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09 毫秒
1.
 目的 探讨血浆脑钠素(BNP)与非ST段抬高急性心肌梗死(NSTEMI)患者冠状动脉病变程度的关系.方法 研究入选NSTEMI患者81例,均在治疗前采血检查血浆BNP水平,根据BNP中位数将患者分为2组,高BNP组(BNP≥150 pg/ml)和低BNP组(BNP<150 pg/ml).用Judking法对每位患者行冠状动脉造影术(CAG),将其分为正常组、A、B1、B2、C型病变组.结果 高BNP组较低BNP组患者冠脉血管病变较重的B、C型病变组人数多,分别为39例(48.5%)和16例(19.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NSTEMI 患者冠脉病变程度严重者血浆BNP升高,提示血浆BNP是NSTEMI患者冠脉病变程度的重要预测指标.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冠心病患者糖化血红蛋白水平与冠状动脉病变程度之间的关系。方法冠状动脉造影住院患者209例,经造影确诊冠心病164例(占78.5%),排除冠心病患者45例(占21.5%)。冠状动脉病变程度以冠状动脉病变的支数表示,分为正常对照组、冠状动脉单支血管病变组、冠状动脉多支血管病变组。所有研究对象检测糖化血红蛋白(HbA1C)、血脂。结果冠状动脉多支血管病变组HbA1c水平(6.65±1.44)%,冠状动脉单支病变组(6.18±1.16)%,冠脉造影正常组HbA1c水平(6.06±1.05)%。冠脉多支血管病变组HbA1C水平较单支病变组及正常对照组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冠脉单支病变组HbA1c与冠脉造影正常组比较无显著差异。结论血清HbA1C水平对判断冠状动脉病变程度有一定的价值。  相似文献   

3.
分析西宁地区急性sT段抬高心肌梗死(STEMI)与非sT抬高心肌梗死(NSTEMI)临床基本特征和冠状动脉病变特点。方法:对明确诊断的143例西宁地区STEMI、48例NSTEMI的两组患者进行临床基本特征、心肌损害指标、心功能及冠脉造影进行比较。结果.(1)STEMI组心肌梗死病史、心绞痛史、糖尿病比例发生率均低于NSTEMI组(P〈0.05),两组中海拔〉3000m发病情况无统计学意义(P〉0.05);(2)STEMI组患者发生恶性心律失常、心力衰竭的比例高于NTEMI组(P〈0.05);③STE—MI组肌钙蛋白T、肌酸磷酸激酶同工酶水平均明显高于NSTEMI组(P〈0.05),超声心动图检查指标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④NSTEMI组患者三支病变及〈90%的狭窄低于STEMI组,侧支循环形成丰富。结论:NSTEMI较STEMI合并糖尿病比例相对较高,既往多有心肌梗死病史和心绞痛症状,并发恶性心律失常、心力衰竭的比例以及血中心肌损伤标记物较低,冠脉病变弥漫、累及多支,形成侧支循环的比例高,其发病前常存在缺血预适应,这是心肌梗死形成非ST段抬高的主要原因,对于STE—MI、NSTEMI的患者我们可以按平原地区的标准进行诊断、评价及判断顸后。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甲状腺激素水平与冠心病及其严重性的关系。方法冠心病患者158例,根据选择性冠状动脉造影证实冠脉病变狭窄程度,将其分为冠脉狭窄组60例和冠脉无狭窄组(对照组)98例,再将冠脉狭窄组按狭窄累及范围分为单支病变组30例、双支病变组15例和多支(3支以上)病变组15例。采用电化学发光法检测游离三碘甲腺原氨酸(fT3)、游离甲状腺素(fT4)和促甲状腺激素(TSH)水平;采用胆固醇氧化酶法测定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总胆固醇(TC)等指标。采用Gensini评分来评价受试者冠脉狭窄程度。结果与对照组比较,冠脉狭窄的双支病变组和多支病变组患者吼水平显著降低(t=1.947、6.415,P均〈O.05),冠脉狭窄单支病变组fT4水平显著升高(t=5.026,P〈0.05)。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fT3是冠心病的独立危险因素。以Gensini评分为因变量进行多元线性回归分析发现,几与Gensini评分呈负相关,几每降低0.234pmol/L,Gensini评分升高1分。结论fr,水平在冠状动脉狭窄患者中显著降低,并且与冠心病的严重程度密切相关,是冠心病的独立危险因素;fr。每降低0.234pmol/L,Gensini评分升高1分,可以作为冠心病风险增加的敏感指标。  相似文献   

