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40 毫秒
1.
自国产沉香(Aquilaria sinensis)[瑞香科(Thymeleaceae)植物]的挥发油中,经硅胶柱层析和离心薄层层析分离得到一新的倍半萜,命名为异白木香醇(isobaimuxinol),根据光谱(IR,1HNMR,13CNMR,2 D-NMR和MS)分析确定其结构式为(Ⅰ)所示,并用X-光衍射晶体解析进一步确定了其立体化学。同时,也从该植物挥发油的低沸点部分分离得到四个已知化合物:苄基丙酮,对甲氧基苄基丙酮,茴香酸和β-沉香呋喃。这些化合物均为首次从该植物中得到。  相似文献   

2.
自国产沉香[系瑞香料(Thymelaceae)植物白木香(Aquilaria slnensuis(Lour.)Gilg.)的含有黑色树脂的木质部]的挥发油中经硅胶柱层析和制备性薄层层析分离得到两个新的沉香呋喃类倍半萜,分别命名为白木香醇(baimuxinol)和去氢白木香醇(dehydrobaimuxinol)。经光谱IR,~1H NMR,MS分析和化学方法,确定它们的结构分别为式(Ⅰ)和(Ⅱ)。  相似文献   

3.
自国产沉香(Lignum Aquilariae sinensis)[属瑞香科(Thymeleaceae)植物]的乙醇提取物的乙醚溶解部分中分离得到六个2-(2-苯乙基)色酮类化合物。经光谱(UV,IR,~1HNMR ~(13)CNMR和MS)分析及化学合成,确定其中一个为新化合物,即6-羟基-2-[2-(4-甲氧基苯)乙基]色酮(Ⅴ)。其余五个为已知化合物,即2-(2-苯乙基)色酮,6-氧基-2-(2-苯乙基)色酮,6,7-二甲氧基-2-(2-苯乙基)色酮,6-甲氧基-2-[2-(3′-甲氧基苯)乙基]色酮和6-羟基-2-(2-苯乙基)色酮,这些化合物均是首次从该植物中分离得到。  相似文献   

4.
邓凤祥 《今日药学》2009,19(9):32-34,57
目的 针对现时国内大多数厂家生产的远志制剂中其质量控制标准的远志酸,国外标准品价格昂贵,国内标准品的纯度有待提高的问题,提出从植物远志中提取分离、纯化得到含70.0%以上远志酸的化合物.方法 从植物远志中用95%乙醇回流提取、浓缩得到远志总皂苷,远志总皂苷再经盐酸酸水解,趁热过滤,滤渣用丙酮溶解,用硅胶(100~200目)伴样,干法上柱,过硅胶(100~200目)柱层析,分离得到化合物Ⅰ.根据光谱数据(HPLC、MS)和理化性质等结果 ,可以确定化合物Ⅰ的纯度和结构.结果 化合物Ⅰ纯度约为81.2%的远志酸.结论 (1)从植物远志中分离得到了纯度约为81.2%的远志酸;(2)得到了一种从植物远志中提取分离纯化远志酸的方法 .  相似文献   

5.
用气相色谱方法比较了国产沉香(Aquilaria sinensis(Lour.)Gilg.)和进口沉香(A.agallocha Roxb.)挥发油的组成,发现两者有一定差别。国产沉香的挥发油经硅胶柱和氧化铝柱层析得到两个新的倍半萜,分别命名为白木香酸(baimuxinie acid)和白木香醛(baimuxinal)经光谱(UV,IR,PMR和MS)分析,衍生物制备以及X线衍射单晶解析,确定它们的化学结构分别为式(Ⅰ)和(Ⅱ)。同时得到一已知化合物沉香螺旋醇(agarospirol)(Ⅲ)。  相似文献   

6.
藏药甘青青兰脂溶性化学成分的研究(Ⅰ)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研究甘青青兰(Dracocephalum tanguticum Maxi m.)的化学成分。方法采用硅胶柱色谱法分离化合物,运用波谱技术分析确定化学结构。结果与结论从甘青青兰的超临界提取物中共分离鉴定了5个化合物,经波谱分析分别确定为:齐墩果酸(1)、熊果酸(2)、正三十三烷烃(3)、白桦酯醇(4)、3β,20α-二羟基乌苏烷-21(22)-烯-28-酸(5)。化合物3为首次从该植物中分离得到,化合物5为首次从该属植物中分离得到。  相似文献   

7.
为了研究太白乌头(Aconitum taipaicum)根的化学成分,采用硅胶柱色谱进行分离纯化,根据其理化性质和波谱数据确定化合物结构。从该植物的根中分离得到1个新的去甲二萜生物碱isodelelatine (1)和5个已知生物碱,分别为atisine (2)、 delfissinol (3)、 liangshanine (4)、 hypaconitine (5)和delelatine (6)。化合物2~6均为首次从该植物中分离得到。  相似文献   

