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目的 探讨通过左、右肘注射对比剂对颈动脉CT造影(CTA)成像图像质量的影响。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9-09至2021-06在武警北京总队医院医学影像科行头颈部CTA检查的100例患者,其中50例经右臂肘正中静脉注射对比剂的为右臂组,50例经左臂肘正中静脉注射对比剂的为左臂组;对比两组患者两侧颈动脉CT值及静脉显影优良率。结果 右臂组及左臂组的左颈总动脉CT值分别为(335.25±20.67)Hu、(315.78±20.67)Hu,右颈总动脉CT值分别为(330.28±18.45)Hu、(313.56±19.45)Hu,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右臂组静脉显影优良率为86.00%,高于左臂组的63.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颈动脉CT血管造影采用右臂静脉注射对比剂,可减少上腔静脉、头臂静脉、锁骨下静脉伪影及对比剂反流。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肺动脉干监测方案在双源CT头颈部联合双能量CTA成像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60例行头颈部双能量CTA的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2组,A组(优化方案组,30例)监测点位于肺动脉主干、阈值150 HU、触发延迟时间为8~9s,螺距0.9,碘海醇(350 mg I/ml)60 ~65 ml;B组(常规方案组,30例)监测点位于主动脉弓、阈值100 HU、触发延迟时间为5 s,碘海醇(350 mg I/ml)60~70 ml.体质量<75 kg的患者注射流率为4.0 ml/s,体质量≥75 kg或体质量指数(BMI) ≥27 kg/m2者注射流率采用4.5 ml/s,对比剂注射完后以相同流率追加注射40 ml生理盐水.测量2组患者两侧颈总动脉、颈内外动脉、椎基底动脉、大脑中动脉水平段、注射对比剂侧锁骨下静脉、颈静脉近中远段、直窦、上矢状窦的强化CT值.2名有经验的医师采用双能量自动去骨软件、Inspace软件和3D后处理软件,行VR、MIP、CPR成像,双盲法评价CTA图像质量,评价注射对比剂侧锁骨下静脉对比剂残留伪影、头颈部静脉回流等对动脉显影的影响.应用独立样本t检验比较2组图像的CT值、图像质量评分分值等,应用卡方检验比较2组图像对比剂残留伪影、颈根部动脉起始处缺如段数、颈静脉回流严重程度等.结果 两组动脉各段CT值为372 ~414 HU,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 0.05).A组左、右两侧颈静脉内近、中、远段强化CT值[分别为(95±36)、(95±36)HU,(131±58)、(133±57)HU,(174±68)、180±66) HU]明显低于B组[分别为(135±58)、(137±59)HU,(170±58)、(181±58) HU,(218±62)、(224±68) HU],两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值为-3.30 ~-2.54,P值均<0.05).A组注射对比剂侧锁骨下静脉对比剂残留伪影例数(5例)及颈根部动脉起始处缺如段数(11段)少于B组(12例,24段),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值分别为4.02、5.65,P值均<0.05).颈内静脉显影程度A组颈总动脉分叉以下轻微5例、严重1例,分叉以上轻微15例、严重9例;B组分叉以下显影轻微9例、严重6例,分叉以上显影轻微12例、严重17例,优化方案能显著减少颈内静脉对颈部动脉显示的干扰(x2分别为6.79、6.37,P值均<0.05).图像质量评分A组(3.84±0.40)分高于B组(3.64±0.63)分,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4.26,P<0.05).结论 肺动脉干监测结合60 ~65 ml对比剂优化双能量头颈部CTA成像方案可以显著减轻颈静脉回流和注射对比剂侧锁骨下静脉对比剂残留伪影,获得良好的图像质量,有一定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3.