5.
2型糖尿病合并冠心病患者冠脉造影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2型糖尿病合并冠心病患者冠脉造影的临床特点。方法:选择65例2型糖尿病合并冠心病患者作为观察组,随机抽取同期冠脉造影的非糖尿病的冠心病病人50例为对照组,采用Judkins法行冠脉造影,对两组患者冠脉造影结果和临床特点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观察组与对照组的冠心病危险因素比较:年龄、性别、吸烟史及冠心病家族史间差异无显著性(P>0.05),无痛性心绞痛史、高血压、高血脂观察组明显多于对照组(P<0.05),冠脉造影结果C型病变观察组为70.8%,对照为10.0%(P<0.01),A型病变观察组为10.7%,对照组为70.0%(P<0.01),B型两组分别为18.5%和20.0%,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2型糖尿病合并冠心病患者多伴有高血压、高血脂、无痛性心绞痛史,其冠脉病变为多支弥漫病变。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高海拔地区(海拔2262m~4000m)40岁以上世居或移居人群冠状动脉病变特点及其危险因素。方法:根据冠脉造影结果将40岁以上行冠脉造影的120例分为冠心病组(74例)和非冠心病组(46例),分析其冠脉病变特点及危险因素。结果:冠心病家族史和血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甘油三酯水平为冠心病的主要危险因素(P〈0.05);前降支受累率最高,汉族为79.69%,藏族为80%,两族C型病变多,双支病变及完全闭塞性病变发生率高。结论:高海拔地区40岁以上世居或移居人群冠状动脉病变程度重,且以男性为主,汉族世居与移居者冠脉病变程度差别无显著性。  相似文献   

7.
冠脉造影病人的心电图及症状符合率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分析冠状动脉造影病人的其心电图改变、症状符合率。方法:将接受冠脉造影的200例分为3组:A组为心电图ST—T改变合并典型心绞痛81例;B组为有心电图ST—T改变合并不典型心绞痛或无症状70例;C组为有症状、但无心电图ST-T改变的49例。分别对每组及心律失常的冠脉造影阳性率进行分析。结果:三组的冠脉造影阳性率分别为83%、39%和18%。心律失常病人的阳性符合率分别为92%、53%和17%。结论:同时伴有心电图改变及典型心绞痛症状发生者,与冠脉造影检查的符合率最高。单凭心电图异常或不典型心绞痛及心律失常诊断冠心病的可靠性差,易误诊;合并有冠心病危险因素的病人冠脉造影阳性率增高。  相似文献   

