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9 毫秒
1.
目的 研究大鼠服用护肝片90d的安全性.方法 将SD大鼠按体重随机分为低、中、高剂量组(1.25g/(kg· bw)、2.50g/(kg.bw)和5.0g(kg·bw))和空白对照组,分别给予不同浓度样品和蒸馏水,每日1次,连续90d.实验期间观察大鼠一般状况和体重的增长、血常规、生化指标及组织器官等方面的变化.结果 试验中各组大鼠生长活动均正常.试验结束时各剂量组大鼠体重、体重增重及脏体比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各剂量组大鼠生化指标和血常规值均在正常范围内,且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各组大鼠大体检查未见异常,对受检脏器做组织病理学检查,给药组与对照组无明显差别.结论 护肝片未见明显毒性反应,临床长期服用较为安全. 相似文献
2.
目的:观察大鼠长期重复接受通脉灵后的毒性反应,评价它的安全性。方法 SD大鼠160只随机分为4组:对照组、通脉灵高、中、低剂量组,每组20只,雌雄各半。通脉灵干膏粉用蒸馏水配制不同浓度的药液,相当于人用剂量的80、40、20倍,连续灌胃给药180 d后停药,继续饲养30天。观察动物给药期和停药期的一般状况,体重变化;在给药180d和停药后30d,用乙醚麻醉后分别处死四分之三量和四分之一量,心脏取血,行血生化和血液学指标检测;取大鼠主要脏器称重计算脏器系数,并进行脏器组织学检查。结果通脉灵三个剂量组给药期和停药恢复期大鼠的体重、血液学、血生化学指标、脏器指数与对照组比较没有统计学上的显著差异,组织学检查均未见形态学改变,无造成明显的毒性反应和继发性毒性反应。结论大鼠长期毒性实验表明通脉灵是安全的。 相似文献
3.
目的考察益精灵口服液长期给药对大鼠的影响,为临床安全用药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将大鼠随机分为对照组及益精灵口服液低[0.5 mL/(kg·d)]、中[2.5 mL/(kg·d)]、高[5mL/(k·d)]剂量组,分别相当于临床患者每日用量的1,5,10倍,30 d后每组随机处死雌雄大鼠各5只,取尾静脉血进行血常规检查,包括测定血红蛋白(Hb)、白细胞计数(WBC)、红细胞计数(RBC);血液生化指标检查,包括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总胆红素(TBil);取大鼠心、肝、肾、肺作组织病理学检查。结果连续给药30 d后,各剂量组动物的体重、血液生化指标、血常规未发生变化。各剂量组动物的心、肝、肾、肺均未见有明显的病理改变。结论益精灵口服液临床用药较安全。 相似文献
4.
目的:研究热咳停颗粒的长期毒性。方法:实验分为4组,即对照(生理盐水)及热咳停颗粒高、中、低剂量(188、94、18g.kg-1)组,灌胃给药,连续3月。给药后检测大鼠血常规、尿常规与血液生化指标,并尸检各主要脏器;停药2周后再次检查上述指标,以观察是否存在异常。结果:灌胃3月后,大鼠体质量逐渐增长,生长发育良好。热咳停颗粒高剂量组除大鼠血液中谷丙氨酸氨基转移酶(GPT)、尿素氮(BUN)有所增高,少数的肝、肾有轻度损害外,外周血象、尿常规及血液生化指标的检测均在常值范围之内。停药2周后检测上述各项指标和尸检各脏器未见异常。结论:热咳停颗粒给药期间对大鼠肝、肾有轻微损伤,但停药后其又能恢复正常。 相似文献
5.
6.
《毒理学杂志》2007,(4)
目的观察QYL胶囊对SD大鼠反复给药6个月的长期毒性作用,确定无毒性反应剂量,为临床用药提供安全性依据。方法采用SD大鼠以QYL胶囊提取物0.5、1.5和4.5g/kg体重连续灌胃6个月、停药恢复观察2个月的长期毒性试验。结果给药后期3个剂量组各有一只雄鼠先后死亡,病检显示低、中剂量组死亡雄鼠分别为肺部感染大叶性肺炎和灌胃受伤致死,高剂量组死亡雄鼠考虑为药物活血化瘀药效作用放大所致;中剂量组2只雌鼠精神欠佳、体重略降;中剂量组雄鼠和高剂量组动物体重增长缓慢,其余动物试验期间一般状况良好。给药期和停药恢复期中、高剂量组血液学、血液生化学虽有部分检查指标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但均在本中心历史背景资料范围内小幅波动,且无明显剂量-反应关系,故无生物学意义。给药期中、高剂量组肝、肺、肾的重量及系数增加,可能与动物体重增长缓慢有关,停药2个月即有所恢复。恢复期中剂量一例、高剂量2例雄鼠镜检分别诊断为横纹肌肉瘤、平滑肌肉瘤和心脏血管肉瘤,与所给药物相关性不明确;其余动物主要器官、组织未见与药物明显相关的形态学改变。结论QYL胶囊0.50g/kg体重(推荐临床拟用药量的100倍)为基本无毒性反应剂量。 相似文献
7.
