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目的 :考察霉酚酸酯 (MMF)预防移植肾急性排斥反应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 :对MMF 1.5 g·d-1联合应用环孢素A(CsA)和皮质类固醇与硫唑嘌呤 (Aza)联合应用环孢素A和皮质类固醇预防和治疗急性排斥反应进行随机比较研究。结果 :MMF组的CsA平均给药量、血药浓度与Aza组统计学检验差异有非常显著性 (P <0 .0 1)。急性排斥反应MMF组发生率为12 % (3/ 2 5 ) ,Aza组为 33% (12 / 36 ) ,急排发生时两组CsA浓度差异有显著性 (P <0 .0 1) ,但平均给药差异无显著性 (P >0 .0 5 )。结论 :MMF可有效地减少急性排斥反应的发生。  相似文献   

2.
目的:观察普乐可复(FK506)预防移植肾急性排斥的安全性及有效性,进行疗效分析.方法 :将68例肾移植受者分成2组.(1) 普乐可复组(n=30):主要用药为普乐可复+硫唑嘌呤(Aza) +泼尼松 (Pred);(2)环孢素A(CsA)组(n=38):主要用药为CsA+Aza+Pred.结果:观察6个月.普乐可复组急性排斥发生率为0.CsA组有9例(23.7%)发生急性排斥反应(P<0.05).普乐可复组的肝毒性反应及感染发生率均比CsA组低(P>0.05).普乐可复组有3例(10%)发生高血糖反应(P> 0.05) .结论:普乐可复是一种安全高效的免疫抑制剂,排斥发生率低,毒副作用小,可媲美CsA .  相似文献   

3.
目的观察普乐可复(FK506)预防移植肾急性排斥的安全性及有效性,进行疗效分析.方法将68例肾移植受者分成2组.(1)普乐可复组(n=30)主要用药为普乐可复+硫唑嘌呤(Aza)+泼尼松(Pred);(2)环孢素A(CsA)组(n=38)主要用药为CsA+Aza+Pred.结果观察6个月.普乐可复组急性排斥发生率为0.CsA组有9例(23.7%)发生急性排斥反应(P<0.05).普乐可复组的肝毒性反应及感染发生率均比CsA组低(P>0.05).普乐可复组有3例(10%)发生高血糖反应(P>0.05).结论普乐可复是一种安全高效的免疫抑制剂,排斥发生率低,毒副作用小,可媲美CsA.  相似文献   

4.
目的 观察霉酚酸酯(MMF)替代硫唑嘌呤(Aza)在预防肾移植术后急性排斥中的作用。方法 回顾性分析我院95例肾移植后应用皮质激素(Perd),环孢素(CsA),MMF(或)硫唑嘌呤(Aza)三联免疫抑制剂治疗,其中分成MMF组57例,Aza组38例,MMF组适当减少环孢素用量。结果 MMF组发生急性排斥率为8.89%(5/57),Aza组为23.7%(9/38)。结论 以MMF代替Aza应用于肾移植术后,可以减少术后急性排斥及CsA的用量,减少药物的肝肾毒性。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肾移植术后小剂量霉酚酸酯(MMF)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112例肾移植患者随机分为3组,分别予以MMF1.0·d-1、2.0·d-1和硫唑嘌呤(Aza)50-75 mg·d-1,每组均联合应用环孢素(CsA)及泼尼松(Pred),观察肾移植术后6个月内急性排斥反应发生率、移植肾功能及药物副作用。结果:小剂量MMF组严重腹泻比常规剂量组明显下降,两组术后半年急性排斥发生率、移植肾存活率及血肌酐均无统计学差异,而小剂量MMF组术后半年急性排斥发生率明显低于Aza组。结论:小剂量MMF疗效可靠,安全性进一步提高。  相似文献   

