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2005~2006年住院药房抗生素合理应用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 了解医院住院药房抗生素的应用情况.方法 统计并计算住院药房2005~2006年两年里抗生素类药物的用药金额、用药剂量、用药天数、用药频率、日均费用、药物利用指数等,分析临床用药情况.结果 头孢菌素类、青霉素类、喹诺酮类用药频率DDDs排序居首位,仍为抗感染药物首选.被统计的20种药物中15种药物利用指数小于1,比例为75%.结论 住院药房抗生素应用基本合理,但应进一步加强对抗生素使用的监督管理,提高医务人员的业务水平.  相似文献   

2.
陶萍 《航空航天医药》2010,21(4):572-573
目的:了解医院住院药房抗生素的应用情况。方法:DDDs排序分析方法统计并计算住院药房2009年抗生素类药物的用药金额、用药剂量、用药天数、用药频率、日均费用、药物利用指数等,分析临床用药情况。结果:头孢菌素类、青霉素类、喹诺酮类用药频率DDDs排序居前,仍为抗感染药物首选。DDDs排序居前的品种每日费用较低。结论:住院药房抗生素应用基本合理,但应进一步加强对抗生素使用的监督管理,提高医务人员的业务水平。  相似文献   

3.
目的调查海军总医院门诊药房第二类精神药品用药情况,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参考。方法采用限定日剂量(DDD)和药物利用指数(DUI)分析法,对该院门诊2007年~2008年两年第二类精神药品处方进行统计分析。结果该院门诊药房共使用第二类精神药品12种,其中9种DUI〈1。使用频率较高的依次为阿普唑仑片、艾司唑仑片、地西泮片、酒石酸唑吡坦片。结论该院门诊药房第二类精神药品用药基本合理,但个别药物的使用应引起高度重视。  相似文献   

4.
207例住院消化道溃疡患者口服用药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了解我院抗消化道溃疡药物的使用情况,促进临床合理用药。方法:应用DDDs、DUI、药品金额等为统计指标,对我院2004年10月~2005年10月,207例住院治疗消化道溃疡患者口服药进行统计、分析。结果:住院治疗消化道溃疡患者以41~70岁为主,DDDs排序居前的药物有:胶体果胶铋胶囊、硫糖铝片、安胃颗粒,7个品种DUI≤1。结论:我院住院消化道溃疡患者口服用药基本合理。  相似文献   

5.
目的:分析我院抗感染药物的临床应用情况.方法:分别以门诊药房和住院药房(中心药房)药品发放金额、DDDs、日均药费为指标,对我院2004年抗感染药物的使用情况进行分析.结果:我院抗感染药物门诊和住院占各自药品总金额的17.0%和32.12%,均以头孢类为主.结论:应用抗感染药物从金额总体构成比和限定日剂量(DDDs)排序来看基本合理,但仍存在抗菌药物使用起点过高的情况.  相似文献   

6.
本就2001年1月1日-2001年12月31日401医院住院患抗生素的用药情况,统计分析用药品种,品种数量,药品金额,列出使用频率前15位和金额消耗前10位的抗生素及常用的5种抗生素的使用情况,结果显示用药频率最高的是青霉素,占31.29%;金额最高的是头孢三嗪,占23.21%;抗生素的用药呈现多元化趋势,但头孢菌素类的应用呈明显优势。  相似文献   

7.
目的:调查我院手术科室Ⅰ类切口病例抗生素使用现状,探讨提高围手术期抗生素合理应用的方法。方法:抽取我院2010年Ⅰ类切口手术病例56例,对围手术期抗生素使用情况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56例患者抗生素使用率100%,所用品种以帕珠沙星、克林霉素及美洛西林钠居多,存在用药指证不严格,用药时机不当,持续用药疗程长,抗生素品种选择欠安、联合用药不当等不合理用药的现象。结论:需加强对卫生部关于《进一步加强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的通知》的培训并予以严格执行。  相似文献   

8.
目的分析南京军区杭州疗养院住院药房退药处方原因,并针对存在的问题提出改进方法,为合理用药提供数据参考。方法抽查该院住院药房2012年191例退药处方,对退药的原因、品种等情况进行统计分析。结果退药原因依次为停止治疗、患者拒用、患者出院未停医嘱。患者拒用的原因与药品的剂型、价格有关。结论强化临床用药程序,加强医患之间的沟通协调,尊重患者使用药品的选择倾向性,注重患者用药的心理因素可减少退药的发生。  相似文献   

9.
目的通过对北京军区天津疗养院2008年~2010年住院患者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情况调查,进一步了解该院抗菌药的应用特点和趋势,为抗菌药物临床合理应用提供依据。方法根据该院HIS系统提供的3年住院药房出库数据,对抗菌药物的品种数、用药金额、用药频度等进行分类排序、合并统计分析。结果该院住院药房抗菌药物销售金额逐年增加,临床上头孢菌素类始终居于第一位。结论该院抗菌药物应用基本合理,但应进一步规范抗菌药物的选择和使用。  相似文献   

