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37 毫秒
1.
《抗感染药学》2017,(4):892-894
目的:比较头孢呋辛与头孢唑林对胃肠及痔疮手术患者预防切口感染的疗效。方法:选取2015年11月—2016年11月间收治的胃肠及痔疮手术治疗患者90例,采用随机数表法将患者分为头孢唑林组(n=45)和头孢呋辛组(n=45);头孢唑林组患者给予头孢唑林预防切口感染治疗,头孢呋辛组患者给予头孢呋辛预防切口感染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用药后术后感染的发生率及住院治疗时间。结果:头孢唑林组患者用药后术前、术后2 d、术后5 d血红蛋白、中性粒细胞计数、白细胞计数测得值与头孢呋辛组比较其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发热及术后切口感染的发生率与头孢呋辛组组比较其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住院时间与头孢呋辛组比较其差异也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胃肠及痔疮手术患者切口感染采用头孢唑林与头孢呋辛预防切口感染的效果无差异。  相似文献   

2.
目的比较头孢硫脒、五水头孢唑啉及头孢唑啉对预防Ⅰ类切口手术(疝、乳腺及甲状腺手术)围手术期感染的疗效及经济性。方法 2012年3月至9月,行以上3种Ⅰ类切口手术且术前预防用头孢硫脒、五水头孢唑啉或头孢唑啉的患者总共78例,根据预防用药的种类分为A、B和C 3组,用法均为手术前30min静脉滴注1次,用量为2.0g,术后用量为2.0g,2次/日,术后使用14d。比较3组预防感染的疗效及经济性。结果 3组患者术后均未发生感染,体温、白细胞计数、中性粒细胞百分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也未见药品不良反应;人均每日抗菌药物费用及住院总费用3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头孢硫脒、五水头孢唑啉及头孢唑啉在预防Ⅰ类切口感染方面的疗效相当,但经济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头孢唑啉经济性最佳。  相似文献   

3.
头孢唑啉与头孢呋辛预防剖宫产术切口感染的疗效比较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易林高  项小婵  李佳  林洁 《中国药房》2010,(16):1496-1498
目的:比较头孢唑啉与头孢呋辛预防剖宫产围手术期切口感染的疗效。方法:291例择期行剖宫产手术患者,根据用药情况随机分为A组(n=140)、B组(n=151),进行回顾性分析。A组术前30min静脉滴注头孢唑啉2.0g;术后2~5d,每12h静脉滴注头孢唑啉2.0g。B组术前30min静脉滴注头孢呋辛2.0g;术后2~5d,每12h静脉滴注头孢呋辛2.0g。比较2组患者的临床疗效。结果:2组患者术后白细胞计数、中性粒细胞百分比、血红蛋白、并发症、体温、伤口愈合情况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均未见药品不良反应。结论:头孢唑啉与头孢呋辛预防剖宫产切口感染的疗效相当。  相似文献   

4.
凌蒙 《抗感染药学》2019,16(10):1782-1784
目的:比较不同抗菌药物对骨科手术患者术后预防切口感染的临床疗效及其成本/疗效(C/E)比值。方法:选取2017年6月—2019年1月期间收治的骨科手术患者160例资料,按治疗用药的不同,将其分为5组,每组32例(即头孢呋辛组、头孢唑林组、阿奇霉素组、磺苄西林钠组和克林霉素组),比较5组患者用药后的总有效率、不良反应发生率、抗菌药物的C/E比值、切口感染发生率和术后发热率的差异。结果:头孢呋辛组、头孢唑林组、阿奇霉素组、磺苄西林钠组患者用药后预防感染的总有效率均高于克林霉素组,头孢呋辛组患者用药后不良反应发生率、切口感染发生率和术后发热率均低于其他4组(P<0.05);头孢呋辛组患者用药后的C/E比值低于头孢唑林组、阿奇霉素组、磺苄西林钠组和克林霉素组(P<0.05)。结论:采用头孢呋辛预防骨科手术患者术后的疗效优于其他各组,成本/疗效(C/E)比值低,无术后切口感染的发生。  相似文献   

