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川穹嗪(TMP)是中药川穹中的主要活性生物碱成分,本文将从TMP对神经系统的药效作用机制、药代动力学以及对各种神经系统病理损伤保护作用等方面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2.
在川穹嗪(TMP)甲基上设计同位素开关(6D-TMP,12D-TMP),以试图减慢TMP氧化代谢,增强药效.对比研究TMP、6D-TMP、12D-TMP等对~(131)I、~(125)Ⅰ-双标记静脉血栓增长模型及血小板聚集的影响.结果表明6D-TMP、12D-TMP体内、体外抗血栓作用均大于TMP;血小板聚集实验表明,随着TMP、6D-TMP、12D-TMP给药剂量增加,三药在一定剂量范围均得良好量效关系,以其IC_(50).估算,12D-TMP与6D-TMP抑制血小板聚集作用强度分别约为TMP的2.67倍及1.27倍.大鼠体内实验亦表明,三药对ADP诱导的血小板聚集有抑制作用,12D-TMP作用最显著.提示对川芎嗪进行结构改造前景广阔.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中成药大蒜素、川穹嗪分别与万古霉素联合应用对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MRSA)的体外抑制作用。方法临床分离5株MRSA,采用K-B法测定细菌对苯唑西林、头孢唑林、头孢曲松、红霉素、妥布霉素和万古霉素的敏感性;采用微量稀释法分别测定大蒜素、川穹嗪和万古霉素对MRSA的最低抑菌浓度MIC,采用棋盘稀释法测定大蒜素、川穹嗪分别与万古霉素联用时对MRSA的MIC,计算联合指数FICI。结果 5株MRSA均为多耐药菌株,仅对万古霉素敏感。大蒜素、川穹嗪对MRSA的MIC与对甲氧西林敏感的金黄色葡萄球菌(MSSA)即标准株ATCC29213的MIC比较无统计学差异。大蒜素与万古霉素在体外联合应用时,万古霉素的MIC为(0.60±0.22)μg/mL,与单用万古霉素时的MIC(2.40±0.89)μg/mL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04);川穹嗪与万古霉素在体外联合应用时,万古霉素的MIC为(0.40±0.37)μg/mL,与单用万古霉素时的MIC=(2.40±0.89)μg/mL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02)。万古霉素加大蒜素的平均FICI为0.32±0.13,呈协同作用,万古霉素加川穹嗪的平均FICI为0.65±0.09,呈相加作用。结论大蒜素、川穹嗪对MRSA有一定抑制作用。大蒜素、川穹嗪与万古霉素联合使用时具有协同或相加作用,大蒜素、川穹嗪可能成为万古霉素的增敏剂用于治疗MRSA引起的感染。  相似文献   

4.
目的分析川穹和当归炮制前后的挥发性成分的含量及其组成。方法提取酒炙前后川穹、当归中挥发性成分时用超临界二氧化碳萃取技术,并运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研究其组成。结果酒炙后当归挥发性成分的含量减少2093%,酒炙后川穹的挥发性成分减少2209%,然而经炮制后化学成分含量大部分都有所增加,而且部分在组成上且组成也产生了变化。结论酒炙可以是当归、川穹的挥发性物质的组成和含量发生改变,从而对药效产生影响。本实验结论对川穹、当归的酒炙品的中医临床研究和开发应用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5.
川芎哚及其类似物对血小板聚集和实验性血栓形成的影响   总被引:12,自引:3,他引:9  
目的 研究川芎哚 (T 1)及其类似物 (T 2~T 17)对血小板聚集和实验性血栓形成的影响。方法 T 1~T 17进行体外血小板聚集实验 ,计算血小板聚集抑制率 ,从中选出T 2、T 3、T 4、T 5、T 6、T 8、T 11、T 12及T 14按Umet su氏法进行实验性血栓形成实验 ,计算血栓形成抑制率 ,并与川芎嗪 (TMP)进行比较。结果 所有合成药物均有一定程度的抗血小板作用 ,其中T 5和T 6的抗血小板作用强于TMP ;各试验药物均有一定程度的抗血栓作用 ,其中T 5、T 6、T 11、T 12及T 14抗血栓作用时间和强度明显大于TMP。结论 川芎哚及其类似物具有抗血小板和抗血栓作用 ,其中T 5和T 6的作用强于TMP ,但川芎哚的作用弱于TMP。  相似文献   

6.
目的:观察川穹嗪注射液对小鼠酒精性肝损伤的保护作用。方法利用50%的酒精建立急性肝损伤小鼠模型,分别以川穹嗪注射液按50、100和200 mg/kg小鼠腹腔注射给药,检测其对血清中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 AST)、丙氨酸氨基转移酶( ALT);肝组织丙二醛( MDA)、还原型谷胱甘肽( GSH)含量的影响,并用苏木素-伊红( HE)染色法观察肝组织病理学变化。结果急性酒精性肝损伤小鼠动物模型构建成功,川穹嗪注射液能够可明显降低酒精致肝损伤小鼠血清ALT和AST水平(P<0.05),降低小鼠肝脏组织丙二醛(MDA)含量的升高(P<0.05),同时使还原型谷胱甘肽(GSH)含量升高(P<0.05)。减轻肝脏水肿、坏死等病理组织损伤。结论川穹嗪注射液对小鼠酒精性肝损伤具有保护作用,其作用机制可能与抑制氧化活性有关。  相似文献   

