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探讨胃癌根治术后肠内营养(enteral nutrition,EN)与肠外营养(totalparenteral nutrition,TPN)对患者术后恢复的影响比较。方法回顾性分析2004年5月至2011年5月行胃癌根治术后患者75例,并将其分为肠内营养组和全肠外营养组,分别于术前第1天及术后第1天、7d对血清白蛋白(g/L)、血总淋巴细胞计数(109/L)及肛门排气时间、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及住院费用等进行比较。结果肠内营养组与全肠外营养组患者的术后营养状况及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无明显差异(P>0.05),无统计学意义,但前者肠功能恢复较后者快、住院费用较后者低(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肠内营养对胃癌根治术后患者营养支持同肠外营养一样安全有效,但能促进肠功能恢复、降低住院费用。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早期肠内营养应用于胃癌全胃切除术后的可行性、安全性和疗效评价。方法将2007年6月至2009年8月因胃癌施行全胃切除术87例患者采用随机对照的方法,分为肠内营养组(EN组)和肠外营养组(TPN组),分别经鼻肠管、经静脉进行营养支持,监测术前、术后营养指标并发症发生率。结果 EN组术后体重损失较TPN组少,但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EN组术后排气时间、排便时间较TPN组明显缩短,腹泻发生率高于TPN组(P<0.05)。两组间其他并发症的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早期肠内营养应用于胃癌术后(全胃切除)患者是安全可行,并促进肠功能早期恢复,改善患者术后营养状况。  相似文献   

3.
我国住院病人中有40%~50%属营养不良者,需要营养支持,而实际获得这一治疗的不足20%[1]。肠内营养(EN)和肠外营养(PN)现代观念的建立,为临床营养的研究和应用奠定了理论基础。我院自1999年逐步在临床应用全静脉营养,已由外科、ICU逐步向消化、肿瘤、妇科普及。我们结合相关文献及实际工作,对安全合理配制使用全合静脉营养做一探讨。1全合静脉营养的概念和作用全静脉营养(TotalParenteralNutrition,TPN),也称为全(胃)肠外营养,是将机体所需要的葡萄糖、氨基酸、脂肪乳、电解质、微量元素、维生素和水等7种营养要素,按比例混合在一个输…  相似文献   

4.
老年胃癌全胃切除术后早期营养支持的临床分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比较老年胃癌患者全胃切除手术后早期应用肠外、肠内营养支持的疗效。方法选择2009年1月~2011年1月于笔者所在医院行全胃切除术的老年胃癌患者30例,随机分为肠内营养组和肠外营养组各15例,比较两组术前和术后的营养指标、肠道功能恢复情况、住院时间、并发症。结果两组各项营养指标中,除体重和血红蛋白数在术前与术后第8天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外,其他指标比较,术后与术前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肠外营养组与肠内营养组的排气时间、排便时间、住院时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并发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肠内营养与肠外营养对于患者的营养状态恢复效果相当,但接受肠内营养的患者胃肠功能恢复快、住院时间短。肠内营养可作为老年胃癌患者接受全胃切除手术后营养支持方式的首选。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究全营养混合液静脉营养在危重新生儿救治中的效果及对不良反应发生率的影响。方法:随机选择2016年1月-12月间38例危重新生儿,按照入院先后顺序分为参照组、研究组,分别予以常规营养支持、全营养混合液静脉营养,对比疗效及安全性。结果:研究组患儿治愈率为100%(19/19)明显高于参照组的78.95%(15/19),研究组患儿全胃肠道喂养时间、静脉营养时间、恢复出生体重时间、住院时间明显短于参照组,研究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0.00%(0/19)明显低于对照组的21.05%(4/19),对比差异均明显,(P0.05)。结论:予以危重新生儿全营养混合液静脉营养可提升治愈率,缩短起效时间,降低不良反应发生率,安全可靠。  相似文献   

