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研究彩超对颈动脉粥样硬化与缺血性脑血管疾病的关系。方法应用彩色多普勒超声对60例确诊为缺血性脑血管疾病患者的颈动脉进行血管内径测量,内膜-中膜厚度(IMT)测量,观察有无斑块形成和血管狭窄情况,并与我院同期体检的健康志愿者60例作对照。结果病变组IMT增厚6例(10.0%);斑块形成者37例(61.7%),其中软斑9例、硬斑17例、混合斑11例;颈动脉狭窄13例(21.6%),其中轻度狭窄4例,明显狭窄6例,1例患者出现左颈动脉的闭塞。对照组IMT增厚6例(10.0%),斑块形成者2例(3.3%),管腔轻度狭窄1例,无管腔明显狭窄及闭塞病例;病变组与对照组CCA分别为(6.88±0.81)mm、(6.01±0.54)mm,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病变组与对照组EDV分别为(22.63±6.03)mm、(27.14±5.98)mm,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病变组与对照组PSV分别为(56.14±5.33)mm、(77.54±21.53)mm,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颈动脉粥样硬化与缺血性脑血管疾病呈线性关系,彩超作为一种无创检测,简单易行,对缺血性脑血管病的早期诊断具有较高的准确性,对颈动脉粥样硬化与缺血性脑血管疾病的防治具有重大意义。  相似文献   

2.
目的利用超声评价荷丹片联合阿托伐他汀治疗颈动脉粥样硬化的疗效,探讨其临床意义。方法将108例颈动脉粥样硬化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及对照组各54例,2组均给予阿托伐他汀口服,20 mg/次,1次/d;治疗组加用荷丹片口服,2片/次,3次/d。于治疗前及治疗后6个月用高频超声检测患者颈动脉内中膜厚度(IMT)、平均斑块数、斑块总积分及斑块声学密度(AD)的变化。结果治疗前2组颈动脉IMT、平均斑块数、斑块总积分及斑块AD值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6个月后2组颈动脉IMT、平均斑块数、斑块总积分较治疗前均下降(P<0.05),且治疗组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低回声斑块声AD值较治疗前均显著提高(P<0.05),且治疗组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超声能准确检测颈动脉粥样硬化情况,评价药物治疗效果,荷丹片联合阿托伐他汀可以进一步降低颈动脉IMT,稳定斑块,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长期、大量吸烟者颈动脉粥样硬化病变特点及其与缺血性脑血管病(ICVD)的关系.方法 对46例烟龄≥20年,每天吸烟≥20支的ICVD患者和40例不吸烟或偶吸少量烟的健康对照者进行颈动脉超声检测,观察并记录颈动脉内-中膜有无增厚,有无斑块,斑块数目和回声情况,测量舒张期内-中膜厚度(IMT)等.结果 吸烟的ICVD组比健康对照组斑块数目及低回声斑块检出率增加,最大IMT和平均IMT增厚(P<0.05),斑块总积分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有显著性(P<0.01).结论 吸烟是颈动脉粥样硬化及ICVD的独立危险因素,对吸烟人群早期干预,对防止动脉粥样硬化及ICVD的发生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4.
为探讨声学密度定量技术(AD)检测高脂血症颈动脉粥样硬化组织特性的价值,利用超声联合AD检测42例高脂血症颈动脉,化验血脂水平。结果表明,声学密度值因斑块成分不同而异。强回声斑块声学密度值最大,提示病理为钙化成分;低回声斑块声学密度值最小,提示病理为脂质成分。低回声斑块AD值与其血浆甘油三酯水平呈负相关(相关系数r=-0·73,P<0·01),与低密度脂蛋白水平呈轻度负相关(r=-0·33,P<0·05)。结论:声学密度定量技术可反映高脂血症斑块组织的病理成分及斑块的发展阶段,并可反映血浆低密度脂蛋白水平及甘油三酯水平。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颈动脉粥样硬化与缺血性脑血管病的关系。方法选择我院住院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96例,常规行颈动脉超声检查,测定血管后壁内膜中层厚度和斑块厚度,记录斑块数目,半定量估计斑块的严重程度。结果缺血性脑血管病组与正常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颈动脉粥样硬化与缺血性脑血管的发病密切相关,也是缺血性脑血管病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6.
目的分析原发性高血压(EH)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与缺血性脑卒中的关系。方法收集我院2012年11月至2013年11月诊治的原发性高血压患者120例作为研究对象,根据患者是否伴发缺血性脑卒中将患者分为观察组(缺血性脑卒中,共计70例)与对照组(非缺血性脑卒中,共计50例),对两组患者的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发生情况进行分析对比,并应用Logistic回归分析对斑块与缺血性脑卒中的关系进行研究分析。结果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中有46例患者发生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有17例为软斑块,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发生率为65.71%,软斑块比例为36.95%;对照组中有20例患者发生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有2例为软斑块,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发生率为40.0%,软斑块比例为10.0%,观察组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发生率和软斑块比例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通过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颈动脉斑块是提高缺血性脑卒中风险性的重要因素。结论原发性高血压合并缺血性脑卒中会增加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发生率,需引起临床人员的重视。  相似文献   

7.
脑梗死是缺血性脑血管疾病中最常见的疾病之一,近年来发病率呈上升趋势,而颈动脉粥样硬化是缺血性脑血管疾病发病的重要原因之一,约68%的缺血性脑血管疾病伴有颈动脉粥样硬化,其中斑块的性质与脑梗死的发生关系密切。本用彩色多普勒超声观察150例经CT或MRI检查确诊的脑梗死病人,探讨其颈动脉粥样硬化与脑梗死的关系。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颈动脉粥样硬化对中年人认知功能的影响。方法 采用简易精神状态量表对300例研究对象进行认知功能检查。结果 颈动脉正常组MMSE评分为(27.83±2.16)分,粥样硬化组为(27.55±2.66)分,粥样斑块组为(27.49±2.56)分,3组的MMSE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颈动脉粥样硬化对中年人的认知功能没有影响。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高分辨磁共振血管造影检查在颈动脉粥样硬化与缺血性脑血管病中的临床意义。方法100例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作为观察组,同期非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100例作为对照组。两组均采用高分辨磁共振血管造影技术进行检查,观察两组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形成情况。结果观察组和对照组颈动脉斑块形成所占比例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60岁以上患者的颈动脉形成所占比例高于60岁以下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高血压患者中颈动脉粥样硬化形成所占比例高于非高血压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高脂血症患者(120例)中72例患者有颈动脉粥样斑块形成,非高脂血症患者(80例)中有31例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形成,高脂血症患者中颈动脉粥样硬化形成所占比例高于非高脂血症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高分辨磁共振血管造影检查有助于早期发现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形成,而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形成和患者的年龄、合并的高血压和高血脂有关,而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与缺血性脑血管病的发生有着密切关系。  相似文献   

10.
目的分析缺血性脑血管患者颅外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发生率及斑块类型,以指导脑血管病的治疗和预防。方法选择入院的140例急性缺血性脑血管患者(包括脑梗死95例和短暂性脑缺血45例)为患病组,同期健康体检者50例为对照组,分别应用颈动脉彩超检测颅外颈动脉,检测其粥样硬化斑块发生率及斑块类型。结果患病组颅外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检出率80.7%与对照组48.0%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1),脑梗死(CI)患者颅外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检出率82.1%和短暂性脑缺血(TIA)患者77.8%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两组不稳定斑块的比例(39.7%和20.0%)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颅外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尤其是不稳定斑块是缺血性脑血管病的病因之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