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目的 探讨介入治疗恶性梗阻性黄疸的效果及价值.资料与方法 回顾性分析恶性梗阻性黄疸患者资料146例,其中男84例,女62例,平均年龄(63±13)岁,所有患者均经辅助检查诊断为恶性胆管梗阻.先行经皮经肝胆管穿刺,随后置入引流管行胆管引流或置入胆管内支架;术后1周,37例行肝动脉化疗栓塞(TACE).结果 146例均成功穿刺并置入引流管(105例)和(或)置人支架(41例),成功率100%,术后129例患者黄疸症状好转,总有效率88.4%;胆管引流及支架引流前后总胆红素(TB)、血清丙氨酸转氨酶(ALT)、直接胆红素(DB)、血清碱性磷酸酶(ALP)、γ-谷氨酰转肽酶(γ-GT)及血清白蛋白水平进行独立样本t检验,不同引流方法在减轻黄疸,改善肝功能,延长生存期方面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胆管支架减轻黄疸的幅度优于胆管引流,但黄疸缓解的比例组间无差异;单纯外引流组、内外引流组及胆管支架组的中位生存期分别为3.2个月、4.5个月及6.1个月,胆管支架组在生存期方面亦优于胆管引流.结论 胆管引流/胆管支架对于缓解恶性梗阻性黄疸的症状和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具有重要价值,行TACE治疗可明显加快胆红素水平下降的幅度.  相似文献   

2.
经皮肝穿刺胆道支架置入及引流术治疗梗阻性黄疸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探讨梗阻性黄疸经皮肝穿刺胆道支架置入及引流术的治疗方法与疗效.方法 对44例胆道梗阻患者先行经皮肝穿刺胆道造影(PTC),如导丝不能越过阻塞段,则直接行外引流;如能越过阻塞段,则行支架置入或内外引流术.结果 44例患者中6例单纯外引流;7例单纯内外引流;2例仅行PTC胆道造影而未行胆道引流;29例置入支架32枚,其中19例行支架置入 外引流,10例单纯支架置入.在有完整随访资料的16例中,术后1周血清总胆红素从术前(351±142.4)μmol/L降至(143.5±97.6)μmol/L,13例血清总胆红素1个月降到正常或接近正常水平,3例血清总胆红素1个月无明显下降(<50%).死亡9例,生存时间3~21个月,中位生存期6.8个月.结论 经皮肝穿刺胆道支架置入及引流术是治疗梗阻性黄疸的一种安全、有效的姑息性方法.  相似文献   

