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灯盏花素对慢性低氧大鼠PKC的影响   总被引:13,自引:2,他引:11  
目的 探讨灯盏花素对慢性低氧大鼠PKC信号途径的影响。方法 将SD大鼠分为 :对照组 (A) ,低氧组 (B) ,低氧 +灯盏花素组 (C) ,低氧时间为 4wk。采用透射电镜、放射活性测定法、免疫组化等方法研究灯盏花素对慢性低氧大鼠肺动脉平均压 (mPAP)、左右心室重量比 (RV/LV +S)、肺细小动脉管壁面积 /管总面积 (WA/TA)、中膜平滑肌细胞核密度 (SMC)、肺细小动脉超微结构、肺组织PKC活性、肺细小动脉管壁PKC的影响。结果  (1)B组mPAP、RV/LV +S明显高于A组 (P <0 0 1) ,C组mPAP、RV/LV +S明显低于B组 (P <0 0 1) ;(2 )光镜下B组WA/TA、SMC明显高于A组 (P <0 0 1) ,C组WA/TA、SMC明显低于B组 (P <0 0 1) ;电镜显示B组肺动脉中膜平滑肌细胞增生 ,胶原纤维丰富 ;C组肺动脉中膜平滑肌细胞、胶原纤维较B组明显减少 ;(3)B组肺组织PKC总活性 (PKCt)、胞膜PKC活性(PKCm)、胞质PKC活性 (PKCc)及胞膜PKC活性 (PKCm)占PKC总活性 (PKCt)的百分比明显高于A组 (P <0 0 1) ,C组PKCt、PKCm、PKCc及PKCm占PKCt的百分比明显低于B组 (P <0 0 1) ;(4 )免疫组化显示B组肺细小动脉 (直径约10 0~ 2 0 0 μm)PKC含量明显高于A组 (P <0 0 1) ,C组较B组明显为低 (P <0 0 1)。结论 灯盏花素抑制PKC信号途径可能是其抑制慢性低氧  相似文献   

2.
目的研究变应性鼻炎患者外周血淋巴细胞蛋白激酶C(PKC)活性变化及其与Th2细胞因子的关系。方法变应性鼻炎组和正常对照组外周静脉血中分离和纯化淋巴细胞胞质及胞膜PKC,采用同位素γ-32P-ATP催化活性测定法检测其活性,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法检测血清中细胞因子白细胞介素(IL)-4和IL-5在的含量。结果变应性鼻炎患者淋巴细胞PKC的总活性较对照组明显增强,且变应性鼻炎组胞膜PKC的活性及胞膜PKC活性占总活性的百分比值与正常对照组比较明显增高,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变应性鼻炎组患者血清IL-4和IL-5水平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结论应性鼻炎患者外周血淋巴细胞PKC的激活可能与炎症介质的释放增加有关;提示PKC通道可能参与T淋巴细胞的活化过程,PKC信号转导途径在变应性鼻炎患者的发病机制中可能具有一定的意义。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脊髓损伤后蛋白激酶C(PKC)活性变化规律及其参与神经元损伤的机制。方法采用Wistar大鼠改良Allen ' s法制备脊髓损伤模型观察脊髓损伤后PKC(参考TAKai法)变化的规律。结果脊髓损伤可以致膜性PKC活性明显增加,同时胞浆PKC活性明显下降。结论脊髓损伤可以致PKC移位激活。PKC移位激活参与脊髓损伤的机制可能与钙超载有关。  相似文献   

4.
陈志红  任江华  郑彬 《现代医药卫生》2007,23(18):2689-2690
目的:探讨益气活血方(YQHXF)治疗缺血缺氧性心血管疾病的机理。方法:用自制的密闭有机玻璃盒填充造成大鼠乳鼠心肌细胞缺氧环境,用低糖培养基造成缺血的环境,从而制成心肌细胞的缺血缺氧模型。然后用γ-闪烁计数仪测定蛋白激酶C(Pro-teinkinase C,PKC)的活性。结果:缺血缺氧状态下心肌细胞胞浆PKC的活性上升(vs正常组P<0.05),但胞膜的PKC活性下降(vs正常组P<0.05),经益气活血方治疗后胞浆PKC的活性有所下降,而胞膜PKC的活性有所升,都接近到正常的水平(vs正常组P>0.05)。结论:益气活血方对缺血缺氧性心脑血管疾病的治疗作用可能与调节心肌细胞的PKC活性有关。  相似文献   

5.
