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目的探讨早产儿早期应用不同剂量氨基酸的近期疗效和耐受情况。方法将2010年1月至2011年6月间出生24h内体质量1000~2000g入住新生儿重症监护室(NICU)接受肠道外营养治疗的早产儿,随机分为2组。大剂量组(HP)于生后24h内输注2.0g/(kg·d)氨基酸起,每天增加0.85g/kg,预期峰值3.7g/(kg·d);低剂量组(LP)于出生24h内输注0.5g/(kg·d)氨基酸起,每天增加0.5g/kg,预期峰值3.7g/(kg·d)。结果两组早产儿一般情况相似。大剂量组第1天RBP和第3天PA高于低剂量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大剂量组早产儿体质量下降百分比少于低剂量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大剂量组头围增长大于低剂量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大剂量组早产儿肠内营养能量达418.4KJ/(kg·d)天数、恢复出生体质量天数和体质量达到2000g天数均少于低剂量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安全性指标2组没有差异。结论早产儿生后24h内可以耐受输注大剂量2.0g/(kg·d)氨基酸,能改善营养状况,增加喂养的耐受性和促进早产儿生长。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早期应用不同剂量全静脉营养(Total Parenteral Nutrition,TPN)对早产儿黄疸的血清胆红素代谢的影响,使静脉营养更安全而有效地应用于早产儿。方法将202例须接受全静脉营养的早产儿(胎龄2833周,出生体质量≤2000 g),按随机数字表法分成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101例。两组均采用全静脉营养治疗措施,观察组于出生后12 h内给予氨基酸和脂肪乳2.0 g/(kg?d),每日递增1.0g/(kg?d);对照组于出生后24 h内给予氨基酸和脂肪乳1.0 g/(kg?d),每日递增0.5 g/(kg?d);两组最大剂量均为3.0 g/(kg?d),以"全合一"方式经周围静脉24 h缓慢均匀输注。若出现黄疸,两组均常规光疗。分别测定两组早产儿的在生后第3、7、14天的血清胆红素含量,并比较黄疸发生率和观察黄疸持续时间。结果早产儿在生后第3、7、14天的血清胆红素含量及黄疸持续时间,观察组分别为(150.05±15.44)、(242.86±46.35)、(89.57±10.32)μmol/L和(15.24±3.78)d,对照组分别为(161.29±19.73)、(254.81±52.45)、(92.23±16.60)μmol/L和(16.59±4.15)d;与对照组比较,观察组早产儿在生后3、7、14天的血清胆红素含量无明显增高、黄疸持续时间无明显延长(均P>0.05)。结论早期应用不同剂量全静脉营养对早产儿黄疸无明显的早期临床干预。  相似文献   

3.
目的评价早期应用不同剂量氨基酸对早产极低出生体质量儿的影响。方法将60例出生24 h内入院接受静脉营养早产极低出生体质量儿,(胎龄<34周,1000 g≤体质量<1500 g),随机分为3组。大剂量组于生后24 h内给予2.0 g/(kg·d)的氨基酸,每日递增1.0 g/(kg·d),最大剂量为3.5g/(kg·d);中剂量组于生后24 h内给予1.0 g/(kg·d)的氨基酸,每日递增0.5 g/(kg·d),最大剂量为3.5 g/(kg·d);小剂量组生后24 h内给予0.5 g/(kg·d)的氨基酸,每日递增0.5 g/(kg·d),最大剂量为3.5 g/(kg·d)。结果大剂量组在生后第10天血清前白蛋白浓度、体质量下降时间、平均头围、平均身长、恢复出生体质量时间与中、小剂量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未发生生化代谢紊乱。结论早期足量应用小儿专用氨基酸有利于早产极低体质量儿的生长发育,临床应用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4.
