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90 毫秒
1.
Aspoxicillin(ASPC)系日本田边制药公司开发的注射用青霉素制剂.化学结构的特点是在青霉素母核的6位侧链上引入N~4-甲基-D-天冬酰胺.另外,侧链上除苯甘氨酸外,还引入了氨基酸,从而改善了药物在生物体内动态.本药在青霉素制剂方面还是首创,被称之为"氨基酸型青霉素"(图1).  相似文献   

2.
本研究采用放射过敏原吸附抑制试验研究青霉素过敏病人血清特异性IgE抗体与青霉素化学结构的关系。通过对 3例高敏病人的研究发现 ,作为青霉素G和青霉素V的侧链结构的苯乙酸 (PHA)和苯氧乙酸 (PHOA)抑制 2例高敏病人血清IgE抗体程度稍弱于青霉素G和青霉素V ,但是高于其他抑制剂。提示病人体内特异性IgE抗体的识别位点与青霉素G和青霉素V侧链关系密切。而另 1例高敏病人抑制试验显示 ,抗体识别位点与整个药物分子结构有关。研究证明 ,特异性IgE抗体在识别青霉素化学结构时 ,有的识别整个药物结构 ,而有的仅识别侧链结构  相似文献   

3.
Aspoxicillin(TA-058,Doyle)系日本田边制药公司开发的世界上第一个注射用氨基酸型半合成青霉素制剂,1987年8月6日在日本首次上市。现已转让给美国、奥地利、瑞士、联邦德国、瑞典、挪威、芬兰、意大利、西班牙等国。Aspoxicillin(ASPC)化学结构的特点是在青霉素母核的6位侧链上引入 N~4-甲基-D-天冬酰胺。由于侧链上除苯甘氨酸外,还引入了氨基酸,从而改善了药物在生物体内的动态。这在青霉素中尚属首创,故被称之为“氨基酸型青霉素”。  相似文献   

4.
氮(艹卓)脒青霉素双酯是1972年Lund等合成的口服半合成青霉素。其化学结构6—位的侧链是脒基。它的抗菌作用对革兰氏阴性杆菌特别优越,使用量也少。临床效果是很有希望的。  相似文献   

5.
一、前言 Batchelor等(1959)分离和鉴定了青霉素母核6-氨基青霉烷酸(6-APA),通过向6-APA结构上联接不同的侧链,促使半合成青霉素类的发展,导致以天然产物青霉素G或V脱酰基作用生产6-APA方法的研究。最早用来制造6-APA的直接发酵法(主要是在青霉素G或V发酵时不加侧链前体)很不成  相似文献   

6.
上海第三、第四制药厂广大职工在上级领导的支持和关怀下,以批修整风为纲,大搞技术革新,经过几个月的试验,用化学裂解法试制无侧链青霉素(6-APA)成功。于一九七二年十二月十三日在上海第三制药厂召开了无侧链青霉素化学裂解技术鉴定会。鉴于过去国内多利用微生物产生的酶法生产6-APA,这套工艺需经过微生物发酵与繁复  相似文献   

7.
日本田边制药公司最近研制出一种新的青霉素天冬羟氨苄青霉素(ASPC,TA-058)。其化学结构是在羟氨苄青霉素的6位侧链上接上N~4-甲基-D-天冬酰胺。化学名为(2S,5R,6R)-6-[2R-2-(2R-2-氨基-3-N-甲基氨基甲酰丙酰胺基)-2-(4-羟基苯基)乙酰胺基]-3,3-二甲基-7-氧代-4-硫杂-1-氮杂二环[3.2.0]庚烷-2-羧酸三水合物。  相似文献   

8.
亚胺配能作用机制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1976年,Kahan等在筛选肽聚糖合成抑制剂过程中,从牲畜链霉菌(Streptomycescattleya)发酵产物中分离得到了硫霉素,从此开拓了一个β-内酰胺抗生素新领域——碳青霉烯类,由于它自身的化学不稳定性,到1978年,才由Alber-Schonberg等确定了它完整的立体化学结构(附图),硫霉素的C_6位α-羟乙基侧链的反式构象与通常青霉素类和头孢菌素类相应位置上β-内酰  相似文献   