6.
刘航  梁思敏  吴小候 《中国药房》2009,(14):1100-1101
目的:评价肾移植术后早期应用雷帕霉素(RPM)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58例同种尸体供肾移植患者分为试验组(28例)与对照组(30例),免疫抑制方案分别为环孢素A(CsA)+RPM+强的松(Pred)、CsA+霉酚酸酯(MMF)+Pred。观察2组在移植术后6月内的疗效、并发症及药品不良反应情况,同时监测血脂水平、肝肾功能等生化指标,分析2种免疫抑制方案对移植肾急性排斥反应、人/肾存活率的影响。结果:2组患者观察期内均移植肾带功存活。试验组急性排斥反应发生率(4/28,14.3%)稍低于对照组(5/30,16.7%),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试验组发生血脂异常11例(39.3%),切口感染4例(14.3%),腹泻3例(10.7%),白细胞减少1例(3.6%);对照组中血脂异常3例(10.0%),切口感染2例(6.7%),腹泻8例(26.7%),白细胞减少5例(16.7%)。结论:肾移植术后早期应用CsA+RPM+Pred三联免疫抑制治疗方案,会产生更强的免疫抑制效果,术后急性排斥反应发生率稍低于对照组。其主要副作用是血脂升高和切口感染,但腹泻和白细胞减少的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高龄患者肾移植的临床特点及四联免疫抑制疗法对临床治疗效果的影响。方法 :分析 1990年 1月至 2 0 0 0年 12月 12 5 1例肾移植中 12 6例高龄患者临床资料 ,将术后使用免疫抑制剂为三联疗法 (CsA +Aza +激素 )的 5 5例作组Ⅰ ;而使用四联疗法 (CsA +MMF +激素 +抗T细胞单抗 )的 71例作为组Ⅱ ,组Ⅱ中 4 7例患者术后使用 2周Wu -T3抗排斥治疗 ,另 2 4例应用抗IL- 2R抗体预防急性排斥反应。将两组的术后并发症、急性排斥率及 1年人 /肾存活率相比较 ,并与本院同期非高龄患者相同指标比较。结果 :高龄患者肾移植后心脑血管并发症以及感染发生率均明显高于非高龄患者。组Ⅰ和组Ⅱ患者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分别为 74 5 5 %和 38 0 3% ;急性排斥发生率分别为 12 73%和 4 2 3% ;1年人 /肾存活率分别为 81 82 % /78 18%和 97 18% /95 77%。结论 :高龄患者肾移植术后较容易发生心脑血管并发症及感染 ,使用新的四联免疫抑制疗法能有效地降低心脑血管并发症、感染和急性排斥反应的发生率 ,1年人 /肾存活率亦明显提高。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肾移植受者服用环孢素A(CsA)后C0和C2血药浓度的监测的临床意义。方法采用荧光偏振免疫方法(FPIA)同时测定肾移植后两个月内接受CsA治疗患者的CsA谷值(C0)和峰值(C2)血药浓度。回顾性分析CsA的血药浓度监测方法在预测肾移植肝毒性和急性排斥的有效性。结果肾移植术后2个月内毒性反应(包括肝毒性和肾毒性)发生率54.1%(33/61);急性排斥发生率21.3%(13/61)。同步测定C0、C2各61次,毒性反应组与不发生毒性反应组的C0、C2平均值差异都有非常的显著性(P<0.01)。急性排斥与无排斥组的C0平均值差异无显著性(P>0.05);C2平均值差异有非常的显著性(P<0.01)。环孢素的C0能预测毒性反应的发生而不能预测急性排斥的发生;C2对毒性反应和急性排斥的发生都能起到预测的作用。结论肾移植术后患者以C2为监测点预防毒性反应、急性排斥反应和调整给药剂量比C0更具有科学性和敏感性。考虑C2的适宜浓度范围在900~1200μg.L-1。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肾移植术后早期监测环孢素血药浓度峰值(C2)的临床意义.方法 回顾性分析28例肾移植受者,采用单抗免疫荧光偏振法(TDX)同步监测CsA全血谷浓度(C0)和峰浓度(C2),比较研究C0和C2的监测在预测肾移植术后早期急性排异反应、药物性肝损害以及肾毒性中的价值.结果 8例患者发生急性排异反应,6例发生药物性肝损害,6例发生肾中毒.术后各时间段发生急性排异患者CsA谷浓度C0与未发生的相比无统计学差异(P﹥0.05),而发生急性排斥反应患者CsA峰浓度C2明显低于正常组C2(P<0.05).结论 监测CsA峰值浓度(C2)能有效预测肾移植术后急性排异反应的发生.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肾移植受者服用环孢素A(CsA)后C0和C2血药浓度的监测的临床意义.方法 采用荧光偏振免疫方法(FPIA)同时测定肾移植后两个月内接受CsA治疗患者的CsA谷值(C0)和峰值(C2)血药浓度.回顾性分析CsA的血药浓度监测方法在预测肾移植肝毒性和急性排斥的有效性.结果 肾移植术后2个月内毒性反应(包括肝毒性和肾毒性)发生率54.1%(33/61);急性排斥发生率21.3%(13/61).同步测定C0、C2各61次,毒性反应组与不发生毒性反应组的C0、C2平均值差异都有非常的显著性(P<0.01).急性排斥与无排斥组的C0平均值差异无显著性(P>0.05); C2平均值差异有非常的显著性(P<0.01).环孢素的C0能预测毒性反应的发生而不能预测急性排斥的发生;C2对毒性反应和急性排斥的发生都能起到预测的作用.结论 肾移植术后患者以C2为监测点预防毒性反应、急性排斥反应和调整给药剂量比C0更具有科学性和敏感性.考虑C2的适宜浓度范围在900~1200 μg·L-1.  相似文献   

