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报告25例鞍区肿瘤的CT扫描所见。其中垂体瘤18例,颅咽管瘤3例,鞍区脑膜瘤2例,鞍区胶质瘤1例和鞍上脊索瘤1例。全部病例均经手术及病理证实。讨论了CT 所见及其鉴别要点。指出对垂体腺瘤,除微腺瘤外,头颅CT 扫描可以满足诊断要求;为弥补头颅CT 扫描机条件的不足,适当重叠扫描对提高诊断质最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多排螺旋CT对肝腺瘤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临床病理确诊的5例肝腺瘤的16排螺旋CT平扫和三期增强扫描(动脉期、门脉期和平衡期期)的表现。结果 5例肝腺瘤的多排螺旋CT表现如下:病变边界清晰,无明显分叶。平扫4例呈低密度或略低密度,1例病灶内出血,呈混杂密度。4例病灶周围环以低密度假包膜,包膜完全2例,不完全2例。2例病灶内可见不规则低密度坏死,增强扫描:动脉期病灶除出血、坏死部分呈均匀明显强化2例,门脉期和延迟期轻度强化,3例动脉期门脉期和延迟期均轻度强化,4例病灶周围包膜平扫和动脉期呈低密度,门脉期或延迟期呈轻度强化。结论螺旋CT特别是三期增强扫描对肝腺瘤的定性诊断及鉴别诊断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3.
经额大型垂体腺瘤肉眼全切除13例报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经额入路大垂体腺瘤肉眼全切13例,其中肿瘤直径15~30mm11例,50~100mm 2例。均经右额硬膜下入路,11例硬膜切口位于右蝶骨嵴;2例巨大垂体腺瘤为增加显露而切除额极。采取先囊内切除肿瘤再分块摘除囊壁。本组无1例死亡,半年至1年 CT 随访10例,有6例无复发的 CT 征象,4例仅有鞍内点状高密度影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低磁场磁共振在垂体微腺瘤诊断中的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我院经临床手术病理证实的垂体微腺瘤30例的MRI表现,总结其表现特征.结果 在30例微腺瘤患者中,28例在TIWI上为低信号,2例TIW I为等信号;21例上缘不对称性膨隆,20例垂体柄偏移,13例鞍底局限性下陷;增强扫描后30例呈相对低信号,边缘清楚28...  相似文献   

5.
肝脏局灶性结节增生的螺旋CT表现及鉴别诊断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分析肝脏局灶性结节增生(FNH)在螺旋CT多期扫描中的表现,以提高CT诊断FNH的准确性。方法10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FNH均进行螺旋CT平扫、增强动脉期、门脉期及延迟期扫描。结果11个病灶平扫低密度者9个,等密度者2个,其中8个病灶中央有条状、裂隙状以及放射状低密度影。增强动脉期扫描所有病灶除中心瘢痕外,均呈明显且均匀一致的强化,其中3例还可见到病灶中心或周边增粗、扭曲的动脉。门脉期扫描7个病灶为略高密度,4个为等密度。延迟期扫描呈等密度或略低于肝实质,而中心瘢痕者6例有延迟强化,2例无强化。结论抓住螺旋CT多期扫描中的特征性表现,可以提高诊断FNH的准确性。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动态增强cT在垂体微腺瘤诊断中的研究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78例经临床及实验室检查诊断为垂体微腺瘤患者其CT平扫、动态增强扫描及常规延迟增强垂体微腺瘤的特征。结果CT平扫、动态增强扫描及常规延迟增强垂体微腺瘤的检出率分别为50%、90%和66%,三种不同扫描方法病灶检出率有着显著的差异。结论CT动态增强扫描及常规延迟增强提高了垂体微腺瘤的检出率,对其诊断、治疗及预后起着关键的作用。动态增强扫描可作为CT诊断垂体微腺瘤首选的强化方法。  相似文献   

7.
黄亮亮  吴海波  孙思柏 《安徽医药》2016,20(11):2084-2089
目的 探讨CD1a在鞍区病变的表达情况及在病理诊断中的应用意义。方法 回顾性分析194例鞍区肿瘤及非肿瘤性病变的CD1a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情况。结果 CD1a在15例Rathke′s 囊肿内的正常垂体细胞、3例增生的腺垂体组织和28例朗格汉斯细胞组织细胞增生症均100%的弥漫性强阳性表达,但在76例垂体腺瘤仅7例灶性阳性。CD1a在6例垂体生殖细胞肿瘤、62例颅咽管瘤、1例颗粒细胞瘤和3例垂体细胞瘤均不表达。结论 CD1a可用于鉴别正常垂体细胞、腺垂体增生和垂体腺瘤,前两者呈弥漫性阳性,后者不表达或呈灶性阳性;由于正常垂体细胞表达CD1a,当有垂体炎时不要误诊为朗格汉斯细胞组织细胞增生症。  相似文献   

