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90 毫秒
1.
目的 探讨孤立性肠系膜上动脉夹层(ISMAD)的DSA表现以及腔内治疗的疗效.方法 4例ISMAD患者,入院后48~96h经过保守治疗后腹痛症状缓解不明显,行肠系膜上动脉造影,后行血管腔内裸支架植入.结果 肠系膜上动脉造影显示肠系膜上动脉真腔变细小,部分对比剂通过破口进入假腔.4例患者共植入6枚裸支架,支架植入后造影显示破口封堵成功,支架腔内血流通畅,假腔消失.术后腹痛症状不同程度缓解,3天后腹痛均消失.结论 DSA是诊断ISMAD可靠的方法;腔内裸支架植入术治疗ISMAD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2.
目的中长期随访观察血管腔内裸支架植入术治疗症状性肠系膜上动脉夹层(SDSMA)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8例接受血管内支架植入术的SDSMA(Yun血管影像学分型方法:Ⅰ型3例,Ⅱa型4例,Ⅱb型1例)患者资料。8例患者均行肠系膜上动脉裸支架植入术,术后以抗凝或终身抗血小板治疗。术后6个月、1年、2年行CTA复查,显示支架内血流通畅,动脉夹层消失。结果 8例患者共植入自膨式裸支架11枚,其中单支架5例,双支架3例。术后造影显示肠系膜上动脉病变段假腔未显影或显影较淡,真腔血流通畅,手术成功率100%。8例患者术后平均随访32个月,期间均无腹痛、腹胀及消化道出血症状。结论血管腔内裸支架植入术治疗症状性肠系膜上动脉夹层安全、有效,中长期效果满意。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自发性孤立性肠系膜上动脉夹层(SISMAD)的CT表现及评价介入治疗的安全性和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6例(男5例,女1例;症状性5例,无症状性1例,平均年龄52.3岁)SISMAD患者CT及DSA造影表现特征,以及介入治疗方法和术后临床及影像学随访结果。结果 6例患者CT及DSA均清楚显示病灶,横轴面CT、多平面重组(MPR)及曲面重组(CPR)图像均可显示夹层真假双腔、内膜破裂口、假腔内血栓、真腔狭窄程度等,按照Sakamoto血管影像学分型:TypeⅠ型1例、TypeⅡ型1例、TypeⅢ型4例,全部患者均接受介入治疗,其中弹簧圈栓塞1例,支架联合弹簧圈栓塞2例,双支架重叠技术3例,技术成功率100%,无并发症。术后随访3~12个月(平均7个月),5例症状性患者术后3周内症状消失。5例患者术后3~6个月时肠系膜上动脉CTA及血管造影动脉瘤腔均不显影,支架腔内血流通畅、夹层愈合。结论 CT增强扫描及CTA检查能清楚显示SISMAD,可作为本病的首选检查方法;介入治疗SISMAD是一种微创、安全、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孤立性肠系膜上动脉夹层的诊断与治疗策略.方法:分析2010年7月-2014年7月收治于武汉协和医院的19例ISMAD患者资料;13例患者拟行介入治疗,其中1例因术中无法成功置入支架而转行保守治疗,余12例成功完成介入手术(手术方式各异);共7例患者行药物保守治疗.结果:2例支架植入配合弹簧圈填塞假腔患者术后复查,肠系膜上动脉通畅,假腔未见显示;3例单纯支架植入患者,其中2例假腔完全闭塞,1例患者假腔接近闭塞;1例仅假腔填塞弹簧圈患者,术后复查弹簧圈未填塞部分假腔仍存在;3例双层裸支架植入患者术后复查,假腔完全闭塞;3例置管溶栓患者,2例复查示肠系膜上动脉通畅、腹痛症状消失,1例患者有间断性腹痛,但程度降低、疼痛间歇期延长;保守治疗的7例患者随访期未见明显腹痛.所有患者均未出现肠坏死等严重并发症.结论:孤立性肠系膜上动脉夹层治疗方案与分型关系密切,Yun Ⅰ型、Ⅱb型通过抗凝、抗血小板、扩管等保守治疗通常效果较好;Ⅱa型宜选择介入治疗;Ⅲ型患者如果没有肠坏死征象可以置管溶栓治疗并密切观察,必要时行外科手术.  相似文献   

