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细菌对常用抗菌药物的耐药成为人类健康事业面临的严重问题之一。细菌可通过产生灭活酶或钝化酶,改变抗茵药物作用靶位,改变细菌细胞壁的通透性、主动外排作用以及形成细菌生物被膜而对抗菌药物耐药。本文介绍了临床常见致病菌对各类抗菌药物的主要耐药机制及耐药基因,并总结了针对常见细菌耐药的合理用药及相关防治对策,以期为临床常见致病菌耐药提供解决方案。  相似文献   

2.
抗菌药物的作用机制及细菌耐药性机制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23,自引:1,他引:23  
抗菌药物为人类的健康生存和发展作出了巨大的贡献。而细菌耐药性问题近年来已经发展到了非常严重的地步。深入了解药物的作用机制及其相关的耐药机制对研制新的有效抗菌药物是非常必需的。近年来对临床常用的抗菌药物β-内酰胺类、氨基糖苷类、喹诺酮类的作用机制和耐药机制进行了研究。其耐药机制涉及多个方面,主要有:酶对药物进行水解、酰化、磷酸化及核苷化;改变修饰药物的靶位;通过改变细胞膜的通透性或增加药物外排而降低细胞体内药物的浓度以及细菌固有的一些特性,如铜绿假单胞菌的生物被膜等,每类药物各有其侧重点。  相似文献   

3.
新抗感染药物的研发策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新抗感染药物的研发 ,是当今新药研发的热点之一。人们通过对细菌耐药机制的研究 ,将细菌对抗菌药物产生的耐药性机制分为 4种 :①产生灭活抗菌药物的酶。②药物作用靶位的改变。③细菌细胞膜通透性的改变。④细菌的外排机制。据此提出了新药研发的策略。1 结构改造 ,提高现有抗菌药物的抑酶特性氨基糖苷类抗菌药物的耐药是由细菌体内产生的各类钝化酶所致。这些钝化酶可分为 3类 :磷酸转移酶 (AHP)、核苷酸转移酶 (ANT)和乙酰转移酶(AAC)。AHP使氨基糖苷类抗菌药物中的羟基磷酸化 ;ANT使氨基糖苷类抗菌药物中的羟基腺苷化 …  相似文献   

4.
2006年细菌对抗菌药物耐药机制研究进展回顾   总被引:6,自引:9,他引:6  
细菌对抗菌药物的耐药性机制是生物医药研究的重要领域。2006年抗菌药物耐药机制研究在多方面有重要的发现,如对细菌药物主动外排泵的药物转运结构机制的深入了解及发现新的药物泵或新的泵调控表达机制,发现了喹诺酮类药物修饰酶、质粒介导的喹诺酮耐药性在世界范围内的出现,对金葡菌耐药机制的进一步认识与发现新型抗多重耐药革兰阳性球菌的platen.simycin,鲍曼不动杆菌基因多重耐药岛的发现,新型β-内酰胺酶的继续出现以及超广谱β-内酰胺酶开始从食用动物或宠物分离的细菌中证实。本文还讨论了2006年中国细菌耐药机制研究的一些重要结果。这些研究成果继续提示细菌对不同抗菌药物的多种耐药保护机制及细菌本身基因结构的多样性与可移动性使其能进化产生新的耐药机制以适应抗菌药物的作用。严谨合理地应用抗菌药物以最大限度地减少细菌耐药性发生及传播和延长抗菌药物的疗效周期是人类所面临的长期挑战。  相似文献   

5.
刘广军 《中国药师》2006,9(3):266-267
随着抗菌药物的广泛应用,细菌的耐药性越来越强,耐药机制日益复杂。细菌主要通过4种方式抵制抗菌药物作用:①产生灭活酶或钝化酶,使抗菌药物结构改变而失活;②改变抗菌药物作用的靶位或数目,使细菌不与抗菌药物结  相似文献   