5.
目的研究剖宫产围手术期抗菌药物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本组抽取我院于2012年9月至2013年9月收治的剖宫产患者112例,两组患者均采用头孢唑林2.0 g进行预防治疗,其中观察组在断脐后开始使用;对照组在手术前30 min开始使用,术后停止用药,观察两组患者术后感染情况。结果观察组出现发热症状、术后感染、产褥病及宫腔感染的患者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剖宫产患者围手术期采用断脐后立即使用头孢唑林2.0 g进行预防治疗,能够明显减少术后感染的概率,值得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6.
头孢唑啉在剖宫产围手术期预防性用药两种方案效果比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比较头孢唑啉在剖宫产围手术期预防性用药中2种方案的效果。方法:240例剖宫产者随机分成2组,研究组在脐带夹后即予头孢唑啉2 g+NS40 mL,iv,并于术后予头孢唑啉2 g+5%Ns 250 mL,iv gtt,q 12 h,连用4次;对照组在手术后予头孢唑啉2 g+5%GS 250 mL,iv gtt,q12 h,一直至体温正常后再继续用1-2次,比较2组的预防感染效果。结果:研究组术后感染率、术后病率、头孢唑啉用量、平均住院天数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均<0.05)。结论:研究组的效果优于对照组。  相似文献   

7.
江俊 《抗感染药学》2019,16(4):684-685
目的:比较不同头孢菌素类药物(头孢硫脒、头孢唑林)对骨科患者清洁切口手术术后预防切口感染的疗效。方法:选取2015年3月—2018年4月间收治的接受骨科择期清洁切口手术患者108例临床资料,按治疗用药的不同将其分为头孢硫脒组(63例)与头孢唑林组(45例),比较两组患者用药后的相关指标、用药安全性以切口感染的发生率差异。结果:术前和术后3 d,两组患者体温、中性粒细胞比与白细胞计数值经组间比较其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用药后切口感染的发生率经组间比较其差异也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骨科清洁切口手术术后预防性使用头孢硫脒或头孢唑林均可有效控制切口感染的发生,二者的预防切口感染的效果基本相同。  相似文献   

8.
曾慧 《抗感染药学》2019,16(9):1587-1589
目的:比较头孢呋辛与头孢唑林对预防胃肠手术患者术后切口感染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18年3月—2019年3月期间收治的行胃肠手术的患者83例资料,按用药的不同将其分为A组42例和B组41例;A组患者术后给予头孢呋辛预防切口感染,B组患者术后给予头孢唑林预防切口感染,比较两组患者手术前后白细胞计数值(WBC)、中性粒细胞(NEUT)百分比水平测得值的变化情况,以及术后切口感染发生率及治疗期间不良反应发生率的差异。结果:两组患者手术前的WBC、NEUT百分比水平测得值经组间比较其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手术后3 d的WBC、NEUT百分比水平测得值均高于手术前(P>0.05),手术后3 d的WBC、NEUT百分比水平测得值经组间比较其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切口感染率经组间比较其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治疗期间均未发生明显不良反应。结论:采用头孢呋辛与头孢唑林预防胃肠手术患者术后切口感染的临床疗效与安全性相当。  相似文献   

9.
患者,男,74岁,因咳嗽、咯痰伴轻度气喘,以慢性气管炎急性发作、合并肺感染入院.经头孢唑林(先锋Ⅴ号)皮试(-)抗感染治疗半月后,症状基本缓解,无不良反应.停药两天后,因洗澡受凉,病情反复,再次用头孢唑林做皮试(-)后,改用5%葡萄糖注射液100 mL+头孢噻肟钠2 g,静滴,40滴/min,输入约15 min后,患者突然出现胸闷、气喘、口唇发绀、寒战、面色苍白,R 35次/min,P 132次/min,BP 82/56 mmHg,立即停止输液,吸氧3 L/min,异丙嗪25 ng肌注,地塞米松10 mg静注;5%葡萄糖注射液250 mL+氨茶碱0.25 g缓慢静滴,20min后上述症状缓解.用同一厂家同一批号头孢唑林和头孢噻肟钠配制的稀释液分别取0.1 mL,做皮内注射对照,20 min后观察结果:头孢唑林皮试仍为(-),而头孢噻肟钠皮试则局部红肿,皮丘直径>1 cm为(+).根据医嘱用5%葡萄糖注射液250 mL+头孢唑林3.0 g,环丙沙星(悉复欢)100 mL,静滴,未发生过敏反应.  相似文献   