8.
西宁地区中老年男性血尿酸与冠状动脉病变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探讨西宁地区中老年男性血尿酸与冠状动脉病变的关系.方法:入选行冠状动脉造影住院男性病例290例,检测血脂、血糖、血压、血尿酸等.根据血尿酸水平分为两组:正常尿酸组与高尿酸血症组,再根据是否合并糖尿病、高血压分为4个亚组,比较各组间冠脉病变支数、病变总积分及心血管危险因素聚集性.结果:高尿酸血症组较正常尿酸组在肥胖、嗜酒、吸烟、高血压、高血糖、高甘油三酯血症、低高密度脂蛋白血症的发生率上明显偏高(P<0.05),高尿酸血症组2支血管病变、3支血管病变发生率及Gensini积分明显高于正常血尿酸组(P<0.05);同样高尿酸血症合并糖尿病或高血压等时冠脉单支病变、2支病变、3支病变的发生率及Gensini积分均显著高于正常尿酸合并糖尿病或高血压组(P<0.05).结论:高尿酸血症患者合并更多的心血管危险因素,冠脉病变更严重且弥漫,并与糖尿病、高血压等有协同作用.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与冠心病的关系及IMT与冠脉病变程度的相关性。 方法:对248例疑似冠心病患者行彩色多普勒超声测定颈动脉IMT,经冠脉造影分为冠心病组158例和非冠心病组(对照组)90例,158例冠心病患者按冠脉造影结果分为3个亚组:单支病变组48例,双支病变组44例,三支病变组66例。比较组间颈动脉IMT及冠脉病变Gensini积分的差异,分析颈动脉IMT与冠脉病变支数及冠脉病变Gensini积分的关系。采用多元线性回归分析冠心病的危险因素。 结果:冠心病组的颈动脉IMT[(1.13±0.35)mm vs.(0.93±0.29)mm]及冠脉病变Gensini积分[(20.43±1.32)分vs. (0.39±0.04)分]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1.09、9.578,P<0.01)。冠心病多支病变组(双支及三支病变组)的颈动脉IMT及冠脉病变Gensini积分均高于单支病变组,且三支病变组的Gensini积分高于双支病变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颈动脉IMT与冠脉病变支数及冠脉病变Gensini积分呈正相关(r=0.31、0.46,P<0.01)。多元线性回归分析发现颈动脉IMT增厚(OR=3.18)、尿酸水平较高(OR=4.08)、有吸烟史(OR=2.93)是冠心病的独立危险因素。 结论:颈动脉IMT与冠心病及冠脉病变程度密切相关,采用超声检测颈动脉IMT早期预测冠心病及冠脉病变程度有一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冠心病合并糖调节异常患者冠脉病变的特点及预后。方法:选择经冠脉造影确诊为冠心病105例,根据血糖情况分为糖耐量正常组(NGT组)30例、糖耐量异常组(IGT组)30例和糖尿病组(DM组)45例。观察3组冠脉病变的特点及心血管不良事件发生率。结果:DM组I、GT组冠脉多支病变率、冠脉末梢病变发生率均显著高于NGT组(P〈0.05),DM组与IGT组心血管不良事件发生率显著高于NGT组(P〈0.05)。结论:合并糖调节异常的冠心病患者,冠脉病变广泛、严重,且心血管不良事件发生率高,应加强对心血管患者的血糖检测。  相似文献   

11.
目的:通过测定急性冠脉综合征(ACS)患者血浆肾素活性(PRA)、血管紧张素Ⅱ(AngⅡ)、醛固酮(Ald)水平,探讨其在ACS发生发展过程中的意义及对预后的影响。方法:采用放射免疫法分别检测22例不稳定性心绞痛(UA)、18例非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NSTEMI)及28例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STEMI)、11例健康者的血浆PRA、AngⅡ、Ald浓度,记录4周内所有患者的病情转归情况。结果:UA、NSTEMI、STEMI三组PRA、AngⅡ、Ald水平均明显高于健康对照组(P〈0.05),组间相互比较均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活性水平与ACS的发生发展有关,并且与病情的严重程度呈正相关,对预后有重要的预测价值。  相似文献   

12.
目的 了解心电图正常的冠心病心绞而患者冠状动脉造影特点,以提高临床诊断水平。方法 对116例住院病人进行冠脉造影并对结果进行分析。结果 冠脉造影显示单支病变40例(44.9%),其中轻度狭窄33例(83.5%);2~3支病变49例(55.1%),共中左主干病变2例;多支病变以前降支和右冠多见,有血管狭窄相对应部位41例(83.7%)。结论 心电图正常的冠心病心绞痛患者,其2~3支病变与血管狭窄部位相互对应相关;单支病变与血管狭窄程度较轻、侧支循环较好有关。  相似文献   

