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目的 研究自主神经调节反馈训练对高原环境驻训军人的心率变异性和血压的影响,为高原驻训心理卫生保障提供技术方法. 方法 71名高原驻训军人,平均年龄(27.6±6.5)岁,在进驻高原(海拔3780 m) 60 d后,进行深呼吸和心率变异性生物反馈相结合的自主神经调节反馈训练,记录坐姿平静状态和自主神经调节反馈训练状态下的心率、心率变异性和血压指标.由于试验条件限制,仅采集到47名受试者的血压. 结果 ①自主神经调节反馈训练状态下受试平均心率低于平静状态(t=2.010,P<0.05),心率变异性指标NN间期的标准差和低频功率高于平静状态(t=3.700、5.401,P<0.01).②高原平静状态下受试者舒张压大于90 mm Hg占31.91%;自主神经调节反馈训练状态收缩压和舒张压均低于平静状态(t=4.062、7.632,P<0.01).③受试者平静和自主神经调节反馈训练的收缩压和舒张压均与年龄呈正相关(r=0.363~0.605,P<0.05). 结论 高原驻训期间,自主神经调节反馈训练能够降低心率和血压,增高心率变异性,对抗缺氧造成的生理反应,改善心理状态,可作为军事人员进驻高原的心理卫生保障手段.  相似文献   

2.
目的 观察递增式科里奥利(科氏)加速度刺激习服训练的效果并分析相关激素水平.方法 12名青年男性志愿者,按照首次训练运动病症状评分进行配对分组,共分为2组,分别进行连续4d递增式科氏加速度刺激训练(A组:连续式科氏加速度每日刺激量分别为5,8,8和10 min,左右头动模式;B组:间断式科氏加速度每日刺激量分别为8,8,10和15 min,前后头动模式).此外,所有志愿者在训练前1天和训练后1天,以及训练后1,2,3,5,9和14周分别进行前后头动和左右头动模式各2 min的科氏加速度刺激进行前庭功能的评定.以前庭刺激时的运动病症状评分和精氨酸加压素(arginine vasopressin,AVP)、皮质醇(cortisol,Cor)、肾素活性(renin activity,PRA)、血管紧张素(angiotensin,AII)和促肾上腺皮质激素(adrenocorticotropic hormone,ACTH)的变化水平作为评价指标.结果 训练后,志愿者运动病症状评分有明显降低,训练后2周显著低于检查前水平(P<0.05).激素指标中,AVP含量在科氏刺激前后的变化百分比与运动病症状评分之间有显著的相关性(P<0.05),Cor,PRA,AⅡ和ACTH在各时间点无明显差别.两种刺激模式的效果没有差异.结论 4d的递增式前庭习服训练的效果至少可以维持至2周.AVP在前庭习服效应的构建和维持中可能扮演着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3.
30d-6°头低位卧床前后人体胃电和胃肠激素的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6°头低位卧床前后人体胃电及胃肠激素的变化。方法测试7名受试者卧床前和卧床第7,16,30天的胃电、胃肠激素,并对数据进行分析处理。结果与卧床前比,卧床第7,16天胃电节律百分比明显下降(P0.05),3个测试日胃电总主功率均明显下降(P0.05);卧床后胃肠激素指标无明显改变。结论 -6°卧床可引起胃肠道功能明显下降,提示模拟失重可能影响人体胃肠道功能。  相似文献   