5.
【摘要】 目的 总结急性Standford B型主动脉夹层(AD)真腔次全闭塞患者的治疗经验。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6年1月至2019年12月湖南省人民医院采用胸主动脉腔内修复术治疗的39例急性B型AD真腔次全闭塞患者临床资料。所有患者均接受主动脉覆膜支架腔内隔绝术,术中根据近端破口位置决定是否同时行左颈动脉或左锁骨下动脉重建修复(含支架开窗、烟囱支架),远端受累分支血管根据AD真腔开通后具体情况选择保守、支架成形术或血液透析治疗。结果 39例患者共植入主动脉覆膜支架51枚(植入1枚27例, 2枚12例),同时植入腹主动脉裸支架3枚,肠系膜上动脉支架8枚,髂动脉支架12枚,颈动脉原位开窗或烟囱支架9枚,锁骨下动脉开窗或烟囱支架枚17枚。介入治疗技术成功率为100%。围手术期并发症为肾功能不全15例(38.5%);5例一侧肾动脉完全假腔供血遂接受覆膜支架开通;中重度肠道缺血表现8例(20.5%),其中6例接受二次腔内治疗。围手术期死亡率为7.7%(3/39),死因主要为重度肾功能不全和酸中毒多脏器衰竭。术后随访6~25个月,支架段假腔完全血栓化率为80.6%(25/31),其中支架段主动脉完全重塑率为68%(17/25)。结论 B型AD真腔次全闭塞一经确诊,建议尽快手术。腔内开通过程需要多种技巧,部分患者两段式支架应用有利于真腔开通,降低假腔压力,促进血管重塑。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裸支架腔内血管重建术治疗孤立性肠系膜上动脉夹层(SMAD)的围手术期护理。方法对采用裸支架载瘤动脉腔内血管重建术治疗孤立性的5例患者,予完善的术前准备,针对性的术后观察、护理。结果在围手术期精心护理下,4例腹痛症状患者术后3周腹痛消失;5例患者介入治疗均获得成功,术后无并发症发生,随访3至12个月效果满意。结论术前充分准备,术后细致观察、护理,为孤立性SMAD介入治疗提供有价值的护理经验。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腔内治疗平肾主动脉-髂动脉闭塞性病变的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3年1月至2015年6月采用腔内微创治疗和血运重建的21例平肾主动脉-髂动脉闭塞性病变患者,所有患者均在置管溶栓后接受腔内血管重建,术后3、6、9、12个月随访,每年复查主动脉CTA.结果 21例均置管溶栓24 h,完全采用裸支架倒Y型腔内重建11例(植入主动脉裸支架和外周自膨裸支架41枚),覆膜支架对吻成形2例(植入Gore Viabahn支架4枚),Gore Excluder覆膜支架腔内重建8例,技术成功率为100%.围手术期无死亡患者及严重并发症发生,所有患者术后下肢缺血症状均得到缓解.术后随访6~24个月,未见支架移位及内漏发生,裸支架治疗组1例术后8个月髂动脉支架内血栓闭塞,予以药物保守治疗;Gore Excluder覆膜支架组1例术后18个月一侧髂支远端狭窄,予以裸支架成形后通畅;其余移植物随访期通畅.结论 腔内微创治疗平肾主动脉-髂动脉闭塞近、中期效果好,但需个体化选择治疗方案,以提高手术成功率,降低并发症发生率.  相似文献   

8.
陈志明  关键  严超贵  李子平   《放射学实践》2013,28(8):853-856
目的:探讨MSCT多种成像技术对自发性孤立性肠系膜上动脉夹层(SISMAD)的诊断价值。方法:搜集19例SISMAD患者的病例资料,其中4例经DSA证实,15例由临床随访证实,所有病例均行MSCT检查及薄层重建、VR、MPR和CTA等后处理。DSA术前完成MSCT平扫及增强扫描,未行DSA者3~6个月内随访复查CT。按Yun分型进行MSCT诊断,探讨各型SISMAD的影像特征,并结合文献分析其临床特点。结果:本组19例SISMAD按Yun分型法进行MSCT诊断,Ⅰ型7例(真假腔均通畅,可见假腔的入口和出口);Ⅱ型12例(真腔通畅,假腔无血流),其中Ⅱa型4例(假腔无出口),Ⅱb型8例(假腔内血栓形成,伴真腔狭窄);Ⅲ型0例(夹层并肠系膜上动脉闭塞)。MSCT的薄层、MPR、CTA及探针分析清晰地显示了SISMAD的内膜破裂及夹层内血栓情况;同时显示大动脉粥样硬化11例,内脏动脉瘤2例,髂总动脉瘤样扩张3例。SISMAD临床上好发于中老年男性,以不明原因的突发性腹痛为起病特点;动脉硬化及高血压是SISMAD发病的危险因素。结论:MSCT可准确诊断SISMAD并对其分型、发现内脏动脉或大动脉的相关病变,对其稳定性的评估有助于指导临床治疗。  相似文献   