10.
据统计,目前外科急腹症患者术后感染性并发症的发生率为23.5%~71.2%.并发症的发生使病程迁延,不仅给患者带来更大的痛苦,而且加重了医药费负担.此种术后感染性并发症的预防,除按严格的无菌规程操作、施行娴熟细致的手术、应用增强免疫和组织修复药物外,抗菌药的应用也是十分重要的,尤其是对"条件清洁”、"污染”手术患者以及具有感染性并发症危险因素患者. 既往抗菌药预防性应用多始于术后期,疗程较长,但效果不佳.近年来推行的手术期及其前后短程抗菌药预防性应用取得了显著效果. 抗菌药物的选择,取决于引起感染的病原菌.近年来在其病原菌谱中,革兰氏阴性菌占55.9%,革兰氏阳性菌占45.1%;链球菌、铜绿假单胞菌和克雷伯氏菌等产β-内酰胺酶的细菌占重要地位. 为比较研究阿莫西林/克拉维酸与既往常用的头孢唑林和甲硝唑预防外科急腹症患者术后感染性并发症的效果,对两组患者进行了观察.第1组为25例具有某些感染性并发症危险的急腹症,其中急性胆囊炎6例(蜂窝织炎性5例和坏疽性1例);溃疡穿孔4例;箝闭疝4例(1例因小肠坏死而施行肠襻切除术);急性阑尾炎7例(粘膜炎性2例,蜂窝织炎性5例);急性肠梗阻4例(小肠粘连性和肿瘤所致各2例).感染性并发症的危险因素有:患者年龄超过60岁(7例)、病期2~3d(4例)、缺血性心脏病心力衰竭Ⅱ级(6例)、肿瘤(2例)和贫血(1例).自腹腔渗液分离培养的细菌为:表皮葡萄球菌(3株),金黄色葡萄球菌、马链球菌和普通变形菌(各1株),大肠埃希氏菌(2株),17例未检出需氧菌. 阿莫西林/克拉维酸的用法是1.2g,麻醉期静脉滴注,其中17例其后0.6g,每天3次,疗程2d,4例其后0.6g,间隔8h给予,共2次;3例麻醉期后未再用药;1例其后0.6g,每天3次,疗程3d.疗程取决于急腹症的部位、重度和危险因素等. 第2组为25例外科急腹症,其病种、重度和危险因素等与第1组患者相似.手术后用头孢唑林1.0g和甲硝唑0.1g,每天4次静脉滴注,疗程7~10d. 外科急腹症治愈后发生的术后感染性并发症,第1组1例(4%),为创伤化脓,第2组5例(20%),其中急性胆囊炎和急性阑尾炎各2例和箝闭疝1例. 两组结果的比较显示,在外科急腹症术后感染性并发症的预防上,阿莫西林/克拉维酸短程疗法显著优于已经常用的、术后用药的头孢唑林与甲硝唑长程疗法.ГринбергАА, идр. АнтибиотикииХимиотерапия ,2000,45(3):7(俄文) 易闽北摘  相似文献   

11.
消化道手术的术后感染率约为5%-10%,常以术后应用广谱抗生素预防。本研究比较了消化道手术病人术前与术后应用头孢美唑(CefmetazoIe)预防术后感染的效果。本试验病人共501例(胃十二指肠疾患229例、肝胆道疾病113例、小肠疾病18例、大肠疾病141例),年龄18-82岁,平均59.2岁。患者按术前(A组,314例)和术后(B组,187例)给药进行比较。A组从麻醉导入时或病人进入手术室时开始给予头孢美唑2g,每天2次,连续5天;B组从手术结束后开始给药,剂量疗程同A组。试验结果表明,从全身症状分析,A、B  相似文献   