4.
目的研究连续5天反复体位改变对人体头低位耐力的影响及持续时间。方法 17名健康男性进行连续5天的HDT/HUT模式反复体位改变训练,训练前1天,训练后第1,7,14,28天分别进行头低位耐力检查,监测受试者主观感觉与体征、血压、心功能、外周循环阻力(total peripheral resistance,TPR)和唾液皮质醇变化情况。结果与实验前1天相比,实验后第1,7,14,28天头低位耐力检查头低位主观感觉与体征评分均有提高,但无显著性。历次检查平卧位收缩压(systolic blood pressure,SBP)、舒张压(diastolic blood pressure,DBP)、平均压(mean arterial pressure,MBP)和TPR均无显著变化。实验后第1天头低位SBP、DBP和MBP在各时段均显著降低(P0.05或P0.01),第7天SBP在第1个10 s,DBP和MBP在第1,2,3个10 s仍有下降趋势,但无显著性。实验后第1、7和28天平卧位SV显著降低(P0.05),其他心功能各指标变化不显著。实验后第1天头低位各时段TPR均显著降低(P0.05);第7天头低位TPR仅在第2个10 s时低于实验前(P0.05),第14天TPR较实验前已无显著性改变,第28天头低位TPR在第2个10 s显著升高(P0.05)。各次皮质醇均无显著差别。结论连续5天HDT/HUT反复体位改变训练可以改善受试者头低位主观感受和体征,能通过降低血压改善机体头低位耐力水平;可能是通过降低外周循环阻力来降低头低位耐力时血压,效果可维持1周左右。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圣脑康丸对快速进入高原的青年男性士兵血压、心率的影响。方法:300名进藏新兵随机分为圣脑康组(n=100)、红景天组(n=100)和对照组(n=100)。分别测定进入高原前和进入高原后不同时间受试者的血压、心率。结果:与进入高原前相比,各组受试者进入高原后在第1天收缩压、舒张压及心率均有不同程度的升高、加快(P〈0.05);在第7天时,圣脑康组及红景天组收缩压、舒张压及心率较对照组均降低(P〈0.05),并且圣脑康组收缩压、舒张压及心率比红景天组更低(P〈0.05)。结论:圣脑康和红景天对快速进入高原人员的血压、心率有稳定调节的作用,而圣脑康丸稳定调节血压、心率效果优于红景天。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前庭功能锻炼对犬旋转刺激后血液神经内分泌指标的影响,阐明其与运动病的内在联系.方法 8只毕格犬,旋转刺激诱发运动病,测定呕吐潜伏期,同时用放射免疫分析法测定血浆皮质醇、促肾上腺皮质激素(ACTH)、精氨酸加压素(AVP)、肾上腺素与去甲肾上腺素水平.前庭功能锻炼3个月,观察呕吐潜伏期变化,再进行激素水平测定.结果 1)前庭功能锻炼后,呕吐潜伏期延长(P<0.01);2)前庭功能锻炼前,旋转刺激导致血浆皮质醇、AVP水平升高(P<0.05);3)前庭功能锻炼后,血浆皮质醇、AVP基础水平有所升高(P<0.05或0.01),但旋转刺激诱导的反应减弱;4)旋转刺激及前庭功能锻炼对血浆ACTH、肾上腺素与去甲肾上腺素水平无显著影响(P>0.05).结论 1)前庭功能锻炼可以抑制运动病;2)旋转刺激可以引起血浆皮质醇、AVP水平升高;3)前庭功能锻炼可提高血浆皮质醇、AVP基础水平,但会减弱对运动病诱发刺激的反应.  相似文献   

7.
目的观察利用旋梯进行梯度抗载荷训练连续锻炼4个周期(14d为1个周期)后,飞行学员心脏收缩、泵血功能的变化。方法10名飞行学员进行梯度抗载荷训练连续4个周期,梯度Gz值为3G→1G→3G→1G,每梯度Gz值持续30s,实验期间训练1d休息1d,每次训练30min。采用心电机械图法和阻抗法测量锻炼前及每个周期结束后心脏收缩功能与泵血功能。结果训练2个周期后受试者左室射血时间(LVET)较训练前显著增加(P0.05);3个周期后射血分数(EF)较训练前显著增加(P0.05),4个周期后结果与第3周期结果基本相同。训练2个周期后受试者射血前期(PEP)及心率(HR)较训练前显著下降(P0.05),第3、4周期结果与第2周期基本相同。受试者PEP与LVET比值(PEP/LVET)在第3个周期后较训练前显著下降(P0.05),每搏输出量(SV)显著增加(P0.05),实验期间受试者总外周阻力(TPR)及心输出量(CO)无显著变化。结论 4个连续周期旋梯训练可显著增强心脏收缩与泵血功能。  相似文献   