9.
【摘要】 目的 探讨AngioJet机械性血栓清除装置治疗急性肠系膜上动脉栓塞(ASMAE)的可行性、安全性和有效性。 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7年4月至2020年1月收治的12例ASMAE患者。其中男6例,女6例,年龄为(74.4±10.5)岁;肠系膜上动脉起始段闭塞1例,中段闭塞7例,起始段+中段闭塞4例。采用AngioJet装置实施肠系膜上动脉血栓清除,对治疗后还存在血管残余狭窄者予以球囊扩张成形和/或支架植入。术后早期根据症状、体证评估疗效,术后1、3、6 个月进行腹部增强CT检查评估肠系膜上动脉通畅情况。 结果 所有患者均顺利完成抽栓治疗,技术成功率100%。抽吸时间为30~161 s,平均(81.0±39.3) s;术中尿激酶用量(10~30)×104U,平均(15.8±6.7)×104U。8例肠系膜上动脉栓塞部位完全再通,4例行补充性球囊扩张和/或支架治疗后血管恢复通畅,其中2例单纯扩张、1例支架植入、1例球囊扩张结合支架植入。无动脉损伤和肾功能损害等并发症。临床有效11例,无效1例,死亡1例。术后第1、3、6个月门诊随访,患者无腹痛、黑便、腹泻等症状。11例患者CTA检查提示肠系膜上动脉管腔血流通畅,无狭窄/闭塞表现。结论 AngioJet机械性血栓清除装置治疗ASMAE方法安全可行,初步临床疗效满意。  相似文献   

10.
目的评价金属裸支架(bare metal stent,BMS)与药物洗脱支架(drug eluting stent,DES)治疗症状性椎-基底动脉狭窄与急性闭塞的安全性、有效性和中短期疗效并作初步比较。方法对2005年3月至2008年1月收治的25例症状性椎-基底动脉狭窄与急性闭塞患者行血管内球囊支架成形治疗。结果25例患者成功植入28枚球囊支架,其中BMS15枚,DES13枚。植入椎动脉支架25枚,基底动脉支架3枚(其中2枚为基底动脉急性闭塞经溶栓后植入)。血管平均狭窄程度从治疗前的平均81.4%(50%~95%)降低到6.3%(0%~15%)。22例经2~36个月临床随访,平均随访23个月,3例失访。1例患者植入1枚BMS后9个月症状复发,DSA复查发现支架再狭窄达50%,患者拒绝继续治疗;1例患者植入1枚DES后35d出现急性血栓闭塞,经急诊再植入1枚DES后血管开通良好。余20例超声复查支架通畅,未见明确狭窄,未见卒中及脑缺血发作。随访22例中19例(86.4%)症状明显缓解或消失,3例(13.6%)部分缓解。结论BMS与DES治疗症状性椎-基底动脉狭窄安全、有效,中短期效果令人满意。DES降低手术后支架内再狭窄发生率具有一定的预防作用,优于BMS金属裸支架。  相似文献   

11.
血管支架成形术治疗症状性大脑中动脉狭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血管内支架成形术治疗症状性大脑中动脉狭窄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对27例症状性大脑中动脉狭窄患者行血管腔内成形术。结果27例患者中,24例成功置入冠脉支架,术后即刻造影显示狭窄程度为(8±4)%,较术前(80±19)%改善明显。2例因支架置入困难改行经皮血管腔内成形术(PTA)。平均随访18个月。25例患者术后短暂性脑缺血发作均未发生。无责任血管区新发脑梗死。1例支架置入后3h发生再灌注性脑出血。1例支架脱落后于颈内动脉虹吸部,后用抓捕器取出。1例支架置入术后6个月发生再狭窄。结论经皮血管内支架成形术是治疗症状性大脑中动脉狭窄的一种较安全有效的方法。长期疗效有待于进一步观察。  相似文献   

