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患者,女,35岁,因强直性脊柱炎皮下注射重组人Ⅱ型肿瘤坏死因子受体—抗体融合蛋白(上海中信国健药业股份有限公司,批号:20111161)25mg/次,2次/周,第5次注射4h后,右侧上臂三角肌下缘出现8cm×6cm硬结,红、肿、痒,持续120h后逐渐消退。第6次注射左侧上臂三角肌下缘2h后出现5cm×5cm硬结,红、痒,持续36h后逐渐消退。第7次注射右侧上臂三角肌下缘未出现硬结,微痒。以后注射再未出现注射部位局部皮肤不良反应。发生不良反应后用冷毛巾湿敷,未  相似文献   

2.
黎孔琼 《现代医药卫生》2011,27(19):3002-3003
肌内注射是临床常见的一种护理操作技术,三角肌预防注射乙肝疫苗,在高校校医院和预防保健部门十分常见.我们在实践中发现,将传统的预防接种方法进行改进,可提高乙肝疫苗免疫效果,减轻或消除注射局部药物渗出、硬结、感染、疼痛不适等不良反应的发生,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3.
1983年1月至1984年6月,我们在启东县汇龙等8个乡,对2289名新生儿进行乙型肝炎疫苗注射的安全性观察,现将结果报告如下:2289名新生儿分为:甲组445名,于上臂三角肌皮下注射法国Pasteur 研究所制备的疫苗(HEVCB),其中205名每次注射5μg,240名每次注射2.5μg;乙组1844名,于上臂三角肌内注射美国Merck 公司制备的疫苗(HB-VAX),其中138名每次注射10μg,833名每次注射5μg,873名每次注射2.5gg。全部婴儿均  相似文献   

4.
患儿 ,女 ,3岁。自然正常分娩 ,出生体重 3kg。其父母健康 ,无结核病接触史。生后 2 4h ,产房护理人员按新生儿免疫接种常规 ,在左臂三角肌皮下注射 0 1ml卡介苗 ,右臂同样部位接种 1ml乙肝疫苗。 1个月后 ,患儿第 2次接种乙肝疫苗时 ,发现右臂三角肌接种乙肝疫苗部位有 3cm× 3cm红色硬结。护理人员将本应在右臂给予第 2次接种的乙肝疫苗改为左臂三角肌之处。 2个月后 ,右臂结节部位形成的脓肿已破溃 ,有乳白色脓汁溢出 ,普通细菌培养阴性。经结防所专科会诊 ,考虑与卡介苗大剂量接种有关 ,给予局部清洗和抗痨治疗 ,1个月后创面愈合 ,疤痕…  相似文献   

5.
皮下注射胞必使治疗肿瘤,效果好,但病人注射后局部会出现红肿、疼痛、硬结、甚至溃烂。我们用75%酒精纱布湿敷治疗效果尚好,介绍如下。1.治疗对象:本文30例年龄均在25~75岁之间,男21例,女9例;其中肺癌11例,肝癌3例,肠癌4例,胃癌8例,鼻咽癌4例。注射部位均为上臂三角肌皮下。局部出现红肿硬结伴有溃烂者1例,红肿硬结超过Zcm者19例,红肿硬结在1~Zcm之间者9例。红肿硬结在Icm以下者1例。2.治疗方法:用75%酒精纱布5~6层敷于患处,并用微孔胶布固定好。每日两次。初次注射用于预防者则用75%酒精纱布5~6层于注射后敷于注…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乙肝免疫球蛋白(HBIg)和基因工程乙肝疫苗(HBVac)接种对乙肝病毒(HBV)母婴传播的阻断作用。方法对106例携带HBV孕妇28,32, 36周时分别肌注HBIg 200IU,新生儿24 h内及出生后1月龄时肌注HBIg 100IU,再于出生后24h内、1 个月龄、6个月龄时分别在小儿上臂三角肌注HBVac 各5 μg。结果免疫阻断效果为92.46%。结论对携带HBV的孕妇及其新生儿接种HBIg及HBVac 效果显著。  相似文献   

7.
2种乙肝疫苗免疫效果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2种乙肝疫苗的免疫效果。方法选择我县2~6岁儿童220例,分为乙肝血源性疫苗组100例,重组基因疫苗组120例。均为上臂三角肌肌内注射。结果2组儿童的免疫效果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无论是乙肝血源性疫苗还是重组基因疫苗,对儿童均有明显的保护作用,应继续推广普及乙肝疫苗的接种。  相似文献   

8.
张晓琴  吴瑜 《中国基层医药》2004,11(11):1389-1389
患者,男,32岁。于2003年5月11日化验肝功能正常来我院防保科接种甲、乙肝疫苗。询问病史,无发热,无过敏史及急慢性传染病史,近期未接受免疫抑制剂治疗。常规消毒后,左三角肌皮下注射甲型肝炎减毒活疫苗1ml(浙江普康生物技术股份有限公司,批号:20020904)。右三角肌肌内注射乙肝疫苗10μg(深圳康泰生物制品有限公司,批号: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不同部位注射干扰素的效果及舒适度。方法 32例患者分为试验组20例和对照组12例,对照组采用上臂三角肌皮下注射,试验组采用腹部皮下注射,比较2组出现疼痛、硬结、皮下出血、舒适度的情况。结果试验组注射后皮下硬结、皮下出血、疼痛的发生率均低于对照组,舒适度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腹部皮下注射可作为泌尿外科肾癌术后免疫治疗的首选方法。  相似文献   

