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探讨盆底康复训练改善产后盆底肌功能的效果。方法选取产妇112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56例产妇未行盆底康复训练为对照组,56例产妇行盆底康复训练为观察组,比较两组产妇治疗前后盆底肌功能。结果治疗后,两组产妇手测肌力、电测肌电值、盆底Ⅰ类肌纤维(持续收缩压、收缩持续时间)、盆底Ⅱ类肌纤维(持续收缩压、收缩个数)均明显改善。观察组产妇手测肌力、电测肌电值、盆底Ⅰ类肌纤维(持续收缩压、收缩持续时间)、盆底Ⅱ类肌纤维(持续收缩压、收缩个数)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盆底康复训练可显著改善产后盆底肌功能。  相似文献   

2.
目的研究分析产后盆底肌肉训练对盆底肌肉张力的影响及对盆底功能的作用。方法选取我院120例住院分娩产后6周的产妇,随机将患者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每组各60例。对照组给予健康教育,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给予产后盆底肌肉训练。产后6个月对两组患者进行压力性尿失禁问卷调查、盆底肌肉张力测定以及POP-Q分度。观察并比较两组患者盆底肌肉张力以及盆底功能恢复情况。结果训练6个月后,观察组盆底肌肉张力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观察组压力性尿失禁明显少于对照组,(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OP-QI度脱垂发生率明显少于对照组,(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产后进行盆底肌肉训练有助于提高盆底张力,减少压力性尿失禁发生率,改善盆底功能,对产后康复具有非常积极的意义,值得临床广泛推广及应用。  相似文献   

3.
目的观察产后早期盆底肌训练对促进产后盆底器官功能恢复的效果。方法选取107例于2016年1月~2017年5月间我院进行自然阴道分娩的产妇作为此次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n=53)与研究组(n=54),对照组给予产后常规护理,研究组产妇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给予早期科学的产后盆底肌功能训练,对比两组产后盆底肌张力评分、并发症发生率、子宫缩复情况以及性生活水平。结果产后1d,两组盆底PC肌张力对比无统计学意义(P 0.05),产后42d,研究组盆底PC肌张力改善程度明显优于对照组,研究组子宫缩复良好率(92.59%)明显高于对照组(79.25%),研究组性生活水平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对比有统计学意义(P 0.05);且研究组产后并发症发生率(5.56%)明显低于对照组(15.09%);差异对比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针对自然分娩产妇,产后早期给予盆底肌功能训练,对促进其产后盆底器官功能恢复具有重要作用,有效改善其盆底功能,提高性生活水平,值得在临床推广实施。  相似文献   

4.
刘静  胡红 《中国医药指南》2013,(17):148-149
目的探讨盆底保健训练盆底肌群,预防因分娩所造成的功能障碍,同时,联合产后生物电刺激疗法,对防治盆底功能障碍的效果。方法选择2011年1月至2012年6月,在我院住院分娩的产妇520例(其中初产妇380例,经产妇140例)随机分成观察组和对照组各260例,对照组在常规规范化围生期保健指导外,不做其它的健康指导,观察组在此基础上进行功能康复训练,于产后3个月对其两组产妇进行随诊、评价。结果观察组产妇盆底肌平均肌电压明显提高,同时,产后3个月发生压力性尿失禁的发病率显著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通过盆底保健操训练联合生物电刺激疗法对防治产后盆底肌功能障碍具有明显效果,提高产后女性的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5.
目的:分析盆底肌肉训练对产妇产后盆底功能障碍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2年10月~2014年12月在本院分娩产妇,随访确诊为盆底功能障碍患者480例,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每组240例。观察组患者产后6周开始接受盆底肌肉训练,采用法国PHENIX盆底康复训练系统治疗仪进行生物反馈及电刺激治疗,同时给予常规盆底肌肉训练指导,对照组给予常规盆底肌肉训练指导和健康教育。观察两组患者治疗效果。结果观察组患者盆底肌力治疗有效226例,有效率为94.17%,子宫脱垂治疗有效76例,有效率为90.48%,尿失禁治疗有效119例,有效率为95.97%。对照组患者盆底肌力治疗有效182例,有效率为75.83%,子宫治疗有效脱垂53例,有效率为60.92%,尿失禁治疗有效84例,有效率为70.00%。观察组盆底肌力治疗有效率、子宫脱垂治疗有效率及尿失禁治疗有效率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治疗后手测盆底肌力为(4.04±0.35)级,盆底玉类肌纤维肌电压为(8.08±1.56)μV,盆底Ⅱ类肌纤维肌电压为(8.11±1.51)μV,盆底玉类肌纤维疲劳度为(-0.02±0.02)%,盆底Ⅱ类肌纤维疲劳度为(0±0.01)%。对照组治疗后手测盆底肌力为(3.32±0.41)级,盆底玉类肌纤维肌电压为(5.05±1.24)μV,盆底Ⅱ类肌纤维肌电压为(5.42±1.33)μV,盆底玉类肌纤维疲劳度为(-0.04±0.02)%,盆底Ⅱ类肌纤维疲劳度为(-0.01±0.02)%。观察组盆底肌力各项指标均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盆底肌力训练对改善产后盆底功能障碍患者盆底肌力有显著效果,对改善尿失禁与子宫脱垂情况也起到有效作用,临床上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产后盆底功能训练的延续护理模式并检验其效果观察。方法选取我院2016年1月至2017年10月于我院产科分娩的130例产妇作为此次研究调查对象,依据护理模式差异将其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每组各65例,对照组产后接受常规护理,出院后仅给予定期电话随访,不做过多干预,观察组在对照组的护理基础上实施延续护理模式,对比两组产妇护理前后盆底肌肌力与性生活质量。结果护理后观察组产妇盆底肌肌力明显高于对照组,性生活评分中各项指标优于同期对照组,差异对比有意义(P <0.05)。结论通过延续护理模式的干预,使产妇产后能够按要求规范进行盆底功能训练,更好的改善盆底功能,促进性生活的恢复。  相似文献   