6.
赖裕红 《中国医药指南》2012,10(10):142-143
目的对比分析肠外营养和早期肠内营养在胃癌全胃切除术后的营养效果。方法选择自2010年1月至2011年1月收治的124例胃癌患者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采用全胃切除术进行治疗。随后将所有患者随机平均分为2组,实验组进行早期肠内营养,对照组行肠外营养,比较两组患者术后营养状况和恢复情况。结果两组患者术后感染发生率和营养指标(血清白蛋白、血清前白蛋白、总淋巴细胞计数)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患者术后肠道恢复时间、住院时间均短于对照组,两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早期肠内营养有利于胃癌全胃切除术后患者胃肠道功能的恢复,缩短患者住院时间,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7.
全肠外营养(TPN)在临床外科许多伴有营养不良的危、急、重症病人的救治和并发症的处理中起到重要的作用,但仍存在着一些潜在的严重并发症。我院于:1994年~1996年开展全混合营养液(TNA),三升袋(All In One)经中心静脉输入(TPN),接受治疗的病人共72例。其中3例出现严重并发症。经及时处理后治愈。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8.
目的比较胃癌术后早期肠内营养(EN)与肠外营养(PN)支持的临床效果差异。方法将我院2009年6月至2012年5月90例行全胃切除术的胃癌患者随机分为EN组和PN组,比较两组患者的各项指标差异。结果两组患者的ALB值、PAB值、TF值无明显差异(P>0.05),EN组的排气时间、营养相关费用、术后住院时间、感染发生率均明显低于PN组(P<0.05)。结论肠内营养与肠外营养支持对于患者的胃癌术后营养状态效果相似,但肠内营养者胃肠功能恢复快、住院时间短、医疗负担小,感染发生率低,值得在临床上推广。  相似文献   

9.
全肠外营养(PN)从20世纪60年代后期开始应用于临床,至20世纪80年代初已发展为全合一,1995年以后的欧洲及美国90%的肠外营养支持均是采用全合一.全合一(all in one,AIO)指的是将脂肪乳、氨基酸、葡萄糖、电解质、水、维生素和微量元素在体外按一定程序混合组成全营养混合液(TNA).随着临床营养液支持水平的不断提高,在我国混合配制的营养液无论在操作水平还是在临床应用上都较过去有了长足进步.  相似文献   

10.
目的比较全胃切除术患者经留置鼻空肠营养管与空肠造口行肠内营养的临床效果。方法将淮安市第一人民医院2006年7月至2010年12月进行全胃切除术治疗的57例患者按照肠内营养方法不同分为两组,留置鼻空肠营养管的30例作为对照组,空肠造口的27例作为观察组,比较分析两组的临床效果。结果观察组的肛门排气时间、排便时间及住院时间均明显短于对照组,且观察组术后第8d各项营养指标均明显优于对照组,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的并发症发生率为7.4%,略低于对照组的13.3%,但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全胃切除术患者经空肠造口行肠内营养临床效果更为满意,能明显改善患者的营养状态,并且使患者胃肠功能恢复更快,有利于患者的康复,是较佳的肠内营养方法之一。  相似文献   

11.
邵仁德  鲁厚清 《安徽医药》2011,15(9):1137-1138
目的评价早期放置鼻空肠营养管行肠内营养支持在重症急性胰腺炎(SAP)治疗中的作用。方法回顾分析该院近3年来收治的25例SAP患者,12例早期接受经鼻空肠管肠内营养+肠外营养(EN+PN)治疗,13例接受全肠外营养(TPN)治疗,比较两组患者腹胀缓解时间、血淀粉酶恢复正常的时间、住院天数、并发症的发生率及感染率的差异。结果经鼻空肠管肠内营养+肠外营养组(EN+PN)与全肠外营养(TPN)支持组腹胀缓解时间、血淀粉酶恢复正常的时间、住院天数、并发症的发生率及感染率相比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早期经鼻空肠管EN+PN治疗重症急性胰腺炎能改善全身情况,安全可行,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2.
急性重症胰腺炎的肠内营养支持治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庆  王迎宾 《临床医药实践》2007,16(11):1068-1069
目的:探讨肠内营养(EN)支持治疗在急性重症胰腺炎(SAP)中应用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将2000年以来收治的急性重症胰腺炎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全胃肠外营养(TPN)组28例及肠内营养(EN)支持加肠外营养(PN)组34例,比较两组的治疗效果。结果:肠内加肠外营养组并发症及住院时间,住院费用均明显的低于TPN组(P<0.05)。结论:给SAP患者实施肠内营养支持是安全有效的。  相似文献   

