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05 毫秒
1.
目的 观察毛菊苣提取物抗慢性肝纤维化的作用。方法 将Wistar大鼠随机分为毛菊苣提取物低、中、高剂量(50、100、150 mg/kg)组,秋水仙碱(colchicine,0.5 mg/kg)组,模型组和正常组,ig给药。给药同时各组sc四氯化碳(CCl4)造模,每周2次。于60 d后,检测大鼠血清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总蛋白(TP)、白蛋白(ALB)、肝组织丙二醛(MDA)、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羟脯氨酸(Hyp)及肝组织病理变化。结果 与模型组比较,毛菊苣提取物低、中、高剂量组均能明显降低肝纤维化大鼠血清中ALT、AST的含量及肝组织中MDA和Hyp的含量(P<0.01),明显提高血清TP、ALB水平(P<0.05、0.01)及肝组织GSH-Px活性(P<0.01);肝脏组织学检查表明,毛菊苣提取物可明显改善肝组织病理损伤程度,其作用呈一定的量效关系。结论 毛菊苣提取物对实验性慢性肝损伤具有保护肝细胞,减少肝损伤,抗肝纤维化作用。  相似文献   

2.
目的建立HPLC法同时测定毛菊苣根和种子中秦皮甲素、绿原酸、秦皮乙素、咖啡酸、芦丁、菊苣酸和槲皮苷7种化学成分的含量。以7种化合物的含量为考察指标,优化毛菊苣的提取工艺参数。方法采用Supersil ODS-B色谱柱(250 mm×4.6 mm,5μm);流动相为乙腈(A)-2 mL·L~(-1)甲酸水溶液(B),梯度洗脱;流速为1.0 mL·min~(-1);检测波长为330 nm;柱温为30℃。在单因素实验基础上,以7种化合物的含量之和为指标,分别采用单因素考察和L_9(3~4)正交实验法优化提取次数、甲醇体积分数、提取时间和提取温度等提取工艺参数。结果秦皮甲素、绿原酸、秦皮乙素、咖啡酸、芦丁、菊苣酸和槲皮苷质量浓度分别在0.010 0~0.200 0,0.020 0~0.400 0,0.015 0~0.300 0,0.004 0~0.080 0,0.017 5~0.350 0,0.050 0~1.000 0和0.075 0~1.500 0 mg·mL~(-1)范围内线性关系良好,相关系数为0.999 6~0.999 9,平均加样回收率为95.0%~102.1%,平均RSD值均小于3.5%。最佳提取条件为料液比1∶25,甲醇体积分数为85%,温度为40℃,超声提取2次,每次20 min。结论该含量测定方法结果准确,重复性良好,提取工艺简便可行,可为毛菊苣多指标成分的质量控制和药材质量评价提供依据。毛菊苣种子中7种化合物的总含量高于毛菊苣根中的总含量,其中绿原酸和槲皮苷含量较高。  相似文献   

3.
目的 采用网络药理学方法,揭示菊苣抗高脂血症的活性成分、潜在药物靶点和作用机制。方法 通过公共数据库中获取菊苣的活性成分、潜在药物靶点以及高脂血症的相关基因,并结合相关软件进行网络药理学分析,包括蛋白质-蛋白质相互作用(PPI)、基因本体(GO)分析和京都基因和基因组百科全书(KEGG)分析。结果 从TCMSP数据库共筛选菊苣活性成分12个,包括β-谷甾醇、木犀草素等核心成分,涉及相关基因靶点156个。PPI网络涉及56个潜在药物靶点,Degree值排名前5的核心靶点分别是AKT1、IL6、TP53、TNF、VGEFA。GO功能分析共获得269个条目(P<0.05),KEGG通路富集得到71条信号通路(P<0.05),包括VEGF信号通路、脂肪细胞因子信号通路、细胞凋亡等通路。结论 菊苣抗高脂血症是多成分、多靶点、多通路的综合效应,其机制可能与参与脂质合成、炎症反应、细胞凋亡等过程相关。  相似文献   