3.
胆管介入与TAIC治疗恶性梗阻性黄疸的疗效分析   总被引:7,自引:1,他引:6  
目的 :探讨胆管介入与动脉灌注术对于恶性梗阻性黄疸的治疗价值。材料和方法 :恶性梗阻性黄疸患者 97例。PTCD减黄术后 3 4例留置了内支架 ,45例行TAIC。比较治疗前后血清胆红素变化 ;支架组和无支架组、TAIC组和未 (N)TAIC组生存时间与生存率差别。结果 :治疗后血清胆红素明显下降 ,全部病例平均生存时间 11.1个月。支架组平均生存时间为 15 .4个月 ,无支架组平均生存时间为 8.8个月。TAIC组平均生存时间为 15 .2个月 ,而NTAIC组平均生存时间为 7.5个月。结论 :充分引流后的内支架留置术优于单纯引流术 ,而胆管介入配合TAIC能够延长生存期。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经皮经肝胆道引流术(PTBD)治疗肝泡球蚴病致梗阻性黄疸的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肝泡状棘球蚴病致梗阻性黄疸病例12例,男4例、女8例,年龄21~56岁.所有患者经B超、CT及相关实验室检查或病理诊断确诊,经皮肝胆道穿刺造影明确梗阻部位,随后置入引流管胆道引流或胆道内支架,观察随访术前术后总胆红素、直接胆红素、血清丙氨酸转氨酶.结果 12例病例均成功穿刺并置入引流管(10例)或置入支架(2例),成功率100%,对引流术前后总胆红素、直接胆红素、血清丙氨酸转氨酶水平行配对样本t检验(P<0.05).结论经皮经肝胆道引流术可明显改善肝泡球蚴病致梗阻性黄疸患者症状,提高生存质量,创造二次手术机会.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索经皮肝穿刺胆道微创引流术(PTBD)治疗恶性梗阻性黄疸有效方法及常见并发症的处理.方法 对126例恶性胆道梗阻患者分别行经皮肝穿刺胆道引流术,所有病人均依据CT、MR及B超等影像资料和血液生化检查及临床体征确诊为恶性梗阻性黄疸.结果 本组经皮肝穿刺胆道成功率为98.4%(124/126),其中46例行外引流,34例行内外引流,内支架置入35例(2例双支架),3例行联合右支内外引流及左支外引流,8例因穿刺失败或肝内胆管置管困难未能行引流术.置入引流管或内支架后血清总胆红素、游离胆红素、结合胆红素、白蛋白、天门冬氨酸转移酶、丙氨酸氨基转移酶、碱性磷酸酶及γ-谷氨酰基转移酶较术前明显下降(P<0.05),患者全身状况改善.本组并发症发生率为20.2%(25/124),包括胆道感染9例,胆道出血8例,胆心反射5例,术中胆漏2例,术后胆汁腹膜炎1例.多数经保守治疗后症状消失,1例胆汁腹膜炎患者经开腹手术留置T管治疗,其中3例胆道出血患者因肝功能衰竭死亡.结论 经皮肝穿刺胆道引流术疗效可靠,单纯外引流和内外引流术具有同样减黄效果,临床工作中应根据梗阻部位和梗阻程度选择引流方法.  相似文献   

6.
目的观察经皮肝胆管穿刺引流(PTCD)及胆管内支架置入术(PTBS)联合三维适形放疗(3D-CRT)治疗恶性梗阻性黄疸的疗效及应用价值。方法对48例恶性梗阻性黄疸患者行经皮肝胆管穿刺置管引流及胆管内支架植入,术后予3D-CRT,常规分割,总剂量DT 40~60 Gy/4~6周,观察近期疗效及生存率。结果 48例均引流成功,术前血清总胆红素(221.85±54.73)μmol/L,术后1、2及3周总胆红素分别下降为(129.68±23.58)、(88.29±15.70)和(48.58±11.61)μmol/L;经3D-CRT后肿瘤完全缓解3例,部分缓解36例,稳定9例,肿瘤总有效率81.3%;1、2年累积生存率分别是77.1%、37.5%;中位生存期18.5个月;无治疗相关的严重并发症。结论 PTBD+支架植入联合3D-CRT治疗恶性梗阻性黄疸是一种安全、有效的姑息性治疗方法,可以改善恶性肿瘤伴黄疸患者的临床症状,提高生存质量并延长生存时间。  相似文献   

7.
恶性梗阻性黄疸的介入治疗   总被引:20,自引:1,他引:19  
目的 探讨经皮肝胆管引流和置入内支架治疗恶性梗阻性黄疸的方法及并发症的预防。材料与方法  130例恶性梗阻性黄疸患者接受经皮肝胆管引流 ,男 83例 ,女 47例。年龄 31~ 86岁 ,平均 6 3 .5岁。其中胆管癌 5 7例 ,转移癌 2 3例 ,肝癌 2 0例 ,胰腺癌 2 2例 ,胆囊癌 8例。结果  97例放置了胆管支架 ,其中 2 8例因多支胆管梗阻除放置支架外还放置了引流管 ,33例单纯放置了内、外引流管。血胆红素 1周内由 2 3 .4± 16 .2mg/dl降为 15 .7± 8.8mg/dl ,肝内多发胆管梗阻胆红素下降不明显。与操作有关的并发症为感染 15例 ,3例出现败血症 ,肝功能损害 11例 ,胆管出血 2例。术后 30天内患者死亡率为 9.2 % (12 /130 )。结论 恶性梗阻性黄疸介入治疗方法简单、疗效确切 ,能延长患者的生存期。  相似文献   