9.
青霉素由于发酵技术的提高,以及固相酶裂解工艺的成功,价格不断降低,因而在β-内酰胺抗生素中新的半合成青霉素无论在品种和产量上都居第一位。在6-APA C_6位,用不同酰胺侧链形成的新青霉素,在临床疗效上已取得了很大的成就。近年来由于化学合成水平不断提高,以及分离分析新技术的应用,对整个青霉素分子(Penicillin Molecular)结构的研究也取得了更大的进展,为青霉素的化学研究增添了新的贡献和内容。本文就青霉素结构中的β-内酰胺环,以及噻唑烷的化学改变作一简略介绍。  相似文献   

10.
6-氨基青霉烷酸(6-APA)是半合成抗菌素的母核。在6-APA的氨基上用化学方法加上合适的侧链,可获得高效、广谱、服用方便的半合成抗菌素,例如氨苄青霉素、甲氧苯青霉素、邻氯苯甲异噁唑青霉素、苯甲异噁唑青霉素和羧苄青霉素等。由于这些新青霉素在临床上广泛应用,使6-APA需要量日益增长。  相似文献   

11.
青霉素类药物的化学结构与其交叉过敏反应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青霉素类药物的化学结构与其交叉过敏反应的关系。方法 采用放射免疫吸附试验(radioallergosorbent test, RAST)方法检测133例青霉素过敏患者血清中针对4种青霉素类药物的8种特异性IgE抗体,采用RAST抑制实验和单个核细胞增殖实验研究青霉素类药物的化学结构与其交叉过敏反应的关系。结果 8种特异性IgE抗体的总阳性率为59.40%(79/133),仅对一种药物抗体呈阳性的占26.36%(35/133),不同药物间血清特异性IgE抗体存在交叉反应的占33.08%(44/133)。RAST抑制实验表明,有的病例侧链的抑制率与药物相近,母核抑制率最低;有的病例母核抑制率最高,药物及其各侧链结构的抑制率相近。细胞增殖实验显示,药物、侧链、母核均诱导外周血单个核细胞增殖。其中,药物诱导细胞增殖能力较强,而侧链诱导细胞增殖能力最弱。结论  相似文献   

12.
青霉素类过敏反应机制研究的新进展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综述近年来青霉素类抗生素过敏反应机制的研究进展。方法:检索和查阅近10年有关青霉素类抗生素过敏反应机制研究的文献资料,从2个方面进行综述。结果:青霉素抗原决定簇具有多样性,包括主要和次要抗原决定簇、侧链抗原决定簇以及由β—内酰胺环与侧链结合而成等。青霉素过敏病人血清中存在核特异性抗体和侧链特异性抗体等,有的可识别母核结构,有的仅识别其侧链结构,亦即青霉素类药物间可存在完全交叉过敏反应,也可存在部分交叉,甚至无交叉过敏反应。药物特异性T细胞主要识别青霉素类的侧链和双环结构,通过分泌多种细胞因子而参与并调节过敏反应。结论:青霉素分子结构和T细胞在青霉素类过敏反应中起着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3.
酶法制备半合成青霉素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主要介绍以6-APA为母核、d-苯甘氨酸甲酯盐酸盐(或p-羟基-d-苯甘氨酸甲酯盐酸盐)为侧链,用酶缩合法制备氨苄青霉素(或羟氨苄青霉素)的研究概况,并分别阐述了温度、pH、配比、酶量和侧链化合物结构对酶促反应的影响。附参考文献33篇。  相似文献   

14.
1β-甲基碳青霉烯类抗生素美罗培南合成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美罗培南是首个1β-甲基碳青霉烯类抗生素,于1990年首次合成得到,其对β-内酰胺酶和肾脱氢肽-Ⅰ酶(DHP-Ⅰ)稳定,无需与脱氢肽酶抑制剂联用,已用于临床抗重症感染的治疗.该类抗生素是目前研发难度大.生产工艺复杂的产品之一,主要是通过化学全合成来制备,工艺过程包括关键侧链合成和骨架母核的合成.本文综述了1β-甲基碳青霉烯类抗生素美罗培南的全合成方法.  相似文献   

