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目的 研究卒中单元对脑血管病的早期疗效及预后.方法 将2004年7月~2005年8月住普通病房的急性脑血管病患者共285例患者(普通病房组),与2005年9月1日~2005年10月31日入住卒中单元的250例急性脑血管病患者(卒中单元组)进行前瞻、随机、对照研究,观察指标是病死率、住院时间、Barthdl指数(BI)分值、欧洲脑卒中量表分值(ESS)、出院时患者或亲属填写医疗满意度(VAS)评分经SPSS统计,分析卒中单元的效果.结果 卒中单元治疗模式能明显降低死亡率、提高患者的早期日常生活能力,缩短住院时间,减少并发症,提高医疗满意度.结论 发展卒中单元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索在基层医院如何组建和推广卒中单元治疗急性脑卒中。方法自2003年6月至2005年6月住院的急性脑卒中患者257例,随机分为卒中单元病房组和普通病房组,比较两组管理模式下患者的病死率、住院时间、生活能力评价(BI)、神经功能评价(NIHSS)、社会功能评价(OHS)、出院时患者或亲属填写医疗满意度(VAS)评分、医疗花费等指标,经SPSS统计,分析卒中单元的效果。结果卒中单元组和普通病房组两组间的住院时间和住院费用无明显差异(P〉0.05),而出入院BI平均差值(卒中单元22.02±23.02,普通病房9.06±21.04)、NIHSS平均差值(卒中单元-3.04±4.69,普通病房0.42±4.20)、OHS平均差值(卒中单元-0.82±0.73,普通病房0.32±0.82)均有显著性差异(P〈0.01),卒中单元病厉组住院病死率低(P〈0.05),住院满意度明显增高(P〈0.01),住院合并症明显减少(P〈0.01),不增加患者的住院花费。结论在基层医院建立和推广卒中单元,能减少急性脑卒中住院患者的病死率,明显提高患者的早期日常生活能力,减少神经功能缺损程度,提高回归社会的能力,不增加患者的住院花费。  相似文献   

3.
目的研究卒中单元对脑出血住院患者的影响.方法自2004年1月到2005年4月我院住院的急性脑出血患者共118例,符合入选标准者随机进入卒中单元和普通病房.观察指标是病死率、住院费用、6个月总医疗费用、住院时间、社会功能评价OHS、生活能力评价BI、神经功能评价NIHSS,综合分析卒中单元的效果.结果卒中单元与普通病房相比病死率、复发率、6个月总医疗费用、住院时间降低,康复率增加,但日住院费用增加.结论卒中单元与普通病房相比能显著提高患者生活质量、改善愈后和减轻患者家庭负担.  相似文献   

4.
卒中单元管理对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近期疗效的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通过对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的NIHSS评分、日常生活能力评分(BI)、改良RanKin量表评分及住院费用,分析卒中单元的治疗效果及经济学评价。方法对进入卒中单元(n=134例)和普通病房(n=68例)的急性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进行住院期间NIHSS评分、生活能力评价(BI)、改良RanKin评分及住院费用进行分析,并经SPSS9.0统计软件来分析卒中单元的治疗效果。结果卒中单元较普通病房组NIHSS评分、BI指数、改良RanKin量表评分明显改善,P<0.05。住院总费用无显著增加,P>0.05。结论卒中单元能明显降低脑卒中患者的神经功能缺损,提高日常生活能力,降低患者残疾程度,但所需的花费较普通病房患者无显著增加,卒中单元能改善患者结局,但住院费用无明显增加。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卒中单元重症监护对急性重症脑卒中的护理效果。方法选取2017年1月至2018年2月于我院办理重症监护的50例急性重症脑卒中患者设置为观察组,另选取相同时间范围内在普通病房进行常规护理的急性重症脑卒中患者50例设置为对照组,对比两组护理护理前后神经功能缺损程度、日常生活能力、并发症发生率。结果在不同病房接受监护后,观察组NIHSS评分较对照组更低,Barthel指数较对照组更高,且监护期间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8%)明显低于对照组(20%),差异对比有意义(P <0.05)。结论为急性重症脑卒中患者提供卒中单元重症监护,护理效果显著,有助于改善其病情状况,提高其日常生活能力,降低并发症发生率。  相似文献   