8.
目的检查前庭训练中前庭刺激是否适当,评价前庭训练在提高人体前庭功能适应性方面的作用,有助于在前庭训练中对训练量的把握以及训练计划的制定和实施。方法对10名健康被试者,在不同日期分别进行了线性加速度刺激、连续的科氏加速度累积刺激和间断的科氏累积加速度刺激,刺激的中止指标以受试者感觉的有轻度植物神经症状为准。在实验中对受试者在各项刺激前后前庭-植物神经反应、心电、血压、胃电以及动态姿态平衡等各项生理指标进行了测试。结果10名受试者,1人3项前庭刺激达到达标水平,他在实验中有轻度运动病症状。实验前后动态姿态平衡的测试表明,大多数受试者,线性加速度刺激前后,前庭觉在维持身体平衡时作用增高;连续的科氏累积加速度刺激前后前庭觉在维持身体平衡时作用下降;间断的累积加速度刺激训练,由于刺激相对较重,对刺激量的把握更难控制,在动态平衡测试中,前庭感觉分在刺激前后的变化个体差异较大。结论本实验所设计的前庭刺激训练方法和制定的检验标准是可行的。通过胃电、血压和心电R-R功谱低频百分比增量可以反映被试者前庭刺激中止时的生理状态,为制定前庭训练刺激量提供重要参考。  相似文献   

9.
目的研究连续5天反复体位改变对人体超重耐力的影响。方法 6名健康男性作为受试者,进行连续5天的头低位/头高位(HDT/HUT)模式反复体位改变训练,训练中监测主观感觉与体征、心电图和血压等。在训练开始前7天和训练后1天分别进行1次超重耐力测试,监测受试者超重耐力测试过程中的主观感觉、眼水平脉搏波、心率变化情况。结果与训练前超重耐力测试相比,受试者在训练后超重耐受情况有一定的提高。在"+3.0 Gz, 30 s"测试时,眼水平脉搏波上升段显著升高(P=0.03),平台初段显著降低(P=0.015);心率在上升段未见显著变化(P=0.292),平台初段显著降低(P=0.019)。在"+3.5 Gz, 30 s"测试时,眼水平脉搏波上升段显著升高(P=0.02),平台初段显著降低(P0.01);心率在上升段显著降低(P0.01),平台初段显著降低(P0.01)。在"+3.8 Gz, 30 s"测试时,眼水平脉搏波在上升段和平台初段均未见显著改变(P=0.52和P=0.80);心率在上升段显著降低(P0.01),平台初段显著降低(P0.01)。结论短期的HDT/HUT反复体位改变训练能够提高人体+Gz超重耐力水平。  相似文献   

10.
对前庭训练负荷的生理学评价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通过对前庭训练中各项生理指标变化观察检验前庭刺激是否适当,评价前庭训练在提高人体前庭功能适应性方面的作用,以便于在前庭训练中把握训练量,制定和实施训练计划,方法 对10名健康被试者,在不同日期分别进行了线性加速度刺激,连续的科氏加速度刺激和间断的科氏累积加速度刺激,刺激的终止指标以被试者感觉有轻度植物神经症状为准。在实验中对被试者在刺激前后前庭-植物神经反应,心电,血压,胃电以及动态姿态平衡等各项生理指标进行了测试,结果 10名被试者中有1人3项前庭刺激达到达标水平,他在实验中有轻度运动病症状,实验前后动态姿态平衡的测试表明,对于大多数被试者,线性加速度刺激后,前庭觉在维持身体平衡时作用增高;连续的科氏累积加速度刺激后前庭觉在维持身体平衡时作用下降;间断的累积加速度刺激训练,由于刺激相对较重,在动态刺激后的变化个体差异较大。线性加速度刺激后,感觉综合测试(SOT)第2项平衡分显著下降,间断科氏加速度刺激后,此项平衡分显著升高。结论 本实验所设计的前庭刺激训练方法是可行的,训练负荷是可以达到的,通过胃电,血压和心电R-R功谱低频谱百分比的变化可以反映被试者前庭刺激终止时的生理状态,为制定前庭训练刺激量提供重要参考。  相似文献   