11.
目的:了解减少或停用神经钙蛋白阻滞药能否改善肾移植后慢性移植物肾病患者的肾功能.方法:1999年1月~2001年5月期间,对病理诊断为慢性移植物肾病(Ⅰ级)肾功不全的93例肾移植患者随机分为A、B两组,A组(50例):在1~2周内将其神经钙蛋白阻滞药(环孢素或他克莫司)减少至原剂量的三分之一或完全停用,同时适当增加硫唑嘌呤或霉酚酸脂的用量;B组(43例):环孢素A或他克莫司未作大幅度减量、而是仅适当增加硫唑嘌呤或霉酚酸脂的用量.对两组患者进行至少3年的随访,比较其移植肾功能、观察两组急性排斥反应有无差异等.结果:3年后A组有31例(62.0%)患者移植肾功能得以好转或不再继续恶化,而B组除4例(9.3%)移植肾功能维持在原有水平外,其他患者肾功能均进行性恶化;3年后A组肾功能明显好于B组;B组3年后尿蛋白定量明显增多,而A组无明显改变;两组急性排斥反应发生率无显著差异.结论:大幅度减少甚至停用神经钙蛋白阻滞药可使部分肾移植后慢性移植物肾病患者的肾功能得以改善或者阻止其进行性恶化.这种药物调整是安全的.  相似文献   

12.
目的分析带肾存活5a以上肾移植患者环孢素(CsA)gn药浓度监测的临床意义。方法采用荧光偏振免疫法(mA)测定112例肾移植患者2530例次CsA血药浓度,并对其术后时间、性别、免疫抑制方案、CsA谷浓度(c0)、服药后2h血药浓度(c2)等进行统计分析。结果血药浓度随术后时间的延长而逐渐下降,且个体差异较大;男女2组血药浓度差异未见有明显统计学意义(P〉0.05);2种免疫抑制方案中,CsA的用药剂量与血药浓度差异分别呈明显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监测CsA血药浓度,可防止免疫过度、不足和药物毒性,从而提高移植肾的长期存活率。  相似文献   

13.
王莉  卢一平  石明  谢喜  王佳  唐科士 《中国药房》2008,19(11):844-845
目的:探讨肾移植术后应用环孢素A(CsA)、强的松(Pred)和吗替麦考酚酯(MMF)后是否允许CsA减量而不增加排斥反应发生率,是否可以减少CsA相关副作用以提高疗效。方法:将使用常规剂量CsA的肾移植患者(213例)与使用低剂量CsA患者(176例)进行对照研究。结果:2组肾功能水平、排斥反应发生率及人/肾存活率均无显著性差异,但低剂量CsA组总体疗效稍好,而且不良反应发生率明显减少。结论:肾移植术后患者CsA+MMF+Pred三联用药,在使用足够剂量MMF的情况下,可以允许CsA减量而不增加急性排斥反应的风险。  相似文献   