6.
形成性脑梗死的疗效及卫生经济学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卒中单元(stroke unit,SU)模式综合管理治疗重症血栓形成性脑梗死(CI)的临床疗效及卫生经济学评价。方法:将130例重症(CI)患者随机分为SU组(68例)和非卒中单元组(62例),两组患者分别接受SU模式治疗及常规治疗1个月,对比分析两组患者的感染率、多脏器功能衰竭(MOF)发生率、病死率,神经功能(NIHSS)、生活能力(Barthel)、社会功能(OHS)评价及人均住院时间、人均住院费、人均药费、人均康复费。结果:治疗后,与非SU组比较.SU组感染率、MODS发生率、病死率、显著降低;NIHSS、Barthel、OHS评定显著改善;人均住院时间、人均药费显著减少。2组人均住院费无显著差异。SU组人均康复费显著增加。结论:在总体相同的经济投入下,卒中单元模式对重症(CI)患者的疗效显著优于普通住院治疗模式。  相似文献   

7.
大约50年前,卒中单元在欧洲出现并发展起来。此后多项循证医学研究显示,脑血管疾病最为有效的治疗是卒中单元。目前各国的指南都建议所有的脑血管病人应该在卒中单元中接受治疗,所有收治脑血管病患者的医院应该建立卒中单元。卒中单元不是一种单纯的疗法,而是一种理念,是病房管理体系,其基本理念体现在规范化的治疗、多学科的合作、对医务人员和病人及其家属的教育和培训以及康复的早期介入。它体现了对病人的人文关怀,把病人的功能预后以及病人和家属的满意度作为重要的临床目标,而不像传统的治疗方法只强调神经功能的恢复和影像学改善。卒中中心是卒中单元概念的延伸,对病人的服务延伸到住院前的卒中急救和出院后的社区医疗。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实施临床路径对急性脑梗死患者超早期静脉溶栓的疗效。方法:将2007年7月~2010年12月静脉溶栓的急性脑梗死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非临床路径组20例,临床路径组22例。观察两组患者就诊至实施静脉溶栓所用时间、平均住院天数、住院费用、对护士的满意度评分。结果:临床路径组患者从就诊至开始静脉溶栓所需的时间、平均住院天数、住院费用明显降低,对护士的满意度评分高于非临床路径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按临床路径进行护理可以为超早期脑梗死患者赢得溶栓机会,临床路径活动的程序化和标准化使护理由被动变为主动,便于患者获得最佳的护理服务。  相似文献   

9.
为探讨高龄脑血管病患者的临床特点,回顾性分析2000年1月~2008年9月我科收治的≥90岁急性脑血管病患者23例,比较存活组与死亡组患者脑血管病类型及危险因素,比较不同性别牛津郡社区卒中研究(OCSP)脑梗死分型以及中国卒中量表评分,采取确切概率法进行统计分析。结果表明,存活组与死亡组患者在脑血管病类型(出血或缺血)和危险因素(高血压、心脏病、糖尿病、吸烟、饮酒)没有明显差别(P〉0.05)。在脑梗死组,对男、女患者OCSP分型及中国卒中量表评分的比较可以看出,女性患者腔隙性梗死(LA-CI)和中国卒中量表评分提示轻度评分的人数多于男性患者,有统计学显著差异(P=0.02)。结论:对于90岁以上卒中患者,要充分考虑年龄因素带来的影响,注重卒中本身的严重程度,加强共病以及并发症的治疗和预防。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移动卒中单元在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静脉溶栓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选取2021年3月至9月聊城市人民医院脑科医院卒中中心收治的98例急性缺血性脑卒中静脉溶栓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将其分为观察组(43例)和对照组(55例),应用移动卒中单元进行静脉溶栓的患者为观察组,使用传统溶栓模式进行静脉溶栓的患者为对照组。比较两组患者静脉溶栓流程中各时间节点:入院/上车至静脉溶栓时间、发病至CT检查完成时间、发病至静脉溶栓时间、呼叫120至静脉溶栓时间,两组患者静脉溶栓后7、14 d的美国国立卫生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溶栓后90 d的改良Rankin量表(mRS)评分,溶栓后90 d神经功能转归良好(mRS评分0~2分)率。结果 观察组患者入院/上车至静脉溶栓时间、发病至CT检查时间、发病至静脉溶栓时间和呼叫120至静脉溶栓时间均短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静脉溶栓后7、14 d的NIHSS评分均低于本组溶栓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静脉溶栓后14 d的NIHSS评分与溶栓后7 d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  相似文献   

