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2 毫秒
1.
纳米粒技术在转运药物通过血脑屏障中的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纳米粒(nanoparticles)是一类粒径为1-1000nm的固体胶粒,现已被用作传递药物的载体。利用纳米粒将药物转运通过血脑屏障可能会提供更具有显著优势的脑内给药方法。纳米粒载体技术的主要优势在于纳米粒能克服血脑屏障限制治疗药物通过的特性,此外,这类给药系统还能延缓药物在脑内的释放,降低外周毒性。本文评价了以往的脑内给药方法,讲座了纳米粒通过血脑屏障的转运机制,描述了纳米粒的主要制备方法和特性。此外,对与药物转运通过血脑屏障有关的影响纳米粒制备的因素(聚合物和表面活性剂的类型、纳米粒的粒径和药物分子)也作了详细阐述。目前,评价纳米粒脑内给药的报道主要是针对麻醉药和化疗药。本文对这类报道中转运的机制和效果作了叙述。同时讨论了突破网状内皮系统的吞噬作用等生理因素对药物转运进入大脑的限制的方法。  相似文献   

2.
目的综述白蛋白纳米粒作为药物传递系统的最新研究进展。方法依据国内外研究文章及专利文献共63篇,将白蛋白的性质及功能、白蛋白纳米粒的制备工艺、靶向肿瘤作用机理、上市药物及其临床前和临床实验结果进行了概括。结果白蛋白是一种良好的药物载体,显示独特的靶向肿瘤机理;白蛋白纳米粒的制备方法中二硫键形成法相对于其他制备方法具有显著优点,避免了很多基于溶剂传递的传统剂型中存在的潜在问题,由其制备的上市药物紫杉醇白蛋白纳米粒(Abraxane)具有较好的临床疗效。结论白蛋白纳米粒给药系统的研究有着重要的临床意义及发展前景。  相似文献   

3.
目的:综述脑靶向纳米载体系统的研究进展。方法:收集相关最新发表的文献,对纳米载体给药系统透过血脑屏障对中构神经系统疾病的治疗进行分析总结。结果与结论:血脑屏障成为治疗神经系统疾病过程的一道难题,血脑屏障既可以保护大脑不受外界有害物质的侵害,维持脑部内环境的稳定,同时也限制了药物进入脑部发挥其治疗作用。随着纳米技术的发展,纳米药物载体系统(如脂质体,聚合物纳米粒,胶束,纳米凝胶,微乳和固体脂质纳米粒)的应用使药物的跨血脑屏障转运和脑内传递成为可能。这将该变脑部疾病的治疗策略。  相似文献   

4.
目的研制白蛋白纳米基因载体,评估白蛋白纳米粒用作基因载体的可行性。方法采用去溶剂化法制备白蛋白纳米粒,并通过控制转速、pH值、搅拌时间三个变量来考察白蛋白纳米粒的表征变化情况,以PicoGreen荧光法来测白蛋白纳米载体的基因转载率,并用流式细胞仪检测膀胱癌细胞的基因转染率。结果控制转速1000RPM,自然状态下的溶液pH值(6.9),持续搅拌12h条件下,制得满足基因载体需要的白蛋白纳米粒的平均粒径(253.1±11.9)nm,zeta电位(-34.0±4.5)mV,PDI0.43±0.04,性质相对稳定,基因转载率为(97.61±0.06)%,转染率为(48.21±5.94)%。结论单纯质粒很难进入细胞核高表达,借助白蛋白纳米载体,使高效的基因转染成为可能。白蛋白纳米粒有望被广泛应用为二次基因转载工具。  相似文献   

5.
血脑屏障的存在使许多药物难以入脑,促进药物跨血脑屏障成为关键。纳米粒具有小粒子特征,能携载药物跨血脑屏障实现脑靶向,并提高脑内药物浓度。本文综述了PLA、PLGA、PCL、PBCA、PAMAM、CS等作为载体材料制备的纳米粒入脑的情况,并重点探讨纳米粒粒径大小、表面修饰等对入脑的影响。  相似文献   