12.
血管内支架成形术治疗症状性颅内动脉狭窄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探讨血管内支架成形术治疗颅内动脉狭窄的可行性及疗效。材料和方法:对27例症状性颅内动脉狭窄行血管内支架成形术,其中颈内动脉颅内段狭窄8例、大脑中动脉狭窄11例、基底动脉狭窄1例和椎动脉颅内段狭窄7处。结果:27例中,支架成形术成功26例(96.3%),狭窄程度从术前76.3±10.1%降至术后8.2±6.9%。其中1例因颈内动脉虹吸段过度迂曲导致支架植入失败,2例术后24h内发生颅内出血,1例术后发生支架内血栓再形成,无手术死亡。22例随访0.5~1a(平均7.5个月),无缺血性脑卒中发生。结论:血管内支架成形术是治疗颅内动脉狭窄的有效方法,具有较高的成功率及一定的安全性,但长期疗效有待于进一步随访。  相似文献   

13.
腔内支架成形术治疗症状性椎动脉狭窄   总被引:7,自引:1,他引:6  
目的 研究腔内支架成形术治疗症状性椎动脉狭窄的安全性及有效性。方法 对 11例症状性椎动脉狭窄的患者行腔内支架成形术治疗。 11例患者成功地植入 12枚球囊扩张支架 ,无一例发生严重并发症。结果 术后见狭窄程度明显改善 ,<2 0 %。在 6个月的临床随访中 ,11例患者均无脑缺血发作及再狭窄发生。TCD示血流通畅 ,未见内膜过度增生。结论 腔内支架成形术是治疗症状性椎动脉狭窄的安全、有效的方法 ,其长期的效果还需进一步随访研究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主动脉腔内隔绝术治疗慢性复杂降主动脉夹层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自2002年2月至2014年3月沈阳军区总医院收治的86例慢性复杂降主动脉夹层患者临床资料,主动脉腔内隔绝术后近期、远期疗效及并发症发生率。结果所有86例患者手术成功率为100%,共植入带膜支架91枚,其中植入单枚带膜支架81例,植入2枚支架5例。支架平均直径(34.0±4.2)mm,平均长度(126.0±33.2)mm。造影剂少许内漏3例;三度房室传导阻滞合并阵发性房颤植入永久起搏器1例;因破口邻近左锁骨下动脉开口,带膜支架近心端部分封闭左锁骨下动脉18例(20.9%),完全封闭左锁骨下动脉10例(11.6%),术后均无椎基底动脉缺血症状及左上肢血供异常。联合冠状动脉介入治疗7例(8.1%),住院期间无心脏不良事件发生。57例患者接受随访,平均随访时间(62.8±34.7)个月,随访期内9例死亡,病死率为10.5%(9/86)。其中,2例(2.3%)因夹层相关疾病死亡,3例(3.5%)心源性死亡。术后6个月复查主动脉CTA,所有随访患者支架贴壁良好,无变形或移位,真腔内径扩大,假腔内径缩小,血肿部分完全吸收,3例内漏患者内漏自行封闭。结论主动脉腔内隔绝术治疗慢性复杂降主动脉夹层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15.
刘建秦  朱青峰 《武警医学》2008,19(2):138-141
 目的 探讨血管内支架成形术治疗症状性弓上颅外动脉狭窄的临床效果和安全性.方法 应用血管内支架成形术治疗症状性弓上血管狭窄9例.结果 治疗狭窄动脉10支,狭窄程度均明显改善,狭窄程度由原来的(81.4±14.11)%下降至(4.9±3.73)%,无死亡病例,术后患者症状均明显改善,无围术期并发症.随访1~8个月,颈动脉超声检查治疗血管无再狭窄.结论 血管内支架成形术治疗症状性弓上颅外动脉狭窄具有安全性高、临床效果好的特点,但由于例数较少,缺乏长期随访效果,值得进一步随访研究.  相似文献   

16.
Wingspan自膨式支架在症状性大脑中动脉狭窄中的应用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目的 探讨Wingspan支架成形术治疗症状性大脑中动脉水平段(M1段)狭窄的安全性和可行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32例经自膨式支架治疗的症状性大脑中动脉缺血反复发作、药物治疗无效的大脑中动脉狭窄患者的临床资料.本组男19例、女13例,平均年龄(49±19)岁.所有患者经过Gateway球囊预扩后,植入Wingspan自膨式支架.术后6个月对所有患者均进行电话或门诊随访,并建议所有随访患者进行经颅超声多普勒检查或血管造影检查,分析本组患者手术成功率、并发症以及临床疗效.结果 32例患者均成功植入支架,术前M1段狭窄率平均(76.5±15.4)%,支架植入后平均(19.3±9.2)%;球囊预扩引起1例颅内出血、1例M1段急性闭塞,无一例死亡.术后6个月随访无一例患者再发生缺血性神经事件;19例患者在术后6个月行经颅超声多普勒检查,结果显示血流速度正常;5例行血管造影.均显示支架段开通良好,8例患者拒绝影像检查.结论 采用自膨式支架对有症状的M1段狭窄进行成形术可行、安全,近期随访证实疗效确切,但长期疗效还需要进一步观察.  相似文献   