8.
田为中  耿福儒 《江苏医药》1996,22(11):767-768
分析37例垂体腺瘤的CT影像。其直接征像为软组织肿块影和垂体内低密度影。间接征像为垂体凹消失并变凸、垂体柄移位、海绵窦受侵犯和蝶鞍扩大、骨质吸收破坏。简要地讨论了垂体微腺瘤的CT表现和垂体腺瘤的鉴别诊断。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鞍区占位性病变的临床、影像诊断(CT、MR)及鉴别诊断。方法回顾性分析42例鞍区占位性病变临床、影像诊断表现(CT和MR)(病灶部位、大小、形态、密度或信号特点及强化方式等)。并与术后病理结果对照分析。结果垂体瘤21例,其中垂体大腺瘤16例,垂体微腺瘤5例;颅咽管瘤10例;Rathke’s囊肿5例;脑膜瘤4例;脊索瘤2例;不同病变在生长部位、生长方式及影像学表现各有特点,术前正确诊断38例,4例诊断错误,主要原因是病灶较大,定位、定性较为困难。结论 CT发现病灶内钙化有优势,MR显示病灶的范围、血管及周围组织解剖关系优于CT,CT和MR检查相结合,有利于鞍区病变的定位和定性诊断。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肝局灶性结节性增生(focal nodular hyperplasia FNH)的螺旋CT表现特点。方法经手术切除病理证实为肝局灶性结节性增生12例患者,术前均行螺旋CT平扫及动态增强扫描。结果12例FNH病灶均呈单发结节或分叶状肿块,肿瘤直径2.1~7.5cm,平均4.7cm。平扫呈等或略低密度,其中8例病灶中央有星芒状更低密度区,4例病灶直径平均大于5.2cm。动态增强扫描,动脉期10例病灶明显强化,密度高于肝实质,2例轻度强化,病灶中央更低密度区均无强化;静脉期期病灶密度稍有下降,9例等于或略高于肝实质,3例低于肝实质;延迟期病灶密度进一步下降,7例等于或略高于肝实质,5例低于肝实质,7例显示中央斑痕,6例延迟强化。结论典型FNHCT平扫为低密度,增强扫描以"快进慢出"为主要特点,其中央星状斑痕为其主要影像学特点,螺旋CT增强显示中央斑痕征是诊断FNH重要征象。  相似文献   

11.
目的研究多层螺旋CT低剂量扫描技术在肺部病变复查中作用。方法选择52例肺部疾病患者且需要多次复查者,同时行常规剂量(160 mAs)和局部低剂量(20 mAs,其他参数与常规剂量相同)两种扫描,将两次得到的图像进行病灶的客观征象比较,并在复查时仅行局部低剂量扫描,所得图像与前次局部低剂量扫描所得图像对比以观察疗效。非肺癌患者临床痊愈时行常规剂量和局部低剂量两种扫描,或低剂量扫描发现病灶消失后立即行常规剂量扫描,并做对比。结果两种扫描方式发现病灶的数量、大小和病灶的钙化、空洞、支气管气相及边缘的一些征象显示无明显差异;同时受检者所受的X线辐射剂量明显下降。结论低剂量CT肺部扫描是非常有价值的技术,可以广泛的应用于肺部病变复查当中。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螺旋CT动态增强扫描对肝内胆管细胞癌的应用价值及表现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经手术病理证实或/和穿刺活检的肝内胆管细胞癌28例,所有病例均行CT平扫和动态增强扫描,所有病例均做甲胎蛋白(AFP)检查。结果 15例动脉期病灶边缘呈花环样或不规则状强化,门脉期、静脉期及延时期逐渐向病灶中心强化,病灶周边随时间推移逐渐降低;12例动脉期边缘轻度强化,门脉期、静脉期及延时期向心性强化;2例表现为轻度不均匀强化,随时间延长病灶中央呈网格状强化;5例合并肝内胆管轻度扩张;6例合并胆管结石或小斑片状钙化灶;23例AFP检查为阴性,5例AFP检查为阳性。结论肝内胆管细胞癌的多层螺旋CT动态增强扫描影像表现具有一定特性,对肝内胆管细胞癌确诊有一定帮助。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64排螺旋CT对宫颈癌的诊断及分期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45例宫颈癌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本组资料中的45例宫颈癌患者进行FIGO分期诊断,其中,Ⅱb期以下37例,再经64排螺旋CT扫描的诊断,未检出9例,28例检出,检出率为75.68%,其中低估2例,判断正确22例,高估4例;Ⅱb期以上(包括Ⅱb期)8例,再经64排螺旋CT扫描的诊断,8例患者全部检出,且分期正确;由此可见,64排螺旋CT扫描定性诊断的正确率为80.0%(36/45);分期诊断的正确率为66.67%(30/45)。结论64排螺旋CT对宫颈癌的定性诊断正确率较高,但分期诊断的正确率并不理想,有待于进一步提高。  相似文献   

14.
目的:提高对垂体微腺瘤的磁共振诊断水平。方法:对53例经手术及临床治疗证实的垂体微腺瘤患者的磁共振的影像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平扫的检出率为54.72%,手推半剂量动态增强扫描垂体微腺瘤检出率为98.11%,延迟后检出率为73.58%。结论:手推半剂量动态增强扫描对垂体微腺瘤的检出具有良好的敏感性和特异性,可以作为垂体微腺瘤诊断的首选影像学检查方法。  相似文献   

