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6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8 毫秒
1.
海洛因海绵状白质脑病的CT和MR表现 总被引:16,自引:2,他引:16
目的:总结海洛因海绵状白质脑病的CT及MRI特征。方法:分析5例海洛因海绵状白质脑病的临床特点,影像表现及1例病理所见,总结其CT和MRI的诊断要点。结果:海劣因海绵状白质脑病的CT和MRI特征为:(1)病变广泛累及小脑,大脑白质及脑博干,内囊后肢,多以小脑损害为重,其中以小脑中线两侧对称性边界清楚的类圆形蝴蝶样病灶为特征。(2)病灶双侧对称,边界清楚;(3)CT示病灶为低密度。MRI示病灶为T1WI低信号以及T2WI高信号影;(4)增强病灶无强化。主要的病理改变为脑白质的空泡样变性。结论:海洛因海绵状白质脑病的CT和MR表现为特征性改变,有海洛因烫吸史者,一旦出现小脑受损的表现,应及早行头部影像学检查明确诊断。 相似文献
2.
海洛因所致海绵状白质脑病的MRI诊断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阐述海洛因所致海绵状白质脑病的MRI表现及其诊断价值。材料与方法 搜集11例具有吸食海洛因史者的MRI资料,全部患者均进行MRI检查,检查序列包括T1WI、T2WI、FLAIR序列。结果 全部患者幕上半球脑白质、小脑半球、内囊后肢及膝部、胼胝体压部及膝部 见双侧,对称性异常改变,2例患者桥脑中央见椭圆形病变。MRI均表现为T1WI呈低信号,T2WI及FLAIR序列为不均匀或均匀高信号。以小脑半球白质受累最为严重,但其灰质核团未见受累,结论 海洛因所致海绵状白质脑病具有典型的MRI表现,结合病史,MRI诊断具有特异性。 相似文献
3.
海洛因烟雾吸入致海绵状白质脑病的CT、MRI表现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探讨海洛因烟雾吸入所致的海绵状脑病的CT、MRI征象,提高对该病的认识和诊断水平。方法 对4例加热吸食海洛因烟雾的患者进行颅脑CT或MR平扫和增强,MRI常规行SE序列平扫、增强,以及液体衰减反转恢复序列(FLAIR)、磁共振波谱(MRS)检查。结果 2例CT扫描的病例表现为双侧小脑半球、脑干、内囊后肢、大脑脚 、胼胝体压部、大脑后部脑白质对称性低密度灶,无强化。2例MRI检查的病例也表现为相应区域长T1、长T2信号,无强化。FLAIR像呈高信号,小脑病变较大脑明显,顶枕叶病变较额叶显著,MRS显示脑白质变性,乳酸升高。结论 该病的CT及MRI表现较具特征性,结合病史,可作出诊断。 相似文献
4.
中毒性脑病的CT与MRI表现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目的:分析各种中毒性脑病的CT与MRI表现.材料和方法:分析23例中毒性脑病患者的CT和MRI表现,其中7例海洛因烫吸中毒,8例CO中毒,2例工业有机溶剂中毒,6例代谢性中毒,总结其CT和MRI的诊断要点.结果:CT表现为脑白质及神经核团的对称性低密度,MRI表现为相应的长T1、长T2信号.其中基底节区发生改变的有19例,小脑齿状核的有5例,脑干有3例,丘脑有6例,发生广泛白质改变的有10例.小脑齿状核发生改变的仅限于海洛因烫吸中毒患者.结论:CT和MRI能发现脑白质及神经核团的变性和坏死改变,但各种中毒性脑病的这些改变大都不具有特异性,只是小脑齿状核的改变仅见于海洛因烫吸中毒患者.正确的诊断需认真分析影像表现,密切结合临床病史. 相似文献
5.