目的在头颈部CTA检查中利用Test-Bolus技术估算对比剂用量,以达到合理降低对比剂用量,保证检查质量的目的。方法对63例患者行64层螺旋CT头颈部CTA检查,患者被随机分为A、B两组;A组28例,根据Test-Bolus技术获取的颈总动脉时间-密度曲线(TDC)估算出颈总动脉内最大目标CT值达到500HU时所需对比剂剂量;B组35例,采用固定对比剂剂量50ml。对比分析两组资料对比剂用量及图像质量(包括动脉内强化程度、Willis环视觉评价、锁骨下和颈内静脉同侧注射残留干扰)。结果 1)A组患者使用对比剂剂量平均为(37.5±5.5)ml,比B组患者降低25%;2)两组患者动脉内CT值在主动脉弓处、颈总动脉分叉处、颈内动脉C1段、大脑中动脉起始处均无显著性差异;3)Willis环视觉评分无明显差异;4)锁骨下同侧注射残留干扰、颈内静脉污染程度评分,A组高于B组。结论在头颈部CTA检查中利用Test-Bolus技术估算对比剂用量,可合理地降低对比剂用量,保证成像质量。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团注低剂量对比剂后双桶生理盐水冲洗法对MSCT主动脉成像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对67例临床上怀疑主动脉瘤的患者行MSCT血管成像.其中38例(第一组)注入60 ml对比剂后用40 ml生理盐水冲洗,另外29例(第二组)注入80 ml对比剂,未用生理盐水冲洗.在升主动脉、降主动脉、腹腔干、肠系膜上动脉、髂总动脉五个兴趣区测得强化值,主动脉平均强化值、最大强化值和强化一致性(最大值与最小值差)分析比较,主动脉及其分支用二维或三维后处理方法进行显示分析.依据不同的给药部位(右侧肘正中静脉或左侧肘正中静脉)对两组图像是否存在主动脉伪影进行分析比较.结果:两组患者中主动脉各段测得的平均密度值第一组低于第二组,但二者无明显差异(P>0.05),主动脉与远端分支(髂总动脉)强化一致程度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第一组中,20例从右侧肘正中静脉给药的患者,19例(95%)主动脉及其分支无伪影;18例左侧肘正中静脉给药的患者中,3例(16%)在主动脉弓处存在少量伪影.第二组中,21例从右侧肘正中静脉给药的患者,16例(76%)升主动脉处存在不同程度的伪影;8例从左侧肘正中静脉给药的患者中100%不同程度存在升主动脉和主动脉弓处伪影.结论:双桶注射器生理盐水冲洗多层CT主动脉血管成像尽管可能存在主动脉与远端分支强化不一致的情况,但并不影响图像的诊断和视觉效果,它能有效地减少对比剂的用量并能降低上腔静脉带来的主动脉伪影.  相似文献   

5.
目的 外伤性颈动脉假性动脉瘤合并同侧大脑中动脉梗塞引起脑疝十分罕见 ,我们报道 1例因刀刺伤引起颈动脉假性动脉瘤合并血栓引起同侧大脑中动脉栓塞的患者 ,采用双支架套叠的血管内治疗方法获得成功 ,并分析其治疗机制和适用性。方法  1例因刀伤导致左侧颈总动脉假性动脉瘤患者入院时出现右侧肢体的偏瘫和失语 ,经CT证实左侧中动脉区域脑梗死 ,第 2天出现脑疝 ,行去骨板减压术后清醒 ,术后颈动脉CTA证实左颈总动脉两个假性动脉瘤 ,DSA检查发现左颈总动脉上两枚动脉瘤 ,1枚指向外侧 ,另 1枚指向后方。颈总动脉明显狭窄。采用在Angioguard的保护下 ,行左侧颈总动脉的血管内治疗 ,术中先将Precise支架 7mm× 2 0mm置入颈总动脉 ,发现动脉瘤仍显影 ,且流入动脉瘤内的血流速度快 ,造影剂无滞留 ,然后将Smart支架 8mm× 30mm以套叠的方式置入左侧颈总动脉内 ,DSA显示进入动脉瘤内的血流速度缓慢 ,并有造影剂滞留于动脉瘤内。结果 一月后颈动脉CTA检查假性动脉瘤 1个消失 ,另 1个缩小。术后2个月颈动脉复查 ,动脉瘤完全消失 ,颈动脉通畅。结论 采用双支架套叠的方式可减少血流的滤过孔径 ,使流入动脉瘤内的血流速度明显减慢 ,使流入动脉瘤内的血流动力学发生改变 ,使血流发生涡流与湍流 ,更易产生血栓。