14.
目的:比较霉酚酸酯(MMF)、硫唑嘌呤(Aza)在肾移植病人中的临床效果。方法:肾移植术后服用霉酚酸酯、硫唑嘌呤患者各28例,均采用同服环孢菌素和泼尼松三联用药方案,每月常规监测环孢菌素A(CsA)全血浓度、血常规、肾功能、肝功能、尿常规。结果:MMF组的CsA用量及其血药浓度显著低于Aza组(P〈0.05),MMF组患者血肌酐(Cr)值也显著低于Aza组(P〈0.05),同时MMF组对急慢性排斥反应效果较Aza组好,药物性肝损害发生率低于Aza组。结论:MMF较Aza不良反应小,减少或避免肝、肾功肾功能损害的发生机会,使肾移植的成功率明显提高。  相似文献   

15.
常江平  王风  吴锋  史明  张新涛 《江西医药》2005,40(7):391-393
目的探讨外周血淋巴细胞(peripheral blood lymphocyte,PBL)穿孔素和颗粒酶B表达水平在肾移植诊断急性排斥反应(acute rejection,AR)和抗排斥疗效中的关系。方法采用定量逆转录PCR(RT-PCR)方法动态测定AR(n=7)、肾功能延迟恢复(n=8)、近期肾功能正常(n=27)、长期肾功能稳定(n=25)组共67例肾移植患者移植前后PBL穿孔素和颗粒酶B表达水平和AR的关系。结果肾移植术后患者PBL穿孔素和颗粒酶B表达强度依次为AR组、肾功能延迟恢复组、近期肾功能正常组、长期肾功能稳定组,AR组与其它3组有显著性差异(P〈0.01);其升高时间比临床上出现AR的症状早3d左右,随着AR的逆转,其表达也逐渐降至原有基础水平。结论定量RT-PCR测定PBL穿孔素和颗粒酶B的表达可以是一种无创的、较敏感的早期诊断肾移植AR的发生。并可预测抗排斥反应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16.
目的:比较肾移植受者应用霉酚酸酯(MMF)与硫唑嘌呤(Aza)的临床疗效.方法:肾移植术后患者86例随机分为MMF组,即用环孢素(CsA)加MMF、泼尼松(Pred)三联用药方案者40例;Aza组为CsA加Aza、Pred三联用药方案者46例;定期监测其肝肾功能、CsA全血浓度等,观察时间为1 a.结果:两组患者术后肾功能恢复情况基本相同,但MMF组患者血肌酐(Cr)值显著低于Aza组,差异有显著性,;MMF组的CsA用量及其血药浓度也显著低于Aza组;MMF对急慢性排斥反应效果较Aza好;两组患者消化道反应、白细胞减少、感染等并发症的发生率差异无显著性,Aza组药物性肝损害发生率高于MMF组.结论:含MMF的三联用药更有利于移植肾功能的恢复和降低肝肾毒性发生率.  相似文献   

17.
This multicenter, open-label study compared the efficacy, safety, and pharmacokinetic parameters of sirolimus (rapamycin) tablet and liquid formulations for prevention of efficacy failure. A total of 477 renal allograft recipients were randomly assigned (1:1) to receive either tablet or solution formulations of sirolimus for 12 months, plus cyclosporine (CsA) and steroids. Pharmacokinetic parameters were analyzed based on trough concentrations and 24-hour pharmacokinetic profiles. There were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in efficacy failure at 3 or 12 months between tablet and solution groups. Graft survival, patient survival, rate of first biopsy-confirmed acute rejection, time to and severity of acute rejection, and laboratory parameters were not significantly different between groups. Mean steady-state sirolimus and CsA pharmacokinetic parameters on days 30 and 90 were not significantly different by formulation, except for longer sirolimus t(max) after tablet administration. Multivariate logistic regression analysis indicated that low sirolimus C(min,TN) and more human leukocyte antigen mismatches were predictors of acute rejection. The tablet and solution formulations of sirolimus demonstrated therapeutic equivalence.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