7.
目的分析产后采用盆底肌训练联合生物反馈电刺激治疗产妇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的效果。方法 60例分娩后出现盆底功能障碍的初产妇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平均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产妇在产后42 d开始接受盆底肌的训练、生物反馈电刺激,对照组为自然恢复。比较两组患者产后3个月盆底肌力和最大阴道内压力的变化。结果疗程结束后,两组患者均有不同程度的改善,但观察组的改善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两组患者治疗前平均最大阴道内压力无显著性差异。结论产后生物反馈电刺激联合盆底肌训练对盆底肌功能的康复更有效。  相似文献   

8.
《中国医药科学》2016,(16):77-80
目的观察剖宫产及顺产对产妇盆底功能的影响,分析产后盆底肌电刺激康复治疗对其改善作用。方法 300例产妇根据分娩方式分为剖宫产组(n=150)和阴道顺产组(n=150),比较产后两组间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PFD)发生率差异,比较产后6周两组间盆底肌力差异及血清松弛素(RLX)水平及产妇盆底结缔组织中胶原含量差异。选择盆底肌力3级的产妇进行产后盆底肌电刺激康复治疗,比较治疗前后盆底肌力差异。结果剖宫产盆腔器官脱垂(POP)发生率、盆底肌力受损率及PFD发生率显著低于顺产组;剖宫产组阴道横断面肌力分级显著高于顺产组,神经肌肉刺激治疗仪检测结果显示显示剖宫产组盆底Ⅰ、Ⅱ类肌纤维的肌电压高于顺产组,疲劳度则低于剖宫产组;剖宫产组血清RLX水平显著低于顺产组,产妇盆底结缔组织中胶原含量则显著高于顺产组,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接受盆底肌电刺激康复治疗后,剖宫产组和顺产组手测阴道横断面肌力、盆底Ⅰ类肌纤维肌电压、盆底Ⅱ类肌纤维肌电压显著提升,血清RLX水平显著下降,治疗前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相比于顺产,剖宫产对盆底功能造成的损伤较小,盆底肌电刺激康复治疗能有效改善PFD患者的盆底功能。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产后康复治疗对改善产妇盆底功能障碍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我院2015年10月~2017年2月间收治的92例产后盆底功能障碍患者随机划分为两组,各46例,分别采取常规康复指导与综合性产后康复治疗。最终对比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盆底肌功能及受损症状的变化情况。结果观察组盆底功能优良率(93.48%)明显优于对照组(82.61%),且治疗前,两组各盆底肌力情况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经不同手法治疗后,观察组手测阴道横断面肌力、盆底Ⅰ类纤维肌电压、盆底Ⅱ类纤维肌电压、盆底Ⅰ类纤维疲劳度、盆底Ⅱ类纤维疲劳度等指标均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尿失禁、尿频、尿急、下腹酸胀、下坠感、阴道干涩、阴道松弛等临床症状较对照组有明显好转,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产后采取综合性康复治疗,有利于改善产妇盆底功能障碍现象,对提高产妇产后生活质量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产后盆底康复时间选择对尿失禁及盆底肌的影响。方法选取2015年5月~2018年5月间本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接收的50例产妇进行研究,随机分为两组即对照组、研究组,各25例。对照组产妇选择产后3个月开始盆底康复训练,研究组产妇选择产后42d开始产后盆底康复训练,分析比较两组盆底压力分级及康复训练前、训练后尿失禁阳性率。另外,对比两组训练前、后Ⅰ类及Ⅱ类肌纤维肌力分级,同时对比两组尿失禁发生情况及严重程度。结果两组盆底压力Ⅰ级、Ⅱ级、Ⅲ级、IV级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0.05);两组康复训练前尿失禁阳性率比较无显著性差异;康复训练后研究组尿失禁阳性率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训练前后两组Ⅰ类、Ⅱ类肌纤维肌力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训练后两组Ⅰ类、Ⅱ类肌纤维肌力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研究组尿失禁发生率为4.00%,显著低于对照组的16.00%;两组严重程度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产后开始盆底康复的时间越早越有利于盆底肌的修复,改善盆底功能受损,预防尿失禁的发生,有效治疗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值得临床广泛应用推广。  相似文献   

