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7 毫秒
1.
目的探讨前斜角肌-锁骨间隙入路行锁骨下静脉穿刺置管的可行性及其特点。方法选择需行中心静脉置管的患者120例,随机分为2组(n=60):实验组采用前斜角肌-锁骨间隙入路行锁骨下静脉穿刺置管,对照组采用颈内静脉穿刺置管。观察两组穿刺置管的总成功率、一次穿刺成功率、完成时间及并发症。结果试验组总成功率及一次穿刺成功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或P<0.01),完成时间及并发症显著少于对照组(P<0.05)。结论前斜角肌-锁骨间隙入路行锁骨下静脉穿刺置管是一种高效、安全的中心静脉置管途径。  相似文献   

2.
锁骨下静脉穿刺操作技术,是急诊抢救和危重手术的创伤性血流动力学监测,以及临床输血输液扩容、输注全静脉营养液的有效技术方法,神经外科术后患者一般住院周期长,术后常需长期输液。自2009-08~2010-12静脉穿刺中心静脉置管术,通过分析其临床效果及并发症情况。得出锁骨下静脉穿刺置管术在神经外科临床应用,成功率高、并发症少,在普通病房操作安全易行。  相似文献   

3.
经皮锁骨下静脉穿刺置管术165例体会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2003年9月- 2007年10月,我科共行经皮锁骨下静脉穿刺置管术165例,未出现1例并发症,现将穿刺体会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4.
中心静脉穿刺置管是一项基本的临床操作技术,用于危重患者的抢救和大手术输血输液、血流动力学监测,以及“化疗”、静脉高营养、安装临时心脏起搏器和长期输液静脉穿刺困难的患者。其中,经锁骨下静脉穿刺,具有操作方便、导管容易固定、护理便利等优点。我们自2003-05~2006-10采用两种不同的定位方法行锁骨下静脉穿刺,临床观察其穿刺的成功率和安全性。现报告如下。1资料与方法1.1临床资料:选择需中心静脉穿刺置管患者358例,男215例,女143例,年龄16~75岁,平均(42.0±10.8)岁,手术306例、非手术52例,其中经左锁骨下静脉穿刺者4例(3例右侧穿刺…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锁骨下静脉输液港的并发症,分析临床处理方法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150例行锁骨下静脉输液港置入术的患者病例资料,记录并发症的发生及临床处理方法及疗效。结果:147例患者完成锁骨下静脉输液港系统置入术,操作成功率为98%;操作时间为25-60 min,平均43 min;3例手术失败,其中1例气胸,2例穿刺锁骨下动脉;近期并发症的发生率为6.67%;远期并发症发生率为14%。结论:锁骨下静脉输液港置入术操作简单、使用安全,临床操作及护理程序的提高有利于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6.
快速有效地建立静脉输液通道,对抢救失血性休克至关重要,为探讨可靠迅速的锁骨下静脉穿刺方法,我们采用改良式经锁骨上途径锁骨下静脉穿刺置管获得理想结果,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7.
X线导引下锁骨下静脉穿刺置管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回顾性分析锁骨下静脉第 2段X线解剖特点 ,探讨X线导引下锁骨下静脉穿刺置管技术的要点。资料与方法 在X线实时监视下 ,采用Arrow中央静脉管 ,行锁骨下静脉穿刺上腔静脉置管 180例次 ,包括右侧 110例次 ,左侧 70例次。穿刺点取锁骨中点下 1~ 2cm ,采用改良Seldinger穿刺技术 ,穿刺针对准锁骨头方向斜向内上、紧贴锁骨后缘穿刺 ,Arrow导管头留置于上腔静脉 ,3M敷贴外固定导管。并记录导管进入锁骨下静脉第 2段的解剖位置。结果 锁骨下静脉第 2段一般走行于锁骨内侧中下 1/3处 ,占 80 .6 % (14 5 /180 )。其解剖位置在左右和性别之间无统计学差异 (P >0 .0 5 )。穿刺成功率 10 0 % ,对准锁骨头中下 1/3处 ,一针穿刺成功率达 95 %。无并发症发生。结论 X线导引下锁骨下静脉穿刺上腔静脉置管术安全、微创 ,成功率高。熟悉锁骨下静脉的X线解剖 ,掌握正确的穿刺方向 ,可以提高一针穿刺成功率。  相似文献   

8.
我院于 1997年 7月~ 1999年 12月间对 6 4例晚期癌症患者采用经右锁骨下静脉穿刺置入中心静脉管 ,现将置管所出现的并发症及预防措施总结如下。对象与方法一、对象6 4例患者 ,男性 4 4例 ,女性 2 0例 ,年龄 39~ 87岁 ;置管时间 10~ 6 8d。二、穿刺部位选择及穿刺方法穿刺点定位于右锁骨下方 3cm ,相当于锁骨下窝处 ,利于导管的固定。穿刺时 ,右上肢平放 ,穿刺针与锁骨及皮肤成 15°~ 30°角紧贴锁骨下方向右胸锁关节方向穿刺 ,穿刺针接上注射器 ,带负压穿刺。穿中时 ,可见血液回流。穿中后调整穿刺针口平面 ,使其指向下方以利导丝进…  相似文献   