莲必治注射液SD大鼠肾毒性病理学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毒理学杂志》2007,(4)
目的莲必治注射液SD大鼠肾毒性病理学研究,初步探讨细胞凋亡在其肾毒性机制中的意义。方法SD大鼠随机分成2组,每组42只:莲必治组(700mg/(kg.d))和对照组(生理盐水),1次/d。分别于给药后第10、20和30天,每组各取14只检测尿糖、尿蛋白、尿NAG和尿β2-MD,进行病理学检查,TUNEL法观察肾小管上皮细胞。结果(1)10、20和30d时,莲必治组尿β2-MD较对照组增高(P<0.05),30d时尿糖增高(P<0.05)。光学显微镜下部分大鼠出现了皮髓交界处肾小管上皮细胞水肿,近包膜皮质肾小管变性,间质淋巴细胞和单核细胞浸润,病变程度随给药时间延长而加重,有性别差异(P<0.05),以雄性大鼠病变程度为重。电子显微镜见肾小管上皮细胞水肿,线粒体肿胀、溶解,可见早期凋亡的肾小管上皮细胞。(2)10、20和30d时,莲必治组肾小管上皮细胞凋亡计数较对照组增多(P<0.05),并与病理分级成正相关。结论莲必治注射液[700mg/(kg.d)]对SD大鼠具有肾毒性,损伤部位是皮髓质交界处和近包膜皮质肾小管和肾间质。损伤程度随给药时间延长而加重,并具有性别差异性,雄性损伤较为严重。细胞凋亡可能参与了莲必治注射液引起的肾损伤。 相似文献
8.
丝裂霉素的研究与展望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丝霉裂素是临床上一种重要的抗肿瘤抗生素,本文通过描述丝裂霉素的作用机制,生命合成及应用其在医学上的的广泛应用,对丝裂霉素的研究现状及应用前景作一综合概述。 相似文献
9.
10.
目的:开展SD大鼠在单次及重复28天经口给予尿素的毒性研究,评价其毒性风险。方法:以尿素为受试物,分别采用单次和重复28天给予2种给药方案。单次给药毒性试验中,将20只SD大鼠分为对照组(给予去离子水)和给药组(给予尿素,10000 mg·kg-1),受试物经口灌胃给予,之后连续观察临床症状并测定体重,给予尿素后第15天进行大体病理学检查。重复28天给药毒性试验将80只SD大鼠分为4个剂量组,即对照组(给予去离子水)、100 mg·kg-1组、300 mg·kg-1组和1000 mg·kg-1组,每组 20只。连续28天经口灌胃给予受试物,观察动物临床症状,定期测定体重及摄食量。末次给药前进行眼科学检查和尿生化检测;末次给药结束后进行血液学、血液凝固和血清生化学检测,采集脏器称重并进行组织病理学检查。结果:试验期间,所有给药组动物在给药后观察期内均未见异常临床症状。连续给予尿素28天后,给药组动物体重、摄食量与同期对照组比较均未见显著统计学差异(P>0.05),各项血液学检测、血液凝固和血清生化学检测,所有称重的组织脏器与同性别对照组动物比较均未见显著性差异(P>0.05),且眼科学检查未见异常,对照组和给药组所有动物的主要组织器官的病理学检查均未见异常。但给予尿素可导致动物尿液中尿蛋白含量升高(P<0.01)、尿颜色加深(P<0.01)和尿比重升高 (300 mg·kg-1组与对照组相比,P<0.05;1000 mg·kg-1组与对照组相比,P<0.01),该现象与给药组动物体内大量尿素经肾脏代谢有关。结论:本研究单次经口给予尿素后未见动物死亡,认为其半数致死率的剂量在10000 mg·kg-1以上。大鼠对尿素的最大耐受剂量和未见毒性反应剂量均为1000 mg·kg-1。 相似文献
11.
目的观察连续给予穿心莲内酯亚硫酸氢钠加成物后,由于积蓄而对机体产生的毒性反应及严重程度,提供中毒靶器官及其损害的可逆性,确定无毒反应剂量。方法大鼠连续4周腹腔给予穿心莲内酯亚硫酸氢钠加成物250、500、1000mg.kg-1,观察动物的一般状况,体重增长及血液、生化指标并解剖进行病理检查。结果穿心莲内酯亚硫酸氢钠加成物250mg.kg-1给药4周后大鼠一般行为、体重增长、尿常规、血液学、血液生化学、脏器重量、脏器系数及病理学检查均未见显著性变化。500mg.kg-1给药结束后BUN、CRE有升高趋势。1000mg.kg-1给药后动物出现扭体、消瘦、体重减轻等症状;给药结束后BUN、CRE升高,组织病理学检查3/10动物出现肾小管出血,小灶性水肿。以上各症异常指标在停药后均可恢复。结论连续腹腔注射4周,安全用药剂量为250mg.kg-1.d-1。 相似文献
12.