8.
金属内支架治疗恶性梗阻性黄疸的临床研究:附33例分析   总被引:37,自引:2,他引:35  
目的:总结胆管金属内支架放置术的临床经验和疗效分析。材料与方法:恶性梗阻性黄疸患者33例,男23例,女10例。胆管癌16例,胰头癌2例,原发性肝癌2例,肝转移瘤3例,肝门淋巴结转移瘤压迫胆管10例。本组共采用金属内支架行内引流33例,共使用6种38枚金属内支架。12例支架放置术后加局部放射治疗和化学治疗(简称放、化疗)。结果:33例采用经皮经肝穿刺置入胆管支架均获得成功,其中29例一次性植入支架,4例先行胆汁引流术(PTBD)后再放置金属内支架;9例因胆管梗阻复杂,金属支架置入后仍保留引流导管,其中3例在置管15~200天后拔除引流管。28例(84.85%)黄疸消退满意。本组中位生存期7个月,支架植入后加局部放、化疗组中位生存期10个月。结论:胆管内金属支架治疗恶性梗阻性黄疸,可用于不能手术治疗的高位胆管梗阻,支架植入后加局部放、化疗可望提高远期疗效。  相似文献   

9.
经皮胆道引流术治疗恶性梗阻性黄疸   总被引:29,自引:4,他引:25  
目的 回顾性分析恶性梗阻性黄疸的介入性经皮胆道引流治疗方法及其疗效。方法 对4 7例患者采用经皮肝穿刺胆道引流术治疗恶性梗阻性黄疸。先行PTC后探查通过阻塞段 ,如不能越过阻塞段 ,则直接进行外引流 ;如能越过阻塞段 ,则置入内外引流管作内外引流或置入金属支架或塑料内涵管作内引流。结果 内引流组 18例 ,15例置入金属支架 ,共 18枚 ,3例置入塑料内涵管 ,共 4根 ;内外引流组 15例 ,置入 18根内外引流管 ;外引流组 14例 ,置入 17根外引流管。术后 1周总胆红素从术前的 (5 14 .1± 2 0 4 .3) μmol/L降至 (2 38.4± 14 2 .8) μmol/L(P <0 .0 0 1) ,碱性磷酸酶与丙氨酸转氨酶均下降明显 (P均 <0 .0 0 1)。 4例于术后 1个月内死亡。跟踪随访 37例 ,平均随访 5 .3个月 ,8例仍存活。随访期内 18例 (48.6 % )总胆红素降至正常范围。结论 经皮肝穿刺胆道引流术是对恶性梗阻性黄疸的一种安全、有效的姑息性治疗方法 ,可明显缓解黄疸、减轻痛苦、提高生存质量 ,并可改善肝脏功能 ,有限地延长生存时间。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经皮肝穿胆道引流术、胆道支架置放引流术联合肝动脉TACE治疗原发性肝细胞型肝癌合并梗阻性黄疸的疗效。方法:对36例原发性肝细胞型肝癌合并梗阻性黄疸的患者采用经皮肝穿胆道引流术和胆道支架置放引流术,在其基础上再行TACE治疗,分析其疗效。结果:36例引流术成功率100%,22例共计置入25枚支架,其他主要梗阻分支采用外引流;14例单纯作外引流管引流。36例的血清总胆红素由入院时的(335.6±168.47)μmol/L下降到术后1~2周的(144.4±87.67)μmol/L(P0.01);TACE术后1周血清总胆红素降到(78.6±37.67)μmol/L,较栓塞化疗术前也有显著下降(P0.01)。引流术后出现4例胆道出血和3例胆道感染的并发症。36例患者共接受65次TACE术。12例出现黄疸复发,复发率33.3%;复发时间5~22个月,中位值8个月。术后1、3、6、12、24、48个月的生存率分别为94.4%、83.3%、63.9%、50.0%、36.1%、19.4%。结论:经皮肝穿胆道引流术、胆道支架置放引流术联合TACE治疗原发性肝细胞型肝癌合并梗阻性黄疸安全、有效,可明显缓解黄疸,延长患者生存期。  相似文献   