10.
百白破联合疫苗是一种混合制剂,用于预防百日咳、白喉、破伤风三种疾病,是我国目前计划免疫程序中,注射针次最多,使用最广泛的疫苗。同时,也是接种反应发生率最高的一种疫苗。百白破疫苗的给药方式是肌内注射,因此最常见的注射部位为臀部和上臂三角肌。对1140例儿童分别给予臀部肌肉和上臂三角肌注射百白破疫苗,观察不良反应发生情况,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1.
本文对昆明物理研究所职工2180人进行乙肝疫苗效果观察。经血检后乙肝标志物 HBsag(-)、SGPT 正常者按0、1、6个月在上臂三角肌注射。疫品由卫生部上海生物所提供,每安瓶含 HBsAg 蛋白20ug/ml,每次20ug/ml 分3次注毕。全程注射180人,接种后28日,无 HBs Ag(+)者,抗  相似文献   

12.
1983年11月1日至30日,我们对启东大兴等乡出生的188名婴儿,随机分3组进行乙型肝炎疫苗免疫效果考核,其中甲组64名,每次上臂三角肌皮下注射Pasteur 疫苗2.5μg(其中37名注射3次,27名注射2次);乙组62名,每次上臂三角肌注射 Merck 疫苗2.5μg;丙组62名未注射疫苗,作为对照。免疫程序为分娩后立即、1、6个月各注射1次。3组孕妇均于产  相似文献   

13.
1 临床资料 患儿,男,2个月,于1999年8月25日在本市某医院出生,出生24小时内于三角肌注射卡介苗及乙肝疫苗,3天后出院。家长主诉,患儿出院时注射部位  相似文献   

14.
唐元 《中国当代医药》2011,18(4):120+138-120,138
目的:探讨百白破疫苗接种方法及发生不良反应的原因并提出预防措施。方法:对月龄满3个月以上完成基础免疫,在1.5~2.0岁及满6周岁加强注射的儿童,吸取百白破疫苗0.5ml,在臀部外上方1/4处或上臂外侧三角肌进行深部肌内注射。结果:4432名儿童中,无一例发生无菌性脓肿,有4例儿童发生局部硬结,经及时处理得以恢复。结论:预防接种的异常反应与受种者个体差异、接种24h后局部热敷、接种人员操作技术有密切关系,增强责任心,规范操作可减少和避免不良反应的发生。  相似文献   

15.
新生儿接种重组乙肝疫苗后安全性及免疫效果观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闻金生  曹启宁 《江西医药》2009,44(6):608-609
目的评价新生儿全程接种重组乙肝疫苗后其安全性及免疫效果。方法2006~2008年HBsAg阴性母亲所生新生儿4240例按0、1、6个月程序,剂量为5μg/支,全程免疫后1个月进行安全性及免疫效果观察。结果乙肝疫苗全程接种后抗-HBs阳转率为95.17%,仅1例接种部位出现直径﹤2cm红肿硬结,无严重接种反应。结论新生儿接种重组乙肝疫苗(酵母)安全性强,接种后有良好免疫效果。  相似文献   

16.
目的观察母婴阻断对新生儿乙型肝炎病毒母婴传播的效果。方法 95例HBsAg及HBV-DNA双阳性的孕妇及其所生新生儿,分为阻断组65例和对照组30例。阻断组孕妇于孕28、32、36、39周分别肌内注射乙肝免疫球蛋白;对照组无任何治疗。2组新生儿于出生后24h内肌内注射HBIG200U,并于生后常规接受乙肝疫苗主动免疫,即分别于出生后24h内、1个月、6个月分别肌内注射基因重组乙肝疫苗。结果阻断组新生儿HBsAg及HBV-DNA6h、1月龄及6月龄阳性检出率均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阻断组新生儿HBsAb1月龄、6月龄阳性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HBV-DNA阳性孕妇有必要采用HBIG和乙型肝炎疫苗联合免疫方案阻断母婴传播。  相似文献   

17.
[病例] 男,26岁.7年前为预防乙肝行左三角肌下缘接种乙肝疫苗,次日注射部位出现红肿、发热、胀痛,1个月后发现注射部位皮下小结节,约蚕豆大小,未重视,继续按疗程接种,皮下结节渐增大,近2个月内生长速度骤增,未行特殊治疗.  相似文献   

18.
[病例] 男,26岁.7年前为预防乙肝行左三角肌下缘接种乙肝疫苗,次日注射部位出现红肿、发热、胀痛,1个月后发现注射部位皮下小结节,约蚕豆大小,未重视,继续按疗程接种,皮下结节渐增大,近2个月内生长速度骤增,未行特殊治疗.  相似文献   

19.
患者,女,19岁。被家犬抓伤右小腿皮肤并有少量出血,属Ⅲ级暴露人群,当时局部疼痛。犬伤后3h到县疾控中心于上臂三角肌肌内注射首剂狂犬病疫苗(辽宁成大生物股份有限公司生产,批号201011143-2,生产日期:20101118,有效期20120517),当天无任何不适;伤后第3天注射第2剂狂犬病疫  相似文献   

20.
新生儿肌肉注射青霉素发生硬结原因及预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剖宫产、阴道助产及羊水Ⅲ度污染的新生儿出生后常规肌肉注射青霉素。注射部位在臀中肌、臀小肌,常常引起局部硬结。本文分析致硬结的原因并提出预防措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