的病例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141例患者中包括仅有中央区(Ⅵ区)淋巴结转移79例,CT诊断符合为60例;中央区及侧颈区(Ⅱ~Ⅴ区)均转移者62例, CT诊断符合51例。结果采用χ2检验。102例淋巴结密度、强化程度与甲状腺癌相似,其中23例伴有囊变坏死,14例伴有颗粒状钙化灶,7例并发喉返神经侵犯或气管、血管侵犯。结论甲状腺癌转移淋巴结好发部位为中央区;但侧颈区亦同样常常有转移,应高度重视。转移淋巴结的CT扫描特征:淋巴结明显强化,强化程度与甲状腺乳头状癌保持一致,可发生囊性变或坏死,以及出现颗粒状钙化灶,CT检查对临床手术方案制定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3.
目的 评价SPECT/CT淋巴显像检测cN0期甲状腺乳头状癌(PTC)患者前哨淋巴结(SLN)的价值。 方法 选取2017年4月至11月在山西医科大学第一医院住院的16例淋巴结阴性(cN0)期PTC患者,其中男性2例、女性14例,年龄(47.0±8.4)岁,于手术前行99Tcm-硫体胶(99Tcm-SC)平面显像和SPECT/CT显像检测SLN。手术中使用γ探测仪探测放射性“热点”。将手术切除的SLN及颈部清扫标本进行病理学检查。 结果 16例患者术前 99Tcm-SC平面显像检出SLN 14例,检出率为87.50% (14/16)。术前99Tcm-SC平面显像、SPECT/CT显像分别检出31枚和35枚SLN。术中γ探测仪探测到SLN 13例,共计37枚,检出率为81.25% (13/16)。γ探测仪探测SLN数目与SPECT/CT淋巴显像数目有4例不一致,12例一致,两种方法的一致率为75% (12/16)。病理结果显示,15例患者有淋巴结转移,占93.75% (15/16)。SPECT/CT检测SLN的灵敏度为86.67% (13/15)、准确率为81.25% (13/16)、假阴性率为13.33% (2/15)。 结论 术前SPECT/CT淋巴显像能有效探测cN0期PTC患者的SLN,准确预测颈部淋巴结的转移情况。  相似文献   

14.
ObjectiveThe purpose of this study is to investigate the characteristics of papillary thyroid carcinomas (PTCs) on color duplex sonography (CDUS).MethodsWe retrospectively reviewed 115 nodules (104 patients) with PTC confirmed by pathology from February 1, 2005, to August 31, 2008. The size, border, calcification, echotexture, hemodynamics (peak systolic velocity and resistance index) of the thyroid nodules and cervical lymph nodes on CDUS were analyzed.ResultsThere was a clos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size of the nodule and the vascularity of the thyroid carcinoma (P=.000). Microcalcification increased the suspicion for malignancy of the thyroid nodule. A hypoechoic thyroid nodule with abundant internal vascularity, ill-defined border and microcalcification was highly suggested PTC.ConclusionCDUS plays an important role in the early detection of PTC and cervical lymph node metastasis, which would provide surgeons with valuable information for planning surgical intervention. Mastering manifestations of PTC on CDUS will improve the accuracy in the diagnosis of PTC. CDUS-guided fine needle aspiration of the thyroid nodule is the standard in the diagnosis of thyroid carcinoma and metastasis pre- and postthyroidectomy.  相似文献   

15.
甲状腺癌颈淋巴结转移的螺旋CT表现   总被引:13,自引:1,他引:12  
目的探讨甲状腺癌颈淋巴结转移的螺旋CT表现.方法1998-11~1999-12资料齐全44例甲状腺癌术前螺旋CT扫描图像进行回顾性分析,并与术后病理对照.观察淋巴结密度、分区和钙化,评价甲状腺癌颈淋巴结转移螺旋CT表现特点.结果据颈淋巴结转移一般特征中心坏死和环状强化.还具有(1)甲状腺癌颈转移淋巴结内细沙样钙化或斑块样钙化,(2)增强有明显强化22例(53.66%).平扫CT值28.00~50.54HU,增强后CT值62.85~145.78HU,并大多接近100HU或大于100HU.结论甲状腺癌颈淋巴结转移除中心低密度囊变、坏死和环状强化,淋巴结内见细沙样和斑块样钙化提示甲状腺内占位为恶性,淋巴结增强多较明显,CT值多接近或大于100HU.  相似文献   