脑后部可逆性脑病综合征的CT、MRI诊断 总被引:18,自引:0,他引:18
目的探讨CT、MRI在诊断脑后部可逆性脑病综合征(PRES)中的价值。方法8例女性PRES患者中6例为孕妇,1例肺癌手术后化疗患者,1例高血压患者,均行MR静脉成像(MRV)、T1WI、T2WI、水抑制序列(FLAIR)成像及扩散加权成像(DWI);其中2例行CT平扫,5例行增强MRI及三维增强MR血管成像(3DCEMRA)。结果CT示病灶呈低密度,边界不清。8例患者MRV显示脑静脉、静脉窦通畅,无狭窄、异常扩张及血栓形成征象。MRI显示双侧顶枕叶(8例)、基底节区(2例)、额叶(4例)多发异常信号,主要位于双侧顶枕叶皮质下白质内,3例患者皮质亦受累。在T1WI病灶呈等或略低信号,T1WI及FLAIR呈高信号,以FLAIR像显示皮质病变为佳。DWI显示大部分病灶呈等信号,表观扩散系数(ADC)图呈等或高信号。部分病灶DWI及ADC图均表现为高信号。随访MRI显示所有患者病灶范围、数目逐渐变小、减少。5例行增强扫描患者显示病灶呈轻度强化,3D CEMRA显示强化沿双侧大脑前动脉、大脑中动脉及大脑后动脉终末支分布,部分呈“葡萄状”。随访增强扫描显示病灶强化范围及程度逐渐缩小、消失。结论FRES好发于顶枕叶白质,但也可见于基底节、额叶及脑皮质。病变为血管源性水肿,增强T1WI及3D CEMRA显示病灶有可逆性强化。以MRFLAIR及T2WI序列显示病灶最佳。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可逆性后部白质脑病综合征(PRES)的CT及磁共振成像(MRI)表现。方法回顾性分析8例可逆性后部白质脑病综合征患者的影像学特征,其中女性7例,男性1例。8例患者行MRI扫描,包括T1WI、T2WI、液体衰减反转恢复序列(FLAIR)成像及扩散加权成像(DWI),其中2例同时行增强MRI及MRI血管成像(动脉及静脉成像);其中4例行CT平扫。结果病灶累及双侧顶枕叶白质区4例,额颞叶白质区3例,其中累及灰质者5例,基底节区、脑干、小脑受累1例。病变CT表现为白质区多发斑片状低密度,MRI呈对称性T1低T2高信号,FLAIR呈高信号,DWI等低信号,表观扩散系数(ADC)图呈高信号6例,ADC图等信号2例,颅内动脉纤细2例,MRI增强显示病灶部位脑膜线样强化1例。结论 PRES的典型影像学征象是双侧顶枕叶白质区多发对称性血管源性水肿,灰质也可受累,FLAIR是显示病灶的最佳序列。 相似文献
7.
Joubert综合征的CT和MRI诊断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目的 探讨Joubert综合征的CT和MRI表现。方法 回顾性分析10例Joubert综合征患儿临床、CT和MRI资料,10例均行CT平扫,其中4例同时行MR平扫。结果 Joubert综合征的典型影像学表现包括小脑半球间“中线裂”、“蝙蝠翼”状和“三角形”第4脑室,以及中脑水平的“磨牙征”。10例行CT检查者,均可见“中线裂”;其中9例显示“蝙蝠翼”状和“三角形”第4脑室,8例显示“磨牙征”。4例行MR检查者均显示上述征象。结论 Joubert综合征的CT和MRI表现具有特征性,结合临床可提供明确诊断。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可逆性后部脑病综合征(RPES)的CT和MRI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5例经临床随访证实的RPES患者的临床和MRI资料.结果 头颅MRI检查显示病变累及双侧枕叶4例,双侧顶叶及双侧基底节对称性受累各2例,2例单侧顶叶受累,1例伴胼胝体压部受累,1例左侧小脑受累.MRI信号呈T_1WI低信号,T_2WI高信号,FLAIR序列病灶信号明显增高,增强扫描病灶无明显强化.5例弥散加权成像随着b值的加大(0,500,1000 s/mm2),病灶高信号逐渐减低,ADC信号略增高.CT扫描病灶呈低密度影.结论 MRI表现结合临床资料,可正确诊断可逆性后部脑病综合征. 相似文献
9.