6.
铜绿假单胞菌(PA)是医院感染常见的条件致病菌,耐药发生率高。其主要耐药机制有外膜通透性改变、外膜蛋白OprD2缺失、独特的药物主动外排系统、产生多种β内酰胺酶及氨基糖苷类钝化酶、抗菌药物靶位的改变、形成生物被膜等。而且它对不同抗生素有着不同的耐药机制,给临床治疗带来严峻挑战。  相似文献   

7.
抗菌药物临床应用与致病菌耐药及相关性研究   总被引:9,自引:5,他引:4  
全心荣 《中国医药》2010,5(3):233-235
目的探讨我院抗菌药物的使用与常见致病菌耐药趋势及相关因素,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依据。方法统计分析2008年1至12月住院患者抗菌药物的使用及同期临床检出常见致病菌的耐药情况。结果抗菌药物使用率为85.9%,不合理用药率38.5%,第三代头孢类药物用药频度位居首位且大部分药物用药系数〉1,头孢类、喹诺酮类、青霉素类是临床用药主流;大肠埃希菌、肺炎克雷伯菌、铜绿假单胞菌、鲍曼不动杆菌、阴沟肠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为我院临床常见致病菌,耐甲氧西林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分离率(79.9%)大于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60.5%);不同细菌对常见抗菌药物呈现不同程度的耐药性,头孢类耐药率为28.4%-98.3%、喹诺酮类耐药率为37.8%-82.7%、青霉素类耐药率为71.9%-100%,亚胺培南耐药率最低(〈10%)、氨苄西林耐药率最高(〉98%),阿米卡星比较敏感,磷霉素耐药率相对较低(〈40%);抗菌药物耐药率与其用药频度、预防用药程度呈正相关(r=0.927、0.973,P〈0.01)。结论抗菌药物有一定的滥用倾向,致病菌耐药率与抗菌药物的不规范使用程度呈正相关,加强抗菌药物应用管理、合理使用抗菌药物是降低细菌耐药的关键。  相似文献   

8.
姚步华 《海峡药学》2009,21(10):167-169
目的了解院内主要致病菌耐药性与抗菌药物应用的关系,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参考。方法统计2007年-2008年临床分离4种主要致病菌耐药性与抗菌药物应用情况,并对结果进行综合分析。结果临床主要致病菌为大肠埃希菌、铜绿假单胞菌、肺炎克雷伯杆菌、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头孢菌素类用药频度增大,病原菌对其耐药率也明显提高,传统老药阿米卡星、呋喃妥因、庆大霉素用药频度低,其耐药率也相应降低,提示抗菌药物用药频度和细菌耐药性呈正相关。结论我院细菌耐药性较严重,临床应根据药敏试验结果用药,并有计划控制抗菌药物用量和交替使用抗菌药物以减少细菌耐药性的发生。  相似文献   

9.
大肠埃希菌耐药机制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赵庆英  刘德梦 《国外医药(抗生素分册)》2010,31(4):190-192,I0001-I0004
大肠埃希菌对常用抗菌药物的耐药机制相当复杂,主要包括产生灭活抗生素的酶、改变药物作用靶位、细胞外膜通透性的改变及细菌药物外排泵。近年来对其耐药机制研究较多,尤其是在质粒介导耐药性的研究上取得了一些进展。  相似文献   

10.
铜绿假单胞菌耐药机理研究进展   总被引:45,自引:0,他引:45  
铜绿假单胞菌对抗菌药物主要存在以下四种耐药机理:①产生抗生素灭活酶或抗生素修饰酶;②改变抗菌药物作用的靶位,从而逃避抗菌药物的抗菌作用;③膜屏障与主动外排,限制药物到达其作用靶位;④形成生物膜。铜绿假单胞菌对抗生素的耐药往往不是由单一因素造成的。有关铜绿假单胞菌的耐药性,仍存在许多问题有待进一步探索,铜绿假单胞菌耐药性防治还需要深入研究,寻找能够拮抗细菌生物膜形成和主动泵出机制抗菌药物是今后必须解决的问题和研究方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