4.
目的 考察白芍、桂枝及其不同配伍比例水煎液中的成分在大鼠体外的肠吸收特性及其可能存在的相互作用。方法 采用大鼠外翻肠囊法结合HPLC指纹图谱定性、定量考察肠渗透前后各化学成分的变化以及白芍桂枝不同配比的相互影响。结果 桂枝各成分大多吸收良好(Papp>1×10-5 cm·s-1),组分间渗透前后的相对比例基本未变;白芍中以芍药苷为代表的亲水性成分吸收较好(Papp>1×10-6 cm·s-1),但成分随保留时间延长渗透变差;配伍前后二者各成分的渗透未发生明显的变化。结论 除白芍部分亲脂性成分外,桂枝与白芍中大多成分肠道吸收较好,二者配伍对各成分的吸收影响不大。  相似文献   

5.
从毛菊苣的根分离鉴定了9个化合物,分别为β-谷甾醇(1)、旋覆花素(2)、山莴苣苦素(3)、咖啡因(4)、香草醛(5)、3,4,5-三甲氧基-桂皮酸甲酯(6)、5,8,3′,4′-四羟基-7-甲氧基黄酮(7)、5,8,4′-三羟基-7,3′-二甲氧基黄酮(8)和黄芩苷(9)。其中化合物2、6、7、8、9为首次从该属植物中分离。  相似文献   

6.
目的 对畲药树参茎所含化学成分进行确证分析,并建立抗炎活性部位的高效液相色谱指纹图谱。方法 采用液相色谱-质谱联用、核磁共振波谱仪等分析仪器分离鉴定树参茎中的化学成分;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建立抗炎活性部位指纹图谱:色谱柱为Waters SunfireTM C18(4.6 mm×250 mm,5 μm),流动相为乙腈-混合水溶液(含甲酸0.2%和四氢呋喃0.2%),梯度洗脱。检测波长为256 nm,柱温30 ℃,体积流量为1.0 mL·mim–1,分析时间为80 min,进样量为5 μL。结果 从树参茎中共分离鉴定出10个化合物,分别是绿原酸(1)、3,4-O-二咖啡酰基奎宁酸(2)、3,5-O-二咖啡酰基奎宁酸(3)、4,5-O-二咖啡酰基奎宁酸(4)、saikolignanoside A(5)、芦丁(6)、山柰酚-3-O-芸香糖苷(7)、紫丁香苷(8)、松柏醇(9)、芥子醛葡萄糖苷(10);12批样品抗炎活性部位指纹图谱相似度为0.901~0.992,均符合要求。结论 树参茎中主要含有酚酸类、黄酮类、苯丙素类化合物;建立的指纹图谱不仅能体现树参茎抗炎的化学物质基础,而且鉴别方法简便、重复性好,可为树参茎的品质评价及主要抗炎活性成分的确证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7.
目的 研究糙叶败酱乙酸乙酯部位的化学成分。方法 利用硅胶及Sephadex LH-20凝胶柱色谱对其化学成分进行分离、纯化,根据理化性质及波谱数据进行结构鉴定。结果 从糙叶败酱水提取物的乙酸乙酯萃取部位分离得到11个化合物,分别为7α-甲氧基莫罗苷(1)、7β-甲氧基莫罗苷(2)、1-辛醇(3)、2,3-壬烯烃(4)、lariciresinol(5)、Jatamanin J(6)、落叶松脂醇-4-O-β-D-葡萄糖苷(7)、黄花败酱醇(8)、Jatamanin A(9)、Scabroside A(10)、十六烷酸-α-单甘油酯(11)。结论 化合物1~4为首次从该植物中分离得到,其中化合物3,4为首次从败酱科败酱属植物中分离得到。  相似文献   