13.
目的比较肠内营养支持与全胃肠外营养支持对急性重症胰腺炎(SAP)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 2006年1月至2012年12月收治的SAP患者54例,其中接受肠内营养(EN组)和全胃肠外营养(TPN组)的患者分别为26例和28例。比较两组患者的营养状况、局部和全身的并发症、病死率、住院天数及费用情况。结果给予营养支持后,EN组临床疗效及营养状况改善评分均优于TPN组,住院天数(18±4 d)、住院费用(25114±852元)及相关并发症发生率(15.4%)均低于TPN组[分别为(26±6 d),(36501±1250元),46.4%],两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SAP患者接受肠内营养较全胃肠外营养临床疗效显著,可降低住院时间及费用,且无肝功能损害及血糖升高等并发症危险。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胃癌患者全胃切除术后早期肠内外混合营养和单纯肠外营养支持的临床疗效差异。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06年1月~2009年10月收治的144例老年胃癌手术患者,随机分为肠内外混合营养组(82例)和肠外营养组(62例)。比较观察两组患者不良反应及血清白蛋白(ALB)、转铁蛋白(TF)和前白蛋白(PA)、淋巴细胞总数(TLC)等临床指标的变化。结果混合营养组肺部感染和咽部不适发生率低于肠外营养组(P<0.05);而在切口感染、排气时间及住院时间的比较上,两组数据没有显著性差别(P>0.05)。混合营养组的TLC、TF、PA等临床指标改善明显,与肠外营养组比较均有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胃癌患者术后应用肠内外混合营养支持具有改善营养状态提高机体免疫水平,有利于减少术后肺部感染及咽部不适等并发症,对胃癌患者全胃切除术后恢复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索全胃切除术后营养支持的最佳模式。方法对全胃切除术后患者随机进行肠内序贯营养(PN+EN)、早期肠内营养(TEN)、全肠外营养(TPN)方案营养支持,对比3组患者术后营养指标和并发症等。结果 PN+EN患者营养指标恢复较好;TPN组患者费用高且术后对肝功能影响较大;TEN组发生腹痛、腹胀、一过性肠梗阻的并发症高于其余2组。结论恰当的PN+EN治疗是全胃切除术后患者最佳营养治疗方案。  相似文献   

16.
目的研究早期肠内营养对预防重型外伤性脑损伤(TBI)患者并发多器官功能衰竭中的作用。方法 GCS评分3~10分TBI患者58人,随机分为两组,观察组采用全肠内营养(TEN)支持;对照组采用全肠外营养(TPN)支持。结果 2周内观察组较对照组发生感染和多器官功能障碍病例数明显减少(P<0.01)。结论肠内营养在预防TBI患者并发感染及多器官功能衰竭中作用显著,是此类患者优先的营养途径。  相似文献   

17.
目的比较部分静脉营养(PPN)与全静脉营养(TPN)两种营养方法的疗效。方法对我院NICU收治的早产极低体质量儿(VLBW)38例,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进行对比分析。结果治疗组与对照组相比静脉营养时间,黄疸持续时间,住院时间均缩短(P<0.05)。结论PPN与TPN均能明显增加VLBW的体质量,PPN使患儿尽快过渡到全胃肠喂养,有效减少了静脉营养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18.
急性重症胰腺炎(severe acute pancreatitis,SAP)是临床常见的急危重症,起病凶险,病情复杂,并发症和病死率高.患者代谢紊乱,消化吸收功能严重障碍,营养摄入和吸收不足,高代谢状态使患者的营养需求增加.2000年以来,我院收治SAP 62例,其中28例采取全胃肠外营养(TPN),余34例采用行肠内营养(EN)加肠外营养(PN)治疗,现将两组临床效果对比分析,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9.
肠外瘘是外科常见的一种疾病,大多为创伤、手术后的并发症,它造成生理紊乱,并发症严重,治疗难度大,时间长,耗费大,死亡率高。近年随着TPN(全胃肠外营养)在国内广泛开展,肠瘘治愈率大大提高,病死率降低至目前20%左右。但长时间TPN不但病人经济负担重,机体营养供给不全面,且易造成肠粘膜萎缩等并发症。我院从1989年12月至1999年12月,共收住14例肠外瘘病人,采用肠外营养(PN)和肠内营养(EN)相结合等综合方法配合治疗,取得较满意效果,缩短营养天数及住院费用,现将护理体会报告如下。1 一般资料本组14例中,男性11例,女性3例;年龄最大69岁,最…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谷氨酰胺(GLN)二肽肠外营养对急性放射性肠炎大鼠小肠上皮细胞产生营养作用的机制。方法采用19只SD大鼠,给予60Co8Gy剂量的全腹部照射,经右颈内静脉插管,建成急性放射肠炎全肠外营养大鼠模型,实验大鼠随机分成模型常规全肠外营养组(STD组)、谷氨酰胺(GLN)组和正常对照组(正常组)。连续7d全肠外营养后,取相应部位的空、回肠,测定其蛋白质及DNA含量,并对其DNA倍体和细胞核仁组成区嗜银蛋白(AgNOR)进行定量分析。结果GLN组空、回肠分裂期细胞数、上皮细胞和腺上皮细胞内核仁组成区AgNOR数目、蛋白质和DNA含量均显著大于STD组。结论提示GLN二肽全肠外营养能加速急性放射性肠炎受损小肠黏膜细胞的修复,对维持小肠黏膜结构和功能的稳定性有良好的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