虎杖苷对缺血缺氧下平滑肌细胞蛋白激酶C的影响   总被引:6,自引:1,他引:6  
目的 观察虎杖苷对缺血缺氧作用下血管平滑肌细胞(VSMC)蛋白激酶C(PKC)活性的影响以探讨其抗休克作用的机制。方法 取大鼠胸主动脉培养VSMC,用Koyama方法复制VSMC缺血缺氧模型。用液体闪烁计数仪测定PKC的活性。结果 缺血缺氧状态下VSMC胞浆PKC的活性上升(vs正常组P<0 .05),但胞膜的PKC活性下降(vs正常组P<0 .05),经PD治疗后胞浆PKC的活性下降(vs缺血缺氧组、治疗对照组P<0. 05,vs正常组P>0 05 ),胞膜的PKC活性上升(vs缺血缺氧组、治疗对照组P<0 .05,vs正常组P>0 .05)。结论 PD对缺血缺氧作用下的VSMCPKC的活性有调节作用,这可能是PD抗休克作用的分子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6.
王勇  彭代智  黄文华  周新 《医药导报》2003,22(6):367-369
目的:观察小鼠烫伤后不同时相腹腔巨噬细胞的细胞膜及细胞质蛋白激酶C(PKC)的变化及应用特异性调控剂H 7后腹腔巨噬细胞内核因子 κB(NF κB)活性,从信号转导的角度阐明巨噬细胞功能紊乱的机制.方法:以15%体表面积Ⅲ度烫伤小鼠为模型,收集腹腔巨噬细胞,同位素掺入法测膜浆PKC活性,电泳迁移率改变分析法检测NF κB的活性.结果:烫伤后巨噬细胞细胞膜及细胞质PKC活性升高,其中胞膜PKC活性与TNF α mRNA的变化呈正相关.给予H 7后NF κB活性下降.结论:烫伤后小鼠腹腔巨噬细胞PKC、NF κB的活性明显被激活,PKC NF κB信号通路参与了TNF α表达的调控.  相似文献   

7.
目的观测马齿苋总黄酮(PTF)对缺血缺氧刺激下血管平滑肌细胞钙超载及蛋白激酶C(PKC)的影响。方法用Fura-2/AM作Ca2+指示剂,检测PTF对正常培养及缺血缺氧作用下家兔主动脉血管平滑肌细胞Ca2+浓度及PKC的活性的改变。结果 PTF对正常培养家兔主动脉血管平滑肌细胞[Ca2+]i浓度无明显影响;PTF(8,16,32,64 mg·L-1)剂量依赖性抑制缺血缺氧缺氧致血管平滑肌细胞[Ca2+]i升高;PTF对正常培养家兔主动脉血管平滑肌细胞胞浆、胞膜PKC活性均升高;PTF处理后胞浆PKC活性下降,胞膜PKC活性上升。结论PTF可能抑制缺氧致血管平滑肌细胞钙超载,调节缺氧条件下血管平滑肌细胞PKC活性。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维司力农对缺血再灌注心肌的保护作用机制。方法 采用NO和PKC测定试剂盒分别测定了两个对照组、心肌缺血预适应组、不同剂量维司力农组的大鼠心肌细胞内一氧化氮 (NO)含量和蛋白激酶C(PKC)活性。结果 高、低剂量维司力农组PKC活性高于两个对照组 ;低剂量组PKC活性与缺血预适应组相当 ,高剂量组PKC活性明显高于缺血预适应组。同时 ,NO含量也高于两个对照组和缺血预适应组。结论 维司力农可使大鼠心肌细胞内NO含量和PKC活性提高 ,由此推断 :维司力农对缺血再灌注心肌的保护作用很可能是通过NO激活PKC而实现的。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姜黄素对实验性糖尿病大鼠肾脏蛋白激酶C(PKC)由细胞浆到细胞膜移位活化的抑制作用。方法 36只大鼠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A组)、糖尿病组(B组)及姜黄素治疗组(C组),每组12只。采用腹腔单剂量注射链脲佐菌素(STZ)65mg/kg建立糖尿病大鼠模型。C组给予姜黄素30mg·kg-1·d-1腹腔注射。实验第3周、第6周3组分别宰杀6只大鼠,并检测24h尿白蛋白排泄率(UAER)、肌酐清除率(Ccr)及肾重/体重;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测定PKC活性。结果 B组UAER、Ccr、肾重/体重及肾脏细胞膜PKC活性均明显升高(P〈0.05或〈0.01),C组大鼠上述指标均明显下降(P〈0.05或〈0.01)。结论姜黄素通过抑制糖尿病大鼠肾脏细胞PKC移位活化而对糖尿病大鼠早期肾脏病变有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10.