同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脑血管腔内不同碘对比剂浓度对脑血管 CT 血管成像(CTA)图像质量的影响,以确定使血管显示最佳的 CT 值阈值.资料与方法连续测量60例 CTA 病例左侧颈内动脉入颅前段(LEICA)、左侧大脑中动脉 M1段(LM1)、左侧大脑前动脉A2段(LA2)、左侧椎动脉颅内段(LIVA)、基底动脉(BA)血管腔内 CT 值,头颈部 CTA 加测左侧颈外动脉(LECA)CT 值,观察段血管发生病变时测量对侧,评价常规与减影 CTA 血管重建图像质量.结果常规与减影 CTA 图像中,优、良、差组患者年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LEICA、BA、LIVA 及 LECA 常规与减影 CTA 图像以及 LM1常规 CTA 图像优、良组与差组 CT 值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7),优组与良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17).LM1减影 CTA 图像及 LA2常规与减影 CTA 图像优、良、差组两两比较,各组间 CT 值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7).LM1减影 CTA 图像及 LA2常规与减影 CTA 图像中最佳图像显示的 CT 值阈值分别为(506±89)Hu、(460±67)Hu、(436±60)Hu.结论随着脑血管腔内碘对比剂浓度增高,血管强化程度增强,有利于提高脑血管 CTA 的图像质量.  相似文献   

7.
目的比较在注射完对比剂后,追加注射3种不同剂量0.9%氯化钠注射液对颈动脉根部成像的影响,以期获得合理的追加注射剂量。方法将颈动脉CT血管成像(CTA)患者随机分为A、B、C 3组,采用层面监测触发技术,在注射完对比剂后分别追加10 ml、30 ml、50 ml 0.9%氯化钠注射液,比较3组图像质量,分别测量颈总动脉根部、分叉部的CT值,比较CT值的差异。结果 B组、C组的颈总动脉根部图像质量优于A组;B组、C组之间无差别。B组、C组颈总动脉根部的CT值高于A组,B组、C组之间无差别;颈动脉分叉部的CT值3组间无差别。结论颈动脉CTA检查时,在注射完对比剂后追加30 ml 0.9%氯化钠注射液能改善颈动脉根部的成像质量。  相似文献   

8.
三维对比增强颈部动脉MRA动脉期及延迟期影像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评价颈部动脉增强MRA动脉期及延迟期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对85例颈部3D CE-MRA图像显示的动脉形态进行分析,观察每例颈部动脉的6支血管即双侧颈总动脉、双侧颈内动脉和双侧椎动脉。扫描采用3.0TMR系统(Siemens,Trio),使用高压注射器经肘静脉注射对比剂马根维显后动态扫描。结果:统计85例的双侧颈总动脉、颈内动脉及椎动脉共510支动脉,比较分析动脉期与延迟期就颈部动脉的形态,结果显示完全一致375支,占73.5%,不一致135支,占26.5%。增强MRA动脉期上,有95支颈动脉或椎动脉表现为轻度狭窄,占不一致135支的70.4%,而在延迟期表现为正常。表现在左侧颈总动脉起始部18支,右侧颈总动脉起始部5例,左侧椎动脉起始部38支,右侧椎动脉起始部7例,左侧颈内动脉虹吸段15支,右侧颈内动脉虹吸段12支。另有40支动脉在增强MRA动脉期图像表现为中—重度狭窄,在延迟期则表现为轻度狭窄,夸大了狭窄的程度,占不一致135支的29.6%。其中左侧颈总动脉起始部19支,右侧颈总动脉起始部2支,左侧椎动脉起始部16支,右侧椎动脉起始部3支。结论:3D CE-MRA动脉期易导致动脉的起始部及迂曲部位狭窄的假阳性或夸大狭窄程度,因此在进行3D CE-MRA时不应只进行动脉期扫描,还要进行延迟期的扫描。同时还应结合原始图像,这样才能准确评价动脉的狭窄程度。  相似文献   

9.