11.
恶性梗阻性黄疸介入治疗短期预后的多因素分析   总被引:6,自引:2,他引:4  
目的 探讨影响恶性梗阻性黄疸经皮肝穿胆道引流或(和)胆道支架置入术近期预后的相关因素.方法 分析2008年12月至2009年6月经PTBD或(和)PTBS治疗的梗阻性黄疸患者67例,参照胆红素下降程度和术后30 d内生存情况分为短期治疗有效(54例)和无效(13例)2组,应用X~2进行单因素分析,非条件Logistic进行多因素分析.结果 单冈素分析方法显示患者梗阻时间、引流方式、术前胆道感染和肝功能Child-Pugh评分、TBIL、HGB、Cr 7个因素有统计学意义.多因素分析示术前胆道感染、肝功能Child-Pugh评分≥11分、Cr>115 μmol/L3个因素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术前胆道感染、肝功能Child-Pugh评分≥11分、Cr>115μmol/L与梗阻性黄疸短期预后关系密切,对梗阻性黄疸介人治疗的术前评估有重要参考意义.  相似文献   

12.
目的:分析经皮肝穿胆管造影及引流术(PTBD)治疗恶性梗阻性黄疸(MOJ)的并发症发生率及原因,并探讨相关的预防措施。方法:复习311例PTBD治疗MOJ的病例资料,统计并发症种类及病例数,分析并发症的发生原因。结果:PTBD治疗MOJ311例,共发生各种并发症165例(53.1%),其中胆管感染46例(14.8%),引流管移位38例(12.2%),引流管堵塞31例(10%),瘘口渗漏20例(6.4%),瘘口皮肤感染18例(5.8%),胆管出血6例(1.9%),胆汁性腹膜炎2例(0.6%),胆汁引流过多2例(0.6%),肝脓肿1例(0.3%),气胸1例(0.3%)。结论:PTBD治疗MOJ具有较高的并发症发生风险,严格掌握PTBD适应证和禁忌证,及时处理引流管相关问题,可减少和控制严重PTBD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13.
目的比较经皮经肝穿刺胆道引流术(PTBD)不同引流方式治疗肝门区恶性梗阻性黄疸的近期疗效。 方法回顾性分析154例肝门区恶性梗阻性黄疸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接受的不同PTBD引流方式分为壶腹上内外引流、跨壶腹内外引流、外引流及双侧PTBD引流四组,同时将外引流组分为横跨引流组及单纯外引流组两个亚组,利用单因素方差分析或卡方检验比较近期疗效的差异。 结果肝门区梗阻性黄疸不同引流方式在缓解TBIL、DBIL、TBA、ALT、AST、ALP、rGGT及术后肾功能损害发生率方面彼此之间没有差异。跨壶腹内外引流术后胆道感染发生率明显高于其他引流方式。 结论不同PTBD引流方式对肝门区恶性梗阻性黄疸在减黄和缓解肝功能方面效果相当。  相似文献   

14.
恶性梗阻性黄疸的双介入治疗   总被引:12,自引:2,他引:10  
目的:本文通过双介入法(经皮经肝胆道引流术和经动脉化疗栓塞术)在恶性梗阻性黄疸病人治疗中的研究,对双介入法作一评价。材料和方法:我院从1987年至1996年共有82例恶性梗阻性黄疸病人接受了介入治疗。其中28例为单纯的经皮经肝道引流术(PTBD),归为A组;另外54例在PTBD术后2周左右接受了经动脉化疗术(TAI)和/或化职栓塞术(TAI+TAE),归为B组。所有病人都通过多种影象学,外科或生物  相似文献   