目的通过对早产儿应用不同起步剂量氨基酸的观察,评价大起步剂量输注氨基酸的优势性和安全性。方法将2007年1月~2009年12月份收治的早产儿共48例随机分成2组:观察组25例,在患儿生后12~24 h内给予2.0 g.kg-1.d-1,第2~3天增加至3~3.5 g.kg-1.d-1;对照组23例在患儿生后12~24 h内给予0.5 g.kg-1.d-1,以后按0.5 g.kg-1.d-1递增直至3~3.5 g.kg-1.d-1。观察2组患儿的恢复出生体重时间,静脉营养治疗天数,住院时间,肝功能,肾功能指标。结果观察组患儿体重生长速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在恢复出生体重时间,需要静脉营养支持时间,住院天数上明显少于对照组;在肝肾功能血气pH值的监测方面,2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目前提倡的在静脉营养治疗中给予大起步剂量的氨基酸,相对传统治疗中小起步剂量来说是安全的而且更具有优势,患儿完全能够耐受。  相似文献   

5.
目的:分析早期输注大剂量氨基酸对早产儿营养状态的影响。方法将本院收治的60例接受肠道外营养治疗的早产儿分为观察组(30例)和对照组(30例)。观察组行大剂量氨基酸静脉输注,对照组行小剂量氨基酸静脉输注,同时两组均在接受氨基酸肠外营养方案的基础上辅助行“全合一”静脉营养方案。于早产儿出生第14天,计算统计两组的相关生长发育指标和营养及代谢指标。结果出生后第14天,观察组早产儿体质量下降幅度小于对照组(P〈0.05),体质量增加速度、头围增加速度、身长增加速度均大于对照组(P〈0.05),且肠内营养能量达418.4 kJ/(kg·d)的天数、恢复出生体重天数均短于对照组(P〈0.05)。出生第14天,观察组早产儿平均血清前清蛋白(pre-Alb)水平高于对照组(P〈0.05),而两组的血清肌酐(Cr)、直接胆红素(DBiL)及钙指标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早期输注大剂量氨基酸有助于改善早产儿的营养状况,促进早产儿生长,且对机体代谢影响小,安全性好。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早期大剂量输注氨基酸对极低出生体重儿(VLBWI)出院时体质量的影响。方法将我院新生儿科NICU于2007年1月—2010年1月收治的VLBWI共64例随机分成两组,治疗组于生后24h内给予氨基酸2.0g·kg-1·d-1,第2d增加1.0g/kg,第3d增加0.5g/kg,预期达3.5g·kg-1·d-1;对照组于出生第3d始给予氨基酸0.5g·kg-1·d-1,每天按0.5g/kg递增预期达3.0g·kg-1·d-1。两组其他治疗措施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观察两组患儿各营养指标及出院时宫外生长发育迟缓(EUGR)的发生率,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治疗组除第7d热卡与对照组相比无显著性差异(P>0.05)外,其他各营养指标,如生后体质量下降幅度、恢复至出生体质量时间、每天体质量增长克数、经胃肠达到摄入标准时间、应用胃肠道外营养天数、生后第3d热卡、平均住院天数等均优于对照组(P<0.01),具有非常显著性差异;治疗组出院时发生EUGR15例,发生率为46.9%,对照组出院时发生EUGR22例,发生率为68.0%(χ2=11.65,P<0.001),具有非常显著性差异。结论早期大剂量输注氨基酸,可以减少极低出生体重儿EUGR的发生率,为今后实现追赶性生长打下良好基础,且未见明显不良反应,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低出生体重儿早期应用不同剂量脂肪乳营养支持的临床安全性。方法:选取2010年6月至2012年6月鄂州市中心医院收治的低出生体重儿52例,采用随机数表法分为治疗组28例和对照组24例。