10.
目的分析评价北京军区北戴河疗养院抗生素的使用情况,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参考。方法统计2008—2010年该院抗生素的用药情况,并进行销售金额、用药频度等排序分析。结果 3年来,该院药品销售总额逐年上升,而抗生素销售金额占全年药品销售总额逐年下降,依次为11.44%、10.67%、7.95%。美洛西林钠连续两年销售金额位居第一,分别占抗生素销售总额的29.58%、32.08%,2010年头孢呋辛钠位跃居第一位,销售金额占抗生素总金额的21.96%。用药频度前两年排序第一的是琥乙红霉素,2010年位居第一的是头孢氨苄。结论该院抗生素使用情况基本合理,但仍需加强监督、管理、避免滥用。  相似文献   

11.
目的调查、统计分析2006年4月~2011年4月杭州航空医学鉴定训练中心飞行人员心理科住院患者的用药状况,监督指导临床合理用药。方法依据《处方管理办法》第十四条,提取"疗养院管理系统"中30名心理科住院飞行员患者的用药数据,采用WHO推荐的"限定日剂量值"分析法,对每种药品的用药频度和药物利用指数进行比较分析。结果DDDs高的药物主要集中在抗抑郁药和抗焦虑镇静催眠药;DUI显示,21.4%药物的DUI等于1或接近1,7.1%药物的DUI大于1,而71.4%药物的DUI小于1,其中50%药物的DUI小于0.5。结论该中心飞行人员心理科住院患者药物使用情况与临床诊断基本一致,但大多数药物的使用剂量均小于DDD,存在一定的不合理性,提请医师在临床药物使用过程中应关注剂量与疗效的关系。  相似文献   

12.
目的 了解我院骨科手术患者抗菌药物使用情况,分析评价用药合理性.方法 统计近两年来骨科查房记录中骨折手术病例及骨科分离到的常见细菌,从抗菌药物选择、用药时间、联用情况、预防应用选择等方面进行分析.结果 骨科骨折手术患者全部使用抗菌药物,共使用25种,主要是头孢类、硝基咪唑类、青霉素类、β内酰胺酶复方制剂、喹诺酮类等.其中单用71%,二联使用27%,三联使用2%;平均用药天数8.8 d;预防性应用抗菌药物使用率100%,以头孢二代为主.结论 我院骨科抗菌药物选择较合理,但使用疗程偏长,应当加强抗菌药物使用管理.手术患者使用抗菌药物应当根据患者情况,选用经济有效的抗菌药,同时,应当考虑到如何防止细菌耐药现象的出现和扩展.  相似文献   

13.
目的评价住院药房麻醉药品的应用现状及趋势,为麻醉药品的科学管理和合理应用提供参考。方法对2003年11月~2006年10月住院药房计算机管理系统麻醉药品应用数据进行统计和分析。采用药物利用指数作为分析判断指标,对8种麻醉药品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吗啡控释片和芬太尼贴剂的药物利用指数〉1.0;其他药品的药物利用指数〈1.0;盐酸哌替啶的用量仍然较高,其用药频度大于吗啡。结论医院麻醉药品应用基本合理,但仍存在不合理现象,亟待改进。  相似文献   

14.
目的分析我院2010年非甾体类抗炎药利用情况,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依据。方法采用回顾性调查分析方法,以"限定日剂量"作为药物利用动态客观指标,药物利用指数作为分析判别指标,随机抽取本院2010年1—12月门诊29 241张处方进行用药情况分析统计。结果非甾体类抗炎药处方有3 134张,占总处方总数的10.7%,大多数药物的DUI≤1。结论我院的非甾体类抗炎药,DUI值≤1的药物超过83%,使用基本合理。  相似文献   

15.
刘洋  刘华  王凤林  吕娟丽 《武警医学》2016,27(11):1090-1092
 

目的 研究鲍曼不动杆菌的分布及对抗生素的耐药性,为临床合理选择抗菌药物提供依据。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4-03至2014-12我院临床送检各类标本中分离的鲍曼不动杆菌的分布及对抗菌药物的耐药性,用全自动微生物分析仪和其配套的药敏卡对菌株进行鉴定,采用K-B法进行药敏试验。 结果 从6462份临床送检标本中共培养分离出120株鲍曼不动杆菌,分离率为1.86%,其中从呼吸道标本分离出68株,构成比为56.67%,来自泌尿道、血液,以及伤口分泌物中的构成比分别为20.00%、15.00%和8.33%。鲍曼不动杆菌对临床常用的抗菌药物的耐药率均大于70%,对头孢唑啉和氨苄西林的耐药率为100%,而对替加环素的耐药率最低为5.0%。与其他抗菌药物相比,鲍曼不动杆菌对替加环素的敏感性最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鲍曼不动杆菌对多数抗菌药物产生较高的耐药性,应加强其耐药性监测,规范抗菌药物的合理使用,防止耐药菌的爆发与流行。