13.
目的观察芪参益气滴丸治疗冠心病心绞痛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冠心病心绞痛患者80例.随机分成治疗组和对照组各40例。芪参益气滴丸治疗组40例,西药对照组40例。治疗4周为1疗程。观察心绞痛症状及心电图ST段的变化。结果治疗组患者的心绞痛缓解总有效率及减少心绞痛发作频率、缩短发作持续时间方面,均优于对照组(P〈0.05);心电图改善,治疗组亦显著优于对照组(P〈0.01)。结论芪参益气滴丸治疗冠心病心绞痛疗效确切。  相似文献   

14.
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血清hs-CRP、Hcy和ET变化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探讨超敏C反应蛋白(hs-CRP)、同型半胱氨酸(Hcy)和内皮素(ET)在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S)发生、发展中的意义.方法 选取行冠状动脉造影证实为ACS的患者78例,其中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20例,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UAP)30例,稳定型心绞痛(SAP)患者28例.同时选取健康体检者33例作为对照组.采用免疫散射比浊法检测患者血清中hs CRP水平,循环酶法测定Hcy,放射免疫法测定内皮素.结果 与对照组相比,ACS患者hs-CRP、Hcy、ET水平明显升高(P〈0.01),其中AMI患者的hs-CRP水平明显高于SAP和UAP患者(P〈0.01).随着冠状动脉病变的发展,由单支病变、双支病变到三支病变,hs-CRP、ET的水平也随之升高(P〈0.01).结论 血清hs-CRP、Hcy、ET水平与ACS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第二代双源CT前门控冠状动脉成像(CTCA)对冠状动脉狭窄病变的诊断价值。方法:连续44例同期行第二代双源CT前门控CTCA(其中前门控序列扫描35例,前门控大螺距螺旋扫描9例)及选择性冠状动脉造影(SCA)检查的患者,按冠脉病变狭窄程度分为:无狭窄;轻度狭窄(狭窄≤50%);中度狭窄(狭窄50%~75%);重度狭窄(狭窄≥75%);闭塞(狭窄100%),将中度及中度以上狭窄定义为有意义狭窄。以SCA为金标准,分析第二代双源CT前门控CTCA诊断冠状动脉狭窄的敏感性、特异性、阳性和阴性预测值及准确度,同时计算第二代双源CT前门控CTCA的辐射剂量。结果:44例患者冠脉直径2mm以上的节段共570个,其中12段图像质量较差,无法评估,可评估节段占97.89%。第二代双源CT前门控CTCA按冠脉节段计算,诊断冠状动脉狭窄的敏感度、特异度、阳性和阴性预测值、准确度分别为90.18%、93.05%、76.52%、97.42%、92.47%,诊断冠状动脉有意义狭窄的敏感度、特异度、阳性和阴性预测值、准确度分别为90.14%、95.69%、75.29%、98.52%、94.98%。第二代双源CT前门控CTCA与SCA比较对冠状动脉狭窄评价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2.10,P>0.05),对冠状动脉有意义狭窄评价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1.46,P>0.05)。第二代双源CT前门控CT-CA的平均辐射剂量为(3.36±1.59)mSv,其中前门控序列扫描的平均辐射剂量为(3.99±1.18)mSv,前门控大螺距螺旋扫描的平均辐射剂量为(1.11±0.44)mSv。结论:第二代双源CT前门控成像对诊断冠状动脉狭窄的准确度稍低于SCA,但其阴性预测值较高,同时其辐射剂量较低,可作为临床冠心病筛查的无创性检查手段。  相似文献   