治疗组于生后24h内静脉给予脂肪乳,脂肪乳用量从1.0g/(kg.d)开始,以后每天增加1.0g/kg,最大剂量为3.0g/kg;对照组于第4天开始静脉给予脂肪乳,脂肪乳用量从1.0g/(kg.d)开始,以后每天增加0.5g/kg,最大剂量为3.0g/kg,至肠内营养热卡达100kcal/(kg.d)时停用胃肠外营养。比较两组患儿营养支持7d后体重、恢复出生体重时间、胆固醇、甘油三酯、胆红素、转氨酶、尿素氮等血生化指标和相关并发症。结果:治疗7d后治疗组患儿体重增加明显,恢复至出生体重时间缩短,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儿血清胆固醇、甘油三酯、胆红素、转氨酶、尿素氮等血生化指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患儿发生败血症2例(7.1%)、呼吸暂停9例(32.1%)、高血糖4例(14.2%)、胆汁淤积症2例(7.1%),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分别为0.027、0.527、0.055、0.019,P均>0.05)。结论:早期大剂量外周静脉应用脂肪乳营养支持可增加低出生体重儿热卡摄入,促进低出生体重儿生长发育,与对照组比较未增加不良反应发生率,临床应用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早产儿早期两种胃肠外营养(PN)方法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总结2012年1月-2013年12月入住我院NICU的不能耐受完全胃肠道喂养的低出生体重48例早产儿临床资料。2012年1月-12月入院的早产低出生体重儿24例为对照组,按传统胃肠外营养方法生后48~72 h内给予氨基酸,72 h后给予脂肪乳,剂量均自0.5 g·kg-1·d-1开始,每日增加0.5 g/kg,直至3.5 g·kg-1·d-1。2013年1月-12月入院的早产低出生体重儿24例为观察组,生后24 h内给予氨基酸,剂量从2.5 g·kg-1·d-1开始,每日增加0.5 g/kg,第3天达3.5 g·kg-1·d-1,48 h内给予脂肪乳,剂量自1.0 g·kg-1·d-1开始,每日增加1.0 g/kg,第4天达3.0 g·kg-1·d-1。比较2组患儿各营养指标,血生化改变,观察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体重下降幅度、恢复至出生时体重时间、过渡到全胃肠道营养时间、平均住院天数均短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血糖、胆红素、胆汁淤积症及宫外生长发育迟缓(EUGR)等并发症发生情况,2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早产低出生体重儿早期采用胃肠外营养体重增长快,可以避免早产儿早期营养不良的发生,促进生长,不会增加胃肠外营养相关性并发症发生。  相似文献   

9.
静脉丙种球蛋白治疗川崎病疗效观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不同用法静脉输注丙种球蛋白(IVIG)治疗小儿川崎病的临床疗效。方法对298例川崎病(KD)患儿采用3种不同治疗方案:A组为IVIG 1g/kg单次静脉输注;B组为IVIG 2.0g/kg单次静脉输注,C组为IVIG 0.4g/(kg·d),连用4~5d,对比3组治疗后冠状动脉病变(CAD)发生率和急性期临床症状消失时间。结果川崎病发病10d内IVIG 1g/kg与IVIG 2.0g/kg和0.4g/(kg·d),连用4~5d,均能有效预防CAD的发生;急性期临床症状缓解方面:IVIG 1g/kg组和IVIG 2.0g/kg明显优于IVIG 0.4g/(kg·d)组,差异有显著性,但是A组与C组无显著差异。结论 IVIG 1g/kg单次静脉输注为治疗小儿川崎病经济方便和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10.