8.
杨峻山  陈玉武 《药学学报》1983,18(3):191-198
用气相色谱方法比较了国产沉香(Aquilaria sinensis(Lour.)Gilg.)和进口沉香(A.agallocha Roxb.)挥发油的组成,发现两者有一定差别。国产沉香的挥发油经硅胶柱和氧化铝柱层析得到两个新的倍半萜,分别命名为白木香酸(baimuxinie acid)和白木香醛(baimuxinal)经光谱(UV,IR,PMR和MS)分析,衍生物制备以及X线衍射单晶解析,确定它们的化学结构分别为式(Ⅰ)和(Ⅱ)。同时得到一已知化合物沉香螺旋醇(agarospirol)(Ⅲ)。  相似文献   

9.
温郁金挥发油的化学成分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对温郁金(Curcuma wenyujin)挥发油的化学成分进行研究。方法采用硅胶柱色谱、正反相MPLC及HPLC等进行分离纯化,通过波谱分析鉴定其结构。结果从温郁金挥发油中分离得到10个化合物,鉴定为莪术醇(1)、莪术二酮(2)、(4S,5S)-germacrone-4,5-epoxide(3)、germa-crone-1,10-epoxide(4)、新莪术二酮(5)、(5R,6R,7αR)-5-isopropenyl-3,6-dimethyl-6-vinyl-5,6,7α-tetrahydro-4H-enzofuran-2-one(6)、hydroxyisogermafurenolide(7)、(5R,6R,7aS)-5-isopropenyl-3,6-dimethyl-6-vinyl-5,6,7,7-αtetrahydro-4-Hbenzo-furan-2-one(8)、脱-氢1,8-桉叶素(9)、p-menth-2-ene-1,8-diol(10)。并通过核磁共振手段对其碳氢信号进行了全归属。结论化合物6、7为新的天然产物;化合物4、8、10为首次从该属植物中分离得到;化合物4、6、7、8、10为首次从该种植物中分离得到。  相似文献   

10.
丁座草的化学成分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丁座草Boschniakia himalaicaHook.f.et Thoms.块茎的化学成分。方法采用柱色谱分离,通过理化性质和光谱分析确定化合物的结构。结果与结论从丁座草块茎的乙醇提取物中,共分离得到7个化合物,鉴定了5个化合物,分别为3β-乙酰熊果酸(3β-acetoxyurs-12-en-28-oic acid,Ⅰ)、3β-乙酰齐墩果酸(3β-acetyloleanolic acid,Ⅱ)、β-谷甾醇(β-sitosterol,Ⅲ)、熊果酸(ursolic acid,Ⅳ)、( )-松脂素单葡萄糖苷[( )-pinoresinol monoglucoside,Ⅴ]。化合物Ⅰ为首次从该属植物中分离得到,化合物Ⅱ和Ⅲ为首次从该植物中分离得到。  相似文献   

11.
为了研究红药(Chirita longgangensis var.hongyao)茎的化学成分,运用多种色谱方法进行分离纯化,从其甲醇提取物中分离得到3个化合物,并根据理化性质和波谱数据鉴定其结构分别为1,4-dihydroxy-2-naphthalenecarboxylic acid methyl ester-4-O-α-L-rhamnopyranosyl-(1→6)-β-D-glucopyranoside(1),isotaxiresinol 4-O-methyl ether(2)和(R)-7-hydroxy-α-dunnione(3)。其中,化合物1为新的β-萘甲酸双糖苷化合物,化合物2为首次从该属植物中分离得到,且首次提供了化合物2的核磁波谱数据,化合物3为首次从该植物中分离得到。  相似文献   

12.
自国产沉香(Lignum Aquiarilae sinensis)[瑞香料(Thymeleaceae)植物]乙醇提取物的醋酸乙酯溶解部分经硅胶层析,分寓得到三个2-(2-苯乙基)色酮衍生物。根据光谱(UV,IR,~(13)C NMR,~1H NMR和MS)数据分析确定其中两个为新化合物;其结构分别为5,8-二羟基-2-(2-对甲氧基苯乙基)色酮(2)和6,7-二甲氧基-2-(2-对甲氧基苯乙基)色酮(3)。另外一个为已知化合物5,8-二羟基-2-(2-苯乙基)色酮,(1),是首次从该植物中得到。  相似文献   

13.
马蹄莲中植物甾醇成分的分离与结构鉴定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刘志华  杨志学 《中国药师》2007,10(10):978-979
目的:研究马蹄莲中的植物甾醇成分。方法:应用多种色谱手段进行分离纯化,通过UV、IR、~1H NMR、~(13)C NMR、GC- MS等技术鉴定化合物的结构。结果:分离得到3个甾醇化合物,分别为β-谷甾醇(1)、豆甾醇(2)和菜籽甾醇(3)。结论:化合物β-谷甾醇、豆甾醇、菜籽甾醇均系首次从该植物中分离得到。  相似文献   