11.
    
王清玲 《数理医药学杂志》2020,33(10):1570-1572
目的:探讨产后盆底肌功能恢复采取盆底康复训练的临床效果。方法:择取2016年6月~2018年12月间某科室收治的84例产妇进行研究,运用随机数表法将其平均分为参照组和实验组,参照组采取常规训练,实验组行盆底康复训练,对两组产妇盆底肌功能的改善情况进行比较分析。结果:实验组盆腔器官脱垂程度与参照组相比明显较低,且实验组压力性尿失禁的发生率与参照组比较明显下降,生活质量各项指标显著较优(P0.05)。结论:产后盆底肌功能恢复采取盆底康复训练效果优良,能够有效改善产妇盆底肌功能,提升生活质量,值得临床进一步应用及推广。  相似文献   

12.
目的:研究产后盆底康复法治疗所取得的临床疗效及其给产妇带来的临床影响。方法:选择2014年3月~2015年3月某院88例产妇,按照每组44例划分为对照组以及观察组,前者行肛提肌训练,后者行肛提肌训练配合盆底肌肉康复治疗,研究两组产妇临床变化。结果:接受治疗后,观察组SDS评分为(22.9±3.1)分,明显低于对照组的(38.2±9.7)分(P0.05);观察组产妇治疗后盆底肌肉力得到显著改善,改善幅度大大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针对产妇实施产后盆底康复治疗能够取得良好疗效,大大降低产妇抑郁程度评分,同时显著改善其盆底肌肉力,应用效果良好。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产后早期盆底康复训练在对产后压力性尿失禁患者的影响。方法:选择2015年8月至2017年8月期间本院收治的114例产妇作为研究资料,依据康复护理方式分组,对照组为产后常规康复护理,观察组则增加产后早期盆底康复训练,各57例,观察两组产后压力性尿失禁发生情况,并比较盆底肌力变化。结果:观察组产后压力性尿失禁发生率3.51%显著低于对照组17.54%,而盆底肌力优良率98.25%显著高于对照组80.70%,P0.05。结论:针对产妇在产后康复护理的基础上加强早期盆底康复训练可有效增强盆底肌力,减少和预防产后压力性尿失禁的发生,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4.
目的:对盆底肌康复训练方法以及应用效果进行详细探究。方法:在本次研究中,选取本院2016年10月至2017年10月接收的40例产后妇女作为研究对象。对于20例对照组产妇,采用常规产褥期盆底康复训练方式,对于20例观察组产妇,给予盆底肌康复训练模式。产妇产后3个月,对产妇进行随访,对产妇盆底肌肉张力进行测试,并将测试结果分为0~5级,如果等级比较高,则说明恢复效果比较好。结果:产后3月,对照组产妇中,有7例肌力在3级以上,占比35.0%,观察组产妇中,有14例,肌力在3级以上,占比70.0%。观察组产妇恢复效果由于对照组产妇。结论:对于产后妇女,可以采用盆底肌康复训练方式,改善盆底功能。  相似文献   