17.
目的评价导管接触溶栓(catheter-directed thrombolysis,CDT)联合血管成形术在髂动脉闭塞症治疗中的疗效。方法选取髂动脉闭塞症患者58例,分为直接腔内治疗组(介入组) 28例和CDT联合血管成形术组(溶栓组) 30例。评估溶栓组CDT溶栓效果及安全性,观察两组术后有效性及安全性。对比观察支架植入率、随访期间术后通畅率。结果两组手术成功率100%,术后ABI均明显升高。介入组、溶栓组术后支架植入率分别为96.4%(27/28)、73.3%(22/30),支架平均长度分别为(11.7±1.2) cm、(7.6±2.9) cm,随访1年术后通畅率分别为78.6%、93.3%,两两比较P 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溶栓组溶栓后血管病变段长度明显缩短,溶栓总有效率93.33%,无严重出血事件发生。结论 CDT联合血管成形术在髂动脉闭塞症治疗中具有显著的减容作用、减少支架的植入,提高术后通畅率。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球囊扩张式支架治疗症状性颅内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围手术期的安全性及有效性。方法分析药物治疗无效而选择球扩式支架置入治疗的颅内动脉重度狭窄患者38例临床和影像学资料,分析颅内动脉狭窄形态、技术成功率、围手术期并发症、临床及影像随访结果。结果 1)本组患者支架成形术的技术成功率为97.36%,术后平均狭窄率(88.27±5.242)%下降至(11.24±4.36)%;2)所有患者进行30天围手术期随访观察,其中1例术中发生蛛网膜下腔出血,1例术中急性支架内血栓形成。结论球扩式支架治疗重度症状性颅内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的技术成功率高,治疗相对安全,短期疗效较好。  相似文献   

19.
王礼同  李澄  蔡玉建   《放射学实践》2013,28(7):779-783
目的:探讨自发性孤立性肠系膜上动脉夹层(SISMAD)的CTA征象及其对SISMAD的临床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例SISMAD患者横轴面及后处理CT图像,观察破裂口、真假双腔、剥离内膜片、累及范围、分支是否受累、假腔内有无血栓形成、夹层动脉是否瘤样扩张或真腔狭窄、肠管有无缺血、有无肠系膜水肿等,并根据Sakamoto分型方法对SISMAD进行分型。结果:所有病例的CTA图像清晰,能清楚地显示SISMAD破裂口、真假双腔、剥离内膜片及累及范围等。SakamotoⅠ型12例,假腔近端及远端各有1处破裂口,假腔内充盈对比剂,3例假腔内部分血栓形成,真假腔之间为线样剥离内膜片;SakamotoⅡ型2例,假腔仅有一处近端破裂口,1例假腔内血栓形成,对比剂仅在破裂口处呈杵状充盈;SakamotoⅢ型3例,内膜溃疡样破裂口,对比剂呈结节状充盈,由真腔突入假腔,假腔内血栓形成,真腔偏心性狭窄;SakamotoⅣ型3例,假腔内完全由血栓占据,真腔狭窄。MPR、CPR显示真假双腔及剥离内膜片各16例、夹层动脉瘤样扩张13例、假腔内血栓形成10例;MIP、VR显示真假双腔及剥离内膜片各12例,夹层动脉瘤样扩张11例,真腔狭窄9例。结论:CTA能直观地显示SISMAD,可作为诊断及随访本病的无创、快速、准确的检查方法。  相似文献   

20.
目的 评价裸支架载瘤动脉腔内血管重建术治疗孤立性肠系膜上动脉夹层的安全性和疗效.方法 2007年至2010年对5例经腹部CT血管成像(CTA)及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明确诊断的肠系膜上动脉夹层动脉瘤患者行裸支架载瘤动脉腔内血管重建术治疗.按照Sakamoto血管影像学分型,Ⅰ、Ⅱ型各1例,Ⅲ型3例.患者术后继续给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