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6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29 毫秒
1.
目的 筛选出那西肽高产菌株.方法 以活跃链霉菌CB040517作为出发菌株,通过紫外-氧化锂诱变处理,并结合前体复合氨基酸抗性筛选,选育那西肽高产菌.结果 通过致死率和正突变率的考察,确定紫外最佳诱变剂量为100s.在分离培养基上层加入氯化锂和底层加入复合氨基酸进行正突变株的定向筛选,选育得到那西肽高产菌株UV-19-A12,其摇瓶效价达904.00μg/mL,比出发菌株提高72.5%,经过五代斜面传代试验考察,该菌株遗传性状稳定.结论 紫外诱变和氨基酸抗性筛选可以获得那西肽高产菌株.  相似文献   

2.
摘要:目的 通过对新硫肽类抗生素166A产生菌小单孢菌TMD166进行诱变选育研究,以期获得产166A的高产菌株。方 法 使用多功能等离子体诱变系统(multifunctional plasma mutagenesis system, MPMS)对出发菌株TMD166的孢子进行等离子体-紫 外(MPMS-UV)复合诱变,单孢子悬液经照射处理、涂布培养后获得单菌落,并以牛津杯固体发酵高通量筛选方法对菌株进行初 筛,之后对高产菌株进行摇瓶复筛,利用突变株摇瓶发酵的化学效价筛选出正突变菌株。结果 对比MPMS-UV不同诱变剂量发 现,MPMS105s-UV60s复合诱变剂量获得的正突变率最高,达到41.43%,相应致死率为99.88%。最终筛选出一株166A高产突 变株TMD166-MU1,在培养温度为28℃、210 r/min的条件下,经过96~120 h培养后,166A产量相比出发菌株提高了7.47倍。结 论 采用MPMS-UV复合诱变方式,再结合牛津杯固体发酵高通量筛选方法和摇瓶复筛,可高效筛选获得166A高产菌株。  相似文献   

3.
对我国庆大霉素产生菌进行诱变育种时获得一变异株JIM-401,经形态、培养特征和生理生化等方面的研究表明,该菌株与原出发菌株——棘孢小单孢菌种相似;但在某些特性方面有较大的差异,故定名为棘孢小单孢菌JIM-401变株(Micromonospora echinospira JIM-401),它产生的抗生素主要组份为相模湾霉素和庆大霉素C_(1a)。  相似文献   

4.
提高西索米星生产菌产量的遗传育种   总被引:7,自引:2,他引:5  
在西索米星产生菌橄榄星孢小单孢菌无锡亚种M-41的选育过程中,以常规诱变育种为主,结合一些综合处理方法,如原生质体再生、在8-甲氧基补骨酯存在下用近紫外光照射、氯化锂和紫外线的复合处理,筛选自身产物抗性解除反馈调节突变株,同时结合单菌落自然分离纯化法经几十代选育,得到了稳定高产菌株96-37,比原始野生型菌株产量提高近30倍,主组分含量提高到85%以上。经20吨规模发酵罐试验,证实菌株96-37是一株高产、稳产的工业生产菌种。  相似文献   

5.
目的 通过对埃莎霉素Ⅰ产生菌WSJ-IA进行诱变选育研究,以期获得埃莎霉素Ⅰ高产菌株。方法 使用多功能等离子体诱变系统(multifunctional plasma mutagenesis system, MPMS)对出发菌株的孢子进行等离子体和紫外复合诱变,设定不同的诱变时间处理孢子悬液,通过致死率确定合适的诱变条件,利用突变株摇瓶发酵效价筛选出正突变菌株。结果 在MPMS射频功率为100W,处理距离5mm,气体流量12.5SLM,等离子体-紫外辐射时间为50s时,菌株致死率为96.08%。在此诱变条件下,以突变株的初筛效价为指标的突变率、正突变率分别达到63.96%和22.52%,复筛效价是出发菌株1.5倍以上的有5株,占复筛菌株的9%。最终筛选出一株发酵单位比出发菌株提高221%、埃莎霉素Ⅰ组分含量提高192%的正突变株IA-425。42L自动发酵罐发酵结果表明,该菌株埃莎霉素Ⅰ产量达到(2000±200)μg/mL左右。结论 新型等离子体复合紫外诱变方式,可有效提高菌株的埃莎霉素Ⅰ发酵产量和组分含量。这为埃莎霉素Ⅰ的大规模发酵和临床前研究奠定了良好基础。  相似文献   