海洛因海绵状白质脑病影像学对比分析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目的 对海洛因海绵状白质脑病患者的MRI、CT、单光子发射计算机体层摄影术 (singlephotonemissioncomputerizedtomography ,SPECT)脑显像与经颅多普勒超声 (transcranialDopplersonography,TCD)表现进行对比分析。方法 共观察 1 7例海洛因海绵状白质脑病患者 ,其中对 1 2例患者单行颅脑MRI ,2例单行CT ,3例同时行MRI和CT检查 ;9例行SPECT检查 ;1 1例行TCD检查 ,并设TCD对照组。结果 MRI或CT :全部患者幕上半球脑白质、小脑半球、内囊后肢及膝部、胼胝体压部及膝部 ,部分患者中脑、桥脑见双侧、对称性异常改变。 5例CT表现为上述白质区对称性低密度 ;1 5例MRI均表现为T1 WI呈低信号 ,T2 WI及水抑制成像呈高信号。SPECT :以白质为主的放射性稀疏或缺损 ,脑白质区扩大 ;灰质区亦存在不同程度的多发低供血灶 :颞叶 9例 ;顶叶 7例 ;小脑 7例 ;基底神经核 5例 ;枕叶 4例。TCD :收缩峰变尖 ,脑前循环与后循环舒张期血流速度 [分别为 (35 0± 9 7)cm/s,(2 3 4±5 2 )cm/s]均较对照组 [分别为 (43 2± 7 5)cm/s,(2 7 6± 5 0 )cm/s]显著降低 (P <0 0 1 ) ;脉动指数(分别为 1 0 4 0± 0 2 30 ,1 0 63± 0 331 )较对照组 (分别为 0 751± 0 0 92 ,0 70 8± 0 1 0 3)明显增高 (P <0 0 1 )。结论 CT或M 相似文献
10.
桥小脑角肿瘤CT与MRI鉴别诊断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桥小脑角肿瘤的CT与删影像学特征。方法:回顾性分析经手术与病理证实的24例桥小脑角区肿瘤,其中听神经瘤10例,脑膜瘤7例,三叉神经瘤4例,表皮样囊肿2例,蛛网膜囊肿1例。年龄16.74岁,平均年龄45岁。结果:各种桥小脑肿瘤均有其CT与MRI的特殊征象。结论:Cr与MRI在桥小脑角肿瘤的诊断中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原发性脑淋巴瘤的CT及MRI影像学特征。方法对20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脑淋巴瘤患者的CT及MRI影像学表现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20例脑淋巴瘤患者17例单发,3例多发,共有24个病灶。其中,CT及MRI图像有以下特点:a)瘤灶多为单发,幕上多见,多为圆形或不规则形;b)CT平扫多呈等或略高密度,无钙化,MR T1WI呈略低或等信号,T2WI呈等或略高信号,瘤周水肿及占位效应相对较轻;c)CT及MRI增强扫描病灶多呈均匀明显强化,亦可不均匀呈环形或花瓣样强化。结论脑原发性淋巴瘤影像表现缺少特征性,确诊主要依靠病理检查。 相似文献
12.
颅内脂肪瘤的CT和MRI诊断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研究颅内脂肪瘤的分布特征、CT和MRI表现及诊断价值。方法:16例颅内脂肪瘤,男9例,女7例,平均年龄37.6岁。结果:CT表现为脂肪样低密度区(CT值:-44~-71HU),MRI表现为短T1中等T2和高质子密度信号,在各序列上与脂肪组织信号同步。11例单发,5例多发。主要分布在中线及旁中线区,其中9例(56.25%)为胼胝体区。11例(68.75%)合并有颅内、外的单或多发异常,其中9例(56.25%)为胝低体发育异常。结论:颅内脂肪瘤好发于颅中线区及其邻近部位,CT及MRI有特征性表现,常合并颅内、外多发异常,结合CT及MRI检查可诊断。 相似文献
13.