14.
杨峻山  陈玉武 《药学学报》1986,21(7):516-520
自国产沉香[系瑞香料(Thymelaceae)植物白木香(Aquilaria slnensuis(Lour.)Gilg.)的含有黑色树脂的木质部]的挥发油中经硅胶柱层析和制备性薄层层析分离得到两个新的沉香呋喃类倍半萜,分别命名为白木香醇(baimuxinol)和去氢白木香醇(dehydrobaimuxinol)。经光谱IR,1H NMR,MS分析和化学方法,确定它们的结构分别为式(Ⅰ)和(Ⅱ)。  相似文献   

15.
裸花紫珠叶中的酚酸类化学成分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研究裸花紫珠(Callicarpa nudiflora Hook.Et Arn.)叶的化学成分。方法采用硅胶柱色谱分离化合物,运用理化性质和波谱技术确定所得化合物的结构。结果从裸花紫珠叶的水提取物中分离得到6个酚酸类化合物,分别鉴定为:香草酸(1)、对-羟基桂皮酸(2)、咖啡酸(3)、阿魏酸(4)、原儿茶酸(5)、原儿茶醛(6)。结论化合物2-6为首次从紫珠属植物中分得,6个化合物均为首次从该植物中分离得到。  相似文献   

16.
目的:对金丝桃属(Hypericum)植物短柱金丝桃(H.hookerianum Wight et Arn)中多酚类化学成分进行研究。方法:采用反复硅胶柱色谱、MCI、Sephades LH-20、制备型和半制备型高效液相色谱等分离手段对其进行分离和纯化,并运用质谱和核磁共振等现代波谱技术对得到的化合物进行结构鉴定。结果:该植物中共分离纯化得到7个多酚类化合物,分别鉴定为槲皮素(1)、原儿茶酸(2)、2-丙基苯-β-D-吡喃葡萄糖苷(3)、肉桂基-O-β-D-吡喃葡萄糖苷(4)、咖啡酸(5)、1,3,5,7-四羟基口山酮(6)、3,8'-Biapigenin(7)。结论:化合物2~7为首次从该植物中分离得到。  相似文献   

17.
目的分离和鉴定接骨木(Sambucus williamsii Hance)果实正丁醇部位的化学成分。方法采用硅胶、ODS柱色谱和制备型HPLC进行分离,通过波谱分析鉴定化合物的结构。结果从接骨木果实的正丁醇提取部位中分离并鉴定了10个单体化合物,分别为川芎哚(1)、3-羧基川芎哚(2)、1,2,3,4-四氢-1-甲基-β-咔啉-3-羧酸(3)、红景天苷(4)、4-羟基苄基-β-D-葡萄糖苷(5)、4-羟基-1-(2-羟乙基)-苯基-3-O-β-D-吡喃葡萄糖苷(6)、松柏苷(7)、香草酸-4-O-β-D-吡喃葡萄糖苷(8)、芦丁(9)、异鼠李素-3-O-β-D-芸香糖苷(10)。结论化合物1、2、4~6为首次从接骨木属植物中分离得到,化合物3为首次从本植物中分离得到。  相似文献   

18.
目的研究中国南海红树植物卵叶海桑的化学成分。方法用硅胶、Sephadex LH-20等柱色谱方法进行分离纯化,通过理化性质和核磁共振氢谱、碳谱数据确定化合物的结构。结果分离得到7个化合物,分别鉴定为:20S,24R-环氧达玛烷-3β,25-二醇(ocotillol,1)、熊果酸(2)、白桦脂醇(3)、羽扇豆醇(4)、1β-羟基羽扇豆醇(5)、β-谷甾醇(6)、谷甾-4-烯-3-酮(7)。结论以上化合物均为首次从该植物中分离得到,其中化合物1、5、7为首次从该属植物中分离得到。  相似文献   

19.
丰城鸡血藤黄酮类化合物的分离鉴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冯洁  梁鸿  赵玉英  吴增宝 《中国药学》2006,15(3):178-181
目的对丰城鸡血藤Millettia nititavar.hirsutissima的化学成分进行研究。方法应用色谱技术分离纯化化合物,利用波谱技术确定化合物的结构。结果从丰城鸡血藤中分离鉴定了4个化合物,分别为甘草素(1),柚皮素(2),马卡因(3), 3R-牛角花酮(4)。结论化合物1和2为首次从本属植物中分离得到;3和4为首次从本植物中分离得到。  相似文献   

20.
红厚壳茎叶的化学成分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研究红厚壳(Calophyllum inophyllumL.)茎叶的化学成分。方法用硅胶、SephadexLH-20柱色谱等方法进行分离纯化,根据理化性质及光谱数据确定化合物的结构。结果分离得到10个化合物,分别鉴定为蒲公英甾醇(taraxasterol,1)、豆甾醇(stigmasterol,2)c、lovane-2β,9-αdi-ol(3)、12-methoxyinophyllum D(4)、calophyllic acid和isocalophyllic acid(5)i、nophyllum D(6)、calo-phyllolide(7)、莽草酸(shikimic acid,8)、没食子酸(gallic acid,9)、原儿茶酸(protocatechuic acid,10)。结论化合物1和3为首次从该属植物中分离得到,化合物8为首次从该植物中分离得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