6.
摘要:目的 对自主分离得到的星孢菌素产生菌HY1进行分类鉴定和诱变选育。方法 通过16S rDNA基因序列同源性 比对分析,结合其形态特征、培养特征、生理生化特性对菌株HY1进行分类研究;以HY1为出发菌株,通过紫外-氯化锂(UVLiCl) 、常压室温等离子体(ARTP)及亚硝基胍(NTG)诱变,结合含色氨酸、甲硫氨酸的抗性平板进行筛选。结果 菌株HY1为链 霉菌属的菌株,通过多次诱变得到突变高产菌株HY6-S36,且遗传性能稳定,发酵效价达360mg/L,比原始菌株提高了80%。结 论 获得一株高产稳定的星孢菌素生产菌株,为星孢菌素产业化提供优良的菌种。  相似文献   

7.
目的 通过对达托霉素产生菌进行诱变选育,并对其发酵条件优化,以提高其达托霉素发酵水平,降低生产成本。方法 以玫瑰孢链霉菌(DT-9#F2)为出发菌株,分别采用紫外诱变、微波诱变、LiCl诱变及复合诱变并结合链霉素抗性筛选进行菌株选育,同时,对其发酵培养基中氮源、碳源及生长因子进行优化,以进一步提高其发酵产量。结果 得到一株达托霉素高产突变株DT-37,其摇瓶发酵产量达到12.2mg/L,较出发菌株提高20.79%;优化后的发酵培养基为:酵母粉(YP300)1.65%、FeSO4 0.043%、葡萄糖1.50%、玉米淀粉7.20%、糖蜜0.72%,VB12 1.50μg/mL、硫辛酸5.00μg/mL。其摇瓶发酵产量达到30.56mg/L,较初始培养基提高了297.92%。经100L发酵罐上放大验证,达托霉素的产量达到了2872mg/L,较优化前提高了14.88%。结论 紫外、微波及LiCl复合诱变后经抗生素抗性筛选,结合发酵培养基优化,可有效提高菌株的达托霉素发酵产量。  相似文献   

8.
以一株雄烯二酮产生菌RADy17-22为出发菌株,先用常温室压等离子(ARTP)处理90s,再用紫外(UV)照射50s,其致死率为98.6%,正突变率为62.3%。最终选育出3株雄烯二酮高产突变株RAD17-35、RAD17-56和RAD17-79,其产雄烯二酮的能力分别较出发菌株提高了45.3%、60.9%和67.2%,经斜面接种连续传代5次,遗传性状稳定。ARTP和UV复合诱变是一种有效的育种方法。  相似文献   

9.
目的 建立一种提高达托霉素生产水平的方法.方法 以玫瑰孢链霉菌(ATCC31568)为出发菌株,利用紫外诱变结合抗生素抗性筛选以提升达托霉素生产水平.结果 通过对致死率和正突变率的考察,确定紫外诱变时间为45s,利福平和庆大霉素的合适筛选浓度分别为1.4μg/mL、1.0μg/mL,得到的突变株经摇瓶发酵后,采用高效液相色谱仪(HPLC)对最终发酵液进行检测.筛选到的突变株Ge-27最高产量达到79.44 mg/L,比原始菌株提高了42.2%.结论 采用紫外诱变结合抗生素抗性筛选得到了达托霉素合成水平提高的菌株.  相似文献   

10.
目的 通过诱变和筛选方法的研究,提高灰色链霉菌(Streptomyces griseus)生产链霉素的水平。方法 优化灰色链霉 菌的原生质体的生成和再生条件,并对得到的原生质体进行紫外诱变,然后利用微孔板高通量方式对获得菌株进行筛选。结果 经过诱变选育获得一株菌NP-11703,其链霉素产量在100L罐上比出发菌株提高了21.8%。结论 用紫外诱变原生质体,可以有 效提高灰色链霉菌产链霉素的能力。结合高通量筛选模型的应用,可大大加快高产菌株的筛选效率。  相似文献   

11.
本实验室中保存的一株从土壤中分离得到的米尔贝链霉菌(Streptomyces milbemycinicus)27号菌株所产米尔贝霉素A3和A4的初始产量分别为61.0和23.8μg/mL。以该菌株为出发菌株,采用核糖体工程技术,结合紫外诱变技术,对米尔贝霉素产生菌米尔贝链霉菌进行诱变,并以链霉素耐受为筛选压力进行筛选。经过诱变后对单菌落进行摇瓶复筛,其中正突变株中米尔贝霉素产量最高的菌株编号是R2-6-5,其米尔贝霉素A3和A4的产量分别是105.2和38.8μg/mL,较原始菌株分别提高了72.5%和63.3%,且遗传稳定。最后,对产量变化较大的11株突变株基因组中rsmG基因和rspL基因进行突变位点分析,发现在rspL基因内均未发生突变,rsmG基因均发生突变。本研究表明,链霉素抗性降低的突变菌株确实都在相关基因内发生突变,且核糖体工程结合紫外诱变的诱变方式效果良好,能够快速有效的提高米尔贝链霉菌生物合成米尔贝霉素的能力。  相似文献   