15.
张金丽 《中国当代医药》2012,19(2):95+97-95,97
目的:探讨螺旋CT在小肝癌与肝小血管瘤的鉴别诊断的临床意义。方法:对小肝癌患者与肝小血管瘤患者的CT特点进行总结,分析各自的CT特点。结果:小肝癌平扫发现病灶31个,27/34为低密度,4/34为高密度;肝小血管瘤平扫发现病灶27个,24/32为低密度,3/32为高密度;小肝癌增强扫描门脉期以及延迟期的低密度病灶明显多于动脉期(P〈0.05),且多于肝小血管瘤的门脉期和延迟期(P〈0.05)。结论:根据CT平扫和增强扫描的不同特点,对于区别小肝癌和肝小血管瘤有一定的诊断价值,值得临床重视。  相似文献   

16.
评价螺旋CT双期增强扫描诊断肾血管平滑肌脂肪瘤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讨论螺旋 CT双期增强扫描诊断肾血管平滑肌脂肪瘤的价值。方法  8例受检者全部经平扫及双期增强扫描 ,采用 80 m L 对比剂 2 .5 m L/ s单相注射 ,延迟 2 5 s肾皮质期扫描 ,6 5 s肾实质期扫描。观察其病灶组织成分、特征、发生部位及双期强化峰值。结果 螺旋 CT双期增强扫描显示肾血管平滑肌脂肪瘤起源于肾实质 6例 ,肾窦 1例 ,肾包膜下及肾周连接组织 1例 ,伴结节硬化 2例 ,两侧多发 4例 ,单侧单发 4例。双期增强未强化多脂肪成分 5例 ,少脂肪成分 2例 ,无脂肪成分 1例 ,而肿块内软组织成分明显强化 ,二者分界清晰。其中术前误诊为肾癌 1例。结论 双期增强扫描对其具有显著的诊断价值 ,特别是对少脂肪的病例采用薄层加重建更有利于病变显示  相似文献   

17.
目的:分析研究前列腺癌的螺旋CT表现,以提高其诊断准确率。方法:对本院2005年6月~2009年6月收治的41例活检或临床证实的前列腺癌患者进行螺旋CT平扫及增强扫描,层厚5mm,螺距1.0,注射造影剂20s后进行动脉期扫描,70s后进行静脉期扫描。结果:41例前列腺癌患者中,前列腺形态均发生改变,边缘局限性突起者占95.1%,癌症对周围组织侵犯者占85.4%,病灶转移者占60.9%,螺旋CT平扫,前列腺局限性密度降低或不均匀者占63.4%,增强扫描静脉期所有患者均呈现前列腺密度降低或不均匀,增强扫描中早期强化者占51.2%。结论:前列腺癌的螺旋CT诊断最主要表现为动态扫描中前列腺密度降低或不均匀,伴随有形态变化、周围组织侵犯及增强扫描的部分早期强化,该诊断方法在前列腺癌的诊断及鉴别诊断中具有一定的应用价值和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18.
茎突综合征的影像技术检查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探讨茎突的影像技术检查方法。方法收集50例临床疑有茎突过长的患者,20例行茎突X线平片体层摄影,30例直接行螺旋CT横断和冠状位及3D重建。结果20例行X线平片摄影患者中,能很好测量茎突走行并清晰诊断的有9例,余11例因显示不清继续行螺旋CT检查。41例行螺旋CT检查,全部茎突均可双侧显示且在同一层面者32例。部分显示者6例,未显示者3例合并颞骨未发育。结论螺旋CT及3D重建是清楚诊断茎突综合征的最佳技术方法。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CT对腹壁子宫内膜异位症的诊断价值。方法选择经病理证实的15例腹壁子宫内膜异位症患者,对其CT图像以及临床表现和病理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所有病灶均靠近手术切口处。7例完全位于脂肪层中,5例深达腹直肌,3例达腹膜。CT平扫表现为软组织密度灶,增强扫描呈均匀或不均匀强化。结论 CT在显示腹壁子宫内膜异位症的准确位置以及对周围组织的浸润情况具有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探讨肝内周围型胆管细胞癌(IHPCC)的螺旋CT表现特征.方法 回顾性分析17例经病理证实的肝内胆管细胞癌的螺旋CT扫描资料.所有病例均行平扫及三期动态增强扫描.结果 病灶位于肝左叶10例,右叶7例.病灶呈肿块型11例,浸润狭窄型4例,腔内生长型2例.平扫均呈低或略低密度,增强后6例病变动脉期边缘强化显著,门脉期和延迟期呈渐进性、向心性强化;4例三期均示不均匀强化;7例动脉期强化不明显,门脉期和延迟期以周边强化为主,中心可见条索状、网状强化.10例可见病变局部肝叶萎缩,12例可见肝内胆管扩张,淋巴结转移5例,肝内血管受侵7例,肝内转移2例.结论 肝内周围型胆管细胞癌的CT表现具有一定特征性,动态增强CT扫描是诊断该病的重要手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