陈海东  毛俊  彭秀斌  杜中立  孙放  何虹   《放射学实践》2009,24(7):792-794
目的:探讨编辑减影技术在16层螺旋CT颈部血管成像中的应用价值。方法:30例疑颈部动脉病变患者,行低剂量CT平扫和颈动脉CTA扫描,采用小剂量对比剂预注射技术确定动脉期延迟时间,利用object editor后处理软件进行编辑减影去骨处理,完成颈动脉血管的去骨成像。结果:本组30例颈部动脉CTA共发现梭形动脉瘤4例,动脉局限性狭窄12例,钙化斑块共计71处。按骨骼完全去除、少许残留和残留明显等不同程度对图像进行评分(1~3),其中3分10例(33%),2分15例(50%),1分5例(17%)。结论:16层螺旋CT常规软件objecteditor能够快速、自动的去除颈部动脉CTA中的骨结构,直观、全面显示颈部血管,同时能快速去除充盈致密对比剂的头臂和上腔静脉影的干扰,并可选择性保留或除去血管壁钙化斑块,具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0.
16层螺旋CT颈脑动脉联合成像的技术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16层螺旋CT颈脑动脉联合成像技术的可行性,评价其图像质量。方法:134例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应用SiemensSensation16层螺旋CT行颈脑动脉联合CTA检查。扫描准直16×0.75mm,Pitch值0.8~1.0,球管旋转时间0.5s/r。采用对比剂自动跟踪技术,对比剂使用Ultravist(370mgI/ml)100ml和30~40ml无菌生理盐水,注射流率3.5ml/s。于Wizard工作站参考DSA造影的操作顺序和投照角度,行颈脑动脉多平面重组、最大密度投影、曲面图像重建及容积再现CTA图像。技术分析包括扫描延迟时间及数据采集时间,分析图像质量。结果:134例CTA扫描延迟时间最快17.1s,最迟37.2s,平均21.5s,<20s者26例,20-30s者87例,>30s者21例;数据采集时间最少者13.1s,最多者为17.5s,平均15.6s,<15s者30例,>15s者104例。134例脑动脉CTA图像质量优者113例,质量好者16例,质量中等者5例,质量差者0例,无局部伪影病例,所有病例图像均满足诊断需要;颈动脉CTA图像,除11例患者存在局部伪影外,余123例图像质量均满足诊断需要。结论:应用16层螺旋CT可以在20s内完成颈部与脑动脉的一次性扫描,此技术是可行的;其CTA图像质量能够满足诊断需要。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105例颈动脉粥样硬化病变与脑血管疾病的关系。方法:采用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仪对住我院急性脑血管病74例和短暂性脑缺血发作31例行连续纵、横切面彩色及频谱勒检查。结果:双侧颈总动脉斑块50例(47.62%);右侧颈总动脉斑块22.86%(24/105),左侧颈总动脉斑块为21.90%(23/105);右侧颈内动脉斑块为6.67%(7/105),左侧颈内动脉斑块为1.05%(1/105)。结论:颈动脉粥样硬化是全身动脉粥样硬化的诊断窗口,彩超检查出颈动脉粥样硬化可提示与脑血管疾病发生关系密切。  相似文献   

12.