12.
目的 利用物理诱变结合链霉素抗性筛选维吉尼亚霉素(VGM)高产菌株维吉尼亚链霉菌,并考察外源添加稀土元素氯化镧对维吉尼亚链霉菌发酵的影响。方法 一方面,以链霉素为筛选剂建立孢子致死突变标志的微波及紫外诱变两种筛选模型,采用管碟法获得抑菌圈直径较大的作为初筛菌株,再通过摇瓶复筛进一步确定高产菌株。另一方面,在发酵培养基中外源添加3~30mg/L的氯化镧,考查其对链霉菌合成VGM的影响。结果 比较两种筛选模型,基于链霉素的微波诱变效果较好,正突变率高达32.83%;并获得一株高产菌株MW 178(146.72±11.80)μg/mL,较出发菌株(21.24±1.34)μg/mL提高了约6倍。在发酵初始时,外源添加10mg/L氯化镧,VGM的产量由146.72μg/mL提高到180.01μg/mL,提高了约22.69%。结论 采用微波诱变结合链霉素抗性筛选的方法可以获得VGM高产突变株;在发酵初始时,外源添加适量氯化镧可以显著提高VGM产量。  相似文献   

13.
目的对茴香霉素产生菌进行诱变,选育茴香霉素高产菌株。方法通过紫外线诱变的方式对不吸水链霉菌梧州亚种突变株112(Streptomyces ahygroscopicus subsp. Wuzhouensis 112)进行菌种选育,并使用白色念珠菌作为生物活性检定菌筛选高产突变株。结果对高产菌株的发酵产物进行分析,经TLC鉴定,茴香霉素的组分发生改变。使用乙酸乙酯和pH 3.0的酸水提取发酵液中的活性成分。再经硅胶柱层析分离,在乙酸乙酯-甲醇(体积比为10∶1)的条件下洗脱出活性成分,通过HPLC-MS分析,确定活性物质为茴香霉素C,相对分子质量为293,其对白色念珠菌的抑制作用比茴香霉素A高。结论 经筛选得到一株具有高抑菌活性的突变株。  相似文献   

14.
产腺苷蛋氨酸酵母菌株的选育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目的筛选产腺苷蛋氨酸(SAM)的酵母菌并进行诱变育种。方法以选择性培养基筛选酵母菌株并用高效液相色谱检测SAM。利用紫外线和γ-射线处理对菌株进行诱变。结果从34份土样中筛选到1株产SAM的酵母菌Q95菌株,经过5轮紫外线诱变和1轮γ-射线诱变,筛选到1株SAM产量显著提高的正突变株Q6-13。摇瓶发酵27 h后,其SAM产量达到1860μg/mL,与Q95相比提高了86.9%。在15 L外循环气升式生物反应器中补料发酵22 h后,Q6-13的SAM产量达到2540μg/mL。结论通过筛选和诱变,得到了1株高产SAM的酵母菌突变株,为SAM的微生物发酵法规模化生产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5.
探讨航天技术对必特霉素基因工程菌的育种效果。我国返回式搭载卫星对基因工程必特霉素菌种进行了航天育种,共搭载4个菌株以沙土、甘油、斜面等不同方式,经受航天环境条件处理后计算其孢子存活率、营养缺陷型出现率及菌株的发酵效价。在本实验条件下菌株的存活率均很低,尤其是沙土方式的致死率为100%,甘油及斜面孢子的致死率分别为99.79%~100%和99.81%~100%。营养缺陷型出现率为1.65%。存活菌株的负突变率高于正突变率。经筛选从408株正突变株获得了发酵效价提高11.3%~14.5%的菌株。航天技术有可能应用于基因工程必特霉素的育种,但适于其育种的空间条件必须经过详尽而细致的研究和控制。  相似文献   

16.
本文报道磁场对庆大霉素产生菌降红小单孢菌GB_5的孢子、发芽孢子和原生质体的磁致诱变效应。在所选用的九种磁场剂量处理后,三种状态的菌种的死亡率均在60%以上,其中原生质体的死亡率达96%以上,正变率12%以上,最高达49.1%,变异率在21%以上,摇瓶初筛获得抗生素产量提高10%以上的菌种占过筛菌株数的6.1%,其中产量提高30%以上的占1.5%.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