11.
目的:应用卫生经济学指标评价基层医院卒中单元的价值。方法:将238例卒中患者随机分为卒中单元治疗组(治疗组)和普通病房组(普通组)。治疗组按照自行设计的卒中单元病房管理模式并参照《中国脑血管病防治指南》实行规范化治疗,普通组按照传统方法进行治疗,分别于入院时、出院时进行神经功能缺损评分(NIHSS)、生活自理能力评定Barthel指数(BI指数)评分,并进行成本-效益分析。结果:治疗组NIHSS评分改善明显高于普通组(P<0.05),BI指数积分升高明显高于普通组(P<0.05),成本-效益分析显示治疗组优于普通组。结论:在基层医院实施卒中单元管理模式,卒中患者病情改善优于传统治疗,卫生经济学分析显示成本-效益比高,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12.
李平 《现代医药卫生》2014,(11):1702-1703
目的:探讨临床护理路径(CNP)应用于腹腔镜胆囊切除术患者护理中的临床效果。方法将2011年6月至2012年3月收治的200例腹腔镜胆囊切除术患者分为对照组100例和观察组100例。对照组采用传统护理模式,观察组采用CNP模式,比较两组患者满意度、平均住院时间、平均住院费用等。结果观察组与对照组比较,住院时间缩短,医疗费用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患者满意度提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腹腔镜胆囊切除术患者按CNP护理的临床效果优于传统护理模式。  相似文献   

13.
卒中单元在脑卒中急性期治疗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探讨卒中单元在脑卒中急性期治疗中的应用价值。方法62例脑卒中患者随机分成卒中单元(Su)组32例和普通病房(GW)组30例,分别采用相应的治疗方法,观察两组患者生活能力评分(Barthel指数)、神经功能评分(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社会功能评分(牛津残障评分)改变情况。结果SU组患者入出院差值:生活能力评分差值、神经功能评分差值、社会功能评分差值分别为-4.37±4.39、15.37±6.74、-0.69±0.83,与GW组的-1.93±5.23、9.32±5.36、-0.32±0.69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结论实施卒中单元可以提高脑卒中急性期患者的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流程改进对胸痛中心救治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影响。方法 选取我院急诊科2020年1月至2022年2月收治的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89例。在2021年2月实施AMI急救护理流程改进,将此前纳入的44例患者设为对照组,将流程改进后的45例患者作为观察组。对照组采用传统救护流程,观察组采用流程改进后的救护流程。比较两组患者的各项抢救时间及患者对急救护理流程的满意度。结果 观察组首份心电图时间、首次医疗接触至建立静脉通路时间、CTnI化验时间、首次医疗接触至用上心梗一包药时间、入院至球囊扩张时间、急诊停留时间、分诊评估时间均短于对照组(均P <0.05);观察组满意度高于对照组(P <0.05)。结论 AMI急救护理流程改进后的护理方法能够明显缩短急救各个时间节点所用时间,提高患者满意度。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卒中单元综合康复护理对于脑卒中后吞咽困难(DAS)的临床效果。方法随机选取卒中单元病房2012年1月~2013年6月收治的DAS患者60例作为观察组,选择同期普通病房收治的DSA患者60例作为对照组,对照组患者实施常规治疗及护理,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实施综合康复训练护理,对比分析两组的疗效。结果观察组的临床治疗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肺部感染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生活质量评分以及Barthel指数显著高于对照组, P〈0.05。结论卒中单元综合康复护理治疗DSA,疗效显著,且可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6.
蓝雪花  李静  罗秀芬 《中国医药科学》2014,(22):117-118,121
目的探讨心理护理干预措施在急性冠脉综合征(ACS)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分析我院2012年1月-2014年1月,经急诊科收治入院并密切随访的78例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治疗组(40例)与对照组(38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治疗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加用心理护理。比较两组患者下床时间、满意度、住院时间、睡眠质量、焦虑评分(SAS)和抑郁评分(SDS)。结果两组患者下床时间、满意度、住院时间、睡眠质量、SAS和SDS评分比较治疗组均显著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结论心理护理干预措施在急性冠脉综合征可以减少患者住院时间,促进患者早期下床,提高患者睡眠质量,改善患者紧张焦虑情绪,具有临床推广应用的价值。  相似文献   