刘棋明 《江西医药》2011,46(11):1032-1033
目的评价早期大剂量氨基酸营养支持对早产儿的益处及安全性。方法对2008年1月-2011年3月在本科NICU住院,胎龄〈34周、出生体质量〈1500g,不能进食或进食量不足的早产儿,分成氨基酸静脉营养小剂量(19例)、大剂量(21例)、超大剂量组(18例)。均在生后12-24h内开始给予小儿氨基酸,小剂量从1.0g/(kg.d)开始,大剂量从1.6—2.5g/(kg.d)开始,超大剂量从2.6—3.0g/(kg·d)开始,每天增加0.5g/(kg·d),至总量3—3.5g/(kg·d)。观察各组人院后体质量情况,包括恢复至出生体质量所需时间及住院期间的体质量增长速度。结果用静脉营养后每天平均体质量增加:小剂量组为11.93±4.21mg,大剂量组为15.45±3.23mg.超大剂量组为24.45±1.68mg。小剂量组与大剂量组组间t值为2.98,大剂量组与超大剂量组组间t值为10.64.小剂量组与超大剂量组组间t值为11.76,差异均有显著性意义(P〈0.01)。恢复至出生时体质量时间:小剂量组(8.2±1.7)d,大剂量组(6.5±1.3)d,超大剂量组(4.6±1.2)d。小剂量组与大剂量组组间t值为3.57,大剂量组与超大剂量组组间t值为4.78.小剂量组与超大剂量组组问t值为7.40,差异均有显著性意义(P〈0.01)。未发生并发症、代谢紊乱及胆汁淤积之副作用。结论早期应用不同剂量氨基酸,随氨基酸剂量的增加患儿体质量亦明显增加.恢复至出生时体质量时间亦明显缩短并未见相关副作用。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老年患者腹腔镜下直肠癌根治术中应用右美托咪定的效果.方法:将2014~2016年在我院进行腹腔镜下直肠癌根治术的老年患者81例作为观察对象,按右美托咪定使用剂量分为A、B、C三组,A组27例,为合适剂量0.4μg/(kg·h),B组27例,为低剂量0.2μg/(kg·h),C组27例,为高剂量0.6μg/(kg·h),比较右美托咪定在三组应用效果.结果:A组术后24h疼痛评分低于B、C两组,且MMSE评分高于B、C两组,三组相比,存在显著差异(P<0.05).结论:在老年患者腹腔镜下直肠癌根治术中,0.4μg/(kg·h)剂量的右美托咪定减少术后疼痛的同时,避免认知功能障碍.  相似文献   

12.
目的 为提高早产儿肠外营养支持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提供依据.方法 2006年8月至2010年8月两院收入NICU给予7 d以上静脉营养支持的符合入选条件的早产儿178例.随机分为治疗组(85例)和对照组(93例),治疗组为静脉营养联合微量喂养组(微量喂养以输液泵间歇输注法经鼻胃管输注早产儿配方奶 5-20 ml/(kg·d)),对照组为全静脉营养组;治疗组再分为肠外营养相关胆汁淤积组(PNAC组)7例和非PNAC组78例,对照组也分为PNAC组18例和非PNAC组75例.比较两组PNAC发生率及相关因素.结果 所研究的早产儿PNAC总发生率为14.04%,其中治疗组8.24%,对照组19.35%,治疗组发病率明显下降(OR值为0.260,95%CI为0.087-0.667).PNAC组的胎龄、出生体重均小于非PNAC组(其中胎龄30±3.2比33±4.1周,P=0.009;OR值为0.827,95%CI0.698-0.981.出生体重1450 g±450 g比1815 g±615 g,P=0.045;OR值1.001,95%CI0.999-1.002,而平均PN持续时间、PN热卡摄入量均大于非PNAC组(其中PN持续时间21.1 d±12.3 d比11.3 d±10.1 d,P=0.003;OR值为1.072,95%CI为1.032-1.112,PN热卡摄入量(302±56)kJ/(kg·d))比252±55 kJ/(kg·d)(1 kcal=4.184 kJ),P=0.022;OR值为1.067,95%CI为1.012-1.123.结论 PNAC的发生与胎龄、低出生体重、 PN持续时间长、高热卡有关,静脉营养联合微量喂养较全静脉营养PNAC的发生率低.  相似文献   

13.