9.
与普通静脉穿刺相比,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eripherally inserted central catheter,PICC)能更好地保护浅表静脉,减少反复穿刺给患者带来的痛苦。与颈内静脉、锁骨下静脉、股静脉等穿刺相比,PICC具有操作简单、创伤小、并发症少等优点,为患者提供了一条无痛性输液通道[1]。但其所致的并发症也不容忽视,静脉炎是PICC术后主要并发症之一。笔者采用紫外线照射治疗PICC置管后机械性静脉炎取得了较好疗效,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0.
中心静脉置管术,已广泛应用于抢救休克及全静脉营养等病人。但操作不慎仍有严重并发症出现,甚至造成死亡。现结合我院112例临床应用及实践中的改进经验,对预防严重并发症的问题加以讨论。 临床资料 我院自1964年开展锁骨下静脉穿刺置管迄今施行103例,颈外及颈内静脉置管9例,共112例,其中置  相似文献   

11.
锁骨下静脉穿刺输液术,是通过锁骨下静脉插管输液的一种治疗方法.能保证静脉给药顺畅,达到治疗目的.目前已广泛应用于临床.对休克、脑疝等危急病员的抢救,消化道疾病的高营养输液及周围静脉穿刺困难的患者,四肢水肿患者等,都可施行这种输液方法.给抢救工作开辟了一个比较理想的静脉通道,这一方法在平时方便了患者,减少了护士工作量.我科自1982年以来,用此法输液,效果较好,现将100例的护理体会介绍如下:一、局部解剖锁骨下静脉位于锁骨与第一肋骨间,在前斜角肌肉例,其外侧为锁骨下动脉.锁骨下静脉与颈内静脉汇合成无名静脉,右侧锁骨下静脉长2.5cm,左侧锁骨下静脉长6cm,血流量大,(注入高渗或刺激性药物可被较快稀释,减少对血管的刺激).其周围结缔组织和周围组织紧密联系,因此,在病人血溶量减少的情况下也不致塌陷.这些解剖学特点为在临床上应用这一方法创造了有利条件.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比较锁骨下静脉穿刺与头静脉切开途径安置心脏起搏器的价值。方法 将 10 0例需安置心脏起搏器的患者随机分为锁骨下静脉穿刺组和头静脉切开组 (均包括单腔亚组和双腔亚组 ) ,每组各 5 0例患者。观察两种手术径路安置起搏器的手术时间、X线曝光时间、手术并发症及患者对手术切口及囊袋的满意度。结果 无论是手术时间 ,还是X线曝光时间 ,锁骨下静脉组中单腔亚组及双腔亚组均比头静脉组中的对应亚组为短 [(6 4.1± 14 .2min与 (73.8± 11.6 )min ,(86 .4± 13.2 )min与 (10 6 .5± 19.4 )min和(3.4 5± 0 .83)min与 (4 .5 1± 2 .2 7)min ,(5 .5 9± 0 .78)min与 (8.2 7± 4 .91)min ,P均 <0 .0 5 ]。锁骨下静脉穿刺组心室电极导线放置成功率为 10 0 % ,而头静脉切开组则为 5 6 % ,两者亦有显著性差异 (P <0 .0 5 )。而两组并发症发生率无差异 (P >0 .0 5 )。患者对切口及囊袋的满意程度 ,锁骨下静脉组明显高于头静脉组(P <0 .0 1)。结论 只要锁骨下静脉穿刺技术熟练 ,安置心脏起搏器可首选锁骨下静脉穿刺。  相似文献   

13.
胃肠外营养 (TPN)是目前临床对危重患者进行代谢支持的重要手段 ,对危重患者的救治发挥着重大作用。现将我科对 32例患者施行经锁骨下静脉穿刺置管进行胃肠外营养支持治疗的观察护理体会 ,总结如下。1 资料与方法1.1 临床资料 :本组男性 2 8例 ,女性 4例 ;年龄 2 9~ 83(32±2 .6 0 )岁。其中胃癌 10例 ,食管癌 8例 ,结肠癌 8例 ,肠梗阻 6例。置管术后出现导管感染 1例 ,高血糖 1例 ,无气胸、血胸等严重并发症。1.2 方法 :全组均在局麻下经锁骨上途径行右锁骨下静脉穿刺置管 ,在水平层流超净台配置营养液 ,按照 16 7~ 188KJ/KG/…  相似文献   