目的提高对颅内混合瘤影像学表现的认识,丰富诊断学知识。材料与方法7例颅内混合瘤均经手术病理证实,其中脑膜瘤和胶质母细胞瘤的混合瘤2例,脑膜瘤和垂体瘤的混合瘤2例,多形性胶质母细胞瘤和血管母细胞瘤的混合瘤1例,胆脂瘤和黑色素瘤的混合瘤1例,垂体瘤和脑膜瘤的混合瘤1例。回顾性分析此7例混合瘤的CT、MRI表现。结果颅内混合瘤的CT、MRI表现酷似脑膜瘤、胶质瘤和垂体瘤等,不熟悉此类肿瘤的临床和病理知识,可错诊为常见肿瘤。对照临床和手术病理改变,可发现有4例混合瘤的CT、MRI显示在同一部位的同一肿瘤有两种肿瘤表现特点。结论颅内混合瘤无特征性CT、MRI表现,对于酷似脑膜瘤、胶质瘤和垂体瘤等,高度可疑混合瘤者,应结合临床考虑诊断。 相似文献
14.
急性肝破裂伤的CT和MRI诊断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目的:回顾性总结10例急性肝破裂伤的CT和MRI表现特征。材料与方法:10例患者于受伤后24小时内行CT或MRI检查,肝破裂损伤根据受累范围分为轻、中、重三度。结果:外伤后24小时内,33.3%和28.6%的肝破裂伤在CT平扫和MRIT1加权像上呈等密度和等信号,所有病变在T2加权像上均呈边界清楚的明显高信号。如果以T2加权像作为标准对照,T1加权像和CT平扫判断急性肝破裂伤损伤程度的符合率分别为57.1%和55.6%。55.6%(4/7)的深破裂伤在术后1~3周内合并迟发性并发症。结论:T2加权像可准确判断急性肝破裂伤的损伤程度和类型,并与术中所见一致。对深破裂伤患者,有必要在伤后1月内行MRI和CT随访,以明确合并症的诊断。 相似文献
15.
髂腰肌囊扩张的影像学诊断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目的 探讨髂腰肌囊扩张的CT、MRI表现和诊断价值。方法 回顾性阅读经穿刺抽吸或手术病理证实的 2 3例髂腰肌囊扩张病人的CT(2 3例 )、MR(8例 )片并记录、分析各种征象。结果2 3例扩张髂腰肌囊均发生于单侧 ,出现于全部或部分髋臼层面上 ,上下范围 2 0~ 6 5cm。最大显示层面面积 (横径×纵径 )为 1 0cm× 1 0cm~ 2 8cm× 3 8cm。均为圆形、卵圆形或倒水滴状囊性肿物 ,位于髋关节囊前方 ,髂外或股动静脉外后方和髂腰肌 (腱 )内侧。 16例有髂外或股动静脉向前和(或 )向内推移 ,10例髂腰肌内侧有与该囊相应的弧形压迹。 15例表面有厚薄不一的肌束覆盖 ,自上而下逐渐变薄 ,直至消失。 3例沿髋臼或髂骨基底内侧面向上延伸并突入髂腰肌内。 8例延续到髋臼下方 ,位于耻骨肌前外侧 ,止于股骨小转子以上 ,其中 5例呈倒水滴状。CT扫描均为低密度 ,CT值为12~ 46HU。 11例显示薄层囊壁 ,其余 12例囊壁难以辨认。 7例行增强扫描 ,其中 5例囊壁呈细线样轻度强化。 8例行MR检查 ,T1WI呈低信号 ,T2 WI呈水样高信号。冠状面亦呈圆形或卵圆形 ,边缘锐利 ,沿髂腰肌 (腱 )上下走行。结论 CT、MR扫描对髂腰肌囊扩张可做出正确诊断 相似文献
16.
面神经瘤的CT和MRI诊断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目的:研究面神经瘤的CT和MRI表现,提高对其的认识。方法:9例面神经瘤中,8例面神经鞘瘤,1例面神经纤维瘤。7例行颞骨高分辨CT扫描,2例常规扫描;6例行MRI检查,其中5例做了增强扫描。结果:本组发生在右侧5例,左侧4例;内听道1例,迷路段4例,膝状神经节6例,鼓突段(降段)6例,茎乳孔5例,腮腺3例。CT表现:面神经管扩大,膝状窝骨壁膨胀,面神经径路上有条索状或结节样软组织影。MRI表现:面神经呈结节样或条索状增粗,呈跨节段性分布,T1WI为等信号,T2WI为等或高信号;有明显强化。结论:面神经径路上出现实质性节段性肿块是面神经瘤的影像特点。MR增强扫描是一种有效的检查手段。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