早产儿周围静脉营养45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周围静脉营养在早产儿治疗中的应用价值及安全性。方法 将94例早产儿随机分为观察组(45例)和对照组(49例),观察组经周围静脉用微电脑输液泵在16~24 h内均匀输入静脉营养液,对照组给予一般综合治疗。结果 观察组患儿生后4~8 d体重开始增加,每天增重10~33 g,平均(24 22±8 61)g,对照组于生后8~14 d开始增加体重,每天增重8~19 g,平均(14 53±4 26)g,两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意义(P<0 01)。观察组发生并发症8例(17.77%),对照组23例(46.93%),两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意义(P<0.01)。观察组患儿死亡2例(4.44%),对照组7例(14.28%),两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意义(P<0.05)。结论 周围静脉营养能使早产儿更早更快的增加体重,减少并发症,降低死亡率,提高早产儿的存活率和生存质量。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对早产低出生体质量儿出生24h内行早期肠外营养(parenteral nutrition,PN)与出生72h后行晚期肠外营养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68例早产低出生体质量儿,随机分治疗组35例和对照组33例,治疗组出生24h内输注氨基酸(初始量1g·kg-1·d-1)与脂肪乳(初始量0.5—1.0g·kg-1·d-1),对照组出生72h后予氨基酸(初始量0.5g·kg-1·d-1)和脂肪乳(初始量0.5~1.0g·kg-1·d-1),PN期间适情给予肠内喂养,记录并对比两组患儿出生7d后体质量、肝肾功能、血脂、血糖指标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1)理化指标变化:两组早产儿出生7d后理化指标均较之出生后明显提高(治疗组t=2.169、5.963、11.773、5.920、5.870、8.998、2.076,对照组t=1.755、2.610、9.255、4.697、4.062、7.489、2.042,均P〈0.05)。(2)并发症比较:患儿高胆红素血症血症、胆汁淤积、继发感染等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X2=0.215、0.235、0.173、0.190,均P〉0.05)。结论在氨基酸、脂肪乳初始量分别为1g·kg-1·d-1、0.5—1.0g·kg-1·d-1前提下,早期PN较之晚期PN更能改善早产低体质量儿的营养状况,两者临床安全性相近;对早产低出生体质量儿可考虑在出生24h内给予氨基酸、脂肪乳的摄入。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极低出生体质量早产儿适宜口饲喂养方式。方法2007年1月至2009年10月本院儿科新生儿区极低出生体质量早产儿83例,胎龄30~34周,体质量1001~1499 g。随机分为ABC三组。A组(推注喂养组),开始奶量1 ml/kg,每2 h胃内注奶1次,持续时间为5 min,每天递增1ml/kg;B组(持续输注喂养组),采用电子微量输液泵持续输注喂养,奶量0.5 ml/(kg.h),持续时间24h,每天递增0.5 ml/(kg.h);C组(间歇持续交替喂养组),先采用间歇输注法,采用电子输液泵持续胃管喂养2 h,奶量1 ml/(kg.h),1次/2 h,每天递增1 ml/kg,注奶3次后改用持续输注法,采用电子微量输液泵持续输注喂养,奶量0.5 ml/(kg.h),每天递增0.5 ml/(kg.h),持续10 h停止2 h再改用间歇输注法,间歇与持续法交替进行。所有患儿根据体重计算每天所需能量,胃肠喂养不足部分由外周静脉营养补充,观察3组恢复出生体重、完全经口喂养时间及喂养不耐受情况。结果3组完全经口喂养时间呈逐渐减少趋势,C组短于B组(P〈0.05),B组短于A组(P〈0.05)。喂养不耐受共发生31例:其中A组17例,B组9例,C组3例;其中A组发生较多且重。结论极低出生体质量早产儿采用间歇持续交替喂养,喂养不耐受发生率最低,达到完全经口喂养时间最短,有利于极低出生体重早产儿的生长发育和胃肠功能完善,可尝试在临床应用。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氨溴索对早产儿呼吸窘迫综合征的预防作用及其影响因素。方法采用氨溴索针剂7.5mg/(kg·d),6h一次静脉滴注治疗早产儿18例;30mg/(kg·d),6h一次静脉滴注治疗早产儿46例,并与同期未用氨溴索治疗的64例早产儿进行前瞻性临床对照研究。观察是否发生NRDS及影响预防效果的临床因素。结果预防组与对照组相比NRDS的发生率分别为34.4%、59.4%,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氨溴索对早产儿NRDS的发生有预防作用。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早产儿早期静脉营养在其生理性体重下降恢复时间、体重增长、所需住院时间、达所需追赶生长总热量时间中的作用及意义。方法选取2012年7月~2013年10月我科收治的采用静脉营养治疗的73例早产儿作为治疗组,2010年2月~2011年2月收治的未采用静脉营养治疗的73例早产儿作为对照组,治疗组出生24h内给予氨基酸.超过24h予以脂肪乳;观察两组早产儿生理性体重下降恢复时间、体重增长情况、所需住院时间、达所需追赶生长总热量时间。结果治疗组早产儿体重平均每日增加(22.27±7.44)g,对照组每日增加(19.56±7.17)g,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住院时间及生理性体重下降恢复时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追赶生长所需总热量时间为(5.95±2.28)d,对照组为(7.25±2.03)d,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两组并发症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静脉营养能促进早产儿生长发育,缩短住院时间,减少生理性体重下降,且临床应用较为安全.值得进一步推广。  相似文献   

18.