17.
关磊  姜杰  宋晓昀 《河北医药》2016,(3):441-443
目的:了解大连市心脑血管疾病住院患者的病种构成及就医情况,为制订预防控制策略和措施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对2013年大连市医疗单位心脑血管疾病住院患者资料进行分析。结果全年合计报告心脑血管疾病住院病例161838例,其中男50.14%(81141/161838),女49.86%(80697/161838)。高血压患者18.97%(30697/161838),冠心病患者30.8%(49839/161838),脑血管病患者50.24%(81302/161838)。高血压患者中Ⅰ期、Ⅱ期、Ⅲ期、其他高血压病例分别占0.59%、3.1%、84.89%、11.42%。冠心病病例中急性心肌梗死、心绞痛、心源性猝死、其他冠心病分别占11.24%、47.13%、0.12%、41.52%;脑血管病患者中出血性卒中、缺血性卒中、短暂性脑缺血发作、其他脑血管病分别占7.78%、47.4%、39.11%、5.71%。结论住院心脑血管疾病患者以45岁以上人群为主;心源性猝死、出血性卒中、急性心肌梗死的病死率较高。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综合性卒中单元在治疗出血性脑卒中患者的临床效果。方法按照临床前瞻性研究的原则,选2015年1月至2016年12月我院收治的290例出血性脑卒中患者,将所选患者随机分组,其中卒中单元治疗组(n=154)、普通病房对照组(n=136),对比两组患者入院时的基本情况(包括NIHSS评分、GCS评分)、出血部位及出血量、平均住院日时间、平均住院费用、出院时的美国国立卫生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出院后3个月格拉斯哥预后(GOS)评分等指标。结果卒中单元组在平均住院日时间、出院时NIHSS评分、出院后3个月GOS评分的比价上,均优于对照组,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在住院费用的比较上,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出血性脑卒中患者接受综合性卒中单元治疗可减少住院时间并改善预后,有利于患者的康复。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心理特征及干预效果。方法选择自2006年至2010年在我科住院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经过治疗临床症状好转且转入普通病房并愿意接受调查的意识清醒患者。治疗组82和心电图正常的人为对照组90例进行对比分析。结果急性心肌梗死后患者抑郁、焦虑状况显著高于对照组,心理干预后患者的抑郁和焦虑分值明显降低。结论早期有效地消除焦虑抑郁,能有效缓解病情,促进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更快康复。  相似文献   

20.
张晓芬  袁承军  何玲 《河北医药》2016,(8):1272-1274
目的:研究探讨急诊护理路径在急性心肌梗死抢救过程中的临床效果,并总结护理体会。方法随机入选明确诊断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140例,分别接受常规急诊护理和急诊护理路径,通过治疗和护理,观察比较2组患者的住院时间、健康知识知晓率、医疗费用、满意度以及2组并发症情况。结果急诊护理路径组的分诊时间、球囊扩张时间、急诊抢救时间、住院时间、卧床时间、住院费用等指标均明显低于对照组( P <0 h.05),急诊护理路径组的健康知识得分和满意度评分更高;经Ridit检验,急诊护理路径组满意度等级和总体疗效等级均明显优于对照组( P <0.05);2组并发症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 >0.05)。结论临床护理路径应用于急性梗死患者的抢救,可以明显缩短抢救时间,提高抢救效率,提高患者的满意度,可在临床进一步推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