目的:研究槲皮素单硫酸酯钠盐(SQMS)对凝血酶诱导的猪血小板聚集的抑制作用。方法:用比浊法测定血小板聚集。Fura 2-AM荧光法检测胞浆游离钙浓度([Ca~(2 )]_i)。用组蛋白ⅢS,[γ-~(32)P]ATP与蛋白激酶C(protein kinase C,PKC)酶液一起温育的方法测定PKC的活性。用SDS-PAGE分离骨架蛋白。结果:SQMS对凝血酶诱导的血小板聚集有抑制作用。SQMS抑制凝血酶诱导的血小板胞外钙内流和胞内钙释放;SQMS也降低静息血小板[Ca~(2 )]_i。SQMS抑制血小板胞浆PKC的活性,但不影响胞膜PKC。SQMS对凝血酶诱导的血小板肌动蛋白聚合有强的抑制作用。结论:SQMS对凝血酶诱导的猪血小板聚集有抑制作用,其分子作用机制可能与其抑制血小板外钙内流,内钙释放,PKC的活性,和肌动蛋白聚合有关。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血清同型半胱氨酸( Hcy )、高敏 C 反应蛋白( hs-CRP )与冠心病的相关性。方法测定111例冠心病患者组(冠心病组)及77例健康志愿者(健康对照组) Hcy、hs-CRP水平,分析其与冠心病的关系。应用循环酶法检测Hcy,应用免疫比浊法检测hs-CRP。冠心病组患者根据病情不同分为稳定型心绞痛( SAP)组、不稳定型心绞痛( UAP)组、急性心肌梗死( AMI)组,分析各亚组Hcy、hs-CRP水平差异性。结果冠心病组患者血清Hcy、hs-CRP水平明显高于健康对照组[(21±9)μmol/L比(9±6)μmol/L,(15.1±1.4)mg/L比(1.0±0.9)mg/L](P<0.05)。冠心病各亚组比较:AMI组患者血清Hcy、hs-CRP水平明显高于SAP组及UAP组[(24±8)μmol/L比(16±5)、(19±6)μmol/L,(23.7±5.9)mg/L比(4.0±3.0)、(15.4±3.2)mg/L](P<0.05)。 UAP组患者血清Hcy水平、血清hs-CRP水平明显高于SAP组[(19±6)μmol/L 比(16±5)μmol/L,(15.4±3.2) mg/L 比(4.0±3.0) mg/L](P <0.05)。结论血清Hcy及hs-CRP水平与冠心病病情相一致,检测血清Hcy及hs-CRP水平可以判断冠心病病情,对于指导治疗有积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冠心病患者血清胆红素水平变化在临床诊断中的意义及应用价值。方法检测50例急性心肌梗死(AMI)组、50例不稳定型心绞痛(UAP)组、50例稳定型心绞痛(SAP)组以及50例健康对照组总胆红素(TBIL)、直接胆红素(DBIL)和间接胆红素(IBIL)含量,同时分析它们间的关系。结果冠心病各组的TBIL、DBIL和IBIL与对照组比较均显著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AMI组的TBIL与UAP组、SAP组比较,有所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冠心病各组之间的DBIL、IBIL检测结果相互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检测冠心病患者血清胆红素水平对预测评估冠心病有一定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凝血因子Ⅴ、凝血因子Ⅷ和组织因子(TF)与2型糖尿病(T2DM)合并冠心病(CHD)的关系。方法选取我院2010年1月—2014年1月收治的 T2DM 患者34例,其中单纯性 T2DM 患者17例作为单纯T2DM 组,T2DM 合并 CHD 患者17例作为 T2DM 合并 CHD 组,冠心病患者中急性心肌梗死(AMI)者8例,心绞痛(UAP)者9例。观察两组患者 TF、凝血因子Ⅴ促凝活性(FⅤ:C)、凝血因子Ⅷ促凝活性(FⅧ:C)、血管性血友病因子(vWF)和血小板聚集率(PAR),并分析其相关性。结果 T2DM 合并 CHD 组患者 FⅤ:C、FⅧ:C 和 TF 水平高于单纯 T2DM 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T2DM 合并 AMI 组患者 FⅤ:C、FⅧ:C 和 TF 水平高于 T2DM合并 UAP 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FⅤ:C、FⅧ:C、TF 与 vWF、PAR 均呈正相关。结论 FⅤ:C 和 FⅧ:C 及 TF 水平可作为临床诊断 T2DM 患者并发 CHD 的有效指标,TF 对 T2DM 合并 CHD 患者病情发展的判断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青年和老年女性冠心病患者的发病特点,为青年和老年冠心病防治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2007年1月至2013年12月于北京安贞医院住院行冠状动脉造影诊断为冠心病的青年女性患者(年龄18~44岁)248例和老年女性患者(60~80岁)240例的病历资料,记录并比较患者的危险因素、冠状动脉造影特点和血运重建情况。