16.
彩色多普勒超声评价肿瘤血管在甲状腺结节诊断中的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研究甲状腺结节内肿瘤血管及颈部转移淋巴结的彩色多普勒超声表现。方法:分析42例甲状腺癌和46例甲状腺良性结节的血管形态及血流动力学特征。结果:甲状腺癌及甲状腺癌复发病例中,69.0%(29/42)血流为Alder2级或3级,38.1%(16/42)可见穿入性或分支异常的血管,71.4%(30/42)血流为高阻力型(RI>0.7)。甲状腺良性结节中,上述表现发生率分别为39.1%(18/46)、6.5%(3/46)、10.9%(5/46)。23例甲状腺癌可见颈部转移性淋巴结,其中82.6%(19/23)的血流形态表现为紊乱分布的包膜下血流。结论:甲状腺癌肿瘤血管的发现及颈部淋巴结的血流表现有助于甲状腺癌的正确诊断。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甲状腺乳头状癌(PTC)患者术后刺激状态甲状腺球蛋白(Tg)与颈部淋巴结转移的关系。 方法 45例PTC患者行甲状腺全切或近全切并行颈部淋巴结清扫术,根据是否存在淋巴结转移分为L1和L0 2组,检测术后刺激状态Tg水平,采用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t检验及相关性分析。 结果 2组患者的年龄(t=-0.675,P > 0.05)、性别(χ2=1.20,P > 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术后刺激状态Tg水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4.167,P < 0.01)。L1组术后刺激状态Tg水平与颈部淋巴结转移水平呈正相关(r=0.676,P < 0.01)。 结论 PTC患者术后刺激状态Tg水平与颈部淋巴结转移关系密切,是评价PTC术后131I治疗疗效及判断预后的重要指标。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131I治疗前刺激性甲状腺球蛋白(psTg)水平对甲状腺乳头状癌(PTC)术后功能性残留淋巴结转移且无远处转移患者131I最佳治疗反应(ER)的预测价值。 方法:回顾性纳入2011年3月至2015年6月间于郑州大学附属肿瘤医院行甲状腺双侧叶全切+淋巴结清扫术后首次行131I治疗时确诊为功能性残留淋巴结转移且无远处转移的PTC患者72例[男22例、女50例,年龄14~76(46.5±14.4)岁;血清甲状腺球蛋白抗体(TgAb)水平均正常]。根据治疗反应评估体系将患者分为ER组和非ER组。采用两独立样本 t检验、 χ2检验、Mann-Whitney U检验比较2组患者的一般临床特征,再进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采用ROC曲线评估psTg、转移淋巴结大小(短径)对ER的预测价值。 结果:ER组44例,非ER组28例,2组患者的性别、年龄、临床分期、术后转移淋巴结个数和位置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t=0.82, χ2值:0.16~2.60,均 P>0.05);而美国甲状腺协会(ATA)初始风险分层( χ2=33.38)、转移淋巴结大小( U=296.50)和psTg( U=111.00)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 P<0.001)。多因素回归分析显示,psTg[比值比( OR)=0.047, 95% CI: 0.004~0.500, P=0.011]和转移淋巴结大小( OR=0.146, 95% CI: 0.032~0.666, P=0.013)是影响ER的独立因素,而ATA初始风险分层不是独立因素( OR=0.266, 95% CI: 0.051~1.390, P=0.116)。PsTg、转移淋巴结大小的ROC AUC分别为0.904、0.873;当psTg以20.05 μg/L为界值时,其预测ER的灵敏度和特异性分别为96.4%(27/28)和75.0%(33/44);当转移淋巴结大小以0.75 cm为界值时,其预测ER的灵敏度和特异性分别为78.6%(22/28)和81.8%(36/44)。 结论:PsTg可以较好地预测PTC术后功能性残留淋巴结转移患者131I疗效,转移淋巴结大小对疗效也有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19.
目的比较超声检查和18F-FDG PET/CT检查对甲状腺乳头状癌中央区淋巴结转移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93例经病理证实的甲状腺乳头状癌患者中央区淋巴结转移情况,与术前超声检查和PET/CT检查对比,评价其诊断甲状腺乳头状癌中央区淋巴结转移的价值。结果超声检查诊断中央区淋巴结转移的敏感度、特异度、准确度、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分别是78.8%、61.0%、71.0%、71.9%、69.4%(χ^2=4.742,P=0.029);PET/CT检查诊断中央区淋巴结转移的敏感度、特异度、准确性、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分别是53.8%、78.0%、64.5%、75.7%、57.1%(χ^2=3.882,P=0.049)。超声检查和PET/CT检查诊断中央区淋巴结转移的ROC曲线下面积(AUC)分别为0.699、0.659。结论超声检查诊断甲状腺乳头状癌中央区淋巴结转移具有较高敏感度和准确性,且因其简便、分辨率高、无辐射等优势,较18F-FDG PET/CT检查更具有显著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