头颈CTA对比剂优化与成像质量相关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头颈部16层螺旋CT血管造影(CTA)对比剂剂量优化与成像质量的相关性。方法:将80例头颈部CTA随机分为A、B 2组,各40例,分别采用常规剂量(65~90ml)与优化剂量(46~50ml)行16层螺旋CT动脉血管成像,利用原始图像、最大密度投影(MIP)及多平面重组(MPR)技术进行图像后处理,从而对CTA图像质量进行评价。结果:A、B 2组全程血管内浓度曲线波动甚微、形态基本一致,主观判断无明显差异,优化方案组能有效消除头臂静脉高密度伪影干扰,显著提高颈部动脉起始段及颅内动脉的显示能力,2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颈动脉远侧段图像质量,2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B组颅内静脉显影淡、动脉显示质量高,与A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头颈部16层螺旋CTA对比剂剂量优化方案,能够明显减少上腔静脉、颅内静脉伪影,提高图像质量,完全满足临床诊断需要。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经肘、足背静脉联合注射对比剂行下肢CT血管造影(CTA)、CT静脉造影(CTV)同时成像的应用价值。方法 将临床怀疑有下肢血管性疾病或下肢肿瘤性疾病需要行下肢血管CT的60例患者纳入研究,60例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A组)和实验组(B组)各30例,A组采用经肘静脉注射适量对比剂先行双侧下肢CTA,经过180 s后再行单侧下肢间接法CTV;B组采用经肘静脉注射适量对比剂和经足背静脉注射适量稀释对比剂混合液的联合注射方法,一次扫描完成双侧下肢CTA、单侧CTV同时成像。将A、B两组图像进行多平面重组(MPR)、最大密度投影(MIP)、容积再现(VR)图像后处理重组,由两名放射科医师以节段为单位分别对动脉和静脉血管图像质量进行主观评分,以节段为单位测量两组图像的CT值,并计算信噪比(SNR)和对比噪声比(CNR)。比较两组图像主观评分和客观质量评价(CT值、SNR、CNR)的差异性,比较两组患者CT剂量长度乘积(DLP)的差异性。结果 A、B两组动脉血管各节段主观评分和客观质量评价均无显著性差异(P均>0.05);静脉血管各节段主观评分和客观质量评价,B组均显著高于A组(P均&...  相似文献   

14.
CTA显示双椎动脉变异二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例1 女,39岁.发作性左侧肢体无力1个月,既往有糖尿病史.体检:四肢肌力Ⅳ级,余神经系统查体未见异常.颈脑动脉联合CTA检查示双侧基底节区及胼胝体膝部多发腔隙性脑梗死.颈动脉CTA显示右侧椎动脉近段由两支构成,一支起源于右锁骨下动脉,向上入C6横突孔上行,管径纤细;另一支起源于头臂干末端,行走于右侧颈总动脉后方,该支管径较粗大,约同左侧椎动脉,至C3~4间隙水平,汇合成一支,入C3横突孔后入颅(图1~3).  相似文献   

15.
低剂量对比剂在256层CT头颈部血管成像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应用256层CT探讨低剂量对比剂在头颈部血管成像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90例头颈部血管成像(CTA)患者分为3组,对比剂采用不同用量:A组60ml、B组50ml、C组40ml;流速4.5ml/s,利用对比剂跟踪技术,阈值为110HU,图像后处理采用VR、MPR、CPR、MIP;测量颈动脉不同水平CT值,观察锁骨下静脉和头臂静脉有无残留对比剂造成的伪影。结果 3组病例颈动脉内对比剂浓度均在250HU以上,无统计学意义,均满足诊断要求;3组病例在锁骨下静脉和头臂静脉残留对比剂的干扰方面存在差异,C组(40ml)图像质量明显优于A、B组。结论 256层头颈部CTA低剂量对比剂的应用更具有可行性,具有良好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6.
患者,男,30岁。发现右侧颈部肿块1月余,起初约“红枣”大小,渐增大。偶有疼痛和消长史。检查:右颈上部胸锁乳突肌上1/3前缘区有一4.0 cm×3.0 cm大小肿物,质地中等,表面光滑,边界不甚清楚,无明显活动但有明显搏动,体位实验阴性,压迫同侧颈动脉肿物有所变小。CT“右侧颈动脉病变,考虑颈总动脉假性动脉瘤”。右侧颈动脉造影显示右侧颈总动脉(相当于颈4~5椎间隙平面)之右前方有一囊状突起物,其肿瘤约27.7 mm×20.3 mm大小,与颈总动脉相连的基底宽约15 mm,囊内造影剂可随颈动脉排空而顺利排空,但排空稍滞后。同侧颈外动脉未见显影。随行左侧颈…  相似文献   

17.