目的比较三组镇痛镇静药物联合应用对危重患者机械通气的疗效,以探讨满意的镇痛镇静方法。方法 60例需镇痛镇静治疗行机械通气的危重患者随机均分为三组,每组20例。咪达唑仑+芬太尼组(MF组):静脉滴注咪达唑仑0.1mg/kg+芬太尼1μg/kg后,持续微泵输注咪达唑仑0.04mg/(kg·h),芬太尼0.6μg/(kg·h);丙泊酚+芬太尼组(PF组):静脉滴注丙泊酚1.5mg/kg+芬太尼1μg/kg后,持续泵注丙泊酚1.5 mg/(kg·h),芬太尼0.6μg/(kg·h);丙泊酚+瑞芬太尼组(PR组):静脉滴注丙泊酚1.5mg/kg+瑞芬太尼0.1μg/kg后,持续泵注丙泊酚1.5mg/(kg·h),瑞芬太尼0.8μg/(kg·h)。记录3组患者在治疗后第24h、48h、72h、96h等各时间点镇痛、镇静评分,各组出现的躁动、谵妄、人机对抗等不良反应,观察停药后达到唤醒标准的等待时间。结果三组患者镇痛效果均满意,无统计学意义。PF组、PR组镇静效果优于MF组。唤醒等待时间上,PR组等待时间少于PF、MF组。不良反应发生率MF组明显高于PF组、PR组。结论丙泊酚联合瑞芬太尼泵注对危重患者机械通气疗效好,镇静满意,唤醒时间短,不良反应低,可控性最佳。  相似文献   

19.
目的:比较两种不同维持剂量枸橼酸咖啡因防治早产儿呼吸暂停的疗效。方法:选择2014年1月至2015年8月在北京大学深圳医院住院且胎龄臆32周的原发性呼吸暂停早产儿72例,随机分为A组[枸橼酸咖啡因维持量为20 mg/(kg·d)] 和B组[枸橼酸咖啡因维持量为10 mg/(kg·d)] 各36例,比较两组呼吸暂停频率及辅助通气情况,观察患儿支气管肺发育不良、坏死性小肠结肠炎、早产儿视网膜病及严重脑室内出血等并发症发生情况及药物相关不良反应。结果:A组在呼吸暂停时间及氧疗时间均短于B组(P<0.05);两组nCPAP辅助通气时间及拔管后重新插管例数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主要不良反应(心动过速、喂养不耐受、体质量增加时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A组患儿恢复出生体质量时间长于B组(P<0.05);两组主要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20 mg/(kg·d) 维持剂量咖啡因能改善早产儿呼吸暂停情况且不良反应发生率未明显增加,但是否为最优剂量仍需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20.
两种大剂量丙种球蛋白方案治疗小儿川崎病的疗效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静滴两种大剂量丙种球蛋白方案治疗小儿川崎病的临床疗效。方法将66例川崎病患儿随机分为2组:Ⅰ组予静滴丙种球蛋白400mg/(kg·d),连用5d;Ⅱ组予单剂静滴丙种球蛋白1g/kg,观察其临床疗效及副作用。结果Ⅱ组的疗效优于Ⅰ组;两组的副作用无显著性差异。结论早期大剂量静滴丙种球蛋白是治疗小儿川崎病的有效疗法,采用1g/kg单剂静滴是一种更为有效且经济、简便的治疗方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