16.
目的:研究320排动态容积冠状动脉CT成像(CCTA)诊断冠状动脉疾病(CAD)的可行性。方法:5961例临床诊断CAD的患者进行CCTA检查,其中186例接受常规X线冠状动脉造影术(CAG),对照分析其检查结果。1490例接受CCTA检查的健康查体者作为对照。结果:成像质量均在I~III级,无呼吸伪影图像。在186例CAD患者中,CCTA诊断冠状动脉狭窄(狭窄度≥50%)的敏感性为96.72%,特异性98.95%,阳性预测值95.16%,阴性预测值99.30%,准确度98.56%。结论:320排动态容积CT冠状动脉成像图像清晰,对诊断CAD具有重要的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冠心病患者检测超敏C反应蛋白(hs—CRP)的临床意义。方法选择54例稳定型心绞痛患者(SAP)、71例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UAP)、43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AMI)与这43例处于恢复期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检测其血清hs—CRP水平,与65例健康者对照比较。结果SAP、UAP、AMI三组患者血清hs—CRP水平依次逐渐升高。AMI恢复期患者血清hs—CRP水平同AMI组比较显著降低(P〈0.01)。4组患者hs—CRP水平同健康对照组比较均显著性升高(P〈0.01)。结论冠心病患者血清hs—CRP水平升高与其病情严重程度呈正相关,提示hs—CRP不仅是冠心病的一种危险因子.而且与冠心病预后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8.
目的:通过探讨急性冠脉综合征( acute coronary syndrome ,ACS)患者血浆C-反应蛋白( CRP)、基质金属蛋白酶-9(MMP-9)水平的变化,揭示血管炎性反应在ACS发病机制中的作用。方法选择60例ACS患者作为病变组,其中ST段抬高心肌梗死(ST elevated myocardial infarction,STEMI)20例,非ST段抬高心肌梗死(NSTEMI)13例,不稳定型心绞痛(unstable angina pectoris,UAP)27例;对照组为慢性稳定型心绞痛(stable angina pectoris,SAP)组40例,应用ELISA(酶联免疫吸附双抗夹心法)法检测两组患者的血清CRP、MMP-9水平,进行相关统计学处理。结果 ACS组血浆CRP水平测定结果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AMI组血浆CRP水平测定结果高于UAP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且血浆CRP水平高低与ACS的严重程度呈正相关。 ACS组血浆MMP-9测定结果高于对照组(P<0.01),AMI组MMP-9水平测定结果高于UAP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且MMP-9水平高低与ACS的严重程度呈正相关。结论血管炎性反应在ACS发病机制中起非常重要的作用,且与疾病的严重程度明显相关;可为ACS的临床干预及病情预后判断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9.
目的观察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患者的血钾浓度及其与预后的关系。方法将116例ACS患者分为AMI组56例和UAP组60例,分别在典型症状(胸闷、胸痛)发生6h内(治疗前)抽取静脉血测定血钾浓度。结果①AMI组血钾(3.78±0.46)mmol/L,UAP组血钾(4.33±0.42)mmol/L,两组比较,差异有极显著性(P〈0.001)。②AMI组的死亡率为14.3%,UAP组的死亡率为3.3%,两组死亡率比较也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AMI较UAP更易发生低钾血症,且预后不佳。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高敏C反应蛋白(hs-CRP)联合颈动脉斑块对冠心病的预测价值。方法将140例观察对象分为对照组30例、稳定型心绞痛组(SA组)40例、急性冠脉综合征(ACS)组70例[不稳定型心绞痛组(UA组)50例和急性心肌梗死组(AMI组)20例],所有患者均行体表颈动脉超声检查(包括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斑块情况)、冠脉造影和血清高敏C反应蛋白(hs—CRP),比较3组患者颈动脉斑块情况、冠状动脉病变情况及血清高敏C反应蛋白(hs—CRP)水平。结果与对照组相比,冠心病组患者颈动脉斑块发生率较高;ACS组hs—CRP水平明显高于SAP组和对照组。结论hs—CRP水平有助于冠状动脉内不稳定斑块的预测;颈动脉斑块有助于冠脉斑块的预测.颈动脉斑块联合hs—CRP对急性冠脉综合征有一定的预测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