15.
目的 评价经皮肝穿刺胆道引流(FTBD)及胆管内支架植入术(PTIBS)治疗恶性梗阻性黄疸的疗效.方法 对56例恶性梗阻性黄疸患者采取PTBD或PTIBS,所有患者均经B超、CT或MRI明确诊断,并确定梗阻部位,其中高位梗阻19例,低位梗阻37例.梗阻原因包括肝癌14例,胆管癌11例,胆囊癌5例,胃癌伴淋巴结转移14例,壶腹部占位1例,胰头癌11例.术中根据造影结果选择合适方案.结果 所有56例均成功完成手术.其中行PTBD 11例,PTIBS 40例,PTBD并PTIBS 5例.TBIL由术前(295.65 ±152.86)μmol/L降至术后(151.05 ± 107.36)μmol/L(P<0.01).术后感染对黄疸消退有影响(P<0.01).梗阻部位与黄疸消退情况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63).结论 经皮肝穿刺胆道引流及支架植入术治疗恶性梗阻性黄疸安全有效,可明显减轻黄疸,改善患者生活质量,延长生存期.  相似文献   

16.
目的 研究恶性梗阻性黄疸患者经皮肝穿胆道引流术(PTBD)后与胆道感染相关的独立危险因素.方法 因恶性梗阻性黄疸第1次行PTBD引流术,术前白细胞计数不高、无发热、不存在术前胆道感染的连续患者154例纳入研究.根据术后30 d内胆道感染发生的情况将患者分为胆道感染组和非感染组,应用单因素和多因素分析对术前20个潜在的与PTBD术后胆道感染相关的危险因素,如年龄、性别、糖尿病、肝功能分级、引流方式、是否存在未引流胆管、经内镜逆行胰胆管造影术(ERCP)或胆肠吻合手术史等进行分析.20个潜在的危险因素先行单因素分析,连续变量的比较应用Student t检验,分类变量应用x2检验;将单因素分析筛选出的可能危险因素再进行多因素Logistic分析.结果 154例患者中55例发生术后胆道感染(35.7%),即胆道感染组;99例术后未发生胆道感染,即非胆道感染组.胆道感染相关的病死率为2.6% (4/154).154例患者中131例行术中胆汁细菌培养,胆道感染组45例,26例为阳性;非感染组86例,17例为阳性,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19.357,P<0.01).单因素分析显示20个潜在危险因素中,糖尿病(x2=10.470,P<0.01)、肝功能分级(x2=36.324,P<0.01)、存在未能引流胆管(x2=9.540,P<0.01)、内外引流(x2=9.856,P<0.01)、ERCP或胆肠吻合史(x2=14.196,P<0.01)、肿瘤患者的生活质量评分(t=-3.288,P<0.01)、Karnofsky功能状态评分(t=-2.099,P<0.05)、丙氨酸转氨酶(t=-2.112,P<0.05)、凝血时间(t=-3.648,P<0.01)、血白蛋白含量(t=-2.071,P<0.05)、白细胞计数(t=2.022,P<0.05)、高位胆道梗阻(x2 =6.190,P<0.05)、肝硬化病史(x2=5.439,P<0.05)13个因素为具有统计学意义的危险因素;对这13个因素继续行多因素分析显示糖尿病(OR=5.093,P<0.01)、肝功能分级(OR=13.412,P<0.01)、存在未能引流胆管(OR=3.348,P<0.05)、内外引流(OR=3.168,P<0.05)、ERCP或胆肠吻合病史(OR=8.330,P<0.01)为具有统计学意义的危险因素.其中糖尿病、肝功能分级、ERCP或胆肠吻合手术史为3个相关的患者因素,内外引流和存在未能引流胆管为2个与手术相关的因素.结论 PTBD是一种有效且安全的恶性梗阻性黄疸患者的姑息治疗方法.术前采取更积极的措施,如控制血糖、改善肝功能、改变引流方式、充分引流等,能够降低PTBD术后胆道感染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17.
高位胆管梗阻的介入治疗和近期疗效分析   总被引:13,自引:3,他引:10  