11.
目的观察体位因素对转鼓诱发的相对运动错觉导致的运动病症状是否有影响。方法采用可以变换体位的转鼓作为诱发相对运动错觉进而诱发运动病的装置,对24名健康受试者进行试验。采用恶心评定量表和恶心问卷作为测评工具,观察受试者在不同体位情况下运动病的症状程度和旋转耐受时间是否存在差别。结果卧位体位时旋转后即刻恶心问卷中的消化道不适得分明显高于坐位时的得分,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1)。卧位时受试者的旋转耐受时间较坐位时短,但差异没有达到统计学显著性水平(P〉0.05)。男性受试者在旋转后即刻、旋转后15min、旋转后30min恶心评定量表得分均高于女性受试者,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或P〈0.01)。结论不同体位对相对运动错觉诱发的运动病症状有影响。  相似文献   

12.
本文对11名健康男性青年(19—24岁)秋千诱发运动病过程中自发脑电连续记录并进行了功率谱分析。结果表明:出现运动病症状后,11名被试者脑电图都有显著改变。其中8人以脑前部(额、中央)θ频段(4.0~7.75Hz)的积分值显著上升为主,并且其变化与运动病症状得分(SS)有一致性趋势,但其α频段(8.0~11.75Hz)积分值没有显著性下降。这8人中有5人出现了θ节律性爆发;另外3人则以脑后部(枕、顶)α频段的显著下降为主,其变化与SS值没有明显的一致性,θ频段没有显著性改变。脑电θ及α节律的变化在一定程度上可反映运动病症状的程度。脑电图的上述变化结合运动病时出现的困倦、四肢无力等症状可以推测,运动病发生时大脑网状结构和皮层的兴奋性受到了一定程度的抑制。  相似文献   

13.
防晕船口服液对晕船患者血管加压素及胃泌素的影响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目的观察防晕船口服液在海上预防晕船时对晕船高敏者血浆血管加压素和血清胃泌素水平的影响。方法在登陆艇上进行双盲对照试验,40名晕船高敏者分为2组,分别于开船前30 m in服用安慰剂(对照组)和防晕船口服液(试验组),用放射免疫法测定航渡前后受试者血浆血管加压素和血清胃泌素水平,记录受试者出现的晕船症状并评分。结果试验组晕船症状评分和对照组相比显著降低(4.80±0.69分υs7.12±0.28分,P<0.01),恶心呕吐症状评分降低更为明显(1.45±0.46分υs3.70±0.42分,P<0.01)。航渡前两组受试者血浆血管加压素(24.06±2.29υs24.54±1.76 ng/L)和血清胃泌素(51.80±8.32υs50.36±8.14 ng/L)水平差别无统计学意义(P>0.05);航渡后试验组血浆血管加压素(29.55±2.40 ng/L)明显低于对照组(37.98±2.86 ng/L),血清胃泌素(73.11±12.10ng/L)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40.38±5.99 ng/L)。在对照组,航渡后血浆血管加压素水平显著升高,血清胃泌素则有所降低,但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试验组,航渡后血浆血管加压素和血清胃泌素水平较航渡前均有所升高,但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防晕船口服液具有明显的预防晕船作用,其抗运动病机制可能与降低血浆血管加压素水平和提高血清胃泌素水平有关。  相似文献   