15.
徐烨  王加  蒙意 《中国医药指南》2014,(17):230-231
目的探讨生物反馈治疗联合电刺激对产后盆底康复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11年8月至2013年7月收治入院的分娩的产后42 d复查的妇女2700例临床资料,随机分成两组,每组1350例,对照组采用传统盆底肌康复训练,观察组在此基础上利用生物反馈电刺激治疗仪。观察两组患者产后42、132 d阴道肌张力、阴道肌电压、夜尿次数和尿失禁发病率,并对各指标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两组患者经治疗后,观察组产妇盆底综合肌力基本恢复正常(IV)及完全恢复正常(V)者为78.96%,而对照组为39.04%。康复组疗效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意义(P<0.05);观察组产后132 d时阴道肌电压明显升高,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产后132 d时夜尿次数和尿失禁发病率与对照组比较明显减少,且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和对照组治疗后I-QOL总评分、行为限制因素评分明显高于治疗前,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治疗后I-QOL总评分、行为限制因素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生物反馈、电刺激联合盆底肌肉锻炼可以显著改善其盆底肌肌力,降低尿失禁发病率,提高性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产后盆底肌群康复训练防治初产妇阴道分娩尿失禁效果临床效果。方法选取行阴道分娩后尿失禁初产妇10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康复训练组;其中对照组给予常规药物口服治疗,康复训练组则给予产后盆底肌群康复训练。结果对照组和康复训练组产妇治疗前盆底肌肉综合收缩力分级/VRP、VSP及阴道收缩持续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治疗后盆底肌肉综合收缩力分级/VRP、VSP及阴道收缩持续时间均显著优于治疗前,且康复训练组产妇治疗后改善程度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产后盆底肌群康复训练用于初产妇阴道分娩尿失禁防治效果确切,可有效改善盆底肌肉功能,提高收缩力及张力。  相似文献   

17.
目的分析产后早期不同时段个体化盆底康复治疗对促进产妇盆底肌力及盆底功能改善的效果。方法选取2015年6月至2018年12月我院产后早期不同时段,盆底肌力不超过3级的90例产妇作为研究对象,按不同的时间段将其分为3组:A组(30例),产后42~56 d;B组(30例),产后57~70 d;C组(30例),产后71~91 d。比较两组产妇盆底肌力及盆底功能改善的效果。结果治疗后的A、B、C组的I类肌纤维收缩持续时间、Ⅱ类肌纤维收缩次数及最大肌电位值等盆底肌力情况明显高于治疗前,治疗后的A、B、C组的阴道干涩、阴道松弛及尿频尿急等盆底功能改善情况明显高于治疗前(P<0.05)。结论产后早期不同时段个体化盆底康复治疗可显著改善患者盆底肌力及盆底功能情况。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产妇经阴道早期盆底功能康复的临床疗效。方法92例产妇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6例,观察组进行早期盆底功能康复治疗,对照组则在产后40 d进行盆底肌康复治疗,比较两组产妇的盆底肌功能。结果经上述治疗后,观察组产妇盆底肌功能康复良好率为93.48%,较对照组的71.74%有明显提高,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早期盆底功能康复治疗有助于经阴道分娩产妇的产后盆底肌功能恢复,必须在临床治疗上引起足够重视。  相似文献   

19.
《临床医药实践》2018,(4):252-254
目的:探讨分娩方式对盆底功能的影响。方法:选择2016年1月—2017年1月产后42 d复查的160例初产妇女,按分娩方式分成两组,对照组80例采用阴道分娩,观察组80例采用剖宫产分娩。两组均询问压力性尿失禁(SUI)病史,行妇科检查,手测肌力检测,盆底肌力筛查等测定脏器脱垂程度。结果:对照组SUI发生率显著高于剖宫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盆腔器官脱垂程度各项均比观察组严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手测肌力<3分及盆底肌筛查肌力<3级发生率显著高于观察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阴道分娩使产后盆底功能下降,剖宫产能减少SUI、盆底肌力下降及产后盆底器官脱垂的发生率,但不能完全避免盆底功能的下降,产后均应尽早行盆底康复锻炼。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围孕期体重管理对产后盆底功能的影响。方法选取本院2017年4月~2018年4月期间内接收的102例产妇,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每组51例。给予对照组常规盆底肌康复训练,在此基础上给予观察组增加接受围孕期体重管理干预。对比两组产妇产后盆底肌肉张力情况、盆腔器官脱垂情况,以及产后3、6个月时产妇尿失禁发生情况。结果 (1)观察组产妇产后盆底肌肉张力V级占比率较对照组产妇来说显著更高;(2)观察组产妇产后无1例盆腔器官Ⅲ度脱垂,其发生率较对照组产妇来说显著更低;(3)观察组产妇产后3个月内尿失禁、产后6个月术尿失禁发生率较对照组产妇来说均更低;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围孕期对产妇加以体重管理,可有效促进产妇产后盆底功能的康复,降低盆腔器官脱垂、尿失禁等并发症发生几率,极大的改善了产妇的预后,临床实用价值较高,值得加以推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