13.
目的评价丝裂霉素C在复合式小梁切除术治疗青光眼中的作用。方法选择2008年1月-2010年1月在我院眼科行MMC联合小梁切除术36例45眼和小梁切除术33例40眼的两组患者,年龄和性别基本匹配,进行回顾性比较分析。结果 MMC组出院时成功率97.8%,术后3、6、12个月成功率分别为93.3%、90.5%、82.5%。对照组出院时成功率95.0%,术后3、6、12个月成功率分别为71.8%、69.2%、67.6%。经过χ2检验,两组成功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小梁切除术联合丝裂霉素C能安全、有效地治疗青光眼。 相似文献
14.
高效液相色谱法分析测定丝裂霉素微胶囊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建立了高效液相色谱法分析测定丝裂霉素微胶囊含量的方法。采用tsp-KEYSTONEODS2C18柱(5μm,150mm×4.6mm),流动相为醋酸钠缓冲液-甲醇(6535),室温操作,检测波长357nm。在浓度8.0~48.0μg/ml范围内线性关系良好,r=0.9995(n=6),平均回收率为100.6%,RSD为0.87%。方法简便,准确。丝裂霉素微胶囊的成囊材料不干扰丝裂霉素主成分的测定。 相似文献
15.
目的评价翼状胬肉手术中应用0.2g/L丝裂霉素C于巩膜上5min,术后角膜内皮密度的变化。方法从2009年5月至2010年5月,共计43例患者纳入研究(18男、25女),所有患者均接受巩膜暴露法翼状胬肉切除术,术中进行到胬肉头颈部切除后,给予0.2g/L丝裂霉素C于巩膜上5min,然后给予注射用生理盐水冲洗。术前、术后患眼角膜中央进行内皮计数,取3次平均值。结果在丝裂霉素C应用组,术前平均角膜内皮细胞密度为(2254±128)cells/mm2,术后1周、1个月、3个月分别为(1775±63)cells/mm2、(1707±41)cells/mm2、(1780±72)cells/mm2。各时间点和术前比较均有统计学意义(P〈0.02)。对照组术前平均角膜内皮细胞密度(2352±118)cells/mm2,术后1周、1个月、3个月分别为(2345±120)cells/mm2、(2260±162)cells/mm2、(2230±144)cells/mm2。各时间点和术前比较没有有统计学意义。术后没有观察到药物副作用和手术并发症。结论巩膜暴露法翼状胬肉切除术中,给予0.2g/L丝裂霉素C于巩膜上5min,对术眼的角膜内皮细胞密度有一定影响。需要进一步观察丝裂霉素C的不同浓度和持续时间,找到该药物最佳治疗效果和最小副作用。 相似文献
16.
不同术式对翼状胬肉的治疗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比较翼状胬肉的常规切除+羊膜移植术(amniotic membrane transplantation,AMT)+联合丝裂霉素(MMC)(A组)及翼状胬肉的常规切除+自体角膜缘干细胞移植联合MMC(B组)进行治疗的疗效.方法 234例(239只眼),翼状胬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分别采用胬肉切除术+AMT联合MMC及翼状胬肉的常规切除+自体角膜缘干细胞移植联合MMC进行治疗,术后随访7~19个月比较复发率.结果 A组复发率3.25%,B组复发率4.31%,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A组与B组效果均良好. 相似文献
17.
Takaba K Furumoto H Ikegami J Suzuki K Takahashi J Hara T Ishii A 《Archives of toxicology》2000,74(2):106-111
An experimental model for pulmonary toxicity of KW-2149, a new mitomycin C analogue, was established and the inhibitory effects
of dexamethasone (DM) were investigated. KW-2149 was given to male rats 3 or 5 times at weekly intervals by intravenous injection
of 3.28 or 8.2 mg/kg. As a suitable model for pulmonary toxicity, the dose of 3.28 mg/kg per week for 3 weeks was selected,
this causing exudative pleural effusion in all animals but no deaths. For preventing this toxicity, DM was injected subcutaneously
3 times every week at 0.5, 1.0, 2.5 or 5.0 mg/kg. The 0.5 mg/kg dose was sufficient to completely prevent development of pleural
effusions. Combined DM treatment may be an effective chemotherapy for KW-2149 induced pulmonary toxicity.
Received: 16 November 1999 / Accepted: 18 January 2000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低浓度丝裂霉素C浸泡羊膜在翼状胬肉手术治疗中的应用。方法随机将翼状胬肉需手术治疗患者146例,平均分为研究组(低浓度丝裂霉素C浸泡羊膜移植)和对照组(单纯羊膜移植),观察组两组治疗效果及术后复发情况。结果研究组角膜愈合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复发率明显低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个月随访检查显示两组角膜曲率及散光度均较术前明显改善。前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术后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低浓度丝裂霉素C浸泡羊膜应用于翼状胬肉切除术,较传统的胬肉切除+羊膜移植可加快角膜缘愈合,有效减少术后复发,是一种理想的手术方法.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