结果①青年女性冠心病组合并高血压、糖尿病、高胆固醇血症的比例均明显低于老年女性冠心病组[52.4%(130/248)比70.8%(170/240),16.9%(42/248)比56.7%(68/240),25.8%(64/248)比45.0%(108/240)](均P〈0.05);②青年女性冠心病组冠状动脉造影单支病变比例高于老年女性冠心病组[76.6%(190/248)比35.0%(84/240)],三支病变比例低于老年女性冠心病组[3.2%(8/248)比30.8%(74/240)](均P〈0.05)。③青年女性冠心病组接受单纯药物治疗者明显多于老年女性冠心病组[29.8%(74/248)比16.3% (39/240)],行单支血管介入治疗者明显多于老年女性冠心病组[82.6%(133/248)比62.8%(113/240)](P〈0.05)。④心肌梗死患者相应冠状动脉病变情况:青年女性组心肌梗死病史患者60例(24.2%),老年女性组心肌梗死病史患者57例(23.8%),差异无统计学意义。青年女性心肌梗死患者以单支病变为主的患者比例明显高于老年女性心肌梗死组[66.7%(40/60)比38.6%(22/57)](P〈0.05),青年女性心肌梗死三支病变患者明显低于老年女性心肌梗死组[13.3%(8/60)比35.1%(20/57)](P〈0.05)。⑤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与青年女性心肌梗死独立相关的危险因素依次是高血压、体重指数、高三酰甘油水平和冠心病家族史[比值比(OR)=22.182, 95%置信区间(CI): 5.590~96.182,P=0.000;OR=0.892, 95%CI:0.858~0.969,P=0.004;OR=0.762, 95%CI:0.612~0.901,P=0.003;OR=0.357, 95%CI: 0.158~0.418,P=0.000]。与老年女性心肌梗死独立相关的危险因素为高血压和2型糖尿病(OR=3.027, 95%CI:1.799~5.102,P=0.000;OR=1.678, 95%CI:1.004~2.811,P=0.040)。结论青年女性发生冠心病的危险因素较老年女性少,冠状动脉造影显示病变相对局限,以单支病变为主。高血压、体重指数、高三酰甘油水平、冠心病家族史是青年女性心肌梗死重要危险因素,应积极防治。高血压及糖尿病病史是老年女性心肌梗死的重要危险因素,应积极控制血压及血糖。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心肌缺血及再灌时大鼠血浆蛋白C(PC)活性及血小板聚集率的变化和意义。方法:SD雄性大鼠40只,随机分为对照组(C,n=8)、缺血组(I,n=24)和缺血再灌组(IR,n=8),缺血组按照造模后缺血时间的不同又分别分为缺血10 min(I10)、30 min(I30)及60 min(I60)组,每组8只。采用可逆性阻断大鼠左冠状动脉前降支的方法制备心肌缺血及再灌注模型,实验结束后即刻颈总动脉取血,以发色底物法检测血浆蛋白C活性,比浊法测定血小板聚集率。结果:心肌缺血模型组大鼠血浆PC活性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1),且随心肌缺血时间延长降低;缺血再灌组PC活性略有恢复,但仍低于对照组(P〈0.01)。血小板聚集率缺血10 min、缺血30 min组及IR组较对照组均明显升高(P〈0.01),而缺血60 min组血小板聚集率与对照组比较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心肌缺血及再灌注损伤可引起PC活性下降,PC活性的变化参与了心肌缺血及损伤的过程,较血小板聚集率敏感。因此,PC活性的变化有可能成为对评价缺血性心血管疾病有预报价值的指标。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冠心病患者冠状动脉病变程度与血清糖化血红蛋白(HbA1c)水平之间的相关性及其临床意义。方法:387例患者按照冠状动脉造影结果分为冠心病组及非冠心病组。所有患者均采用放射免疫法测定HbA1c,根据住院期间冠状动脉造影结果,采用冠脉狭窄程度积分(Gensini评分)统计冠脉狭窄程度,作为冠脉病变程度的指标。结果:冠心病组的HbA1c水平较非冠心病组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随着冠状动脉病变支数增加,冠心病组HbA1c的水平逐渐升高(P<0.05);随着Gensini评分的增高,冠心病组HbA1c的水平也逐渐增高(P<0.01)。冠心病患者冠状动脉病变支数与HbA1c呈正相关性(r=0.44,P<0.01);Gensini评分与HbA1c呈正相关性(r=0.46,P<0.01)。结论:检测HbA1c水平升高是冠心病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7.