7.
李雄 《中国医药指南》2013,(18):194-195
目的探讨低分子肝素钙联合丹参川穹注射液治疗对脑梗死患者临床疗效及其安全性。方法随机将行神经内科常规治疗的85例脑梗死患者分为两组:对照组(40例)予以加用丹参川穹注射液治疗,观察组(45例)予以加用低分子肝素钙联合丹参川穹注射液治疗,比较两组患者临床疗效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经治疗,两组患者神经功能缺损均有所改善,且观察组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及对照组临床总有效率分别为93.33%、57.50%,两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后,两组患者均未出现不良反应。结论低分子肝素钙联合丹参川穹注射液治疗对脑梗死患者的疗效显著优于单独使用丹参川穹注射液,且不良反应发生率减少,具有较高临床推广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8.
当归和川芎一直是中医治疗痛经和月经不调的良药,其中的油类成份(ligustilidebutylidenephthalide,butyphthalide等)具中枢抑制作用、抗痉挛及松驰子宫的作用,曾有报道,川芎的有效成分四甲基吡嗪(TMP)及当归的有效成分阿魏酸(FA)具有抑制心脏兴奋、血小板聚集、血栓素A_2的生物合成及扩张冠脉的作用,然而,对子宮自发活动的影响则很少报道,本文研究厂TMP及FA对动情期大鼠在体子宫的白发活动的影响,以及TMP和FA的协同效应。口服TMP、FA和罂粟碱对大鼠子宫自动收缩频率和幅度均有抑制作用并呈现剂量依赖关系,TMP 100mg/kg使收缩力下降  相似文献   

9.
目的:初步探讨研丹参川穹嗪注射液对胶原诱导性关节炎大鼠中血清IL-1β、IL-6、TGF-β表达水平的变化,用以探索丹参川穹嗪对胶原性关节炎的机制作用及治疗影响。方法:将60只雌性Wistar大鼠随机分为4组,每组15只,分别是正常对照组、造模组、丹参川穹嗪治疗组、地塞米松治疗组。造模实验2周后,断头处死全部大鼠,取血离心取上清液。然后,采用ELISA方法测定血清中IL-1β、IL-6、TGF-β的表达水平。结果:血清IL-1β、IL-6的表达水平,造模组较正常组升高,治疗后较前者水平明显降低。而血清TGF-β的表达水平,造模组相较正常组降低明显,治疗后TGF-β表达水平明显上升。结论:丹参川穹嗪有下调胶原诱导性关节炎大鼠血清IL-1β、IL-6水平的作用,以及升高TGF-β的表达水平的能力,有望在临床类风湿性关节炎的治疗中起到一定的价值作用。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穴位注射川穹嗪治疗耳鸣的疗效。方法将我院2010年2月—2011年2月收治的72例耳鸣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每组各36例,其中对照组采用常规西药治疗,治疗组采用穴位注射川穹嗪进行治疗,分别统计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并进行比较。结果川穹嗪治疗组患者痊愈12例,显效10例,有效11例,总有效率为91.7%,显著高于对照组(75.0%)。结论川穹嗪穴位注射治疗耳鸣无不良反应,疗效安全可靠,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1.
目的研究川芎嗪自微乳在大鼠小肠的吸收动力学。方法运用大鼠在体肠循环实验,HPLC法研究川芎嗪自微乳在大鼠小肠中的吸收情况。结果川芎嗪自微乳在大鼠小肠中的累积吸收速率显著高于川芎嗪。结论与川芎嗪相比较,川芎嗪自微乳能够改善大鼠的小肠吸收。  相似文献   

12.
AIM: To discover the protective effects of tetramethylpyrazine (TMP) against PC12 cells damages and explore its protective mechanisms. METHODS: We established three in vitro models to investigate the protective effects of TMP against the injuries. In both of glutamate and natrium azide-induced PC12 injuries, the action of TMP on the cell viability was measured by MTT assay. The LDH efflux was measured by the assay kit, production  相似文献   

13.
目的:观察川芎嗪注射液(TMP)对大鼠子宫内膜异位症微血管密度的影响和抗血管形成作用。方法:建立Wistar大鼠子宫内膜异位症动物模型,4周后将建模成功的大鼠随机分为对照组、ip TMP 50,100,200 mg/(kg.d)连续给药15d,SP免疫组化法测定在位内膜和异位病灶组织中MVD的表达。结果:TMP治疗EMs模型大鼠4周后异位组织中MVD的表达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显著意义(P〈0.05),而在位内膜中MVD的表达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无显著意义(P〉0.05);TMP可剂量依赖性的抑制EMs异位组织的增生(P〈0.05)。结论:TMP对子宫内膜异位症大鼠异位组织中MVD的表达和新生血管形成均有抑制作用,作用呈剂量依赖性。TMP有望成为子宫内膜异位症抗血管形成治疗的新药。  相似文献   