15.
碳青霉烯类抗生素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王汝龙 《首都医药》2004,11(6):12-14
(一)概述碳青霉烯类抗生素属于非典型的β-内酰胺类抗生素,其母核的特征是将青霉素的1位硫原子被碳原子所取代,且噻唑环中2位和3位具有不饱和双键,从而组成碳青霉烯类(Carbapenems)。和典型β-内酰胺不同,其6位具有α位羟乙基侧链,典型β-内酰胺都具有β位胺基侧链,同时碳青霉烯在2位具有碱性烷基硫醚侧链。碳青霉烯具有耐酶性、广谱性和高效性等优点,是治疗严重感染、耐药性严重感染以及混合感染的选择药物。临床应用的碳青霉烯有以下4种。(见附表)(二)构效关系一、母核特征碳青霉烯类亚胺培南imipenem帕尼培南panipemem美洛培南meropenem…  相似文献   

16.
本文通过对不同青霉素酯稳定性的研究,发现苄青霉素和氨苄青霉素的甲酯及甘氨酸酯,在人血浆中虽然能迅速地降解,却不能释放出母体药物。研究药物采用苄青霉素(1),苄青霉素甲酯(2),苄青霉素甘氨酸酯(3,4),氨苄青霉素(5),匹氨西林(6)和氨苄青霉素甘氨酸酯(7)(它们的化学结构见图1)。取这些化合物的储备液100μl,加至10ml预热的0.01M磷酸缓冲液(A)或80%人血浆液(B)中,配制成浓度为10~(-5)M溶液,置于恒温水浴(37℃),于不同时间取样进行HPLC分析。  相似文献   

17.
Aspoxicillin是一种新的青霉素类抗生素.其结构是在羟氨苄青霉素的6位上引入N-甲基-D-天门冬酰胺侧链.化学名为(2S、5R、6R)-6-〔2R-2(2R-2-氨基-3-N-甲基-甲酰胺基-丙酰胺基-2-(4-羟苯基)乙酰胺基-3,3二甲基-7-氧-4-硫-1-氮双环〔3、2、0〕庚-2-羧酸的三水化合物.分子式C_(21)H_(27)N_5-O_7S·3H_2O,分子量547.28,其结构为:  相似文献   

18.
唯有真菌(如青霉菌)能产生疏水的β-内酰胺抗生素,如青霉素,但抗菌谱较窄,而且在生物合成过程中,其侧链部份受培养基中加入物的影响,侧链酸为前体(如苯醋酸为青霉素G的前体),尽管在青霉素分子中,缬氨酸的结构型是D,但是L-胱氨酸(L-cys)和L-缬氨酸(L-val)可作前体,a-氨基己二酸(L-AAA)也是必要前体它在代谢过程的最后一步与侧链酸的活化型(辅酶A酯)交换时被消除。6-APA是青霉素核,不是中间产物,而是在无侧链酸存在时的支路  相似文献   

19.
摘要:目的 青霉素是临床中应用最广泛的抗生素之一。控制青霉素中的聚合物含量对保证药品安全具有重要的意义,但 目前对青霉素类抗生素聚合反应的认知尚不全面,因此需对其相关机制进行分析。方法 本文选择苯唑西林钠和磺苄西林钠, 分别作为侧链为苯甲异恶唑类青霉素和侧链具有较强的吸电子基团青霉素的代表,采用理论计算进一步验证前期文献提出的基 于青霉素母核的聚合反应途径,并探讨侧链结构对其聚合反应的影响。结果 聚合反应Ⅰ(青霉素母核的羧基与另一分子β-内酰 胺环的反应)是优势聚合反应途径,但侧链具有较强吸电子基团的青霉素如磺苄西林不易发生聚合反应,提示青霉素侧链结构对 聚合反应具有明显影响。结论 理论分析聚合反应途径结合强制聚合反应验证是聚合物分析的理想方案;采用LC-MS方法,根 据聚合物的质谱裂解途径,结合聚合反应机理,可以较好地推断聚合物的结构。  相似文献   

20.
在抗生素学科发展初期人们就注意到,不同类型青霉素的生成是由菌株的特性决定的。随着青霉素产生菌比较生理学研究资料的积累指出:不同青霉素的合成由培养基的组成决定,而且主要取决于其中存在的青霉素分子侧链——前体。1959年在产黄青霉培养液中,发现了游离的6-氨基青霉烷酸(6-APA)——青霉素的分子母核。需要阐明,在应用不同菌株时,6-APA、苄青霉素(bP)、青霉素V(Phmp)的生物合成是否存在区别。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