目的回顾性分析高位梗阻性黄疸患者介入治疗方法及近期疗效。方法100例接受经皮肝穿刺胆汁引流或胆道支架置入治疗的高位梗阻性黄疸患者,其中胆管癌39例,转移瘤22例,肝移植后胆管病变18例,原发性肝癌15例,胆囊癌6例。测定术前,术后3~7d、8~14d血胆红素水平并进行显著性检验。结果79例行单纯外引流或内外引流,21例行胆道支架置入术,所用支架4种31枚。术前血清胆红素含量与术后3~7d胆红素水平差别有显著性(P<0.05),与术后8~14d胆红素水平比较有非常显著的差异(P<0.01)。结论介入治疗高位梗阻性黄疸方法简单、近期疗效满意。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经皮经肝胆管引流术(PTBD)与内镜下逆行胰胆管造影术(ERCP)对接胆道支架植入术治疗梗阻性黄疸的技术方法与临床应用价值。方法总结24例梗阻性黄疸患者ERCP治疗失败后,实施PTBD与ERCP对接胆道支架植入术的治疗方法与临床效果。结果24例PTBD与ERCP对接胆道支架植入术治疗梗阻性黄疸均获得成功。其中采取右侧肝管穿刺10例,左侧肝管穿刺14例;一次性对接成功16例,分次进行8例。术后4天血清总胆红素水平下降47.1%,血清直接胆红素水平下降45.4%。主要并发症为胆道感染。结论PTBD与ERCP对接胆道支架植入术是ERCP失败梗阻性黄疸治疗的另一途径,具有一定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经皮介入治疗肝癌合并胆管癌栓致梗阻性黄疸的方法和临床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16例经病理及影像检查证实为肝癌合并胆管癌栓造成梗阻性黄疸的患者资料,16例均行经皮穿刺造影后置管引流术,根据患者置管后的临床表现,分别采用永久性外引流、内引流定期调整引流管以及覆膜支架植入等治疗方法,术后检测血清总胆红素(TBIL)水平,并采用配对t检验与术前对比,根据TBIL下降情况及临床症状缓解情况来评价治疗的有效性,并在2年的随访期限内观察患者生存期.结果 16例穿刺引流均获得成功,其中永久性外引流2例,内引流并定期调管7例,留置覆膜支架7例.16例经皮介入治疗前总胆红素平均为(261.9±77.2)μmol/L,治疗后2周为(161.2±80.5)μmol/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7.366,P<0.01).16例生存时间为30~391 d,平均生存时间204 d,中位生存时间为200 d.穿刺引流的主要并发症为出血和感染,经止血及抗炎等常规治疗可有效控制.结论 对于肝癌合并胆管癌栓所致的梗阻性黄疸,经皮介入治疗技术成功率高,临床疗效较好.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探讨盐酸哌替啶与山莨菪碱配伍应用在晚期恶性梗阻性黄疸患者肝穿胆道引流术(PTCD)及支架植入术(PTBS)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因恶性梗阻性黄疸行PTCD及PTBS的100例患者,随机分成对照组与研究组,每组50例.研究组于术前30 min联合分别肌注盐酸哌替啶100 mg与山莨菪碱10 mg,对照组术前术中不用镇痛药及解痉药,观察患者血压和心率,记录胆心反射发生率及手术时间,应用疼痛评分量表评定患者疼痛程度.结果 与对照组相比,盐酸哌替啶与山莨菪碱配伍应用能稳定研究组患者生命体征、缩短手术时间、减少胆心反射发生率、缓解疼痛,提高患者舒适度.结论 盐酸哌替啶与山莨菪碱配伍应用于晚期恶性梗阻性黄疸患者PTCD或PTBS介入术中,可缓解疼痛,节省手术时间,方法简便易行、安全有效、费用低廉,可以作为PTCD或PTBS介人手术前的常规用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