14.
目的 观察电刺激背侧中脑导水管周围灰质(periaqueductal gray,PAG)和再灌注对SD大鼠脑缺血后的神经损伤和自主神经功能的影响.方法 SD大鼠24只随机分为缺血5 h组、缺血2 h再灌注3 h组和脑缺血2 h加电刺激dPAG 1 h组.脑缺血模型采用大脑中动脉阻塞(middle cerebral artery occlusion, MCAO)的方法.实验过程中同时记录血压、心电图和肾交感神经活动.应用功率谱分析技术,获得了心率变异性和肾交感神经活动的频谱特征.计算了TTC染色后的梗死体积.结果 电刺激dPAG使缺血后梗死体积减小(P<0.05),并提高自主神经系统的总活性.再灌注使缺血后梗死体积增大(P<0.05),但对缺血后的自主神经功能障碍有很好的改善.结论 缺血后再灌注的优势主要在缺血远期,而电刺激有利于脑缺血后的早期恢复并有可能作为再灌注的辅助治疗手段而发挥作用.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目标动脉血氧饱和度下短期低氧训练对自主神经调节的影响。方法对15名受试者分别进行10min低氧训练,目标动脉血氧饱和度(SpO2%)为85%±3%,实验过程中采集受试者心率变异性(HRV)指数,分析比较包括前测阶段、训练阶段、恢复阶段和后测阶段HRV变化情况。结果低氧训练造成受试者心率明显上升(P=0.013),高频占比(HF%)明显下降(P=0.006),平均R-R间期时长明显下降(P=0.016),恢复期间范围时长(最大R-R期间-最小R-R期间)较训练期间明显上升(P=0.029)。低氧训练对NN间期标准差(SDNN)有明显影响(P=0.035),但各阶段之间无明显差异。LF%、LF/HF、TP、最小R-R间期、pNN50%、rMSSD等指标未观察到明显变化。结论85%目标SpO_2%低氧训练能有效刺激个体自主神经调节,表现为迷走神经兴奋程度的减弱。  相似文献   

16.
磁穴—按摩防治头低位秋千诱发运动病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磁穴和按摩是传统的中医疗法。本实验采用头低位(10°)躺卧1h后平行秋千摆动方法诱发运动病,观察16名年轻被试者用磁穴-按摩防治秋千诱发运动病的效果。每一被试者做两种秋千试验:对照试验和防治试验。采用自身对照、拉丁法排列顺序和双盲法,两次试验间隔5~7天。根据被试者所耐受的秋千摆动时间和运动病症状程度,综合确定个体的运动病稳定性指数(MSSI)。在两种试验中都记录了胃电图和皮肤温度的变化。结果表明,磁穴-按摩可明显提高被试者对头低位秋千诱发运动病的稳定性,MSSI平均增加28.3(p<0.01),防治有效率为62.5%。其中,具有中等以上稳定性被试者的防治有效率达71.4%。在运动病症状出现时有胃电幅度增大和皮肤温度降低的趋势,这可作为评价运动病的辅助指标。  相似文献   