8.
目的 采用HPLC-HESI-HRMS技术对苗药水冬瓜叶中的化学成分进行定性分析。方法 采用Thermo Fisher Hypersil GOLD aQ C18色谱柱(100 mm×2.1 mm,1.9 μm),以0.1%甲酸水溶液-乙腈(0.1%甲酸)为流动相梯度洗脱;质谱使用HESI离子源,正离子和负离子模式下采集数据。同时采用HPLC比较7-羟基香豆素、断氧化马钱苷、金丝桃苷、异槲皮苷对照品与样品中化合物17202425保留时间(tR)差异性,比较薄层色谱荧光特征与比移值(Rf值),并参考文献中有关7-羟基香豆素、断氧化马钱苷、金丝桃苷、异槲皮苷质谱裂解碎片特征综合进行验证。结果 通过高分辨质谱正、负离子质谱信息、数据库及相关文献数据对照,共推测出苗药水冬瓜叶中38个化合物,包括3个氨基酸类化合物,5个生物碱类化合物,10个有机酸类化合物,3个苯丙素类化合物,3个芳香含氧衍生物类化合物,3个萜类化合物,6个黄酮类化合物,1个酰胺类化合物,4个其他类化合物。验证结果表明,7-羟基香豆素、断氧化马钱苷、金丝桃苷、异槲皮苷对照品分别与化合物17202425tR相比差异均<0.1 min;在药材样品溶液、7-羟基香豆素、断氧化马钱苷、金丝桃苷、异槲皮苷对照品色谱相应的位置上分别显相同颜色的蓝色荧光斑点,Rf值一致;文献表明化合物17202425分别与7-羟基香豆素、断氧化马钱苷、金丝桃苷、异槲皮苷具有相似的质谱裂解碎片特征。结论 初步鉴定出化合物17202425分别为7-羟基香豆素、断氧化马钱苷、金丝桃苷、异槲皮苷。HPLC-HESI-HRMS对苗药水冬瓜叶中化学成分的初步推测具有一定的科学性,为阐明苗药水冬瓜叶药材的药效物质基础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9.
目的 研究三桠苦[Evodia lepta(Spreng.)Merr.]枝叶的化学成分,为三桠苦的进一步研究奠定物质基础。方法 对三桠苦无水乙醇提取物的乙酸乙酯萃取物采用硅胶柱层析分离纯化,得到单体化合物,经波谱分析鉴定其化合物结构。结果 从三桠苦乙酸乙酯萃取物中分离得到6个单体化合物,分别为异吴茱萸酮酚(化合物1)、异吴茱萸酮酚甲醚(化合物2)、3,5-二羟基-4-乙氧基-6-乙酰基-7-甲氧基-2,2-二甲基苯并二氢吡喃(化合物3)、(cis)-3,4,5-三羟基-6-乙酰基-7-甲氧基-2,2-二甲基色烷(化合物4)和(trans)-3,4-二羟基-5-甲氧基-6-乙酰基-7-甲氧基-2,2-二甲基色烷(化合物5)和对羟基苯甲酸丁酯(化合物6)。结论 化合物1~6均为首次从三桠苦植物的枝叶中分离得到。  相似文献   

10.
目的 考察影响化合物3,5-O-二咖啡酰基奎宁酸稳定性的因素并对3,5-O-二咖啡酰基奎宁酸的体外抗氧化活性进行初步研究。方法 采用HPLC考察3,5-O-二咖啡酰基奎宁酸在不同溶剂、pH、温度、光照条件下的稳定性;采用UV测定3,5-O-二咖啡酰基奎宁酸的体外抗氧化活性(清除DPPH自由基)。结果 溶剂的种类、pH值、温度、光照条件对3,5-O-二咖啡酰基奎宁酸稳定性具有一定影响。3,5-O-二咖啡酰基奎宁酸具有较强的体外清除DPPH自由基活性,其活性与Vc相当[3,5-O-二咖啡酰基奎宁酸和Vc的IC50值分别为(372.56±1.04)μg·mL-1和(294.54±1.03)μg·mL-1]。结论 在该化合物的分离纯化及其分析检测时,不能采用纯有机溶剂为溶剂,应在中性或酸性条件下,低温、避光操作。3,5-O-二咖啡酰基奎宁酸作为抗氧化剂在制药、食品、化妆品以及精细化工行业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1.
目的鉴定生川乌配伍白蔹、白及的入血成分,比较配伍前后血中移行成分的变化特征。方法大鼠ig给予生川乌配伍白蔹、白及提取物,收集血浆样品并采用UPLC-QTOF/MS法鉴定入血成分,由半定量分析比较配伍前后血中移行成分的变化。结果检测配伍组20个成分,均为来自于生川乌的原形成分,配伍组中双酯型生物碱的相对质量分数均显著降低,单酯型生物碱中苯甲酰乌头原碱的相对质量分数显著降低,醇胺型生物碱中宋果灵的相对质量分数显著降低,其他没有显著性变化。结论生川乌配伍白蔹、白及能够改变其血中移行成分的体内过程。  相似文献   