  相似文献   

16.
Several tracer kinetic methods have been proposed for quantification of regional myocardial blood flow (MBF) with 13N-ammonia and PET. Merits and limitations specific to each approach, however, generally are not clear, because they have not been evaluated in the same experimental environment. Therefore, we compared six different commonly used methods (11 modifications) to characterize the accuracy of each approach. The methods included the two-parameter model (method 1), the modified two-parameter model (method 2), the four-parameter model (method 3), the graphical analysis (method 4), the first-pass extraction method (method 5) and the dose uptake index (DUI; method 6). METHODS: Eleven studies in four dogs, 16 studies in eight healthy human volunteers and 14 studies in seven patients were performed using 13N-ammonia and PET. MBF in dogs was varied with dipyridamole and coronary occlusions and was measured independently and simultaneously with microspheres. Volunteers and patients were studied at baseline and after dipyridamole. MBF and DUI were estimated using a time-activity curve (Qi[t]) derived from dynamic images and regions of interest (ROls) and using the six methods. DUI was defined as Qi(t = 2 min) x weight/dose. RESULTS: MBF estimated by methods 1-5 correlated well with microsphere MBF in dogs. MBF estimates by method 1 correlated well with those by methods 2, 4 and 5 and to a lesser degree with those by method 3 in both dog and human studies. DUI correlated poorly with MBF by microspheres and by methods 1-5 in both dog and human studies. MBF estimates by method 3 showed larger dispersion (SD/mean flow) and higher sensitivity to metabolites correction in arterial blood than those by methods 1, 2, 4 and 5. CONCLUSION: MBF can be measured accurately using 13N-ammonia PET and tracer kinetic methods. DUI is a poor indicator of MBF values. The results indicate that preference should be given to the two-parameter model, incorporating geometrical ROI representation (method 2) among the compartment models, and to the graphical analysis (method 4) among the noncompartmental approaches.  相似文献   

17.
目的 了解我院注射用磷霉素钠的临床使用情况,为合理使用该药提供依据。方法 回顾分析我院2007年1 ̄11月172份住院患者使用磷霉素钠的临床资料,根据磷霉素钠的用法、用量、适应性、联合用药等分析该药使用是否正确。结果 172份病历中,磷霉素钠单一用药占50.00%,二联用药占45.34%,三联用药占4.65%;与注射用磷霉素钠联合用药的抗菌药物构成比为,青霉素类占25.28%,喹诺酮类占23.26%,头孢类占20.93%,β-酶抑制剂类占16.28%,氨基糖苷类占13.95%;用药时间构成比为,1-3天占40.70%,4-6天占32.60%,7-9天占12.79%,9天以上占13.95%;临床应用构成比为,治疗用药110例,占64%,预防用药62例,占36%。结论 各科室对磷霉素钠的使用基本正确,但存在用药起点过高,使用时间过长,不必要的联合用药,不作病原学检查等问题。  相似文献   

18.
张艳  苏静  厉青 《武警医学》2017,(1):39-42
目的 调查专项整治前后我院骨科Ⅰ类切口手术抗菌药物预防性使用情况,为后续管理提供依据.方法 采用回顾性调查法,抽取2010-08-01至2010-08-07(专项整治前)和2014-08-01至2014-08-07(专项整治后)全部骨科Ⅰ类切口手术病例,对预防用抗菌药物使用率、用药品种、持续时间、使用频度(DDDs)、药物利用指数(DUI)、用药费用等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专项整治后我院骨科Ⅰ类切口手术预防用抗菌药物使用率由整治前的100%下降到53.5%,抗菌药物品种选择以第一、二代头孢菌素为主,用药持续时间、使用频度和药物利用指数趋于合理,抗菌药物人均费用由整治前的921.3元下降为319.2元.结论 通过加强围术期预防用药的管理,采取有效的干预措施,可促进围术期抗菌药物应用的规范化、合理化.  相似文献   

19.
目的分析2012—2013年海军总医院注射剂型免疫增强药物用药情况,为临床治疗提供参考。方法对该2012—2013年免疫增强药物的用药金额、DDDs、DUI及用药患者量进行统计分析。结果胸腺五肽、重组人白介素-2和康艾注射液是该院免疫增强药物的用药主体。该院14种免疫增强药物的DUI≤1;DUI〉1的药物有胸腺肽α1、脱氧核苷酸钠和薄芝糖肽,其存在的主要问题是个体用药剂量偏大。结论该院免疫增强药物用药基本合理,但也存在不合理用药情况,应提醒医生合理用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