目的通过检测低密度脂蛋白(LDL-C)和C反应蛋白(CRP)在不同类型冠心病中的浓度,探讨LDL-C和CRP与稳定型心绞痛(SAP)、不稳定型心绞痛(UAP)及急性心肌梗死(AMI)的关系。方法入选冠心病患者92例,分为三组,SAP组36例;UAP组30例;AMI组26例;对照组26例。同时测定LDL-C和CRP浓度。结果①冠心病组LDL—C显著高于对照组;②AMI组、UAP组、SAP组CRP显著高于对照组,AMI组、UAP组CRP高于SAP组;③LDL-C未达标组CRP高于LDL-C达标组。结论联合检测LDL-C和CRP的水平可以判断冠心病的严重程度,对冠心病的诊断和治疗均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高血压对青年女性急性心肌梗死的影响及其与冠状动脉病变程度的关系.方法 收集2003年6-12月在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安贞医院及武装警察部队北京市总队医院住院诊断为急性心肌梗死并行冠状动脉造影的64例青年女性(年龄≤44岁)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根据冠状动脉造影结果,分为单支病变患者(46例)和多支病变患者(18例);选取同时期住院行冠状动脉造影排除冠心病诊断的青年女性60例作为对照组.观察高血压与冠状动脉病变程度在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中的关系.结果 ①青年女性中,心肌梗死组高血压比例(56.2%,36/64)高于对照组(8.3%,5/60),多支病变患者高血压比例(77.8%,14/18)高于单支病变患者(47.8%,22/46) (P <0.05).②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青年女性患者中,高血压[比值比(OR)=16.173,95%置信区间(CI):4.130 ~ 63.328]、血红蛋白(OR=1.039,95% CI:1.002 ~1.078)及尿酸(OR=1.008,95% CI:1.001 ~ 1.016)是急性心肌梗死的独立危险因素(均P<0.05).③心肌梗死组中,高血压合并冠状动脉多支病变患者(38.9%,14/36)多于非高血压合并多支病变患者(14.3%,4/28) (P<0.05);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中,高血压合并冠状动脉多支病变(77.8%,14/18)的比例高于单支病变组(46.2%,18/39) (P <0.05).结论 高血压是青年女性急性心肌梗死的独立危险因素,合并高血压的心肌梗死患者冠状动脉病变更为严重.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冠心病患者血中同型半胱氨酸(Hcy)和血尿酸(UA)的含量及它们与冠心病的相关性。方法选取冠心病患者100例作为观察组,其中急性心肌梗死(AMI)组患者50例,不稳定型心绞痛(USAP)组患者50例。稳定型心绞痛(SAP)组患者30例,20例健康者作为对照组,采用利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测定研究对象Hcy的浓度,用全自动生化分析仪测定UA浓度。结果血中Hcy和UA水平ACS组、SAP组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ACS组显著高于SAP组(P〈0.05),AMI组显著高于USAP组(P〈0.05),且Hcy及UA呈正相关。结论冠心病患者血中Hcy、UA浓度与冠心病危险程度存在明显的相关性,可以作为判断冠脉病变严重程度的重要指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