12.
目的 基于序贯代谢的研究思路,研究白芍Paeoniae Radix Alba多种成分在体内的代谢情况,遴选白芍潜在质控成分。方法 制备白芍水提物,通过在体动物实验的方法,收集白芍的肠代谢、肝代谢以及综合代谢样品,结合超高效液相色谱-四级杆/静电场高分辨质谱联用技术(UPLC-Q-Exacitve MS),对各个样品所含成分进行分析与鉴别。结果 白芍水提物中共鉴定出36个化学成分。序贯代谢结果显示,共有17个原型入血成分,其中有14个成分在经肠代谢样品中检测到,有8个成分先经肠代谢、再经肝代谢后可检测到,有11个成分在经ig给药的综合代谢样品中检测到;羟基芍药苷、芍药苷、芍药内酯苷、环五(异)亮氨酸、环六(异)亮氨酸、苯甲酸、对羟基苯甲酸这7个成分在3种代谢部位均可以检测到。结论 共遴选出没食子酸、芍药内酯苷等17个经代谢后仍原型入血的成分,可作为日后白芍质控成分。  相似文献   

13.
目的 利用网络药理学的方法探究丹香冠心注射液治疗心绞痛、心肌梗死的作用机制及配伍规律。方法 选取丹香冠心注射液中丹参中有机酸类成分丹参素、原儿茶醛,丹酚酸类成分丹酚酸B、丹酚酸D、迷迭香酸及降香中挥发油类成分橙花叔醇、氧化橙花叔醇、香兰素为研究对象,利用Swiss Target Prediction、TCMSP数据库对8个化合物的潜在作用靶点进行预测。借助GeneCards、OMIM、DisGeNET等数据库收集与心绞痛、心肌梗死相关的靶点,将化合物靶点和疾病靶点取交集,然后通过String、Omicsbean等数据库筛选核心靶点及通路,借助Cytoscape软件构建丹参、降香“药材–成分–靶点–通路–药理作用”网络图,并利用分子对接技术对预测结果进行验证。最后通过数据整合分析,剖析丹香冠心注射液的作用机制及配伍规律。结果 8个化合物通过作用于35个核心靶点干预了33条相关信号通路,发挥抗炎、外周镇痛、中枢镇痛、抗血栓、扩张血管、保护血管内皮、神经保护、抗氧化应激等作用。各类成分既有共同的作用靶点群及通路群,又各有偏重,各通路群间通过共有靶点连接,显示出不同成分间的多靶点、多途径的协同作用。结论 丹参可通过抗炎、外周镇痛、抗血栓、保护血管内皮功能、扩张血管等发挥抗炎、活血、祛瘀等功效,起到君药的作用。降香除调节上述相关过程外还可通过作用于中枢镇痛相关受体从而发挥理气止痛、化瘀止血的功效,辅助君药丹参起到臣药作用。  相似文献   

14.
目的建立黄芪水煎液中黄酮类成分HPLC-MS鉴定方法。方法黄芪水煎液采用C18固相萃取小柱获得黄酮类化学成分。采用HPLC-DAD-MS的方法对黄芪水煎液中黄酮类成分进行了定性研究,对比所建立化合物库的化学成分与实测的化学成分质荷比信息以及化合物的裂解规律确定各化学成分。结果液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可对黄芪水煎液所含黄酮类成分进行快速鉴别。根据相对分子质量信息确定了黄芪水煎液所含22个黄酮类化学成分的结构信息。结论高效液相-质谱联用技术可快速对黄芪水煎液所含黄酮类成分进行表征,为其药效物质基础研究提供新思路。  相似文献   

15.
目的 通过液质联用技术、体外药效学及分子对接技术探究穿山龙抗心肌缺血的物质基础和作用机制。方法 利用UPLC-Q TOF-MS技术确定穿山龙醇提物中的主要成分,比较不同质量浓度(40、10、4、0.4、0.004 mg/mL)的穿山龙醇提物对H9c2心肌细胞缺氧/复氧(H/R)损伤后细胞活力的影响。应用AutoDock软件对潜在药效物质和关键靶点进行分子对接,相关结果采用Cytoscape 3.6.1进行构图和网络拓扑结构分析。结果 从穿山龙的醇提物中鉴定出7个化学成分,并证明穿山龙醇提物对H/R损伤H9c2心肌细胞具有一定的保护作用。筛选出5种(薯蓣皂苷元、薯蓣皂苷、对羟基苄基酒石酸、原薯蓣皂苷、薯蓣次皂苷A)与抗心肌缺血相关的活性成分,5种活性成分的分子对接结果显示潜在的药效物质与关键靶点内皮一氧化氮合酶(NOS)2、NOS3、环氧化酶/细胞色素C氧化酶多肽II(COX2)、热休克蛋白(HSP70)对接结果能量低于-8 kcal/mol。结论 穿山龙中的甾体皂苷类成分可能是其治疗心肌缺血的物质基础,穿山龙治疗心肌缺血是多成分与多靶点相互作用的结果。  相似文献   