12.
《中国药房》2015,(15):2052-2054
目的:比较五水头孢唑林与头孢唑林预防Ⅰ类切口围手术期感染的疗效和经济性。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行Ⅰ类切口手术乳腺手术、甲状腺手术、疝修补术后需要预防性使用抗菌药物的患者240例,根据预防用药的种类均分为A组(五水头孢唑林)和B组(头孢唑林)。比较两组患者预防感染的疗效和经济性。结果:两组患者体温、白细胞计数、中性粒细胞百分比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预防有效率均为100%,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组患者治疗费用为(7 444.4±980.2)元,B组患者治疗费用为(6 633.9±972.9)元,B组显著低于A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治疗期间均未见明显不良反应发生。结论:两种头孢唑林预防Ⅰ类切口围手术期感染的疗效与安全性均较好,但从经济学角度看,头孢唑林经济性更佳。  相似文献   

13.
本文报告5例肾病患者连续腹膜透析应用头孢唑林的药物动力学及给药方案。1g/2L头孢唑林灌入腹腔,留置4h后,流出液内药浓度为187±53μg/ml,吸收量为57±13%;同时测得血清内药峰浓度为76±8μg/ml。停药后20h,用不含头孢唑林的透析液交换3次后,血清内药浓度为50±9μg/ml,经腹膜累积排出率为体内药量的16±3%。建议给药方案为头孢唑林0.5-1.0g/d,分2次分别加于第二、四次交换的透析液中较为合适。  相似文献   

14.
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血中头孢唑啉浓度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应用醋酸—醋酸铵30%甲醇溶液(pH4.6,离子强度0.02ml/L)为流动相,在YWG-C_(18)H_(37)反相柱上,水杨酸做内标,测定了人血浆中头孢唑啉浓度。头孢唑啉的平均回收率为100.07%,不同浓度水平测定结果的日内变异系数小于5.00%。检定限度为0.5μg/ml。10名患者(7男,3女)被测试。其Ⅰ组(20~35a),Ⅱ组(41~49a)和Ⅲ组(70~72a)患者的T_(1/2)分别为1.30、1.49和2.08h。其中一名慢性肾炎、左肾结石患者其T_(1/2)为4.10h。提示年龄大者或肾功损害的病人应该减少给药剂量或者延长给药间隔时间。  相似文献   

15.
王春蕾  唐龙英  陆国椿 《中国药房》2012,(22):2073-2074
目的:探讨有效、合理、方便、经济的剖宫产围术期抗生素预防性用药方案。方法:2所医院170例剖宫产者采用2种不同的用药方案,其中2011年摩洛哥拉西迪亚省立医院妇产科85例设为Ⅰ组,产妇在术中断脐后静脉点滴氨苄青霉素2.0g,术后氨苄青霉素1.0g,q6h,给药4次;2011年上海市长宁区中心医院产科85例设为Ⅱ组,术前30min静脉点滴头孢唑林1.0g,术后头孢唑林1.0g,q12h,持续3d。比较2组术后发热、产褥病率、伤口愈合情况、产后恢复和预防感染的效果。结果:Ⅰ组的抗生素用药剂量少、用药时间短、术后恢复快,预防感染效果与Ⅱ组相同。结论:Ⅰ组方案优于Ⅱ组。  相似文献   