14.
右锁骨下静脉药盒导管系统置入术的临床应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探讨右锁骨下静脉药盒导管置入术的并发症,评价其临床价值. 资料与方法 85例患者在透视下行右锁骨下静脉药盒导管系统置入术,记录并发症的发生及临床应用情况. 结果 83例患者成功完成右锁骨下静脉药盒导管系统置入术,手术成功率为97.65%(83/85);操作时间为30~60 min,平均45 min;2例手术失败,其中1例气胸,1例穿刺锁骨下动脉;3例(3.52%)出现感染;2例(2.35%)化疗药外溢致局部皮肤坏死;5例 (5.88%)导管堵塞;皮肤切口延迟愈合4例(4.70%).使用该装置的患者感觉在输液治疗中的舒适程度高于其他静脉输注方式. 结论 右锁骨下静脉药盒导管置入术安全、便捷、并发症少,能够提高需要长期输液治疗患者的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5.
颈外静脉留置针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颈外静脉是颈部最大的浅静脉,在下颌角后方垂直下降,越过胸锁乳突肌后缘,与锁骨上方穿过深筋膜,最后汇入锁骨下静脉,其行经表浅位置固定,管径粗,显露好,直视下易行穿刺。适用于临床上有些长期输液,周围静脉不易穿刺者;长期静脉滴注高浓度或有刺激性药物者;全身浮肿静脉穿刺困难者,特别是周围循环衰竭危重病人抢救时。近2年来,我科应用美国BD公司生产的静脉留置针对31位病人采用颈外静脉输液,获得满意效果,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PICC与锁骨下静脉置管在脑损伤昏迷患者术后置管输液治疗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79例行PICC及63例行锁骨下静脉置管输液治疗的脑损伤昏迷患者的临床资料,比较2种治疗方法的一次性置管成功率及导管置入相关并发症的发生率。结果 PICC一次穿刺成功率94.9%(75/79),锁骨下静脉置管一次穿刺成功率为74.5%(47/6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ICC组发生机械性静脉炎、堵管高于锁骨下静脉组(P<0.05),而导管脱落、非计划性拔管的机率小于锁骨下静脉组(P<0.05),两组在导管位、导管相关性感染的发生率上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结论 PICC与锁骨下静脉置管在脑损伤昏迷患者术后输流治疗中有简单易行、护理方便,留置时长等优点,相比较而言,PICC更具有优势。  相似文献   

17.
目的:研究施乐扣PICC固定装置在锁骨下静脉穿刺术中的临床应用,观察无须缝合固定后并发症的发生率。方法:应用施乐扣固定装置的治疗组与常规缝合固定的对照组进行临床观察。结果:应用施乐扣固定装置治疗组患者并发症的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在锁骨下静脉穿刺术中施乐扣固定装置取代既往的缝合固定可明显降低导管相关感染等并发症的发生,患者感到舒适、安全、方便。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索通过体表标记测量来估测深静脉导管留置合适深度(上腔静脉与右心房的联结处或者气管隆突水平)的简易方法。方法通过左、右颈内静脉,左、右锁骨下静脉通路放置中心静脉导管。穿刺前通过体表标记测量估测导管可能留置深度:穿刺点至右侧锁骨上切迹的距离+右锁骨上切迹至胸骨角距离,其中左锁骨下穿刺时需再减去2.00 cm。穿刺完毕通过床旁胸片检测导管尖端与隆突水平间的距离。尖端高于隆突水平为正,低于隆突水平为负值。结果 86名患者,共100条深静脉纳入研究,各组静脉导管尖端与隆突水平间距离的中位数与四分位数间距:右颈内静脉导管组为0.50 cm与1.10 cm;右锁骨下静脉导管组为0.50 cm与1.30 cm;左颈内静脉导管组为0.60 cm与1.45 cm;左锁骨下静脉导管组为-0.30 cm与1.50 cm。结论通过深静脉估算方法:穿刺点至右侧锁骨上切迹的距离+右锁骨上切迹至胸骨角距离,其中左锁骨下穿刺时需再减去2.00 cm。中心静脉导管的尖端能较可靠的放置于气管隆突水平。  相似文献   

19.
<正>随着心脏介入治疗的广泛开展,销骨下静脉穿刺技术的应用越来越多,但锁骨下静脉穿刺可导致气胸、误穿动脉以及穿刺失败等问题常常困扰着医生。腋静脉穿刺可避免上述问题,但腋静脉穿刺缺乏公认的方法,穿刺起来似较锁骨下静脉难。我们利用导丝标记法,明确腋静脉走行  相似文献   

20.
血液透析紧急血管通路的选择及并发症的护理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探讨急性血液透析(血透)时建立血管通路与适应证和并发症发生的关系.通过对72例急性血透时紧急血管通路的选择、并发症和护理对策的探讨,发现气胸、动脉损伤与血肿、菌血症、导管阻塞、血流量低为其主要并发症.提示:(1)并发症的发生率与血透通路的选择有一定的相关性:动静脉直接穿刺,易引起血肿、血流量低;锁骨下静脉导管容易引起气胸;股静脉导管容易引起动脉损伤、血肿、菌血症及导管阻塞.(2)适应证与血管通路的选择性有一定的关系:心肺功能不全宜选择股静脉导管,腹部疾患宜选择锁骨下静脉导管,急性药物中毒首选动静脉直接穿刺.认为急性血透中血管通路的合理选择及有效护理是减少并发症的主要环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