16.
目的 研究青钱柳叶在大鼠体内的入血成分及代谢产物。方法 采用超高效液相色谱-飞行时间质谱联用技术(UHPLC-Q/TOF-MS)鉴定大鼠血清中的化学成分,通过比对青钱柳叶、空白血清和含药血清的图谱差异,解析青钱柳水提液经大鼠灌胃后血清中的原型成分和代谢产物。结果 共鉴定得到15个入血成分,6个为原型成分,9个为原型成分的代谢产物。入血的原型成分主要为咖啡酰奎宁酸类、黄酮类和皂苷类,代谢途径主要有甲基化和羟基化。结论 该研究表明入血的原型成分可能是青钱柳叶的有效成分,为阐明其药效物质基础提供了一定的依据。  相似文献   

17.
目的 分析裸花水竹草的脂溶性成分及其抗氧化活性。方法 利用气相色谱-质谱(GC-MS)联用技术对裸花水竹草药材的脂溶性成分进行分析和鉴定,并通过标准质谱谱库的计算机检索进行化学成分定性;采用清除DPPH自由基及ABTS自由基能力的方法对裸花水竹草的脂溶性成分进行抗氧化活性研究。结果 从裸花水竹草的脂溶性成分中共鉴定出23个成分,同时抗氧化结果显示裸花水竹草的脂溶性成分对DPPH自由基及ABTS自由基的半数清除浓度IC50分别为5.255,3.848 mg·mL-1结论 裸花水竹草的脂溶性成分主要为不饱和脂肪酸类化合物及植醇,均为首次从该植物中鉴定出;其脂溶性成分具有一定的抗氧化活性。  相似文献   

18.
目的 采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法(GC-MS)对蓍草脂溶性成分进行结构分析和鉴定。方法 分两步提取蓍草,先用95%乙醇超声提取,再用石油醚萃取,得到其脂溶性成分后进行气相色谱检测。采用GC-MS法,通过NIST10谱库检索,同时结合人工解析,鉴定蓍草脂溶性成分的化学结构,并按峰面积归一化法计算各化合物在脂溶性成分中的相对百分含量。结果 从蓍草中共分离鉴定出脂溶性成分29种,占石油醚萃取总量的82.74%。主要成分及其含量分别为表木栓醇(33.16%)、乙酸羽扇醇酯(10.99%)、棕榈酸(7.98%)、豆甾醇(3.68%)、硬脂酸(3.55%)、木栓酮(3.51%)等。结论 该方法简便、准确,可用于蓍草中脂溶性成分的测定,并为进一步探讨蓍草药理作用及合理利用该植物资源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19.
A new triterpenoid, 30-hydroxyalphitolic acid 1, and eight known triterpenoids, alphitolic acid 2, lupenol 3, 3-acetoxy-olean-18-en-28-oic acid 4, betulinic acid 5, ursolic acid 6, betulinic acid 3-O-caffeate 7, morolic acid 3-O-caffeate 8, and ursolic acid 3-O-caffeate 9, were isolated from Callistemon lanceolatus. Their structures were determined using spectroscopic techniques, which included 1D- and 2D-NMR. All compounds were evaluated for the inhibition of LPS-induced nitric oxide production in murine macrophage RAW264.7 cells. Betulinic acid 3-O-caffeate 7 showed a moderate inhibitory effect on nitric oxide production with IC50 value of 15.4 μM.  相似文献   

20.
Two oleanolic acid saponins named achyranthosides G (1) and H (2) were newly isolated from Achyranthes fauriei root as methyl esters in addition to methyl esters of achyranthosides A - F and five oleanolic acid glucuronides (chikusetsusaponins IVa, V, 28-deglucosyl chikusetsusaponin V, pseudoginsenoside RT1, and oleanolic acid 3-O-β-d-glucuronopyranoside) as well as oleanolic acid 28-O-β-d-glucopyranoside, β-ecdysterone, and polypodine B. Their structures were characterized as follows on the basis of the chemical and spectroscopic evidence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