17.
目的 研究整合素α9β1对小鼠角膜缝线术后新生淋巴管及血管内皮生长因子C(VEGF-C)表达的影响并探讨其意义.方法 80只BALB/c小鼠,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缝线对照组、α9β1组、α9β1抑制组,每组20只.正常对照组不作特殊处理;缝线对照组、α9β1组、α9β1抑制组小鼠制作双眼角膜缝线模型,术后分别予以左氧氟沙星、左氧氟沙星+α9β1、左氧氟沙星+d9β1单抗Y9A2点双眼,2次/d,共14d.术后第3、5、7、14、21天每组分别取2只小鼠,行角膜免疫荧光淋巴管染色、免疫组织化学染色,观察新生淋巴管的动态变化并计数;RT-PCR、Western blotting法检测不同时间点角膜中VEGF-C的表达.结果 正常对照组角膜无新生淋巴管;其余3组小鼠缝线后有新生淋巴管从角膜缘发出,淋巴管计数(LVC)在第14天达峰值.缝线对照组术后第3天开始出现新生淋巴管,第14天LVC为3.27±0.25;与缝线对照组比较,在各观察时间点α9β1组LVC均增多,第14天时LVC为4.93±0.38(P<0.05),α9β1抑制组角膜新生LVC明显降低,第14天时LVC为2.25±0.34(P<0.05).RT-PCR和Western blotting检测结果显示,正常对照组有少量VEGF-C表达,缝线对照组VEGF-C表达较正常对照组显著增多且在第14天达峰值(P<0.05);与缝线对照组比较,α9β1组VEGF-C表达增高(P<0.05),而α9β1抑制组VEGF-C表达降低(P<0.05).结论 整合素α9β1可促进角膜新生淋巴管发生,通过Y9A2抑制整合素α9β1可下调VEGF-C的表达并显著减少角膜新生淋巴管.  相似文献   

18.
目的本研究旨在用非线性分析方法,探讨-6°头低位卧床试验对心血管调控机制的影响,并将对照组和中药组进行比较。方法 14名男性健康志愿者随机分入对照组和中药组,进行60d的头低位卧床试验。在试验前、中、后,运用非线性分析技术对心率变异、血压变异进行测试。结果志愿者心率水平在卧床开始后的前21d保持稳定,但从卧床试验的第41天起显著升高,且在卧床结束后亦未恢复至正常;趋向波动指数(DFAα1)于卧床试验开始后的第2天出现明显升高,且维持升高状态至试验结束后的第12天;混沌指数(chaos)在卧床过程中明显下降。卧床试验过程中组间对比发现:对照组心率变异的1/f以及血压变异的SDNN、LF/HF、DFAα1和1/f明显高于中药组,并且心率变异的DFAα2和血压变异的HF明显降低。结论在卧床试验后期机体出现迷走神经张力下降,迷走交感平衡升高;而中药可以减轻模拟失重对心血管系统的影响。  相似文献   

19.
目的:观察富氧联合运动训练治疗急性高原反应(AMS)的效果。方法:将AMS 28例随机分成富氧联合运动训练组(观察组)和对照组各14例。对照组处于自然低氧环境中,不进行运动训练;观察组分别在26.0%、24.5%、23.0%和21.5%的富氧条件下,进行运动训练各1天;观察比较两组训练期间和训练结束后第1天的收缩压(SBP)、舒张压(DBP)、心率(HR)、血氧饱和度(SO2)水平和AMS评分。结果:训练第1天,观察组HR非常显著低于对照组(P<0.01);训练期间及训练结束后第1天SBP和DBP两组间差异不显著(P>0.05);观察组SO2水平非常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观察组训练期间和训练后第1天AMS评分非常显著低于对照组(P<0.01)。结论:富氧联合运动训练可有效减轻AMS症状,缩短习服时间。  相似文献   

20.
目的研究认知训练对"蛟龙号"模拟驾驶作业脑力负荷影响,为潜航员的实际训练提供参考。方法实验采用被试内设计,实验共13天,8名受试者在第1、7、13天每天进行1次模拟驾驶作业,在第2~6天与第8~12天每天进行1h的认知训练。记录受试者第1天作业前静息状态脑电图(EEG)作为对照组,并记录第1、7、13天驾驶作业中EEG与绩效数据,在每次作业后受试者填写NASA-TLX量表。结果随着认知训练的进行,Pz(顶点)、Cz(中央点)与Fz(额中点)3个测试点的受试者EEGδ波相对功率下降、β波与γ波相对功率上升,作业绩效改善,NASA-TLX量表评分降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同时,认知训练使作业前静息状态与作业中的EEG功率谱间差异降低。结论随着认知训练的进行,受试者进行"蛟龙号"模拟驾驶作业时的脑力负荷显著降低,在潜航员的实际训练中采用认知训练具有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