6.
目的构建基于当归多糖(AP)的酶敏肿瘤靶向纳米递药体系:当归多糖-基质金属蛋白酶敏感肽-阿霉素(AP-PP-DOX),研究其理化性质及体外抗肿瘤效果。方法首先将AP用马来酸酐(MA)修饰后得到马来酰化当归多糖(AP-MA),再将APMA和基质金属蛋白酶敏感肽(PP)结合生成当归多糖-基质金属蛋白酶敏感肽(AP-PP),最后将AP-PP和阿霉素(DOX)结合生成当归多糖-基质金属蛋白酶敏感肽-阿霉素(AP-PP-DOX)聚合物。利用FT-IR和1 H-NMR表征各步反应产物;透析法自组装形成纳米粒;粒度分析仪测定纳米粒粒径和电位;TEM观察纳米粒大小及外观形态;紫外分光光度计测定纳米粒载药量;体外模拟释药实验研究纳米粒在MMP-2作用下的酶解释药情况;MTT法研究纳米粒对A549细胞的毒性作用。结果 (1)FT-IR和1 H-NMR表征各步反应产物成功合成;(2)透析法成功制备了AP-PP-DOX纳米粒;(3)测定纳米粒的平均粒径和电位分别是139.00±3.32nm和-28.45±0.22mV;(4)该纳米粒结构圆整,平均粒径为100nm;(5)计算纳米粒载药量为17.00%±1.72%;(6)体外模拟释药结果表明,纳米粒在MMP-2下作用24h累积释药率最高达74.5%;(7)MTT实验表明,当药物质量浓度为9μg·mL-1时,纳米粒对A549细胞的存活率极显著,高于游离DOX(P<0.01),而含有MMP-2的纳米粒对A549细胞存活率极显著,低于不含MMP-2的纳米粒(P<0.01)。结论制备基于AP的酶敏肿瘤靶向纳米递药体系AP-PP-DOX,能够有效实现在MMP-2作用下的酶敏释药及抗肿瘤效果,值得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7.
目的研究盐酸阿霉素壳聚糖纳米粒(adriamycinhydrochloride chitosan nanoparticles,ADM-CS-NPs)大鼠鼻腔给药后的脑内药动学特征。方法以壳聚糖为载体材料,采用离子交联法制备ADM-CS-NPs。以清醒自由活动大鼠为实验动物模型,采用脑微透析取样技术,连续收集ADM-CS-NPs及阿霉素溶液经鼻腔给药与静脉注射给药后大鼠海马部位透析液,HPLC法测定药物浓度,分析数据计算药动学参数。结果 ADM-CS-NPs经大鼠鼻腔和尾静脉注射给药(给药剂量为1.45 mg.kg-1ADM)后,Tmax分别为(300.00±26.12)和(180.00±19.11)min,Cmax分别为(93.00±8.53)和(19.11±1.91)mg·L-1,AUC0→11h分别为(17809.05±650.24)和(5159.97±120.59)mg·h·L-1,MRT分别为(390.49±6.87)和(281.53±4.99)min;ADM-Sol经大鼠鼻腔和尾静脉注射给药后,Tmax分别为(20.00±2.91)和(20.00±2.00)min,Cmax分别为(90.00±7.31)和(10.70±0.96)mg·L-1,AUC0→11h分别为(4736.70±53.40)和(312.68±4.99)mg·h·L-1,MRT分别为(73.43±2.37)和(23.39±1.32)min。结论 ADM-CS-NPs鼻腔给药可增加药物脑内浓度,有效实现脑内递药,同时由于纳米粒的缓释作用,可延长脑内有效药物浓度的持续时间,发挥长效作用。  相似文献   

8.
载两性霉素B的PLA-PEG纳米粒在小鼠体内的分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采用改良的相分离法制备载有两性霉素B(1)的聚乳酸-聚乙二醇纳米粒,HPLC法检测小鼠脑组织及其它脏器中的药物浓度。以1粉针剂和1脂质体为对照,评价纳米粒的脑靶向作用。在小鼠脑内1粉针剂组未能检测出药物,1脂质体组于3h后能测得微量药物,1纳米粒组小鼠给药30min后脑内浓度达33.5ng/g,12h达最高(160.4ng/g)。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索基于马来酰亚胺与肠道黏蛋白共价结合的肠道黏附纳米粒对药物口服生物利用度的影响,构建新型纳米载体用于增强药物口服吸收。方法通过乳化溶剂挥发法制备包载荧光剂香豆素6的马来酰亚胺肠道黏附纳米粒,对制备的黏附纳米粒与非黏附聚乳酸-羟基乙酸共聚物[poly(lactic-co-glycolic acid),PLGA]纳米粒的外观、粒径进行了表征,通过香豆素6考察了纳米粒的体外释放、肠灌流及体内药动学。结果制备的马来酰亚胺肠道黏附纳米粒呈类球形,粒径为(139.8±2.650)nm,PDI为(0.071±0.062),Zeta电位为(-5.793±0.737)mV。在4℃条件下放置30 d稳定性良好,体外释放实验表明马来酰亚胺纳米粒释放缓慢,没有突释效应。药动学实验表明香豆素6马来酰亚胺纳米粒的体内消除半衰期(t1/2)和药时曲线下面积(AUC0-t)分别是香豆素6非黏附对照纳米粒组的1.17倍和1.42倍,药时曲线下面积(AUC0-t)是香豆素6溶液剂的1.76倍。结论基于马来酰亚胺与肠道黏蛋白共价结合的肠道黏附纳米粒能延长药物肠道滞留时间,增加口服吸收,提高药物口服生物利用度。  相似文献   

10.
目的 研究壳聚糖盐酸盐、吐温80、聚乙二醇20000、冰片薄荷低共溶物多重修饰的茴拉西坦聚乳酸鼻腔给药脑靶向纳米粒的制备工艺,并初步评价其体外稳定性.方法 采用溶剂扩散-蒸发法制备多重修饰的载药纳米粒,筛选并优化了其处方,考察了粒径分布、Zeta电位、包封率、载药量、稳定性及体外累积释药百分率.结果 壳聚糖盐酸盐、吐温80、聚乙二醇20000三重修饰的纳米粒形态圆整,粒径分布141.5±30.4 nm,Zeta电位20.4 mV,包封率98.14%,载药量为11.57%.所制纳米粒在溶菌酶和大鼠鼻洗液中稳定,在pH7.4和pH4.0的磷酸盐缓冲液中的24 h内累计释药百分率小于88%.结论 壳聚糖盐酸盐、吐温80、聚乙二醇20000、冰片薄荷低共溶物多重修饰的载药纳米粒包封率较高,性质稳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