16.
目的:评估骨科择期清洁切口手术预防性使用头孢硫脒、头孢唑林与头孢呋辛的有效性与安全性。方法:这项研究是我院2015年1月-2016年2月一项骨科择期清洁切口手术随机、开放性的临床对比研究。330名患者被纳入研究,随机分为头孢硫脒治疗组(A组)、头孢唑林治疗组(B组)和头孢呋辛治疗组(C组),术前、术后静脉滴注预防使用。三组均随访30 d,使用手术部位感染的结果标准统计分析。结果:头孢硫脒治疗组(A组)浅表手术部位感染发生率为6.36%(1.73~10.99 95%CI),头孢唑林治疗组(B组)浅表手术部位感染发生率为2.78%(0.32~5.88 95%CI)与头孢呋辛治疗组(C组)浅表手术部位感染发生率为3.57%(0.13~7.01 95%CI)。结论:骨科择期清洁切口手术预防手术部位的感染,头孢硫脒、头孢唑林、头孢呋辛之间的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P=0.399)。  相似文献   

17.
患者,女,44岁.因患支气管感染合并心肌炎于2000年12月21日住心内科治疗.住院后给予头孢唑林(批号:001046-2)5.0 g加入0.9%氯化钠注射液250 mL中静滴,输入约30min时患者感到胸闷、心悸、头昏、呼吸困难,面部肌肉麻木,随之出现面部肌肉抽搐、尤以鼻唇周围为重,立即停药给予吸氧、未作特殊处理,300min后症状消失,疑为头孢唑林引起的不良反应,又考虑是否速度快有关(60滴/min),次日又将上述药物(批号用量方法同前),以30滴/min的速度输注,30min时又出现上述症状,立即停药吸氧,30min后症状慢慢消失,证实为头孢唑林所致的特殊不良反应,与滴速无关,改用磷霉素钠静滴治疗,未出现异常  相似文献   

18.
王媚 《抗感染药学》2016,(4):874-875
目的:评价头孢唑啉与甲硝唑联用对盆腔炎产妇剖宫术感染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14年5月—2015年5月间收治的盆腔炎产妇剖宫术患者110例,按进入医院诊疗的编号将其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55例;两组患者在接受剖宫术后,对照组患者在术后给予长程头孢唑啉与甲硝唑(5 d)治疗,观察组患者在术后给予短程头孢唑啉与甲硝唑(1 d);评价两组患者术后体温恢复正常状况、产褥病发生率、切口感染发生率和治疗费用。结果:观察组患者术后发生感染的产褥病发生率为16.36%稍低于对照组为20.00%(P>0.05),术后住院时间短于对照组(P<0.05),治疗费用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临床上盆腔炎产妇剖宫术感染比其他种类手术更易发生感染,采用短程头孢唑啉与甲硝唑联用控制感染的治疗与长程控制感染的治疗具有相同疗效,并且能够极大降低患者的治疗费用。  相似文献   

19.
《抗感染药学》2017,(6):1224-1225
目的:比较头孢唑林与头孢呋辛对剖宫产产妇术后预防切口感染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16年1—6月间收治的行剖宫产婴产妇120例临床资料,采用随机单盲法将其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60例);对照组产妇给予头孢唑林预防切口感染,观察组产妇则给予头孢呋辛预防切口感染,比较两组产妇用药后切口感染的发生率。结果:两组产妇用药后术前、术后2 d和术后4 d白细胞计数(WBC)、中性粒细胞计数(N)、血红蛋白(Hb)测得值经比较其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产妇术后用药后体温升高的发热率经组间比较其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住院期间均未出现切口感染。结论:采用头孢唑林预防剖宫产产妇术后切口感染的疗效优于头孢呋辛。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头孢唑啉与头孢呋辛在预防剖宫产术切口感染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择2011年3月~2013年5月我院产科择期进行剖宫产的160例孕妇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A组和B组各80例。A组孕妇在剖宫产手术前30min开始静脉滴注2g头孢唑啉、术后5d内间隔12h静脉滴注2g头孢唑啉。B组孕妇在剖宫产手术前30min开始静脉滴注2g头孢呋辛、术后5d内间隔12h静脉滴注2g头孢呋辛。观察两组疗效。结果:A、B两组患者术后3d血常规检测中WBC、N%、Hb三项指标及用药时间、切口感染率、住院时间均相近,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预防剖宫产术切口感染中头孢唑啉与头孢呋辛的疗效相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