目的:建立异物创伤性动脉瘤的犬模型,为伴血管损伤软组织异物一站式介入治疗研究提供动物模型。 方法:随机选取2年龄的健康雄性比格犬7只,分为颈动脉瘤造模5只和未造模2只,造模于右侧颈动脉共5支血管为研究组,其左侧颈动脉及未造模2只犬两侧颈动脉共9支血管为对照组。研究组将长约15~20 mm的离断颈静脉剪开、缝合于同侧颈总动脉前璧上,以弯型断针穿破静脉片及动脉前壁,静脉片-动脉壁间腔搏动性充盈且无缝缘渗漏后,断针部分留存于该间腔甚或动脉腔内,逐层缝合手术区域组织。然后,经皮经股动脉插管选择性颈总动脉进行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对照组颈动脉仅于其旁以缝针经皮扎伤软组织且无明显出血及血肿。术前、术后行颈部CT血管成像(CTA)和数字放射摄影(DR)检查与评估。 结果:研究组5支右侧颈动脉断针创伤性动脉瘤均成功造模,技术成功率100%;DSA清晰显示动脉破口、动脉瘤状动脉突起及断针异物,载瘤动脉局部轻度痉挛及狭窄,创伤性动脉瘤模型的瘤颈宽度为(2.1±1.3)mm,瘤体宽(9.7±1.1)mm,瘤体高(4.2±1.7)mm;CTA不如DSA显示效果佳。对照组9支颈动脉均正常。 结论:采用颈静脉片侧-侧吻合于同侧颈动脉前壁上并以断针穿破静、动脉壁且断针部分留置于其间的技术与方法,成功构建了异物创伤性动脉瘤犬模型。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双源CT双能量减影中自动去骨技术在颈动脉成像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对65例临床拟诊颈动脉狭窄的患者,行双源CT颈部血管成像,分析双能量减影自动去骨技术对颈动脉病变的显示,并评价图像质量。结果 65例中3例血管正常变异,33例未见明显病变,血管主干及其分支显示清楚。32例颈动脉粥样硬化,其中4例支架植入术后。双能量CTA对颈根段、颅外段及颅底段血管的满意显示率分别为67.2%、96.2%及66.2%;3个部位血管原始评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0);进一步两两比较,颈根段和颅底段血管的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181)。结论双源CT双能量减影成像是一种快速、简便、无创性检查方法,其整体去骨效果较好,血管显示效果最好者是颈动脉颅外段(颈总动脉和颈内动脉颅外段)。  相似文献   

19.
岳伟东  刘军 《创伤外科杂志》2011,13(1):92+96-92,96
探讨螺旋CT血管成像(CTA)对颈内静脉血栓并肺动脉栓塞的临床诊断价值.对1例颈部外伤后颈部肿胀的患者行头颈、胸部CT平扫以及CTA和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检查.CTA显示右侧颈内静脉、头臂静脉被血栓充填不显影,上腔静脉、右肺动脉主干及肺段动脉内的充盈缺损,右侧颈外静脉、椎静脉丛、肋间、肩部等静脉侧支循环增多、增粗...  相似文献   

20.
颌颈巨大肿物的颈动脉CTA和MRA的对比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对比分析颈动脉CT血管成像(CTA)和核磁共振血管成像(MRA)在头颈部的成像特点,探讨颈部巨大肿物对颈动脉正常解剖位置的影响和对血管壁侵蚀的价值。材料和方法术前对11例颌颈部肿物患者行颈动脉CTA和MRA,分别同步注射造影剂,螺旋CT对病变区血管段进行重点薄层螺旋扫描,EasyVision三维重建;MRI扫描由Sun工作站三维重建。对比分析颈动脉CTA和MRA。结果11例颌颈部肿物患者中5例颈总动脉、颈内动脉向内侧移位,其中2例颈外动脉受压狭窄;另1例颈内动脉向后侧移位,颈外动脉向外前移位;1例颈内静脉血管壁多处受侵蚀。结论CTA能够显示颈部大血管走向及与下颌骨、舌骨、颈椎、颅底骨组织三维空间关系;MRA显示血管壁的情况较CTA精确,均可为诊断和手术入路提供三维信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