14.
川芎嗪致30例不良反应文献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曾聪彦  梅全喜 《中国药房》2008,19(24):1908-1910
目的:探讨川芎嗪致不良反应的一般规律及特点,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参考。方法:对国内医药期刊报道的30例川芎嗪不良反应病例进行分类统计分析。结果:川芎嗪致不良反应与性别无关,多发生于>50a年龄组,其出现时间可发生于用药后的各个时间段。不良反应累及机体多个器官系统,临床表现复杂多样,主要表现为变态反应,严重者可出现过敏性休克。结论:临床医师、药师应了解川芎嗪所致不良反应的规律和特点,加强其应用的监测,以减少不良反应的发生。  相似文献   

15.
香连丸联用TMP抗菌作用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本实验采用琼脂稀释法对比研究了香连丸、TMP及香连丸联用TMP对5种不同细菌的体外抗菌作用。结果表明:TMP对香连丸的抗菌作用具有协同作用。  相似文献   

16.
周萍  邹婕凡 《海峡药学》2011,23(2):40-42
目的建立测定复方磺胺甲噁唑分散片两种成分的高效液相色谱方法。方法采用HPLC法,kromasil C18柱(4.6×150mm,5μm);以水-乙腈-三乙胺(800∶200∶1)(用醋酸调pH至5.9)为流动相;检测波长:240nm;流速:1.0mL.min-1;柱温:30℃。结果磺胺甲噁唑进样量在60~600μg.mL-1范围内呈良好的线性,r=0.9999;平均回收率为97.97%,RSD=0.88%;甲氧苄啶进样量在16~160μg.mL-1范围内呈良好的线性,r=0.9999;平均回收率为97.48%,RSD=0.75%。结论本方法操作简便,结果准确可靠,可用于复方磺胺甲噁唑分散片的质量控制。  相似文献   

17.
目的:建立泻痢停片中TMP和SMZ的含量测定方法。方法:通过正交投影算法消除混合物光谱中干扰组分的光谱,直接测定泻痢停片中的TMP和SMZ的含量。结果:TMP和SMZ的平均回收率分别为99.91%和99.63oA,RSD分别为0.14%和0.61%,样品测定结果与标准方法比较,经t检验(n=6,P〉0.05)表明二者无显著性差异。结论:正交投影分光光度法测定泻痢停片中TMP和SMZ的含量,简便、准确、实用。  相似文献   

18.
甲氧苄氨嘧啶对黄连抗菌增效的量效关系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陈梅玲  李宏 《中国药业》2006,15(9):30-31
目的探讨甲氧苄氨嘧啶(TMP)与黄连联合抗菌时药物的最佳用法.方法采用琼脂稀释法进行抗菌作用量效关系的研究.结果TMP对数剂量与其对黄连抗菌增效强度间基本上呈"S"型曲线关系.结论TMP对黄连具有广谱抗菌增效作用,并存在明显的量效关系.  相似文献   

19.
冰片和川芎嗪血药浓度的GC-MSD测定法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建立了用气相色谱—质谱检测法同时测定血浆中冰片和川芎嗪血药浓度的方法。冰片和川芎嗪浓度在10~300ng/ml范围内线性关系良好。冰片和川芎嗪的血中回收率分别为97.32%和87.37%;最低检测浓度为2ng/ml。本方法以樟脑为内标,SIM方式检测,定量准确、干扰小,日内及日间的相对标准偏差分别小于4%和7%。并应用本法成功地进行了动物实验和健康人含服速效救心丸后冰片的药代动力学研究。  相似文献   

20.
目的:研究川芎嗪在大鼠小肠的吸收动力学,考察不同浓度药物和黄芪提取物对其吸收速率的影响以及相关参数的变化。方法:运用大鼠在体肠循环实验,HPLC法研究川芎嗪在大鼠小肠中的吸收情况,并考察黄芪提取物对其吸收的促进作用。结果:不同浓度川芎嗪(0.2,0.4,0.8 mg.mL-1)在大鼠小肠的吸收速率常数分别为(0.243 4±0.001 3),(0.185 6±0.003 1),(0.074 6±0.003 9)h-1,进行Newman-Keuls法检验,药物浓度不同时川芎嗪肠吸收速率常数有差异显著性;0.2mg.mL-1川芎嗪溶液加入不同量黄芪提取物(0.5,1,2,3 mL)后的吸收速率常数分别为(0.246 4±0.004 6),(0.271 7±0.002 3),(0.289 4±0.001 3),(0.244 2±0.011 4)h-1,与未加黄芪提取物组进行Newman-Keuls法检验,川芎嗪吸收速率常数差异有显著性。结论:川芎嗪在大鼠小肠的吸收速率随着浓度的逐渐增加而减小,其在小肠内的吸收机制除了被动扩散之外,可能有主动转运、易化扩散等因素;黄芪可促进川芎嗪的大鼠肠吸收,且黄芪浓度对大鼠肠吸收的存在一定的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